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及植物配置》PPT课件_第1页
《园林及植物配置》PPT课件_第2页
《园林及植物配置》PPT课件_第3页
《园林及植物配置》PPT课件_第4页
《园林及植物配置》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园林绿地规划与植物配置 第一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二章园林艺术基本原理第三章乔灌木的种植设计 第一章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含义第二节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第三节城市园林绿地指标定额第四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 第一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含义 所谓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就是在城市用地中根据各种园林的不同功能将其进行合理的布置 形成与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相适应 完整的有机体系 达到改善城市小气候 改善居民的生产 生活环境 创造清洁 卫生 美丽的城市环境的目的 第二节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 城市园林绿地主要分为 公用绿地 专用绿地 生产用地 防护用地和郊区风景游览绿地五大类 一 公用绿地二 专用绿地三 生产绿地四 防护绿地五 郊区风景游览绿地 一 公用绿地 在市区范围内属于园林部门管理的公园绿地 街道绿地 广场绿地 滨河绿地等绿地 公园指市区范围内供人民群众日常及节日游园 进行政治和科学教育 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和游览休息的园林场地 一般配备有一定的设施 绿化且布局具有一定艺术性 包括全市性和区域性的大小公园 植物园 动物园 二 专用绿地 不公开向全市居民开放的 主要供本单位群众和居民使用的绿地 这部分绿地在城市总用地上占面积比较大 涉及范围广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 专用绿地一般不单独进行选择 它们的位置取决于些机构的用地要求和居民住宅分布情况 三 生产绿地 专门培育城市园林绿地所需要的各种植物材料的基地 包括各类苗圃 草圃 花圃 果圃 是园林绿化的基础 生产绿地一般占地较大 通常应位于近郊 圃地选择 最好选在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 土质肥沃 排水良好 水源充足 电源方便的地方 并保证与市区有方便的交通条件 便于苗木运输 四 防护绿地 为改善城市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而设置的林地或林带 包括以下四种林带 1 城市防风林带2 卫生隔离带3 农田防护林4 水土保持林 1 城市防风林带保护城市免受风沙的侵袭而设置的林带 一般设于城市外围上风地带与主导风向位置相垂直 如长春市的环城路防风林 2 卫生隔离带在工厂与居住区之间 根据工厂有害气体程度 设置的不同级别宽度的林带 3 农田防护林为了保证郊区农业生产不受自然及人为影响 获得稳定高产而设置的林带 4 水土保持林为固定谷坡 稳定沙土 防止水土流失而设置的林带 一般选择栽植根系深广的树木 五 郊区风景游览绿地 主要包括城市周边的风景游览区 休闲疗养区 森林公园以及自然保护区等 郊区风景游览绿地 一般尽可能利用郊区自然林地 天然人工水面或名胜古迹等整修而成 要求与市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如北京的西山 南京的中山陵 广州的越秀山 武汉东湖风景区 长春的净月潭 新立城水库等 疗养院 休养所一般设于风景优美 气候条件较好的游览区及森林公园内 单独成区 与主要游览区有一定距离的隔离 如河北北戴河 江苏太湖 北京小汤山 长春净月潭等地 都被划出一部分地方作为休息疗养区 具有科学 文化或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地区被划为自然保护区 第三节 城市园林绿地指标定额 一 园林绿地指标概念绿地指标是衡量反映城市园林绿地水平的量化值 一般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条件 现状水平和将来的发展来确定 主要包括 1 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 城市公用绿地总面积 专用绿地总面积 生产绿地总面积 防护绿地总面积 风景游览绿地总面积2 城区绿化覆盖面积 公园绿地 专用绿地 生产绿地 防护绿地及近郊内风景游览绿地内的乔木 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覆盖面积 以及人行道树冠投影面积 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不再计算 3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米 人 公用绿地面积 城区人口4 人均园林绿地面积 米 人 公用绿地面积 专用绿地面积 生产绿地面积 防护绿地面积 城区人口5 绿地率 小区绿地面积 小区总面积 100 二 影响园林绿地指标定额的因素 1 城市的性质与规模2 城市所在地的自然条件3 城市所在地地形 地貌 水文 地质 土壤等条件4 城市中已形成的建筑物条件 第四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 一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原则1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 综合考虑 全面安排 