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概念ppt课件_第1页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概念ppt课件_第2页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概念ppt课件_第3页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概念ppt课件_第4页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概念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大学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 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 健康 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 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 即中医学的基础医学 它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它包括 1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 阴阳 五行学说 2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3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4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中医学理论体系 是包括理 法 方 药在内的整体 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 他以整体 恒动 平衡观为主导思想 以精气 阴阳 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 以辨症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中医学的科学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并且兼收并蓄人文社会和古代哲学思想精华的新的医学科学 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 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1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2 医药知识的积累 3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 解剖整体观察法 有诸内 比形诸外 4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1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进入春秋战国 中国社会急剧变革 政治 经济 文化都有显著发展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学术思想空前活跃 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产生 在这种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 以古代哲学的精气 阴阳 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 创立了藏象 经络 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 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 以阐释人体生理和病理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逐步建构了统一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2 医药知识的积累 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 生活实践中长期观察自然现象 生理病理现象 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是一个感性认识不断深化 上升为理性认识 无数次不断反复的过程 1 预防医学的起源 北京猿人离开树上巢穴 穴居山洞 以避风雨 并用兽皮 树皮作衣御寒 这些简单措施是最早的预防医学的起源 2 药物学的起源 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 枝叶 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 发现某些植物具有有益 有害 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作用 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 这就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 也是中药以植物药为主的原因 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 而且在医疗实践中应用了治病的 毒药 3 针灸术的起源 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 由于石器和其他原因造成对体表的刺激和创伤 人们在这些偶然的机会中逐渐发现了体表刺激能解除某些症状的作用 从而获得了使用锐利的石器治疗病症的经验 这就是最早针术的起源 4 理疗的起源 当在原始人知道用火之后 在长年累月的无数次火伤中 人们有时意外的发现某些原有疾病的痛苦却因此而减轻或消失 于是积累了经验 这就是最早的热熨 艾灸 拔火罐等理疗法的起源 5 外治法的起源 原始人在和野兽搏斗造成创伤时 可根据以往的经验使用某些树叶 草茎来涂裹 这就是最早的外治法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专业医生的大量出现 病名的确立 诊疗技术的扩展极为快速 如 诊断 四诊 切脉 望色 听声 写形 治病方法 药物 针灸 导引 精神疗法等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医学资料中 有一卷帛书 五十二病方 记载了103个病名 涉及到内 外 妇 儿 五官等科 并记载了药名247个 药方283个 说明战国时期的医药水平以有很大提高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客观上需要整理 总结 使之系统化 理论化 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古代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思维方法 故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 撰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 3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 解剖整体观察法 有诸内 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 逐渐认识到每一类疾病发作时 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 而这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 又与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 在治疗时 又观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效 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 经过反复实践 便得出了 五脏分证 的规律 五脏分证 就是把某一组在某一定部位和器官出现的特定症状 归结为五脏中某一脏的功能失调 把活的机体外部呈现的生理病理征象与内部的脏器统一起来 在治疗时 调理这一脏的生理失常 就能治愈疾病或使病情缓解 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 逐渐建立了人体中精 气 血 津液等概念 在砭刺治病过程中 逐渐发现了针感传导路线 在采用以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察的基础上 认识到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其理论体系的确立 内经 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素问 九卷 81篇 黄帝内经 162篇灵枢 九卷 81篇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 病因病理 以及对疾病的诊断 治疗 预防和养生等问题 书中许多内容的记载均处于当时世界医学的领先地位 如在形态学方面 关于人体骨骼 血脉的长度 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 