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工程术语.doc_第1页
钻井工程术语.doc_第2页
钻井工程术语.doc_第3页
钻井工程术语.doc_第4页
钻井工程术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钻井工程术语1、井:以勘探开发石油和天然气为目的的,在地层中钻出的具有一定深度的圆柱形孔眼。2、井口:井的开口端。3、井底:井的底端。4、裸眼:未下套管部分的井段。5、井深:从转盘补心面至井底的深度。6、井壁:井眼的圆柱形表面。7、环空:井中下有管柱时,井壁与管柱或管柱与管柱之间的圆环形截面的柱状空间。8、井眼轴线:井眼的中心线。9、井身结构:指的是钻头钻深、相应井段的钻头直径、下入的套管层数、直径及深度、各层套管外的水泥返高以及人工井底等。10、人工井底:设计的最下部油层下的阻流环或水泥塞面。(注:该定义不全面,人工井底是可变的)11、井的类别:按一定依据划分的井的总类。按钻井的目的可分为探井和开发井等;按完钻后的井深可分为浅井(5000m);按井眼轴线形状可分为直井和定向井。12、探井:指以了解地层的时代、岩性、厚度、生储盖的组合和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局部构造为目的,或在确定的有利圈闭上和已发现油气的圈闭上,以发现油气藏、进一步探明含油气边界和储量以及了解油气层结构为目的所钻的各种井,包括地层探井、预探井、详探井和地质浅井。13、开发井:指为开发油气田所钻的各种采油采气井、注水注气井,或在已开发油气田内,为保持一定的产量并研究开发过程中地下情况的变化所钻的调整井、补充井、扩边井、检查资料井等。14、直井:井眼轴线大体沿铅垂方向,其井斜角、井底水平位移和全角变化率均在限定范围内的井。15、定向井:沿着预先设计的井眼轨道,按既定的方向偏离井口垂线一定距离,钻达目标的井。16、丛式井:在一个井场上或一个钻井平台上,有计划地钻出两口或两口以上的定向井(可含一口直井)。17、救援井:为抢救某一口井喷、着火的井而设计、施工的定向井。18、多底井:一个井口下面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井底的定向井。19、大斜度井:最大井斜角在6086的定向井。20、水平井:井斜角大于或等于86,并保持这种角度钻完一定长度的水平段的定向井。21、钻井工序:指钻井工艺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一般包括钻前准备、钻进、取心、中途测试、测井、固井和完井等。22、套补距:套管头上端面与转盘补心面之间的距离。23、油补距:油管头上端面与转盘补心面之间的距离。24、井场:钻井施工必需的作业场地。25、圆井:为便于安装井控装置开挖的圆或方形井。26、小鼠洞:位于井口的正前方,用于预先放置钻杆单根的洞,以加快接单根操作。27、(大)鼠洞:当不使用方钻杆而从大钩上卸下时,用于放置方钻杆和水龙头的洞,位于钻台左前方井架大腿与井口的连线上。28、钻台:装于井架底座上,作为钻工作业的场所。29、钻具:井下钻井工具的简称。一般来说,它是指方钻杆、钻杆、钻铤、接头、稳定器、井眼扩大器、减振器、钻头以及其它井下工具等。30、方钻杆:用高级合金钢制成的,截面外形呈四方形或六方形而内为圆孔的厚壁管子。两端有连接螺纹。主要用于传递扭矩和承受钻柱的重量。31、钻杆:用高级合金钢制成的无缝钢管。两端有接头。用于加深井眼,传递扭矩,并形成钻井液循环的通道。可分为内平钻杆、管眼钻杆和正规钻杆。32、钻铤:用高级合金钢制成的厚壁无缝钢管。两端有连接螺纹,其壁厚一般为钻杆的46倍。主要用作给钻头施加钻压,传递扭矩,并形成钻井液循环的通道。33、接头:用以连接、保护钻具的短节。34、钻具组合(钻具配合):指组成一口井钻柱的各钻井工具的选择和连接。35、下部钻具组合:指最下部一段钻柱的组成。36、钻柱:是指自水龙头以下钻头以上钻具管串的总称。由方钻杆、钻杆、钻铤、接头、稳定器等钻具所组成。37、(刚性)满眼钻具:由外径接近于钻头直径的多个稳定器和大尺寸钻铤组成的下部钻具组合。用于防斜稳斜。38、塔式钻具:由直径不同的几种钻铤组成的上小下大的下部钻具组合。用于防止井斜。39、钟摆钻具:在已斜井眼中,钻头以上,切点以下的一段钻铤犹如一个“钟摆”,钻头在这段钻铤的重力的横向分力即钟摆力作用下,靠向并切削下侧井壁,从而起到减小井斜角的作用。运用这个原理组合的下部钻具组合称钟摆钻具。40、井下三器:指稳定器、减振器和震击器。41、稳定器:一种中间局部外径加大、具有控制稳定钻具轴线作用的下部钻具组合的工具。结构上分为直、螺旋和辊子三种形式。42、减振器:一种安装在钻柱上的,能吸收来自井底产生的垂直和旋转振动的工具。43、震击器:能产生向上或向下冲击震动的工具。44、井口工具:钻台上用于井口操作的工具。包括大钳(吊钳)、吊卡、卡瓦、安全卡瓦、提升短节、钻头装卸器、旋接器等。45、指重表:反映大钩上载荷变化情况的仪表,它可显示悬重、钻重和钻压。46、钻进:使用一定的破岩工具,不断地破碎井底岩石,加深井眼的过程。47、钻进参数:是指钻进过程中可控制的参数,主要包括钻压、转速、钻井液性能、流量、泵压及其他水力参数。48、钻压:钻进时施加于钻头上的沿井眼前进方向上的力。49、悬重和钻重:在充满钻井液的井内,钻柱在悬吊状态下指重表所指轴向载荷称为悬重(即钻柱重力减去浮力);钻柱在钻进状态下指重表所指的轴向载荷称为钻重。悬重与钻重的差值即钻压。50、转速:指钻头的旋转速度,通常以转每分钟为单位。51、流量(排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泵的排出口的液体量。通常以升每秒为单位。52、开钻:指下入导管或各层套管后第一只钻头开始钻进的统称,并依次称为第一次开钻,第二次开钻。53、完钻:指全井钻进阶段的结束。