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静安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1.按要求填空。(1)子曰:“不义而富且贵,_。”(论语述而)(2)“天朗气清,_。”既是景语又是情语。( )兰亭集序)(3)石钟山记中,李渤根据敲石头的声音听出“_,_”,推断石钟山命名的原因。【答案】 (1). 于我如浮云 (2). 惠风和畅 (3). 王羲之 (4). 南声函胡 (5). 北音清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言以及文学常识能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本题中要注意如下词语:“惠”“畅”“羲”“函胡”“清越”。2.小李准备在祝贺母亲生日的贺卡上题写古诗表达心意,适用的诗句是( )。A.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D.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小李准备在祝贺母亲生日的贺卡上题写古诗表达心意,适用的诗句”,然后理解名句的意思,再看是否与“祝贺母亲生日”这一情境相合。B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这是形容友情;C项,“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意思是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这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也是表达友情;D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说人事更迭,古今变异,这三个选项与题干设置的情境不合。A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里是说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对比和比喻之中寄托着赤子对慈母的爱和感恩。与情境相合。故选A。3.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前后照应并连贯的一项是( )。总之,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是很 的。有语言本身的意义,有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在语言本身的意义之中,有字句显示的意义,有字句暗示的意义;在字句显示的意义之中,有单字、单词的意义,有语法结构的意义。这种种情况从前人也都知道,所以才有“ ”、“ ”、“ ”这些个话。A. 多变意在言外言不尽意求之于字里行间B. 灵动求之于字里行间意在言外言不尽意C. 特殊意在言外求之于字里行间言不尽意D. 复杂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求之于字里行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结合词语的适用对象以及具体的语境进行排除。“多变”指易变和多样性;“灵动”,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特殊”,不同于一般的,与别的事物不相同;“复杂”,指的是(事物的种类、头绪等)多而杂。第一处,从语句与下文的关系来看,第一句“总之,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是很”是这段文字的总领句,所以应该根据后面对语言意义的分析来选择,后文说“有语言本身的意义,有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在语言本身的意义之中,有字句显示的意义,有字句暗示的意义;在字句显示的意义之中,有单字、单词的意义,有语法结构的意义”,可见“人们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应该是很“复杂”的。“意在言外”,言辞的真正用意是暗含着的,没有明白说出;“求之于字里行间”,从字里行间品味寻求意思;“言不尽意”,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后面三处是连在一起的,前面说“这种种情况从前人也都知道”,即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很复杂这一情况,“所以”说明后面是前面的结果,从语言表达的逻辑顺序来看,应先是“没有把意思全都表达出来”,然后是真正的意思是暗含的,所以需要到字里行间去分析寻找,这就确定这三者的顺序,应为“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求之于字里行间”。故选D。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熊月之近代上海跟江南有什么样的关系?从地域来讲,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空间性质来说,是城市与乡村、大城市与一般城镇的关系;从相互关系上说,是中心与腹地的关系。从上述三个维度来考察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关联,我认为有五个方面。近代以前的上海地区文化,统属于江南文化。在文化地位上,苏州、杭州、南京等地高于上海。以上海与苏州而言,近代以前苏州为江南中心城市。苏州物产丰盈,多富商大户,多合商儒为一体的上流阶层,多文化名人。