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会考复习:地图知识幻灯片_第1页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地图知识幻灯片_第2页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地图知识幻灯片_第3页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地图知识幻灯片_第4页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地图知识幻灯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图 考纲要求1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2 常用图例 注记 3 海拔 绝对高度 和相对高度 等高 深 线和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例 如果地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100千米 则该图比例尺为多少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1厘米 100千米 1 10000000 注意单位换算 1千米 105厘米 一 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 1 比例尺概念 表示方法 2 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a 分母越大 比例尺越小 分母越小 比例尺越大 C 一 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 b 根据经纬网比较比例尺大小 练习3 下列四幅图幅相同的地图中 比例尺最大的一幅是 C 方法 经纬度间隔相同的网格 间隔所跨经纬度越多 表示的范围越大 比例尺越小 图幅相同 比例尺越大 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 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 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 内容越简略 练习5 下面三幅图 比例尺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实地范围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内容最详细是 最简略的是 3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思考 1 哪些地图需要用较小的比例尺 2 哪些地图需要用较大的比例尺 练习6 徙步做一日往返的野外地理考察 下列比例尺地图最不适用的是 A 1 5000B 1 10000C 1 25000D 1 100000 世界地图 国家地图等 平面图 军事地图等 D 4 比例尺的放大和缩小 一 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 练习7 一张1 12000000的地图若将该图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4倍 放大后的地图比例尺是 A 1 48000000B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0千米C 1 6000000D 1 9000000 A 1 一般情况下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一 地图三要素 方向 3 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 练习8 1 图中村庄A大致在村庄B的方向 2 图中公路CD的走向大致是 正北 西南 东北 西 东 2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 下列四幅图中 甲地在乙地西北 丙地在丁地东南的是 一 地图三要素 图例和注记 二 等高线地形图 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 绝对高度 海拔 相对高度 等高线 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二 等高线地形图 1 同线等高 2 等高距全图一致 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 3 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等高线一般不相交 不重合 陡崖除外 4 同图中等高线疏密程度反映坡度缓陡 5 示坡线 垂直于等高线并指向低处的短线段 1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山顶 鞍部 山脊 陡坡 缓坡 山谷 山体的不同部位 2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二 等高线地形图 1 各种地形 小地形 的等高线形态 山顶 盆地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缓坡 陡坡 峡谷等 2 各种大地形类型的等高线形态 平原 高原 山地 盆地 丘陵 2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A山地 B盆地 C山谷 D山脊 100 300 200 米 100 300 200 米 400 XY MN E鞍部 F陡坡 G缓坡 H陡崖 H峡谷 例1 读某地等高线图回答 1 沿AB方向所作的地形剖面图是 甲或乙 沿CD方向所作的地形剖面图是 甲或乙 2 在等高线图上标出山脊和山谷的位置 乙 山脊 山脊 山谷 山谷 甲 读图 从山峰向下望 将不能看见的点是 A A点B B点C C点D D点 A 知识点归纳 1 各种地形 小地形 的等高线形态 1 山峰 闭合曲线中间数值最大 2 小盆地 闭合曲线中间数值最小 3 山谷 等高线弯向数值大的区域 4 山脊 等高线弯向数值小的区域 5 鞍部 位于山顶两山顶之间山脊的最低处山谷的最高处 6 陡崖 等高线的重合处 山谷处的陡崖有瀑布 7 凹坡 高密低疏是凹坡视野好 凸坡 低密高疏是凹坡视野不好 知识点归纳 2 各种大地形类型的等高线形态 1 平原 海拔低于200M 等高线分布稀疏 2 山地 海拔500M以上 区内高差大 等高线分布密集 A 500 1000M 低山B 1000 2000M 中山C 2000以上 高山 3 丘陵 海拔500M以下200M以上 区内高差相对较小 4 高原 海拔高度相对较大 区内高差小 边缘等高线密集 5 盆地 中间低四周高 等高线闭合状 3 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计算 二 等高线地形图 1 推算等高线的值 2 计算相对高度 3 计算两地之间的气温差 影响因素 比例尺 等高距 等高线的疏密 4 坡度大小的判断与计算 2 判断气候特征 1 判断水系 水文特征 4 实际应用 二 等高线地形图 3 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 练习3 读上图 图中等高线表示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 回答 图中盛行风向为 风 Q对P点的最大相对高度H可以达到多少 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地区 西北 59 H 60 西北 200 100 0 100 200 300 