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动力学之父李温建树尤多PPT课件_第1页
团体动力学之父李温建树尤多PPT课件_第2页
团体动力学之父李温建树尤多PPT课件_第3页
团体动力学之父李温建树尤多PPT课件_第4页
团体动力学之父李温建树尤多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九章 團體與傳播 2 前言 團體 發展過程 三百年前 荷蘭史學家史賓諾沙指出 人是群居的動物 人的態度 行為 認知皆會受他人影響 古柏與賈荷達 Cooper Jahoda 1947 研究反種族偏見卡通效果 發現團體會影響成員形成難以改變的偏見 團體對個人行為影響的相關科學研究 始於1930年代 團體動力學之父李溫建樹尤多 原級團體 primarygroup 與個人維繫長期 親密 與面對面關係的團體 例 家庭參考團體 referencegroup 個人經常作為行為參考的團體 但個人未必屬於該團體一份子 例 教科組隨緣團體 casualgroup 關係短暫淺淡 聚散隨緣 例 同搭一部電梯或公車的乘客 球賽裡剛好坐在一起的觀眾 3 團體規範研究 團體規範 團體所共同分享某些規則或標準 社會規範 某些規範甚至是不同團體所共同分享及遵守的 團體規範如何形成 薛里夫利用 自動知覺現象 autokineticlighteffect 原理設計實驗室情境用來研究團體規範 自動知覺現象是指在黑暗背景下 長時間注視某一種光點或物體後 人會產生光點或物體移動的錯覺 薛里夫的實驗設計每一位受試者發給一個按鈕器 當他們感覺到光點開始移動時就按鈕 幾秒鐘後實驗者將光源關閉 受試者估計光點移動的距離 實驗第一階段 每一位受試者單獨在暗室內進行實驗 每人對距離的估計值約為4 6吋 平均5吋 不同的受試者間的估計值相差甚大 實驗第二階段 將原先單獨受試者 安排在一起實驗 所有受試者的估計值愈來愈接近 最後幾乎完全一致 最後的估計值 相當於實驗第一階段每個人的平均值實驗第三階段 每一位受試者單獨在暗室內進行實驗 結果所有受試者對光點移動距離的估計 與實驗第二階段得到的最後估計值相同 實驗顯示 在不確定的情境底下 人們通常會對其他人產生依賴的心理 希望能得到指引 4 團體壓力研究 研究者 亞許環境狀況 情境確定探討團體壓力 以及人們會從眾抑或不受團體壓力的影響研究設計實驗過程 讓每位受試者看兩張繪有線條的卡片 其中A卡片只有一條線 而B卡片有三條長度不等的線 請B卡片中與A卡片相同的線 實驗工具 A B卡片組共有十二套 控制組 無團體壓力存在 37人中 35人全部答對 答錯1次與2次各有1人 實驗組 每次有名受試者一起實驗 其中七名是研究的配合者 只有一名是真正的受試者 七名受試者在實驗中都故意答錯 以研究蒙在鼓裡的另一名受試者對線條的判斷是否會受影響 實驗結果 76 人至少答錯一次 因團體壓力而被迫答錯的機率高達36 8 答錯次數受試者人數佔所有受試者的百分比029241 759498 123527小計123100 5 團體壓力研究 經反覆多次實驗研究發現 三人行 團體對其成員的影響 不遜於人數較多的團體 如果團體中有人與己見相同 受試者抗拒團體壓力的力量會增強 即使團體判斷明顯錯誤 與個人原本判斷衝突 但個人仍會屈服團體壓力 牽就團體的判斷 即使是隨緣團體對人的影響仍舊很大 何況是與個人息息相關的原級團體 6 團體規範如何形成 薛里夫的研究顯示團體規範的強大影響力 但未說明如何形成 貝騰豪森 Bettenhausen 與莫寧根 Murnighan 1985 則鎖定團體成員互動情況 探討團體規範的形成過程 團體規範形成過程 在一個新團體中 成員通常不確定應該如何與其他成員互動 會先從過去經驗的類似情境 找尋應該如何互動的線索 如果團體成員對某一新的情境缺乏共識 他們只好試著發展以此新團體為基礎的情境定義 隨者互動增加 她們會共享更多詮釋情境的經驗 形成未來互動的默契 對演化中的規範有異議的人 除了修正自己對情境的詮釋 也可能說服其他團體成員接受其觀點 一旦團體規範形成之後 任何對於團體規範的挑戰 可能將受其他成員抵制或制裁 7 李溫的飲食習慣研究 李溫對傳播研究有很大的貢獻 他提出守門人一詞 闡述理論的實用價值以及開創團體動力學的研究等 二次大戰期間 李溫參與一項希望藉傳播改變人們飲食習慣的研究 研究目的 試圖使主婦多用動物內臟 以因應食物匱乏的戰局 研究設計方式一聽講 三組婦女聽專家口頭講述方式二團體討論 三組婦女被提供簡要的相關資訊 然後自行討論 討論主題 像她們一樣的主婦們 會如何料理這類的動物內臟 研究結果 一週後 詢問改用動物內臟的意願 