近代以前的上海县,扩大而至松江府,一直笼罩在苏州文化里,仰视苏州,苏州书画岀名,上海人便模仿苏州书画。苏州戏剧出色,上海人便争赏苏州戏。苏州的家具、服饰、饮食,以及各类行为方式,都是上海人歆羡的对象。明清人形容上海城市发展不错,最好的表彰语便是“小苏州”。民国时期学者硏究上海话语素,发现苏州语系占了7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派文化对江南文化的继承关系。1860年代以后,上海经济、文化地位已超过苏州、南京、杭州。1900年,上海人口超过100万,已是中国最大城市。1947年,上海人口430万,南京103万,杭州61万,苏州39万,上海以外江南城市人口总和仅为309万。集聚到上海的人口绝大多数是江南人。1930年,江苏、浙江两省籍人占公共租界人口的88.4,占华界人口的85.5。1950年1月,江苏、浙江与上海本地籍人,占上海总人口的88.9。近代上海人口中,江南人占了80以上。近代外资企业,几乎全部集中在上海。华资企业,也主要集中在上海。到1923年累计,上海有华资企业312家,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共106家。近代中国外资银行总部全部集中在上海,华资银行总部也大部分设在上海。太平天国战事以后,江南富户相当部分移居到上海,相应地也将财富带到了上海。密布的水网,黄浦江、苏州河两条重要的水路,沪宁、沪杭两条铁路,众多的公路,将上海与江南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上海的人才、技术、资金,以及文化、风习,都与江南各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典型就是有很多企业家,同时在上海和其他城市,一起创办企业。荣氏兄弟既在上海设厂,也在无锡设厂,两地技术相通,人才互动。刘国钧在常州办的大纶机器织布厂,技术人员都从上海来的。文化与社会风气方面的辐射,几如浓雾罩地,无处不在。从照相机、留声机、自行车、电灯、电话,到西装、西餐、电影、跳舞,几乎都是先从西洋传入上海,再由上海传到江南各地。时论认为,苏州、杭州、南京、无锡等地都是“上海化”严重的地方。无锡被人们干脆称为“小上海”。上海仿佛是一只镕化人的洪炉,一切风俗习惯,便是这洪炉中的木材煤炭,最会镕化人的。但瞧无论那一省那一府那一县的人,到了上海不需一年,就会被上海的风俗习惯所镕化,化成了一个上海式的人,言与行两大方面,都会变成了上海式。至于一衣一履之微,那更不用说了。说也奇怪,不但是本国人容易上海化,连碧眼虬髯的外囯人,也容易上海化,他们路远迢迢地到了上海,不多时自会变成一个上海式的外囯人。(沧海客:上海观察谈,新上海,1925年第1期)1934年,有很多知识界名人讨论“上海明天”。曾觉之预言,异质文化经过会面、交流、交融,将会产生新的文化。上海就具有这种异质文化会面、交流、交融、化合的容受力与消化力,成为催生新文明的“洪炉”人口规模越大,人们互动、交流机会便越多,创造与创新也越多。产业、人口、资金高度集聚,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必然刺激分工细密、技术创新与产品卓越。创造与创新的增长速率,通常远高于人口增长速率。城市人口异质程度越高,不同文化相互之间差异越大,相互取长补短的概率越高,创新速率越大。近代上海不光是中国特大城市,还是人口异质程度特别高的城市,在全中国所有城市当中,外国人、居住外侨比例最高的。这两个特点,导致了近代上海城市创新能力特强。值得注意的是,集聚、创新的最突出之点,就是将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各地来沪移民大多与移出地保持着广泛、持久而密切的联系。这使得上海的市场,犹如全国各地人共同开办的大超市,使得全国各地发生的事情都与上海有关,使得上海人对全国各地发生的事情特别关心,极易将爱乡情怀升华为爱国主义。近代上海“一市三治”,日常生活中,租界市政建设先进,整洁卫生;华界落后肮脏,这极易刺激中国人的耻感文化。租界众多场所禁止华人入内。租界华人长时期只有纳税义务,没有参政权。诸如此类,都强烈刺激华人的爱国主义情感。“一二八”“八一三”日军两次侵略上海,直接轰炸、破坏的都主要是华界地区,而租界则基本完好。这种被辱、挨打、惨遭屠戮的在场效应,对于爱国情感的刺激,是任何远处的宣传都无法比拟的。总之,作为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概称的海派文化,是以江南文化为底蕴,以江南人口为主体,吸纳了众多其他地域文化因素,吸收了近代西方某些元素而形成的、代表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新文化。(文汇报2019年01月25日)4. 第段加点词“小苏州”在文中的意思是_。5. 第段作者用曾觉之的预言来证明自己观点,你认为论据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6. 以下事实分析不符合文中“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观点的一项是( )。A. 移民来沪,始终与移岀地保持着联系,这种联系使上海人特别关注外地。B. 上海分治,华界落后肮脏而租界整洁,这种对比刺激了耻感文化。C. 外敌入侵,华界惨遭涂炭而租界完好,这种对比刺激了爱国主义情感。D. 风俗习惯,很快改变移民言行,这种改变使新移民很快成为上海人。7. 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 海派文化的形成是继承、集聚、扩散、融合、创新的结果。B. 海派文化比江南文化更先进,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西方元索。C. 海派文化通过扩散融合的方式,使江南文化逐步提升为中华文化。D. 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主旨区别是爱乡观念升华爱国主义的情感。