300 200 100 0 100 200 三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判读 绘制步骤 1 确定剖面线 2 确定比例尺 建立剖面图坐标系 并在剖面图的下方 标出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 3 从等高线图上的剖面线与每条等高线相交的各点 分别向下引垂线 将各点转绘到相应的高度位置上 4 将这些点连成平滑的曲线 单位 米 400 再见 在同一幅等高线图上 等高距是相同的 相邻两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差为0 如在鞍部 或相差一个等高距 知道任一条等高线和等高距 可推算出该图上其他等高线的值 A 推算等高线的值 300 200 400 例1 如图 判断图中A B的海拔范围各是多少 A 150米 HA 100米 B 50米 HB 0米 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等高线闭合区域 若其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 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值低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 若其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 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值高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 即 低的更低 高的更高 读下图 若等高线所示高度为100m 200m 300m 400m 求城镇与H地的相对高度H1取值范围 若相对高度最大值为h 则h为多少 200m H1 300m 299m h 300m H I 城镇 河流 100 400 200 300 B 计算相对高度 陡崖相对高度 计算陡崖或任意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一是可能求最大相对高度 二是可能求最小相对高度 公式 n 1 d H n 1 d H为相对高度 d为等高距 n为重合的或两点间的等高线条数 例 该图中A B两点以及陡崖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AB的相对高度 300 H 500 陡崖的相对高度 500米 600米 200米 300米 200 H 400 读下图 若等高线所示高度为100m 200m 300m 400m 求城镇与H地的相对高度H1取值范围 若相对高度最大值为h 则h为多少 200m H1 300m 299m h 300m 1 2 H I 城镇 河流 100 400 200 300 H与I的温差为多少 B 计算相对高度 影响因素 比例尺 等高距 等高线的疏密 比例尺 等高距相同 等高距 等高线疏密相同 判断坡度陡缓 规律 等高线密 坡陡 等高线疏 坡缓 比例尺大 坡陡 比例尺小 坡缓 例 下面四幅图中的等高距和等高线间隔相同 坡度最陡的应是 B 影响因素 比例尺 等高距 等高线的疏密 比例尺 等高距相同 等高距 等高线疏密相同 判断坡度陡缓 规律 等高线密 坡陡 等高线疏 坡缓 比例尺大 坡陡 比例尺小 坡缓 比例尺 等高线疏密相同 等高距大 坡陡 等高距小 坡缓 A 水系特征 1 判断水系 水文特征 山地 常形成放射状水系 盆地 常形成向心状水系 山脊 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 山脊线 山谷 常有河流发育 山谷线 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 成反 V 字形 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 由山谷的分布 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 山脊 山谷 集水线 分水岭 1 图中正确表示河谷发育位置的是 110 E线B 30 NC a线D b线 读下图 图中河谷流水自西向东流 分析判断 D B 水文特征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 河流流速大 水能丰富 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 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 集水区域面积 和所处的迎风坡 背风坡位置有关 河流流出山口后常形成冲积扇 A 水系特征 1 判断水系 水文特征 A 海拔越高 气温越低 0 60C 100m 2 判断气候特征 B 山区应考虑坡向 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阳坡光照强 气温高 蒸发强 阴坡气温低 蒸发弱 C 盆地不易散热 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 3 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 选点 练习11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回答以下问题 3 图中最适宜修建水库的拦河坝的地点是 理由是 但随之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D处 工程量小 水库蓄水量大 问题 淹没村庄和农田 需要移民 3 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 a 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 山谷地区或选在 口袋形 的洼地或小盆地 因为 这些地区库容大 有较大的集水面积 b 大坝应建在等高线近于闭合地段 亦即盆地或洼地的最窄处 因为 可以减少工程量 节省投资 确保大坝安全 A 确定水库及坝址的位置 海港码头应选择海水深且避风的海湾 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 以免造成航道淤积 B 确定港口码头的位置 C 确定铁路 公路线 一般选择坡度较缓 距离较短 弯路较少的线路 一般沿等高线走 理由 减少修路的工程量 道路平坦 利于车辆行驶 不易造成水土流失 D 确定引水路线 线路尽可能短 避免穿过山脊等障碍 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选点 选线 1 假如在甲村和乙村间修建一条公路 经过A处还是B处施工较为容易 为什么 读下列某一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回答下列问题 工业区 宜建在地形平坦开阔 交通便利 水源充足 接近资源的地方 对环境有污染的厂矿 选择河流下游 常年主导风向的下方 电子 半导体 感光器材厂等 建在空气清洁 环境优美的地点 居民区 依山傍水 靠近水源 地势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 交通便利 远离污染源等 选面 3 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 E 工业区 居民区选址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 地势起伏 坡度陡缓 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 因地制宜地提出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