54、送钻:钻进时,随着井眼不断加深,钻柱不断下放,始终保持给钻头施加一定的钻压的过程。55、方入和方余:在钻进过程中,方钻杆在转盘补心面以下的长度称为方入;在补心面以上的方钻杆有效长度称为方余。56、进尺:钻头钻进的累计长度。57、机械钻速:钻头在单位时间内钻进的长度。通常以米每小时为单位。58、钻时:钻进单位进尺所用的时间。通常以分钟每米为单位。59、划眼:在已钻井眼内为了修整井壁,清除附在井壁上的杂物,使井眼畅通无阻,边循环边旋转下放或上提钻柱的过程。分正划眼和倒划眼。60、扩眼:用扩眼钻头扩大井眼直径的过程。61、蹩钻:在钻进中钻头所受力矩不均,转盘转动异常的现象。62、跳钻:钻进中钻头在井底工作不平稳使钻柱产生明显纵向振动的现象。63、停钻:停止钻进。64、顿钻:钻柱失控顿到井底或其它受阻位置的现象。65、溜钻:钻进中送钻不均或失控而使钻柱下滑,出现瞬时过大钻压的现象。66、打倒车:蹩钻严重时转盘发生倒转的现象。67、通井:向井内下入带有通井接头或钻头的钻柱,使井眼保持畅通的作业。68、放空:钻进中钻柱能无阻地送入一定长度的现象。69、吊打:在钻头上施加很小的钻压钻进的过程。70、纠斜:当井斜超过规定的限度时,采取措施使井斜角纠正到规定限度内的过程。71、钻水泥塞:将注水泥或打水泥塞后留在套管或井眼内的凝固水泥钻掉的过程。72、缩径:井眼因井壁岩石膨胀等而使井径变小的现象。73、井径扩大:井眼因井壁岩石坍塌等而使井径变大的现象。74、单根:指一根钻杆。75、双根:指连成一体的两根钻杆。76、立根(立柱):起钻时卸成一定长度,能立在钻台的钻杆盒上的一柱钻柱。一般为三根钻杆。77、吊单根:将钻杆单根吊起放入小鼠洞内的操作。78、接单根:当钻完方钻杆的有效长度时,将一根钻杆接到井内钻柱上使之加长的操作。79、起下钻:将井下的钻柱从井眼内起出来,称为起钻。将钻具下到井眼内称为下钻。整个过程称为起下钻。80、短起下钻:在钻进过程中,起出若干立柱钻杆,再将它们下入井内的作业。81、活动钻具:在钻井作业中,有时上提、下放或旋转钻柱的过程。82、甩钻具:将钻柱卸开成单根拉下钻台。83、换钻头:通过起下钻更换钻头的作业。84、灌钻井液:在起钻、下套管或井漏时向井内或套管内泵入钻井液,以保持井内充满。85、钻头行程:一只钻头从下入井内到起出为一行程。86、循环钻井液:开泵将钻井液通过循环系统进行循环。87、循环周:钻井液从井口泵入至井口返出所需的时间。88、靶心:由地质设计确定的定向井地下坐标点。89、靶区:允许实钻井眼轴线进入目的层时偏离设计靶心的规定范围。90、靶区半径:靶区圆的半径。91、造斜点:定向造斜起始的井深处。92、造斜:利用造斜工具钻出一定方位的斜井段的工艺过程。93、增斜:使井斜角不断增加的工艺过程。94、降斜:使井斜角不断减小的工艺过程。95、稳斜:使井斜角保持不变的工艺过程。96、造斜工具:用于改变和控制井斜和方位的井下工具。97、弯接头:一种与井底动力钻具配合,用于定向造斜的井下工具。外形为一个轴线弯曲的厚壁接头,其公螺纹轴线与母螺纹轴线有一夹角,该角一般为13。98、井底动力钻具(井底马达):装在井下钻具底部驱动钻头转动的动力机。99、涡轮钻具:把钻井液的水力能经过叶轮转换成机械能的动力钻具。100、螺杆钻具:把钻井液的水力能经过螺杆机构转换成机械能的动力钻具101、定向接头:一种用于标记造斜工具面的接头。102、无磁钻铤:由导磁率近似于1的合金材料制成的钻铤。103、定向要素:定向井基本要素,包括井斜角、方位角和井深。104、井斜角:井眼轴线上某一点的切线(钻进方向)与该点铅垂线之间的夹角。105、最大井斜角:在设计或实钻的井眼轴线上,全井井斜角的最大值。106、方位角:井眼轴线上某一点的切线(钻进方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与真北方向线之间的夹角(沿顺时针方向)。107、测深(斜深):自钻机转盘面(参照点)至井内某测点间的井眼轴线的实测长度。108、垂深:井眼轴线上某测点至井口转盘面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离。109、水平位移(闭合距):井眼轨迹上某测点至井口垂线的距离。110、闭合方位角:真北方位线与水平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111、取心:利用机械设备和取心工具钻取地层中岩石的作业。112、岩心:取心作业时,从井下取出的岩石。113、岩心收获率:岩心长与取心进尺之比的百分数。114、岩心长:取出地面岩心的实际长度。115、取心进尺:钻取岩心时,钻进的实际长度。116、钻井液(钻井流体、泥浆):用于钻井作业的循环流体。117、滤饼(泥饼):钻井液在过滤过程中沉积在过滤介质上的固相沉积物。118、钻井液滤液:钻井液通过过滤介质流出的液体。119、钻井液柱压力:由钻井液柱的重力引起的压力,其大小与钻井液密度和液柱垂直高度有关。120、地层破裂压力:指某一深度的地层受液压而发生破裂时的压力值。121、压力当量密度:给定深度处的压力除以深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122、溢流:井口返出的钻井液量比泵入量大,或停泵后井口钻井液自动外溢的现象。123、井涌:溢流的进一步发展,钻井液涌出井口的现象。124、井喷:地层流体(油、气或水)无控制地流入井内并喷出地面的现象。125、压井:向失去压力平衡的井内泵入高密度钻井液,以重建和恢复压力平衡的作业。126、卡钻:钻柱在井内不能上提、下放或转动的现象。(卡钻包括泥包卡钻、砂桥卡钻、沉砂卡钻、键槽卡钻、垮塌卡钻、压差卡钻、小井眼卡钻、缩径卡钻、顿钻卡钻、落物卡钻、水泥卡钻等)127、卡点:被卡钻柱最上点。128、落鱼:因事故留在井内的钻具。129、鱼顶:落鱼的顶端。130、鱼尾:落鱼的底端。131、鱼顶井深:鱼顶距转盘面的距离。132、鱼尾井深:鱼尾距转盘面的距离。133、鱼长:落鱼的长度。