8. 评析本文的行文思路。【答案】4. 表彰上海城市的发展具有了苏州文化的特点。 5. 论据充分。因为曾觉之的预言高度概括,要言不烦,准确的预测到了“上海明天”的发展趋势。也被后世很多事实证明此观点符合上海发展的客观实际。(不够充分。因为异质文化在经过会面、交流、交融,产生新的文化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出现,作者引用时应有所分辨。) 6. D 7. A 8. 第1段,总领全文,从三个维度概括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关联。第216段从继承、集聚、扩散、融合、创新等五个方面分析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关系以及海派文化特点。第17段总结全文,为海派文化下定义。全文结构以总分总形式呈现。【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该先到文中找到第段加点词“小苏州”所在的语境,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小苏州”在文中的具体意思。第三段中说“明清人形容上海城市发展不错,最好的表彰语便是小苏州”,这是明清时人们对上海的表彰,是形容上海城市发展得不错,而为何用“小苏州”来表彰上海的发展?结合前面的句子可知,“近代以前的上海县,一直笼罩在苏州文化里,仰视苏州,苏州书画岀名,上海人便模仿苏州书画。苏州戏剧出色,上海人便争赏苏州戏。苏州的家具、服饰、饮食,以及各类行为方式,都是上海人歆羡的对象”,由此可知,“小苏州”这一词语其实是肯定上海的城市发展中有苏州文化的特点。考生围绕这些内容概括作答就可以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和论点之间关系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第段作者用曾觉之的预言来证明自己观点,你认为论据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然后分析作者的观点,再看第九段中曾觉之的预言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答题的时候,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充分”或“不充分”,然后陈述理由。从第九段来看,“1934年,有很多知识界名人讨论上海明天。曾觉之预言,异质文化经过会面、交流、交融,将会产生新的文化”,曾觉之预言“异质文化经过会面、交流、交融,将会产生新的文化”,曾觉之的这一预言预测了上海明天的发展趋势,而作者紧跟着说“上海就具有这种异质文化会面、交流、交融、化合的容受力与消化力,成为催生新文明的洪炉”,且从后文上海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中上海的实际情况来看,曾觉之的这一预言准确预言了上海的明天,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预言作为证明作者观点的论据是充分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曾觉之认为异质文化经过会面、交流、交融,将会产生新的文化,异质文化的碰撞确实可以产生新的文化,但在这变化的过程中,难以避免一些杂质,不可能全是“文明的”“进步的”“积极的”东西,所以作者应该进行全面严谨地分析,从这方面来看,曾觉之的预言作为论据又是不够充分的。【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以下事实分析不符合文中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观点的一项”,然后找出文中有关“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观点的内容,再分析四个选项,看哪个选项中的事实分析与之不合。文章段说“值得注意的是,集聚、创新的最突出之点,就是将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由此可知,应该到下文找有关“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的内容,如段,“各地来沪移民大多与移出地保持着广泛、持久而密切的联系。这使得使得上海人对全国各地发生的事情特别关心,极易将爱乡情怀升华为爱国主义”,由此可知A项正确;如段,“近代上海一市三治,日常生活中,租界市政建设先进,整洁卫生;华界落后肮脏,这极易刺激中国人的耻感文化都强烈刺激华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可知B项正确;如第段,“日军两次侵略上海,直接轰炸、破坏的都主要是华界地区,而租界则基本完好。这种被辱、挨打、惨遭屠戮的在场效应,对于爱国情感的刺激,是任何远处的宣传都无法比拟的”,可知C项正确;D项,“风俗习惯,很快改变移民言行,这种改变使新移民很快成为上海人”错误,“改变”“成为上海人”无法体现爱乡观念,也无法体现爱国主义,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推断文本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把握题干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然后再看选项与文本哪些内容相关,或者由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推断出选项中的结果。