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1页
《马说》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2页
《马说》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3页
《马说》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4页
《马说》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 联系网站删除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导入创设情境课件伯乐相马典故创设情景导入课文演示使学生在故事中自然地进入对课文的学习3网络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件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2.伯乐指的是什么?设难置疑引起思辨演示在通读中,领悟课文。6自制深入探究理解课件 1.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3.“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4.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5.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6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设难置疑引起思辨演示在问题的带动下,引导学生揣摩文意。25自制拓展探究理解课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设难置疑引起思辨演示在问题的带动下,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的思索。6自制附:教学设计方案马说一、概述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这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4.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在理解感悟文章语言上有一定困难。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课加强了朗读环节,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2.在本课教学中贯穿朗读、自学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学工具:制作相关课件,运用多媒体参考网址: /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2)伯乐指的是什么?(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七、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2背诵课文。教学流程图: 激情导入 教师指导学生品读学生阅读体会内容教师指导学生赏析学生合作讨论交流当堂成诵七、教学评价设计 1.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评价不能采用“读得好,读得不错”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应根据学生实际的朗读水平,采用“读得很准确,没有多字掉字”“读得很流利,声音很响亮”“读得真有感情,我们都被你感动了”这一类评价语。这样,可以引导他们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2.多媒体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要求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看学生能否做到自主学习、充分学习和有效学习。 3.因人而异,实施分层评价。 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如果我们以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则会使后进生难以接受,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及自尊心、自信心。因此,我们的评价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应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八、帮助和总结 1.在反复诵读中感悟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2.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 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鉴于此在设计导学案时,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3.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这节课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用汇报关于“马”的成语,讲故事的形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4.加强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