134、油井水泥:适用于油气井或水井固井的水泥或水泥与其它材料的任何混合物。135、初凝:当水泥凝结时间测定仪(维卡仪)的试针沉入水泥浆中距底板0.51.0mm时,则认为水泥浆达到初凝。136、初凝时间:水泥从加水开始,直至水泥初凝的时间。137、终凝:当水泥凝结时间测定仪(维卡仪)的试针沉入水泥浆中不超过1mm时,则认为水泥浆达到终凝。138、终凝时间:水泥浆从初凝至终凝的时间。139、凝结时间:初凝和终凝的总时间。140、固井:对所钻成的裸眼井,通过下套管注水泥以封隔油气水层,加固井壁的工艺。141、水泥返深(高):指环空水泥面在井下的深度。142、注水泥塞:在井内适当位置注入水泥浆形成水泥塞的作业。143、挤水泥:将水泥浆挤入环空,在套管和地层之间形成密封的补救性注水泥作业。144、套管附件:联接于套管柱上的有关附件。(如:浮鞋、浮箍、承托环、泥饼刷、水泥伞、扶正器、分级箍、悬挂器、封隔器等。)145、套管柱下部结构:套管柱下部装置的附件总称。146、引鞋:用来引导套管柱顺利入井,接在套管柱最下端的一个锥状体。147、套管鞋:上端与套管相接,下端具有内倒角并以螺纹或其它方式与引鞋相接的特殊短节。148、浮鞋:将引鞋、套管鞋和阀体制成一体的装置。149、浮箍:装在套管鞋上部接箍内的可钻式止回阀。150、承托环(阻流环):是指注水泥时用来控制胶塞的下行位置,以确保管内水泥塞长度的套管附件。151、胶塞:具有多级盘状翼的橡胶塞,用于固井作业过程中隔离和刮出套管内壁上粘附的钻井液与水泥浆。有上胶塞、下胶塞和尾管胶塞之分。152、泥饼刷:安装在注水泥井段套管上的钢丝刷子,来清除井壁泥饼。153、水泥伞:装在套管下部防止水泥浆下沉的伞装物。154、扶正器:装在套管柱上使井内套管柱居中的装置。155、刚性扶正器:指带有螺旋槽或直条的不具有弹性的扶正器。一般用于定向井。156、分级箍:在分级注水泥时,装在套管预定位置具有开启和关闭性能的特殊接箍。157、尾管悬挂器:是用来将尾管悬挂在上一层套管底部并进行注水泥的特殊工具,分机械式和压力式两种。它们都是借助卡瓦把尾管悬挂在上层套管上。158、套管外封隔器:安装在套管柱上的一种可膨胀的胶囊,用来封隔开该胶囊上下部的井眼环形空间。159、联顶节:下套管时接在最后一根套管上用来调节套管柱顶面位置,并与水泥头连接的短套管。160、水泥头:在固井作业中内装胶塞的高压井口装置,并具有与循环管线连接的闸门。161、通径规:是检查套管可通内径的工具。162、碰压:在顶替水泥浆结束时,胶塞与阻流环相撞而泵压突增的现象。163、侯凝期:指水泥石强度满足后续施工所要求的时间。164、水泥环:水泥浆在环形空间形成的水泥石。165、套管:封隔地层,加固井壁所用的特殊钢管。166、套管程序:是指一口井下入的套管层数、类型、直径及深度等。167、表层套管:为防止井眼上部疏松地层的坍塌和污染饮用水源及上部流体的侵入,并为安装井口防喷装置等而下的套管。168、技术套管:是在表层套管和生产套管之间,由于地层复杂或完井所使用的泥浆密度不致压漏地层等钻井技术的限制而下入的套管。169、生产套管(油层套管):为生产层建立一条牢固通道、保护井壁、满足分层开采、测试及改造作业而下入的最后一层套管。170、套管柱:依强度设计的顺序,由不同钢级、壁厚、材质和螺纹的多根套管所连接起来下入井中的管柱。171、尾管:下到裸眼井段,并悬挂在上层套管上,而又不延伸到井口的套管。172、筛管:位于油层部位具有筛孔的套管。173、磁性定位短节:在套管柱上,接在靠近生产层附近的短套管(用来校准射孔深度)。174、套管短节:小于标准长度套管的短套管。175、套管头:由重型钢制法兰、卡瓦及密封元件构成,专门用来悬挂套管及密封环空的井口装置。176、套管公称外径:套管本体横截面的外径。177、套管强度:指套管承受外载能力的总和(包括抗挤强度、抗内压强度和抗拉强度)。178、钻井周期:一开到完钻的全部时间。179、建井周期:从钻机搬迁安装到完井为止的全部时间,包括搬迁安装时间、钻进时间和完井时间三部分。180、井史:是指一口井的档案资料,包括钻井、地质、完井等施工作业数据和资料。概述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 编著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石油或其附属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吗?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等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而我们日常所用的天然气(液化气)是从专门的气田中产出的!通过输气管道和气站再到各家各户。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无机论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有机论 既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原油的颜色非常丰富红、金黄、墨绿、黑、褐红、甚至透明;原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含的越高颜色越深。原油的颜色越浅其油质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车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一种非碳氢化合物)。石油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天然气是以气态的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的易燃性混合气体。