結果發現願意一試的人數比例 聽講組3 參與討論組32 會有如此的結果 可能的原因包括受試者餐與團體討論 在團體中公開承諾 對未來行動達成決議 以及對團體共識的認知等後來培茲 Pelz 1958 的研究發現 對未來行動達成決議 以及對團體共識的感知等 是造成食物習慣差異的主要因素 8 團體與政治態度 1940年代興起探索選民投票行為的研究 多出自拉查斯斐等人之手 研究假定 大眾媒體在選民投票決定的過程中是很重要的因素 研究發現 大眾媒體只是扮演次要角色 不如人際傳播對選民的親身影響 人們傾向於做與其原級團體一致的投票決定 家庭尤其是最有影響力的原級團體 另外 朋友與同事也常是影響因素 宗教與社經地位背景相同者 也會有類似的投票意向 個人的投票意向受其最要好的三位同事影響 拉查斯斐稱這種一致性為 原級團體的政治同質性 投票意向同質現象的兩種解釋 團體對個人施加壓力 影響個人判斷 個人原本就選擇與其政治意見相同的人為伍 物以類聚 然而不充分的解釋為 個人可以選擇朋友 卻不可以選擇家人 9 社會認同模式 英國社會心理學者透納 JohnC Turner 與塔吉菲爾 HenriTajfel 提出有關團體影響力的 社會認同模式 社會團體定義為 兩個以上的人 共享某種社會認同 或認為同屬於某一社會類別 個人的 社會認同感 得自其所讚賞與認同的團體 且社會認同感會視所處情境而有所切換 處開啟狀態時 個人會嘗試以合於 所屬或與處境有關的 團體規範的方式行事 社會認同模式 強調團體成員身份是基於認知反應而非情緒反應 並強調人們所認同的社會類別 並非只是脆弱 無關緊要的心理因素 而是一種重要的團體成員身分 10 普萊斯認為社會認同模式有助於了解民意的形成過程 以及大眾媒體在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大眾媒體描述何種團體認同在特定議題上有所衝突 因此提示 閱聽人 何種團體認同與該議題有關聯 其次 透過描述相關團體該議題的反應方式 大眾媒體呈現各團體的立場 因此也提示如何遵循其所認同之團體規範行事 其三 某團體規範可能在其個別成員心中逐漸被誇大 激化 最後 人們將激化的團體立場規範內化為自己的立場 於是更可能公開表達這些旗幟鮮明的意見 各類議題的民意從而逐漸凝聚 形成 社會認同模式 11 團體做為一種改變機制 團體常被當作促成變遷的策動者或工具 如 戒酒組織 戒煙班 健康不增胖組織 與青少年討論愛滋病問題時 參考團體可能特別重要 學者發現團體規範是一個很好的預測指標 可了解青少年採用愛滋病防範措施的意願 研究者主張從事愛滋病防範宣傳工作 應深入瞭解青少年團體現有規範 使用適當的傳播者 來源 並且長期提供前後一致的訊息 12 團體與大眾傳播 廣告運用團體的影響力 柯弗林神父善用宣傳手法 要求聽眾集體收聽 樂隊花車法我猜你還不知道朋友們都在使用它了 透過大眾媒體刺激人際討論加州的連鎖商店 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 研究健康傳播的學者已證實 結合團體影響力的傳播方式極為有效 史丹福疾病預防研究計劃 計劃目的 應用傳播理論於健康傳播宣導活動 並評估其宣導效果 研究結果 最有效的是同時採用大眾傳播與團體傳播進行宣導 綜合戒菸宣導研究 佛雷的結論是 結合團體討論 人際支持的電視自助諮詢節目說服效果特別大 同時發現觀看電視自助諮詢節目 輔以書面宣傳資料可以使宣導效果加倍 若輔以團體討論 宣導效果更是大增 13 閱聽人區隔化 透過 閱聽人區隔 可將團體概念以另一種方式應用於大眾傳播 也稱做 市場區隔 透過區隔市場將消費者分門別類 廣告業者對每群消費者採行不同的廣告策略 通常是以生活風格作為區分廣告訴求對象 團體 消費者 的依據 閱聽人區隔成為公關業者的利器 沃高建議公關業者事先區隔閱聽人如下 積極反對者 關心特定議題 但反對你的意見 立場 積極支持者 關心特定議題 而且與你的意見 立場一致 冷漠反對者 對特定議題興趣缺缺 但不同意你的意見 立場 冷漠支持者 對特定議題興趣缺缺 但不反對你的意見 立場 潛在改宗者 Converts 關心特定議題 但對該議題尚未形成定見的人 不相干的人 不關心特定議題 而且對該議題沒有意見的人 14 沃高認為公關業者在傳播訊息時 應針對積極支持者及潛在改宗者 因效果最大 並採用不同策略 並應著重強化積極支持者的信念 以免他們意見或立場動搖 針對潛在改宗者 訊息應更審慎設計 密集傳播 沃高建議公關業者對積極支持者傳播 多用簡短 討喜的 辭令 或可期待這些 辭令 被轉手傳播給潛在改宗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