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职业及发展趋势PPT课件_第1页
社会职业及发展趋势PPT课件_第2页
社会职业及发展趋势PPT课件_第3页
社会职业及发展趋势PPT课件_第4页
社会职业及发展趋势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二章 社会职业 一 社会职业的主要类别及特征 第一节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 2 原始社会初期 氏族成员之间只存在着以性别 年龄等生理因素为基础的自然分工 不存在社会分工 因此也就没有明确的职业存在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人类出现了三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分工 这就是游牧业同农业的分离 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 产生了农业 畜牧业和手工业三种职业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 商业从农业中分离 商业和商人职业便产生 奴隶社会 农业 畜牧业 手工业 商业进一步发展 内部分工更细 如手工业内部出现了制陶业 玉石业 骨器业 青铜业等 封建社会 社会职业更多了 初期出现了王公 官吏 工匠 农夫 商人 妇女工等职业 到唐宋时期已有了数百种行业 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脑力劳动也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 至此 人类社会出现了单纯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众 同时也出现了完全脱离体力劳动 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经营管理者 掌握国事的统治者和从事科学 艺术的知识分子 这样 人类社会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职业 职业的起源 3 社会分工的发展决定和制约着职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的社会化使分工愈为发达 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职业门类也越来越多 18世纪80年代 由于蒸汽机的发明 机器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标志着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开始 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大机器生产使劳动分工更加细致 这对职业的演变起了重大作用 使职业的种类不断增加 例如 由于蒸汽机的诞生 就产生了蒸汽机制造 安装 修理等多种职业 而蒸汽机在许多行业中作为动力 又使这些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 就蒸汽机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应用而言 就产生蒸汽机司机 锅炉工 调度员 列车长 乘务员 站长 售票员 巡路工 扳道工 信号工等一系列职业 而且引发出众多相关职业 如火车头和车厢制造 信号灯制造和修理 火车票印刷等 促成了新职业产生的连锁反应 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是电的广泛使用 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家用电器的广泛使用 也同样为制造 安装 修理的人们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新职业 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50年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计算机 原子能 空间技术等高科技的广泛应用 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自动化的时代 今天我们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有人把它称为第四次工业技术革命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航天技术 遗传工程 生物工程等新领域里的新技术 最新科研成果 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 这一系列的变化 都伴随着许许多多相关职业的产生 更新和淘汰 4 职业的概念 1 社会学角度界定职业的概念A 职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种社会位置 B 职业是一种模式 C 职业同权力和利益紧密相连 D 职业是国家确定和认可的 5 2 经济学上的职业含义A 职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劳动者所获得的一种劳动角色 职业根源于社会分工 B 职业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活动 C 职业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D 职业具有经济性 6 职业的概念 职业内涵 职是责任 业是业务 职业外延 劳动 有收入 承担一定职责并得到社会承认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 从社会角度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 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 职业是指不同性质 不同内容 不同形式 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 7 职业的基本特征 1 产业性 不同国家职业在产业中占的比重不同 2 行业性 某行业内的职业劳动条件 工作对象 生产工具 操作内容相同或相近 3 职位性 职位是一定职权和相应责任的集合体 职业具有职位的特性 4 组群性 职业具有一定的组群特征 5 时空性 不同时代职业的内容和方式不同 8 国外职业的分类 1 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 层次进行分类 2 按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分类 3 依据各个职业的主要职责或 从事的工作 进行分类 4 依据在业人口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统一性进行分类 5 按企业 事业单位 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的同一性分类 9 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 层次进行分类 如美国的职业分类方法之一是把工作人员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白领工作人员 另一类为蓝领工作人员 即通常所讲的白领与蓝领阶层 白领工作人员包括 1 专业性和科技性的工作 如会计 