在整个的石油系统中分工也是比较细的:物探 专门负责利用各种物探设备并结合地质资料在可能含油气的区域内确定油气层的位置;钻井 利用钻井的机械设备在含油气的区域钻探出一口石油井并录取该地区的地质资料;井下作业 利用井下作业设备在地面向井内下入各种井下工具或生产管柱以录取该井的各项生产资料,或使该井正常产出原油或天然气并负责日后石油井的维护作业;采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产过程中录取石油井的各项生产资料并对石油井的生产设备进行日常维护;集输 负责原油的对外输送工作;炼油 将输送到炼油厂的原油按要求炼制出不同的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87%)、氢(11% 14%),其余为硫(0.06% 0.8%)、氮(0.02% 1.7%)、氧(0.08%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 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经过四个主要环节,即寻找、开采、输送和加工,这四个环节一般又分别称为“石油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制”。下面就这四个环节来追溯一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 “石油勘探”有许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终要靠钻井来证实。一个国家在钻井技术上的进步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有的国家竞相宣布本国钻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们在石油工业发展上迈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开发”指的是用钻井的办法证实了油气的分布范围,并且有井可以投入生产而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说,1821年四川富顺县自流井气田的开发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田。 “油气集输”技术也随着油气的开发应运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气田采用当地盛产的竹子为原料,去节打通,外用麻布缠绕涂以桐油,连接成我们现在称呼的“输气管道”,总长二、三百里,在当时的自流井地区,绵延交织的管线翻越丘陵,穿过沟涧,形成输气网络,使天然气的应用从井的附近延伸到远距离的盐灶,推动了气田的开发,使当时的天然气达到年产7000多万立方米。至于“石油炼制”,起始的年代还要更早一些,北魏时所著的水经注,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512518年,书中介绍了从石油中提炼润滑油的情况。英国科学家约瑟在有关论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纪,中国就已经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见,在这以前中国人就对石油进行蒸馏加工了”。说明早在公元六世纪我国就萌发了石油炼制工艺。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2 石油勘探 石油成因的学说 主要有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学说。多数学者认为石油主要是有机成因的。 生油岩 按照有机成因学说,大量的微体生物遗骸与泥砂或碳酸质沉淀物埋藏在地下,经过长时期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岩石,其中的生物遗骸转化为石油。这种岩石称为生油岩。 储集层 是指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油气藏 圈闭内储集了相当多的油气,就称为油气藏。 油气田 在地质意义上,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面积内各油气藏的总称。该产油面积是受单一的或多种的地质因素控制的地质单位。 油气聚集带 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位置邻近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它具有明确的地质边界。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 含油气盆地 在地质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沉降区,接受同一时期的沉积物,有统一边界,其中可形成并储集油气的地质单元,称做含油气盆地。 生油门限 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油气地质储量及其分级 油气地质储量就是油气在地下油藏或油田中的蕴藏量,油以重量(吨 )为计量单位,气以体积(立方米)为计量单位。地质储量按控制程度及精确性由低到高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三级。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1995年年产原油192万吨。 