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如食道与肠的长度之比例为1 35 现代解剖证明是1 37 二者十分相近 在血液循环方面 提出 心主身之血脉 的观点 认识到人体血液在脉管内是 流行不止 环周不休 的 这些理论至今仍然正确 并比英国哈维在公元17世纪发现的血液循环早1000多年 难经 是一部可与 内经 相媲美的古典医籍 相传系秦越人 扁鹊 所作 书名中的 难 是质难的意思 即问答之意 全书共有81个问答 故全名 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 该书内容简要 辨析精微 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 主要用问答方式 涉及内容有人体的结构 生理 病理 病因病机 诊断 病证 治则和治法等各个方面 它既解释了 黄帝内经 中较为疑难的问题 并在理论上有新的创见 如书中提出了 独取寸口 这一诊断方法 至今仍比临床所习用 对经络学说以及脏象学说中命门 三焦的论述 则在 内经 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 在治疗上提出了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等治则 为临床立法制方提供了理论基础 与 内经 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伤寒杂病论 为东汉末年张机 字仲景 所著 后经晋带医学家王叔和整理 分为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两书 这两部书的共同特点是 书分若干条目 每条先介绍临床表现 然后根据病理分析认定为某中证 最后根据证提出治法与处方用药 该书提出了 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的辨证论治原则 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伤寒论 以外感热病为主 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 是中医学中阐明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 并为后世诊断学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 书中记载了113方 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 形成了理 法 方 药的体系 千余年来 经过临床实践的不断验证 疗效确凿可靠 至今仍为国内外医学界赞赏 研究不衰 金匮要略 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类 记载了四十多种杂病 并发展了病因学说 提出了 千般疢难 不越三条 给后世三因学说以深刻的影响 张机在书中不仅系统总结了许多常见病症的诊断要点 治则和有效方药 更归纳创造出辨证论治的临床诊治规范 确定了临床诊治学的基本原则和大法 是历代医家辨证论治之楷模 治疗技术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书中载药365种 并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 上 120种 为君 毒性小或无毒 主养命以应天 多属补养类药物 主益气 中 120种 为臣 有的有毒 有的无毒 主养性以应人多系补养而兼有攻治疾病作用的药物 主治病 补虚 下 125种 为佐使 有毒 主治病以应地大多是除寒热 破积聚等攻治疾病的药物 不可久服 本书所录药物功效记载历经检验 大多准确可信 并将药物分为酸 苦 甘 辛 咸五味和温 热 寒 凉四性 明确了 治寒以热药 治热以寒药 的用药原则 是药理学与病理学紧密结合 使中医学理论体系更加充实 同时该书提出单行 相须 相使 相畏 相恶 相反 相杀等 七情和合 的药物配伍法度 服药方法以及剂型等理论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晋 王叔和 脉经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魏晋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明 命门学说产生 明清时期清叶天士吴鞠通王清任 瘀血理论叶天士 创建了卫 气 营 血辨证理论纵向吴鞠通 三焦辨证理论横向 近代与现代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 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 整体观念 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 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 就是统一性 完整性和联系性 既事物是一个整体 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整体 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 中医学从这一观念出发 在认识生理病理与诊治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时 即重视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又重视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这种全面认识和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就称整体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上的整体观包括病理上的整体观诊治上的整体观2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包括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3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与疾病防治的关系4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 心理 社会 生态医学模式 二 辨证论治 病 即疾病 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 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 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 即证候 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 有内在联系的 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 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 包括自觉症状和它觉症状 辨证论治 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二 辨证论治 病的现象症的病理概括自觉症状他觉症状病的个性或共性本质有病必然出现若干症状 通过分辨症状 必然辨出若干证候 证候中又包含若干症状 因此 症是病的现象 是辨证的基础 证是病的本质 是症的病理概括 这就说明 中医治疗的主要依据是 证 病 症 证 若干 若干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 同病异治 指同一种病 由于发病的时间 地域不同 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 或病人的体质有异 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例A 麻疹病在不同的疾病阶段有不同的证 故麻疹初期麻疹未透 宜解表透疹 银翘散或升麻葛根汤 中期肺热明显 常须清肺 麻杏甘石汤 而后期则为余热未尽肺胃阴伤 则又须以养阴清肺为主 沙参麦冬汤 B 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风寒 风热 风湿相挟等外感 治疗时分别采用辛温解表 辛谅解表 疏风祛湿等治法 再具体一点 风温早期 症见发热 微恶风 是风热在表 应用辛谅解表法治疗 银翘散 中期 症见高热 咳嗽 气急 口渴欲饮凉水 是肺热盛 治当清肺热为主 麻杏甘石汤加减 后期 身热已退 舌红口干 干咳少痰 疲乏而脉细无力 是邪热已去大半 肺阴肺气受伤 治宜清余热 滋肺阴 补肺气 以促进恢复 青蒿鳖甲散 C 外感病发病的季节不同 治法也不同 暑季感冒 由于感受暑湿邪气 故在治疗时常需用一些芳香化湿的药物 以祛暑湿 这与其他季节的感冒治法就不一样 D 水肿病 根据其本质特点 可以辨出多种证型 就脏腑而言 其主要涉及肺 脾 肾三脏 就其性质而言 即可以是虚证 又可以是实证 就病因而言 有风热 风寒 邪毒和水湿等等 故同样是水肿病 合理的治疗就必须根据这些特点 采取不同的治法 2 异病同治 指几种不同的疾病 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 大致相同的证 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例A 久泻之后出现的脱肛产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