本题中,B项,“海派文化比江南文化更先进”错误,文章最后一段只是说“作为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概称的海派文化,是以江南文化为底蕴,以江南人口为主体,吸纳了众多其他地域文化因素,吸收了近代西方某些元素而形成的、代表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新文化”,无法得出“海派文化比江南文化更先进”这一结论。C项,“海派文化通过扩散融合的方式,使江南文化逐步提升为中华文化”错误,从文中来看,不仅仅是“扩散融合”,还有“继承”“集聚”“创新”,且“江南文化”本就属于“中华文化”。D项,“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主旨区别是爱乡观念升华爱国主义的情感”错误,文中说的是海派文化的“集聚、创新的最突出之点,就是将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并非是与江南文化的主旨区别。从文中来看,文章第216段从继承、集聚、扩散、融合、创新等五个方面分析海派文化的形成,由此可知,A项的推断是正确的。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知道是针对全篇设题,还是针对局部设题,从题干可知,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看文章的标题是什么,这一标题是文章的话题还是文章的观点,一共写了多少段,圈出每一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看这些内容是如何围绕标题展开的。比如本文的标题是“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这是文章的话题,也就是论题;作为文章的开头部分,一般是引出论题或者解说论题,如第一段说“从上述三个维度来考察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关联,我认为有五个方面”,作者从三个维度来概括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关系,同时用“我认为有五个方面”引出下文,这也就告诉考生,下文要围绕这五个方面展开,这就确定开头与下文是总分关系;从第二段开始,作者开始从继承、集聚、扩散、融合、创新这五个方面来分析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关联,同时展现海派文化的特点;再看文章的最后一段,“总之”意味着后面是对上文的总结,这说明本文使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作为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概称的海派文化,是”,这是给出海派文化的定义。考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分析,答题的时候要注意使用“首先”“然后”“其次”“最后”等词语。【点睛】分析文章的结构,首先应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然后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不过,要想靠打猎为生可不行,野兽很少。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好光景”永远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天快黑的时候,进山寻野菜的孩子们也都回村了,大的拉着小的,小的扯着更小的,每人的臂弯里都挎着个小篮儿,装的苦菜、苋菜或者小蒜、蘑菇孩子们跟在牛群后面,“叽叽嘎嘎”地吵,争抢着把牛粪撮回窑里去。老乡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农民们不看嘴,看手。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饲养场建在村子的最高处,一片平地,两排牛棚,三眼堆放草料的破石窑。清平河水整日价“哗哗啦啦”的,水很浅,在村前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水潭。河湾的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夏天,村里的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河滩上折腾,往水潭里“扑通扑通”地跳,有时候捉到一只鳖,又笑又嚷,闹翻了天。破老汉坐在饲养场前面的窑顶上看着,一袋接一袋地抽烟,“心儿家(小孩子)不晓得愁,”他说,然后就哑着个嗓子唱起来:“提起那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破老汉是绥德人,年轻时打短工来到清平湾,就住下了。绥德出打短工的,出石匠,出说书的,那地方更穷。小时候就知道陕北民歌。到清平湾不久,干活歇下的时候我们就请老乡唱,大伙都说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有时候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口。走路你走大路,再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马多,来回解忧愁”破老汉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那孩子小名儿叫“留小儿”。两口人的饭常是她做。把牛赶到山里。正是晌午。太阳把黄土烤得发红,要冒火似的。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子“磁磁”地叫。