建筑师 计算机专家 工程师 法官 医生 教师 牧师 社会科学家 作家等 2 农场以外的经理和行政管理人员 3 销售人员 4 办公室工作人员 蓝领工作人员包括 1 手工艺及及类似工人 如木匠 砖瓦匠 建造保养油漆工等 2 运输装置机工 3 农场以外的工人 如饲养人员 建筑工人 垃圾工 伐木工等 4 服务性行业工人 如清扫服务工 农场工人 私人服务人员等 这种分类概括简要 但明显表现出职业的等级性 10 按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分类 如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约翰 L 霍兰德创立的人格 职业类型匹配理论 把人格类型划分为六种 即现实性 研究型 艺术型 社会型 企业型和传统型 这种分类 把个性心理特征与职业类型二者统一起来 便于实现职业指导 可促成人们在有乐趣的职业指导环境中学习和工作 如企业型的可去做厂长 经理 艺术型的可去做乐队指挥 音乐教师 研究型的可去做科学家 工程技术人员等 使从业者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充分发挥创造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但在择业或实施职业指导时 必须采取严格准确的心理测试 况且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职业都是发展变化的 也很难用固定格式把人与职业匹配框起来 目前 在大多数国家很难做到 11 依据各个职业的主要职责或 从事的工作 进行分类 如加拿大根据不同企业 单位或行业中类似职业或工种的主要活动 把属于国民经济中主要行业的职业划分为23个主类 主类下分81个子类 489个细类 7200多个职业基本名称 并规定了每种职业的的定义 主要内容及从业人员的合格条件 12 我国的职业分类标准 一种是依据在业人口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统一性进行分类 将职业化分为大类 中类 小类 细类四层 即大类8个 中类64个 小类301个 细类目前正在划分之中 八大类的排列顺序是 第一 各类专业 技术人员 第二 国家机关 党群组织 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第三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第四 商业工作人员 第五 服务工作人员 第六 农林牧渔劳动者 第七 生产工人 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 第八 不能按职业分类的劳动者 在八大类中 第一 二类主要是脑力劳动者 第三大类包括部分脑力劳动者和部分体力劳动者 第四 五 六 七大类主要是体力劳动者 第八类是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 13 按企业 事业单位 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的同一性分类 我国的职业分类标准 另一种是主要按企业 事业单位 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的同一性分类 即按所属行业分类 我国将国民经济各行业划分为十三个门类 一 农 林 牧 副 渔 水利业 二 工业 三 地质普查和勘探业 四 建筑业 五 交通运输 邮电通讯业 六 商业 公共饮食业 物资代销和仓储业 七 房地产管理 公用事业 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 八 卫生 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九 教育 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 十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 十一 金融 保险业 十二 国家机关 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十三 其他行业 14 职业评价 在人们的观念中 众多的职业可以按照 好 坏 标准顺序排列 但是好坏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常常由于时代 制度 政策 甚至民族和区域的不同而评价有所不同 我们知道元代 有 一官 二吏 三僧 四道 五医 六工 七猎 八民 九儒 十丐 之说 在我国解放前后 对演艺职业有天壤之别评价 还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后 对从事个体职业的人评价也有很大不同 再有我国壮族重农轻商 而藏族则非常看重出家做僧侣 职业评价是人们对职业的主观认识态度 通常以公众尺度和自评尺度两种方式体现 一般来说 评价职业地位 好 与 坏 的因素主要有四项 职业的社会功能 职业的社会报酬 职业自然条件和职业要求 15 职业要求是指一定职业对职业者各项素质的要求 职业社会报酬是指任职者的工资收入 福利待遇 晋升机会 发展前景等 职业自然条件是指与职业活动相关的自然工作环境 如技术装备 劳动强度 安全系数 卫生条件等 职业的社会功能由责任 权力 义务体现出来 通俗的讲就是国家干部 商人 教师等 16 职业流动的趋势 国外研究资料表明 职业流动与经济发展成正相关关系 就是说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职业流动频率也相应加快 反之 经济发展速度减慢 职业流动频率也相应降低 17 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一个流动率非常低的国家 人们实行的是一种终身制的就业方式 即使在日本平均每一个人换工作的次数也达到了将近4次 而我们国家人们的流动频率达到了2 3 所以专家认为 我国目前的职业流动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和挪威国际研究中心对中国城市1998年到1999年的就业和劳动力流动情况进行了调查 这项调查选取的三个城市 是北方地区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等经济活跃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分别是北京 无锡和珠海 这次针对三个城市7千多户居民进行的调查 前后历时一年 调查结果显示 80年代前 三个城市中的工作者 大约要15到20年才会有一次工作变动 这一间隔时间在80年代缩短为10年 到90年代更缩短到5年 与老一辈人相比 年轻人正在越来越快地变换着职业 18 根据 中经专网 2003年4月23日文章 我国职业流动 两高一低 介绍 在职青年职业流动率达到23 8 抽样调查表明 北京 深圳两地45 的人有过职业变动 基本特点 文化程度低 缺乏劳动技能的一般劳务人员 这一类大都是被动跳槽 文化程度高 业务能力强的中高级人才 在职文员 文秘 公务员等 流动率较低 一般劳务人员水平流动较多 中高级人才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兼而有之 职业流动应该在法律和道义的范围内进行 19 二 社会职业发展的新趋势 影响职业演变的因素 1 生产力水平2 科学技术的发展3 社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变革4 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20 21世纪的职业模式 1 就业自主化2 流动加速化3 工作灵活化4 知识资本化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