油(气)按储量可分 按最终可采储量值可分成4种:特大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大于7亿吨(50亿桶)的油田。天然气可按1137米3气=1吨原油折算。大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0.77亿吨(550亿桶)的油(气)田。中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7107100万吨(0.55亿桶)的油(气)田。小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小于710万吨(5000万桶)的油(气)田。 按圈闭类型划分油气藏 有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三大类。后两类比较难于发现,勘探难度大,称为隐蔽圈闭油气藏。 岩石分类 岩石分沉积岩、火成岩及变质岩三大类。多数油、气储存于沉积岩中,火成岩及变质岩中也可以储存油、气。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砾岩、泥岩、页岩、石灰岩及白云岩等。 地层及其单位 岩石(特别是沉积岩)常常是由老到新呈现为层状排列的,因而把这些排列在一起的岩石统称为地层。地层的单位有大有小,因其成因和时代及工作需要可把排列在一起的岩石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和系统。 地层时代划分 地层形成的年代有老有新,通常把地层的时代由老至新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与“代”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则称为“界”,如太古界、新生界等。“代”可以细分为“纪”,如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分为第三纪、第四纪等,与“纪”相对应的地层单位称为“系”,如侏罗系、第三系等。“纪”和“系”还可以再详细划分,如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中常用到的“组”和“层”,就是更小的地层单位。 三维地震勘探 由于地震勘探的测线只提供了二维的信息,要了解一定面积内的地下情况需要把各条测线的地震剖面进行对比,找出相关的信息推断测线之间的地下情况,才能形成整体概念,这就可能产生相当大的人为误差。三维地震是在一定的面积上采用地下地震信息的方法,它可从三维空间(立体的)了解地下地质构造情况。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剖面的、平面的,立体的地下地质图构造图象,大大地提高了地震勘探的精确度,对地下地质构造复杂多变的地区特别有效。 高凝油 通常把凝固点在40以上,含蜡量高的原油叫高凝油。辽宁省的沈阳油田是我国最大的高凝油田,其原油的最高凝固点达67。 稠油 稠油是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粘度较大的原油。通常把地面密度大于0.943、地下粘度大于50厘泊的原油叫稠油。因为稠油的密度大,也叫做重油。我国第一个年产上百万吨的稠油油田是辽宁省高升油田。 天然气 地下采出的可燃气体称做天然气。它是石蜡族低分子饱和烃气体和少量非烃气体的混合物。天然气按成因一般分为三类:与石油共生的叫油型气(石油伴生气);与煤共生的叫煤成气(煤型气);有机质被细菌分解发酵生成的叫沼气。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 干气和湿气 油田的伴生天然气,经过脱水、净化和轻烃回收工艺,提取出液化气和轻质油以后,主要成分是甲烷的处理天然气叫干气。一般来说,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在90%以上的叫干气。甲烷含量低于90%,而乙烷、丙烷等烷烃的含量在10%以上的叫湿气。 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区别 天然气是指蕴藏在地层内的可燃性气体,主要是低分子烷烃的混合物,可分为干气天然气和湿天然气两种。干气成分主要是甲烷,湿天然气除含大量甲烷外,还含有较多的乙烷、丙烷和丁烷等。液化石油气是指在炼油厂生产,特别是催化裂化、热裂化、焦化时所产生的气体,经压缩、分离而得到的混合烃,主要成分是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 沉积相 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组合。在沉积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一般把沉积相分为陆相、海相和海陆过渡相。 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 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主要是从盆地石油地质成因机制出发,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合为一体,充分研究各种地质参数,建立数字化动态模型,并形成一维三维的计算机软件,全方位的描述一个盆地的油气资源形成及地质演化过程。 