群山也显得疲乏,无精打采地互相挨靠着。方圆十几里内只有我和破老汉,只有我们的吆牛声。哪儿有泉水,破老汉都知道:几镢头挖成一个小土坑,一会儿坑里就积起了水。细珠子似的小气泡一串串地往上冒,水很小,又凉又甜。“你看下我来,我也看下你”老汉喝水,抹抹嘴,扯着嗓子又唱一句。不知道他又想起了什么。破老汉望着山脚下的那眼窑洞。窑前,亮亮妈正费力地劈着一疙瘩树根;一个男孩子帮着她劈,是亮亮。“我看你就把她娶了吧,她一个人也够难的。再说就有人给你缝衣裳了。”“唉,丢下留小儿谁管?”太阳下山了,收工的人们扛着锄头在暮霭中走。拦羊的也吆喝着羊群回村了,大羊喊,小羊叫“咩咩”地响成一片。老汉还是呆呆地坐看,闷闷地抽烟。他分明是心动了,可又怕对不起留小儿。留小儿的大(父亲)死得惨,平时谁也不敢向破老汉问起这事,据说,老汉一想起就哭,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听说,都是因为破老汉舍不得给大夫多送些礼,把儿子的病给耽误了;其实,送十来斤米或者面就行。那些年月啊!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9. 第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10. 作品中的景物描写,语言形象生动,请结合第段内容赏析。11. 小说以“拦牛”为线索构思巧妙,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12. 赏析作者塑造的“破老汉”形象。【答案】9. 民歌表现了穷苦生活和忧伤情感,“破老汉”借歌抒情。宣泄了愁苦,抚慰了心灵,带来了快乐。融生活之穷苦、内心之感伤、性格之坚韧乐观于一体,内涵丰厚。(表明陕北人爱唱的原因。通过“破老汉”爱唱,表现了陕北人的坚韧乐观的性格。) 10. 此段对秋山的景物描写,既描绘了山间红、黄、淡蓝等斑斓的色彩,又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探头探脑”小田鼠、“扑楞楞”飞的野鸽子、“咕咕嘎嘎”叫的野鸡声的动态色彩明丽,动静结合,生动形象。描绘令人心旷神怡的秋山自然风光,同时展现了人物生活的环境,给小说的“穷”的生活增添了亮色。 11. 小说以“拦牛”为线索,表现破老汉的生活命运。涉及面广(各种各样的所见所闻所感),选材自然丰富。从不同侧面立体地刻画人物,表达思想情感。 12. 不愿丢下留小儿不管娶亮亮妈;爱唱民歌等行为语言塑造出了“破老汉”乐观、坚韧、善良的陕北农民典型形象。【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要求考生分析“第段画线句的含义”,然后要到文中找到画线句,分析画线句的组成,看该句写的是谁,使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副词,确定关键词,再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最后融合成句。第四段说“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而在这段话之前,作者先说“大伙都说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这是说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紧跟着以“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解释破老汉爱唱的原因,因为“日子熬煎”“人愁”,即生活窘迫内心忧伤;“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破老汉以及陕北的人民借助“唱”这种方式宣泄内心的愁苦,而愁苦宣泄出去之后便“快活了”,体现出陕北人面对苦难生活时表现出的乐观态度,也体现出人们在艰难生活中的韧性。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来组织答案。【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结合第段内容赏析作品中的景物描写,这就要求考生要到第八段中找到景物描写的句子,看这些句子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什么效果。“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这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是“秋山之景”,主要抓住“小灌木的叶子”“杜梨树的叶子”“酸枣棵子”“野花”“小田鼠”“野鸽子”“野鸡”,选取的素材多样,且抓住这些植物的色泽进行描写,如“红”“黄”“淡蓝色”“灰色”等,这就让秋天的画面变得艳丽而斑斓,让人物逼仄的生活有了亮色;从修辞的角度来看,作者又用“探头探脑”来形容小田鼠,把小田鼠写得生动活泼,使用了拟人的修辞;从动静的角度来看,对于树木野花的描写属于静态的描写,而对于小动物的描写则体现出动态的特征,动静结合,生动形象。【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结构,分析小说线索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结合作品的内容来分析小说“拦牛”这一线索,然后要到文中圈出有关“拦牛”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中故事情节之间的关联,分析“拦牛”与人物形象以及作品主旨之间的关联。