2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必须结合当地特点 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 3 城市园林绿地应均衡分布 比例合理 满足全市居民休息游览的要求 4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既要有远景的目标 也要有近期的安排 做到远近结合 五 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与建设 经营管理 要在发挥其综合功能的前提下 注意结合生产 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二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布局 1 绿地布局形式城市绿地的布局有八种基本模式 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 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下列四种 块状绿地布局这类情况多数出现在旧城改建中 如上海 天津 武汉 大连 青岛等 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属此 块状绿地的布局方式 可以做到均匀分布 接近居民 但对构成城市整体的艺术面貌作用不大 对改善城市小气候的作用也不显著 例如80年代的上海市 带状绿地布局这种布局多数由于利用河湖水系 城市道路 旧城墙等因素 形成纵横向绿带 放射状绿带与环状绿地交织的绿地网 如哈尔滨 苏州 西安 南京等地 带状绿地的布局容易表现城市的艺术面貌 楔形绿地布局由郊区伸入市中心的由宽到狭的绿地 称为楔形绿地 如合肥市 一般都是利用河流 起伏地形 放射干道等结合市郊农田 防护林布置 楔形绿地布局可以改善城市小气候 也有利于城市艺术面貌的表现 混合式绿地布局是前三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可以做到城市绿地点 线 面结合 组成较完整的体系 以上四种布局中 当然是混合式最好 但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地定额少 绿化覆盖率低 真正做到绿地组成 有机的系统的还很少 这是需要今后努力的 1978年上海公共绿地只有0 47米 人 以点状分布 全市有大小公园41个 共3500亩 苏州以滨河林荫路为骨架成绿网 将城内星罗棋布的古典园林 公共绿地串联起来 同时 通过郊区公路的绿化 将城市绿地与郊区风景点连接 到达城内外联成一体 西安绿地系统规划三条环状绿带 起防卫生隔离及联系全市绿地的纽带作用 2 绿地布局的目的与要求 园林绿地布局的目的 满足全市居民方便地游览休息的要求 满足城市生活及生产活动安全的要求 满足工业生产防护的要求 满足城市艺术面貌的要求 3 如何进行城市绿地规划布局 布局合理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 均匀分布各级公共绿地和居住绿地 使全市居民具有同样到达的条件 结合城市道路及水系规划 开辟纵横分布于全市的带状绿地 把各级各类绿地联系起来 相互衔接 组成有机绿网 指标先进城市的绿地指标不仅要分别近期与远期的 还要分出各类绿地的指标 才可避免某些虚假现象 质量良好城市绿地种类不仅要多样化 以满足城市生活与生产活动的需要 还要有丰富的植物配植形式 较高的园艺水平 充实的文化内容 完善的服务设施 环境改善在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要设置卫生隔离林带 设置改善城市气候的通风林带及防风林带 起到保护与改善环境的作用 三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步骤及方法 一般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时 两个步骤第一部分 基础资料工作第二部分 文件编制工作 一 基础资料工作 一 自然资料1 地形图图纸比例为l 5000或l 10000 通常与城市总体规划图的比例一致 2 气象资料 包括历年及逐月的气温 湿度 降水量 风向 风速 风力 霜冻期 冰冻期等 3 土壤资料 包括土壤类型 土层厚度 土壤物理及化学性质 不同土壤分布情况 地下水位深度 冰冻线等 二 现状资料1 现有各种绿地的位置 范围 面积 性质 质量 可利用的程度 2 名胜古迹 革命旧址 历史名 故址 各种纪念地的位置 范围 面积 性质 周围情况及可利用程度 3 现有河湖水系的位置 流量 流向 面积 深度 水质卫生情况及可利用程度 4 适于绿化而又不宜修建的用地位置 面积上述资料可分剐综合成l 500 1 1000 1 5000或1 10000的城市绿地现状分析图 或称城市绿化条件图 三 技术经济资料1 现有各类绿地的面积 比例 2 现有公共绿地的平时及节假日游人量 每人平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 米 人 每一游人 占城市居民的十分之一 所占公共绿地面积 3 城市绿化覆盖率现状 4 苗圃现有面积 苗术种类 规格 数量及生长情况 四 植物资料1 当地现有同林绿化植物的种类及适应程度 包括乔木 灌木 露地花卉 草类 水生植物等 2 附近地区及城市的植物种类及适应情况 二 文件编制工作 一 规划图纸包括 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增减 1 城市园林绿地现状分析图 2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图 3 城市园林绿地近期规划图 4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分期实施图 图纸比例可用1 5000 1 10000或1 25000等图纸内容应标明 现状与规划的各类各种绿地的名称 面积 分布情况 图上应附有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 二 规划文本及说明书包括 城市概况 绿地现状 包括各项绿地面积 人均绿地占有量 绿地种类 质量 