石油勘探 所谓石油勘探,就是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而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下的地质状况,认识生油、储油、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含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并探明油气田面积,搞清油气层情况和产出能力的过程。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一种最重要的的方法。它的原理是由人工制造强烈的震动(一般是在地下不深处的爆炸)所引起的弹性波在岩石中传播时,当遇着岩层的分界面,便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在它返回地面时用高度灵敏的仪器记录下来,根据波的传播路线和时间,确定发生反射波或折射波的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认识地下地质构造,以寻找油气圈闭。 多次覆盖 多次覆盖是指采用一定的观测系统获得对地下每个反射点多次重复观测的采集地震波讯号的方法。它可以消除一些局部的干扰,有利于求得较准确的讯号。 地震剖面 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施工采集地震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就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象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长度和深度方向)上显示了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勘探的数据处理 把记录采集到地震信息的磁带上的大量数据输入到专用的电子计算机中,按照不同的要求用一系列功能不同的程序进行处理运算,把数据进行归类编排,突出有效的,除去无效和错误的,最后把经过各种处理的数据以波形、线形的形式绘制在胶片上或静电纸上,形成一张张地震剖面。这个过程就称做数据处理。 地震勘探中所说的速度 地震勘探所说的速度即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它是地震波垂直穿过某一岩层界面以上各地层的总厚度与各层传播时间总和之比,可以用来把地震记录的时间转换为深度(距离)。此外,还有层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等。 水平叠加剖面 在用多次覆盖方法采集的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把共同反射点的许多道的记录经动校正以后叠加起来,以提高讯噪比(高讯号与噪声的比例),压制干扰,用这种方法处理所得到的地震剖面叫水平叠加剖面。 叠加偏移剖面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在水平叠加的基础上,实现反射层的空间自动归位,用这种方法处理得到的地震剖面,就是叠加偏移剖面。 垂直地震剖面 地震源放置于地面,接收的检波器置于深井中,地面激发震动后由不同深度的检波器接收地震波讯号,这种方法获得的地震波讯号是单程的,而不是反射或折射回来的,对分析和认识地下地质构造情况更为准确。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包括运用波动理论和地质知识,综合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做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绘出有关的成果图件,对测区作出含油气评价,提出钻井位置等。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是把地层学和沉积学特别是岩性、岩相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地震解释工作中,把地震资料中蕴藏的地层和沉积特征的信息充分利用起来,做出系统解释的方法。 地震层序 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但因为受不整合面影响,其间的地层即地震层序是不完整的,沿不整合面追踪到地层变成整合的之后,这个地震层序才是完整的。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新学科,是综合地质、地震资料,详细划分并确立地下地层的层序,从而研究其构造活动、沉积环境的变化、岩相分布等。 地震相 地震相是指沉积物(岩层)在地震剖面图上所反映的主要特征的总和。地震相标志分为:内部反射结构;反射连续性;反射振幅;反射频率;外部几何形态及其伴生关系。 合成地震记录 合成地震记录是用声波测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经过人工合成转换成的地震记录(地震道)。它是地震模型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也是层位标定、油藏描述等工作的基础,是把地质模型转化为地震信息的中间媒介。 油气检测技术 油气检测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烃类存在的多种地震特性参数(速度、频率、振幅、相位等)来确定油气富集带的方法。这类技术有许多种,目前常用的有亮点技术和AVO技术等。 储集层预测技术 储集层预测技术是综合应用地震、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对地下储集层的分布、厚度及岩性和物理性质变化进行追踪和预测的一项先进技术。 