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城二中20192020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7*2=34分)1.在商代,占卜是商王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这种方式甲骨卜辞a. 减少了商王决策的盲目性b. 是行政机构不健全的必然产物c. 使王权充满了神秘的色彩d. 解决了贵族在权力分配上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c项正确。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并不会减少商王决策的盲目性,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机构是否健全的信息,而是强调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b项错误。宗法制的实施有利于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点睛】抓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紧扣材料信息“在商代,占卜是商王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即可得出商朝王权充满神秘色彩的结论。2.商代,“王”与侯、伯等称谓一样,同是方国首领的称号,意为一方君长。周王称“天子”,是“天下共主”,并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格局。这表明西周a. 王权与神权开始结合b. 王权比商代得到一定加强c. 地方诸侯离心力消除d. 依靠血缘关系难以维系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商王只是一方君长,而周王是“天下共主”,说明西周时期的王权比商代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血缘关系在政治制度中的作用,排除d项。【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通过分封,西周诸侯与王室之间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天子正是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统治。3.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 推动诸侯扩充疆域b. 强化王室对地方的控制c. 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 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周朝的统治。结合题意,封国面积较小,无法对周王室形成威胁,从而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不可能让诸侯国扩展疆域,故a错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始于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错误;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4.邾城,为举水河畔的新洲城。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曹侠(颛顼五世孙晏安后裔)为武王“挟毂骖乘”因而有功,封国于邾,名邾子国,邾城由此而名。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a. 分封的主体是功臣和先代贵族b. 宗法关系是维系统治的纽带c. 军功和贡献是分封的依据之一d. 血缘分封是拱卫王室的手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分封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主要是宗室子弟,故排除a项;本题没有涉及到宗法制的相关内容,故排除b项;曹侠被分封是因为他对武王有功,并不是因为他和武王有血缘关系,故排除d项;根据“曹侠(颛顼五世孙晏安后裔)为武王挟毂骖乘因而有功,封国于邾”可知,军功和贡献是分封的依据之一,故选c。【点睛】周代的分封对象主要有三类:宗室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宗室子弟被分封的数量最多,所以周代分封的主体应该是宗室子弟,而不是功臣和先代贵族。5.一位古代学者论及某一官职时说:“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符合这一标准的官职应该是()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皇帝【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可知这一官职和助理万机的丞相相符,故a项符合题意;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之职,均不是“百官之长”,故bc项不符合题意;“官员”是指经过任命的、有一定等级的政府工作人员,而皇帝至高无上,故d项不符合题意。6.“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材料主要肯定秦始皇a. 创立皇帝制度b.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c. 推行郡县制度d.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分析】从“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可以看出材料涉及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郡县制,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详解】7.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周代王位是父子相承的,王统观念超于家属观念。到了秦汉时代,成为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这种现象说明了a.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b.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c. 构建中央政权有效控制地方d. 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王族是分封的主要对象;秦汉实行郡县制,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注重血缘的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分封制存在弊端,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8.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西汉初年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长沙王吴芮刘邦晚年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a. 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b. 加强了君主专制c. 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d. 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主观目是确保“刘家天下”,但客观上形成以后的割据势力,形成了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故选d。刘邦在位时期尽管没有出现割据分裂,但这种因素已经存在,文帝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就是例证,故排除a。汉高祖封王,地方诸侯有世袭统治权,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b。汉高祖封王的变化不能反映出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的变化的主要影响,故排除c。【点睛】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一度影响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是指郡县制、封国制(分封诸侯王国)并行。9.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后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了唐朝a.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b. 给事中负有起草诏敕职责c. 中书省权力远远超越门下省d. 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唐朝在中央推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制约,有利于减少了决策失误,经皇帝签署的诰敕最后没有颁行,体现了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a;“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说明给事中负有政令的审核,b错误;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制约,c表述错误。10.“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 重文轻武b. 强化皇权c. 分权制约d. 控制地方【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说明了宋朝的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是政治机制注重预防和制约,结合所学不难得出宋朝政治制度强化分化事权,故c项正确。重文轻武不符合材料主旨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分散官职职权,不是强化皇权,故b项将错误。控制地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11.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这反映出a. 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b. 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社会动荡c. 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d. 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海禁政策是禁止中国人出海经商贸易,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中中国处于外贸出超状态,白银应该是流入中国,排除b;材料没有比较中英生产力发展水平信息,排除c;材料中“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说明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故选d。12.关于丰岛海战的发生时间,据日本海军司令部编写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载:“七时五十二分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应战。”我国史学研究者根据中文记载,尤其是济远航海日志,考定:首先发炮的是吉野,时间为七时四十五分,济远发炮时间确是七时五十二分,却是为了自卫还击。史学界的这一考定a. 揭示了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企图b. 说明了日本是甲午战争的真正挑起者c. 反映出中国是甲午战争的受害者d. 论证了日本在海战中占据优势的原因【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首先发炮的是吉野,时间为七时四十五分,济远发炮时间确是七时五十二分 却是为了自卫还击”表明日 本是甲午战争的真正挑起者,故b正确; 蓄谋已久、中国是甲午战争的受害者、日本在海 战中占据优势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13.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a. 达成了对甲午战败根源的共同认知b. 刺激了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发展c. 加速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进程d. 促进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民众忧惠意识产生,故b项正确;梁启超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民众共同认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甲午战争加速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进程,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信息,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联系所学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14.甲午战后,国际资本潮水般涌进中国,列强希望“整片开发”,减少成本,提升利润,与中国政府协商集中投资。为此列强a. 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b. 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 强迫中国开放更多通商口岸【答案】c【解析】甲午战后,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材料中的“列强希望整片开发”,即是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列强早已在中国投资设厂,排除a项;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5.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a. 遭受到了列强的镇压b. 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c.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 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答案】d【解析】从材料“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可以看出,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爆发,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并没有涉及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群众基础,故abc项错误。点睛:材料“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然后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即可。16.清政府从1865年到1894年,共举外债6次约4000万两白银;从1895年到1899年共举外债7次约3700万两白银。清政府外债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 战争费用及战后列强索赔b. 财政无法负担俸禄开支c. 进出口贸易存在巨大逆差d. 政府投入巨资兴办实业【答案】a【解析】【详解】晚清政府不断增加外债的原因是为支付战争费用和列强勒索,故a项符合题意;晚清官僚体系相比前期并未出现巨变,无法解释外债增加如此之多的原因,故b项不符合题意;对外贸易存在逆差和大举外债无关,故c项不符合题意;政府当时并未投入巨资兴办实业,故d项不符合题意。17.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特权是a. 领事裁判权b. 开放通商口岸c. 片面最惠国待遇d. 居住及租地权【答案】a【解析】题干大概意思是说,这个不平等条约里面规定,如果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出现纠纷,应该交给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争执,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应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二、非选择题(16分)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何其故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 秦王嬴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嬴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汉初,“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官职?概括魏晋以来“三公”权力的变化,分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三的观点并各举两个例子说明理由。【答案】(1)三公:宰相、太尉、御史大夫。变化:三公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