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杨修之死教案(三).doc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杨修之死教案(三).doc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杨修之死教案(三).doc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杨修之死教案(三).doc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杨修之死教案(三).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科九年级上杨修之死第一课时教学时间:2008年11月下旬。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文生字的正确读音和一些文言字词的意思。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感知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历史人物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区别。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教学难点:感知杨修之死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让学生欣赏下面这首诗聪明杨德修,世代继簪缨。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提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杨修到底因何而死?二、资料助读。作者和三国演义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后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34岁。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杨修一生著作颇丰,结集成册的两文稿已失,今公存作品数篇,其中有答临淄候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字音、字形庖官po 鸡肋li 夏侯憞dn 分食讫q 佯装yng大簏l 伺察s 麾军hu 绰刀cho 屯兵tn恃才放旷sh 酥s 阜f 谮害zn(2)重点词义主簿:文书之类的官。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谮害:诬陷,中伤。佯装:假装。绰刀:抓取。适庖官进鸡汤:正好。数犯曹操之忌:多次;忌讳。人皆不晓其意:意图。丕如其言:遵照。植然其言:认为对。但嘉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只要;代词,指曹操。(3)重点句翻译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译文:于是军营中的各个将领,没有一个不准备回去。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译文:你怎么敢编造假话,惑乱我军心。人皆不晓其意。译文:大家都不知道他的意思。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译文:曹操跳起来拔出剑杀了他,又上床睡着了。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译文:经常邀请杨修谈古论今,一夜也不停。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译文: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译文:丞相并不在梦里,你们才真是在梦里啊!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译文: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条文来回答。(注意,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课堂上此教学内容放在小组竞赛中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梳理结构。(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2)把握叙事线索、叙事方式,并理清文章结构。线索:“身死因才误”叙事方式:顺叙、插叙第一部分(1-3):写杨修因获惑乱军心被曹操处死。第二部分(4-9):插叙杨修之死的原因。第三部分(10-12):写曹操强行进兵失败,下令厚葬杨修,并班师回府。(3)讨论:1、文中点明曹操与杨修矛盾由来已久的是哪句话?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件中,曹操态度怎样?归纳:事件曹操态度主线私解“鸡肋”怒杀杨修破译“活”意虽称美,心甚忌之酥饼虽喜笑,心甚恶之梦中杀人愈恶之告曹丕愈恶之教植斩吏大怒为植作答教有杀修之心3、杨修因犯何罪被杀?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4、杨修死后,曹操进兵,兵败,曹操受伤回营做了什么?为什么?四、布置作业1整理笔记,掌握并积累重点提示的词和句子。2、认真阅读六次犯忌事件,用自己的话以讲故事的形式具体复述六件事。第60课时设计者楚继超教学内容: 语文科九年级上杨修之死第二课时教学时间:2008年11月下旬。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复述课文故事,概括事件要点。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1、在概括事件要点时,教师适时点拨、纠正。2、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时,通过讨论交流来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教学重点:、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复述故事,立小标题:六个同学分别讲故事,每人讲完后,若学生在讲故事过程中有疏漏,错误,适时补充,教师给予点拨指导,并板书教师给予点拨指导,并板书。改建园门(杨修猜中曹操心思而改建园门)分食酥饼(根据曹操写的三个字给众人分食酥饼)梦中杀人(杨修点破曹操梦中杀人的真相)大麓藏质(杨修告发曹丕用大麓藏吴质于其中而与之密谋)计出邺城(杨修给曹植献了计策如何出门)代作答教(杨修每次为曹植作答教,欺骗曹操)二、分析人物形象。阅读前3自然段,思考:1、“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他“有感于怀”的“感”是什么?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进兵不能,回兵不愿,进退维谷。就如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2、曹操看到碗中鸡肋,便把它当作口令,是某种情绪或心境的流露。请说一说是什么情绪或心境?犹豫不决、烦躁不安。3、杨修根据什么得出曹操“必班师”的结论?根据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得出。4、关于“鸡肋”的说法影响很大,使“鸡肋”产生了一项比喻义,请说说“鸡肋”的比喻义是什么?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比喻没有多大价值、多大意思的事情。阅读中6自然段,思考:1、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一“活字,是什么意图?显示自己才智。2、杨修揭破谜底是什么图?也是显示自己才智。3、杨修分吃曹操的“一盒酥”,说明他的性格是:恃才放旷。卖弄小聪明,不把曹操放在眼里。4、曹操“梦中杀人”是什么目的?防止有人谋害。5、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佯惊问”、“痛哭”、“命厚葬之”表现曹操什么性格?虚伪6、“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是什么手法?起什么作用?对比。作用:突出杨修聪明,对曹操有更深刻的认识。7、“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君乃在梦中”是什么意思?被杀的近侍头脑不清醒没有认识到曹操“梦中杀人”是骗人的把戏。8、杨修点破这一骗局,应怎样评价?是出于正义和对死者的同情,但不讲策略,不看场合,结果被曹操得知,引他“愈恶之”。三、质疑设疑1、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同学们分成四人学习小组,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选择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的。)正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反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2、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忌才多疑四、课堂小结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五、课堂延伸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