地震横波勘探 地震波(弹性波)的传播有纵波与横波两种,纵波质点位移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横波的质点位移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现在通用的地震勘探方法采集的是纵波的讯号,采集横波讯号的称做地震横波勘探。横波在判断岩性、裂缝和含油气性方面有其固有的优点。此种勘探方法在我国正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 重力勘探 各种岩石和矿物的密度(质量)是不同,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其引力也不相同。椐此研究出重力测量仪器,测量地面上各个部位的地球引力(即重力),排除区域性引力(重力场)的影响,就可得出局部的重力差值,发现异常区,这一方法称做重力勘探。它就是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密度与重力场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研究地下的地质构造。 磁力勘探 各种岩石和矿物的磁性是不同的,测定地面上各部位的磁力强弱以研究地下岩石矿物的分布和地质构造,称做磁力勘探。由于地球本身就是个大磁体,所以对磁力的预测值应进行校正,求出只与岩石矿物磁性有关的磁力异常。一般铁磁性矿物含量愈高,磁性愈强。在油气田区,由于烃类向地面渗漏而形成还原环境,可把岩石或土壤中的氧化铁还原成磁铁矿,用高精度的磁力仪可以测出这种磁异常,从而与其它勘探手段配合,发现油气田。 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的实质是利用岩石和矿物(包括其中的流体)的电阻率不同,在地面测量地下不同深度地层介质电性差异,用以研究各层地质构造的方法,对高电阻率岩层如石灰岩等效果明显。电法勘探种类较多,我国目前石油电法勘探一般用直流电测深、大地电磁测深、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测深等方法,近期又发展了差分标定电法、大地电场岩性探测法等新方法。 地球化学勘探 根据大多数油气藏的上方都存在着烃类扩散的“蚀变晕”的特点,用化学的方法寻找这类异常区,从而发现油气田,就是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的种类比较多,常用的是土壤烃气体测量、土壤硫酸盐法、稳定碳同位素法、汞和碘测量法等,还有地下水化学法及井下地球化学勘探法。 地球物理测井 地球物理测井简称测井,是在钻孔中使用测量电、声、热、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仪器,以辨别地下岩石和流体性质的方法,是勘探和开发油气田的重要手段。 测井系列 不同的测井仪器有不同的性能和作用,在某种地质条件和钻孔条件下,根据一定的地质或工程目的,采用多种有针对性的测井仪器组合起来进行测井,称为达到这种目的的测井系列。 电阻率测井 是在钻孔中采用布置在不同部位的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来测定岩石(包括其中的流体)电阻率的方法。通常所用的三电阻率测井系列是:深侧向、浅侧向和微侧向电阻率测井。 声速测井 声速测井是利用不同的岩石和流体对声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特性进行的一种测井方法。通过在井中放置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记录声波从发射探头经地层传播到接收探头的时间差值,所以声速测井也叫时差测井。用时差测井曲线可以求出储集层的孔隙度,相应地辨别岩性,特别是易于识别含气的储集层。 放射性测井 放射性测井即是在钻孔中测量放射性的方法,一般有两大类:中子测井与自然伽马测井。中子测井是用中子源向地层中发射连续的快中子流,这些中子与地层中的原子核碰撞而损失一部分能量,用深测器(计数器)测定这些能量用以计算地层的孔隙度并辨别其中流体性质。自然伽马测井是测量地层和流体中不稳定元素的自然放射性发出的伽马射线,用以判断岩石性质,特别是泥质和粘土岩。 井温测井 井温测井又称热测井,它可以进行地温梯度的测量;可以在产液井中寻找产液的井段,在注入井中寻找注入的井段;对热力采油井,可以通过邻井的井温测量检查注蒸汽的效果;可以评价压裂酸化施工的效果等。 地层倾角测井 地层倾角测井是在钻孔中测量地层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的方法。根据测得的数据,可以研究地质构造与沉积环境,从而追踪地下油气的分布情况。 井径测井 井径测井仪是用来测量钻孔直径的。在未下套管的井中可以测量井径不规则程度,提供下套管固井施工所需要的水泥用量参数;还可根据钻孔的不规则形态,分析判断地下岩层裂缝的发育程度和裂缝的方向。在套管受损坏的井中,可以测量套管损坏的位置和变形情况。 自然伽马射能谱测井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是测量地层中放射性元素铀、钍和钾40的伽马射线强度谱,从而确定它们在地层中的含量,用于分析岩石及流体性质。 声波变密度测井 补偿声波测量的是接收到的声波波列的首波达到时间,用于测定地层的声波传播速度,源距较短,其资料用来计算地层孔隙度和确定气层。全波列声波测井记录的是接收到的声波全部波列,可测定岩层的弹性模量,其源距较长,用于求解岩层强度、检查压裂效果及固井质量等,在求解地层孔隙度及判断气层方面比补偿声波更为准确。 