从文中来看,“我”与“破老汉”一起“拦牛”,也就因为这一起“拦牛”让“我”知晓破老汉的很多事情,如破老汉爱唱歌,如破老汉是绥德人,如破老汉带着小孙女留小儿过活,如破老汉因为舍不得给大夫送“十斤米或面”的礼,耽误了儿子的病,痛悔莫及,如破老汉虽然和一个寡妇相恋却不结婚,怕对不起儿子留下的留小儿,由此可知,因“拦牛”而让“我”知晓老汉的命运;也是因为“拦牛”让这诸多的画面串到一起,把人的活动和景物连到一处;在“拦牛”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白老汉的苦难的命运,也让我们感受到白老汉的乐观坚韧的特点,从不同侧面展现人物特点。【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要求“赏析作者塑造的破老汉形象”,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首先明确人物的身份,从文中来看,破老汉是一个地道的陕北农民,然后分析破老汉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对待他人的态度,如老汉的生活是极其艰苦而辛酸的,生活贫穷,儿子早逝,与孙女相依为命,但他却喜欢唱歌,把生活的忧伤借助歌唱了出来,这表现出人物的乐观和坚韧;破老汉明明对亮亮妈有意却因为担心孙女而作罢,这表现出破老汉的善良。【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夜渡湘水孟浩然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行旅时相问,涔阳何处边?注杜:杜若,芳草名。榜人:船夫13.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 本诗是田园山水诗。B. 本诗是五言律诗。C. 颈联中“岸火”“潭烟”,紧扣了诗题中的“夜渡”二字。D. 尾联中的“时”表达了诗人想到涔阳与朋友相聚的急切心情。14. 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 明快飘逸B. 婉约含蓄C. 质朴刚劲D. 清淡自然15. 请赏析“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两句。【答案】13. A 14. D 15. 傍晚的露气中飘荡着杜若的芳香,江面上不时传过来采莲女悠扬的歌声。两句分别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紧扣“夜渡湘水”的特点,营造出香气飘荡,歌声悠扬的美好意境。【解析】【13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歌体裁和题材的分析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的一项”,然后要分析每个选项是考查什么的,再有针对性地与诗歌对照。本题中,A项,“本诗是田园山水诗”错误,这是对诗歌题材分析错误。“题材”是指在素材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用以构成艺术形象、体现主题思想的一组完整的具体的生活材料,即写进作品里的社会生活。从诗歌标题“夜渡湘水”和诗中“客行”“行旅”等词语可知,这应是一首行旅诗。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从题干来看,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然后结合诗歌的用语、景物以及情感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诗歌的风格。本诗是作者夜渡湘水时的所见、所感,考生可以抓住诗中所写的景物和生活画面来分析风格,如诗歌颔联“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野草清香,歌声清脆,景象清新而美好;如颈联“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渔人夜宿潭边,燃起烟火,生活自然而宁静,这些内容表现出作者的淡雅、闲适以及对渔村生活的赞赏,全诗的风格是“清淡而自然”。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赏析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两句”,然后理解诗歌的意思,看诗句中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技巧,达到什么效果。“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意思是“露气中飘来杜若香,棹歌声听出唱采莲”,前一句写野草的香味,这是嗅觉,后一句写采莲女的歌声,这是听觉,所以考生可以从感官角度赏析这两句诗歌。因为是夜渡,所以对于周围的一切看不清楚,但是,野草的芳香,却带着露水的潮润扑鼻而来,远处不时传来悠扬、清脆的歌声,那是采莲女劳动中的欢声笑语,诗人抓住野草的芳香和采莲女的歌声营造了美好的意境。【点睛】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西郭先生传明冯从吾先生姓姚氏,讳显,字微之,咸阳人。正统九年乡举在大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景泰五年四月,上疏言王振修大兴隆寺,车驾不时临幸,佛本夷狄,信佛得祸。若梁武帝足鉴。时上欲幸隆福寺,太学生济宁杨浩与先生相继言,上遂罢行,名震天下。后寓居长安西郭,藩臬诸公造之,食以蔬粝,无弗饱者。令齐东、武城二县祀名宦,循政详山东通志中。当时民歌之曰:“先有子游,后有姚公,学道爱人,同一古风,”而先生自赞其像曰:“六尺长躯,尺五长发,学古人官,读孔孟书,躯兮发兮,五十三年而知五十二年之非。躯兮发兮,碌碌庸庸,不能做邦家之基。”官至太仆寺丞。冯从吾曰:师友之益大矣。先生之寓居长安也,以与李介庵先生讲学,故介庵以理学鸣关中,而先生与之为友,交砥互砺,俱成名儒,是先生之气节盖从学问涵养中来也。