分布 植物品种等 以及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原则 布局形式 规划后的各种技术经济指标 城市绿地总造价的估算 投资来源及分配 分期实施计划等 第二章园林艺术基本原理 园林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遵循共同的艺术原则一 统一与变化任何艺术作品 一般都由若干不同的组成部分 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通过一定的规律有机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既有多样变化 又有整体统一 是所有艺术作品的基本原则 如果缺乏变化就变得单调和杂乱无章 园林布局一般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 从全园的整体布局到各个组成部分 在平面布局 空间布局 形体组合 立面构图等都要符合统一与变化的基本原则 1 对比与调和利用差异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 这种表现手段称为对比 如色彩 体量 空间等大小的对比形体的对比方向的对比虚实的对比色彩 质地 光影的对比材料的对比 1 2 韵律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和现象 常常有规律的重复出现 有组织的重复变化称为韵律 例如 宁静的水面上掷下一个石子 就会出现美丽的涟漪 有规律的从中心向外延伸 由于这种现象能激起人们的美感 因此人们常有意识的加以模仿和运用 韵律包括 连续的韵律 渐变的韵律 起伏的韵律 交错的韵律 二 均衡与稳定 一 均衡自然界静止的物体 都遵循力学的原则以平衡安定的形态存在 在建筑以及其他设计包括园林设计中 一般均要求各种建筑物 构筑物以及园林景物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平衡安定的观念 二 稳定自然界的物体 受地心引力的作用 一般呈稳定的状态出现 即靠近地面的部分往往大而重 而在上面的部分则小而轻 例如山 树干 土坡等等 从这些物理现象中 人们就总结了重心较低 底面积大可以获得稳定感的概念 三 比例与尺度1 比例包含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 指物体或景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另一方面是物体或景物自身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2 尺度一般是指物体或景物与人的关系就与人体的关系来说 有许多常用的建筑构件的大小 必须符合人们的使用要求 如栏杆和窗台的高度 坐凳 桌椅的高度等 四 视觉中一些规律的运用1 透视最适距离人在垂直视域30 和水平视域45 范围内 人们就可以不必转动头部或身躯便能清晰完整地看到景物 园林的主要景物 如雕塑 建筑 艳丽的花木及树丛等 最好能映入的范圃内 在这个距离安排供游人逗留观赏的地点 一般认为应该考虑在距离园林主要景物高度的l 2 3 4倍 即垂直视角分别为46 27 l8 13 的地方安置一定场地 以供游人在这些最适视距内以不同视角来最好的观赏园林景物 北京颐和园的谐趣园内 由饮绿亭平视涵远堂其仰角为l3 正好垂直视角为26 人们从饮绿亭可以观赏到涵远堂与其倒影的美好披果 五 关于透视角度 平视 中视线水平向前 游人头部不必上仰下俯 可以舒适地透视远景 而不感到疲劳 平视给人的感染力是平静 安宁 深远 没有情绪上的紧张状况 所以在安静休息处 大水面畔 休息亭廊 休疗所的前方 应该选择视距长 视线可以延伸到远处的平视风景 仰视 仰视可使景物显得特别高耸雄伟 在园林布局中 为了强调主景的崇高伟大 除了使主景物有一定的高度外 更应有意识地安排仰视视距的位置 不使游人有后退余地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假山 为了造成假山的雄伟和高耸入云的风景效果 并不从假山的绝对高度着眼 由于仰视给游人在情绪上一种紧张感 因此 在安静休息的亭榭前方 不宜用仰视风景作为对景 俯视 当游人视点位置很高 要低头才能观察到底部的景物 如从楼上俯视街景或由山顶俯视峡谷的谷底都是属俯视风景 景物位置愈低显得就愈小 俯视风景给人的感染力 是胸襟开阔 似乎征服了高山大川那样而享受到 无限风光在险峰 的英雄气概和喜悦感 中国的风景区 常常在天然气势脸要 俯视景很深的峡谷以及河川的山上 布置桥亭等建筑 使其居高临下 引起人们游览名胜极大兴趣 如站在泰山的极顶 吉林北山的揽月亭 北海琼华岛北部的假山建筑群 长风公园铁臂山俯瞰风景 使人们感觉到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的大自然风貌 在大型园林和风景区 要很好地利用自然地形的起伏安排游览基地和风景点 造成仰视 俯视和平视风景 使风景富于变化 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 由于长期历史的积累 整个风景区在仰视 俯视和平视风景最有特色的地点 都形成了著名的风景点 其中宝石山的宝淑塔 葛岭 灵隐的韬光 玉皇山顶 吴山山顶等风景名胜 都是很好的仰视和俯视风景 平湖秋月 三潭印月 曲院风荷 柳浪闻莺等名胜 都是很好的平视风景 对景与借景人们通过观赏路线观赏各个景物后 获得对园林整体印象 因此 把观赏路线和观赏到的景物加以组织和安排 或在视线集中的地方布置景物 引导游人注视这些景物 以发挥这些景物作用 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 即对景与借景 中国传统园林在运用对景与借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可供我们借鉴 西方园林主要是利用中轴线形成对景 中国园林则常随着曲折的平面布局因地制宜的安排对景 或者通过房屋的门窗或院墙的门洞 走廊与漏窗 以及树丛之空间等作为画框来取得对景 这样产生的对景往往能使建筑 道路和园林风景统一协调 相辅相成 加强了对景的景深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