三孔隙度测井 指补偿中子、补偿密度及补偿声波测井。 测井解释的“四性” “四性”是指地层的岩性、储集性(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性和物理性。 测井相 测井相又名电相,是从测井资料中提取与岩相有关的地质信息,并将测井曲线划分若干个不同特点的小单元,经与岩心资料详细对比,明确各单元所反映的岩相,即是测井相。在一个地区建立了测井相后,可以利用测井曲线解释出井的柱状岩性剖面图。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是一种新技术,它把地震、测井、地质等多方面资料综合起来,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处理,定性、定量描述三维空间的油气藏,包括:构造、储层、储集空间、流体性质及分布、渗流物理特征、压力和温度、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油气藏类型等,是对油气藏本身正确的认识。 井壁取心 井壁取心是使用测井电缆将取心器下入井中,用炸药将取心器打入井壁,取下小块岩石以了解岩石及其中流体性质的方法。 油气探井 为勘察地下含油气情况所钻的井称油气探井。探井一般有4大类。参数井:了解一个地区(盆地或凹陷)生油岩和储集岩存在和分布的情况的井;预探井:了解一个圈闭中是否含有油气和储集岩分布情况的井;评价井:在预探井发现含油气储集层后,为探明这个圈闭(油气藏)含油气面积和地质储量所钻的井;资料井:为获得油气藏油层参数(主要是使用特殊工具在钻进中取出整块,进行检测与分析)所钻的井。 地质录井 地质录井是配合钻井勘探油气的一种重要手段,是随着钻井过程利用多种资料和参数观察、检测、判断和分析地下岩石性质和含油气情况的方法。主要包括岩屑录井、岩心录井、钻时录井、荧光录井、钻井液录井及气测录井等。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油田-由单一构造控制下的同一面积范围内的一组油藏的组合。气田-单一构造控制几个或十几个汽藏的总和。石油-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为主要成份的一种褐色。暗绿色或黑色液体。天燃气-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汽体组成的可燃混和气体。生油层-在古代曾经生成过石油的岩层。油气运移-在压力差和浓度差存在的条件下,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内任意移动的过程。垂直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垂直的上下移动。测向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平行的横向移动。储集层-能使石油和天然气在其孔隙和裂缝中流动,聚集和储存的岩层。含油层-含有油气的储集层。圈闭-凡是能够阻止石油和天然气在储集层中流动并将其聚集起来的场所。盖层-紧邻储集层上下阻止油气扩散的不渗透岩层。隔层-夹在两个相邻储集层之间阻隔二者串通的不渗透岩层。遮挡-阻止油气运移的条件或物体。含油面积-由含油内边界所圈闭的面积。油水边界-石油和水的接触边界。储油面积-储油构造中,含油边界以内的平面面积。工业油气藏-在目前枝术条件下,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构造油气藏-由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移位而形成的圈闭。地层油气藏-由地层因素造成的遮挡条件的圈闭。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改变而造成圈闭。储油构造-凡是能够聚集油,气的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沉积相-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特征的总和。沉积环境-指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物理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要条件。单纯介质-只存在一种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单纯介质。如孔隙介质、裂缝介质等。多重介质-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多重介质。均质油藏-整个油藏具有相同的性质。非均质油藏-具有不同性质的油藏,包括双重介质油藏;裂缝西个油藏;多层油藏弹性趋动-油井开井后压力下降,油层中液体会发生弹性膨账,体积增大,而把原油推向井底。水压趋动-靠油藏边水。底水或注入水的压力作用把原油推向井底。地质储量-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层中所储原油总量。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剩余可采储量-油田投入开发后,可采储量与累计采出量之差。采收率-油田采出的油量与地质储量的百分比。最终采收率-油田开发解束累计采油量与地质储量的百分比。采出程度-油田在某时间的累计采油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采油速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