彼虚矫恃气者,视先生当赧然愧矣。(选自冯从吾文集1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藩臬诸公造之( )(2)当时民歌之曰( )17. 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循政详山东通志中( )A. 全、整个B. 沟通C. 顺畅D. 精通18. 对第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B. 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C. 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D. 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19. 把第段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彼虛矫恃气者,视先生当赧然愧矣。20. 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事迹、内容性格、形象大公无私、忠诚报国藩臬诸公造之,食以蔬粝,无弗饱者谦虚反省21. 分析第段内容对于表现西郭先生形象的作用。【答案】16. (1). (1)到去。 造访、拜访 (2). (2)编歌、赞美 17. A 18. A 19. 那些虚假矫情恃才傲气的人,与姚先生的(高风亮节)相比应当脸红羞愧啊。 20. 直言进谏、节俭廉洁、躯兮发兮,碌碌庸庸,不能做邦家之基 21. 第段通过冯从吾的议论,显现了西郭先生交友为学的价值观和思想互益人生态度,进而与“虚矫恃气者”对比更加突出西郭先生的宽阔心胸和做人气节。【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词语的意思。本题中,第一句“后寓居长安西郭,藩臬诸公造之”,这是说姚显住在长安西郭时,藩司和臬司的各位长官都来拜访他,“造”是动词,意思是“造访”“拜访”,今天还有“造访”之意。第二句“当时民歌之曰:先有子游,后有姚公,学道爱人,同一古风”,从语法关系来看,“歌”是名词,本是不能带宾语的,但后面跟了代词“之”,当名词加代词时,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再从后面语境来看,“先有子游,后有姚公,学道爱人,同一古风”来看,这是赞美姚公的内容,由此可知,前面的“歌”应是百姓编歌来赞美姚公,“歌”应解释为“编歌赞美”。【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循政详山东通志中”,结合语段来看,文中说“令齐东、武城二县祀名宦,循政详山东通志中”,这是说让齐东、武城二县祭祀名声显赫的官员,他们的善政都详细记录在书中,句中的“志”是名词,即记事的文章或书籍,那么“通”应该是修饰“志”,做“志”的定语,应是形容词,这就排除BD两项,因为这两项都把“志”解释为动词了;再看AC两项,C项把“通”理解为“顺畅”,代入句中就变成“把他们详细记录在顺畅的文章中”,这与情理不合,应解释为“全,整个”。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如本题中,“正统九年”是时间,发生的事情是“乡举”,就是说姚公在正统九年参加乡试,后面是说姚公 “在太学”所做的事情,这是两件事,所以应在“乡举”和“在太学”之间断开,排除CD两项;“三上封事”意思是“多次呈上密封的奏章”,这是发生在太学中的事情,“在太学”是 “三上封事”的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项,且后面“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结构一致,B项把“安社稷”给断开了。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彼”,那些;“虛”,虚假,“矫”,矫情,“恃”,仰仗,凭仗,“者”,的人;“视”,和相比;“当”,应当;“赧然”,难为情的样子,羞愧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愧”,形容词意动,感到羞愧。【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分析形象的能力。从设题的形式来看,这是以表格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无形中降低了难度,考生可以根据表格中给出的内容进行填空。表格中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迹和内容,二是性格和形象。第一处后面给出了性格形象,“大公无私、忠诚报国”主要在第一段,如姚公在太学多次呈上奏折,“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如景泰五年,他又上疏言“王振修大兴隆寺,车驾不时临幸,佛本夷狄,信佛得祸”;第二处,前面给出事迹,考生要根据事迹概括出人物的特点,“藩臬诸公造之,食以蔬粝,无弗饱者”,这是说姚公用粗食招待藩司和臬司的官员,这应是表现出他的节俭廉洁;第三处,后面给出特点,“谦虚反省”,这主要表现在第二段姚公对自己画像的评点,“躯兮发兮,碌碌庸庸,不能做邦家之基”,认为自己碌碌无为,平平庸庸,这是姚公的自我反省,表现出人物的谦虚。【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分析第段内容对于表现西郭先生形象的作用”,然后要理解第三段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能展现西郭先生什么样的特点。从文中来看,第三段是作者冯从吾的话,作者先说“师友之益大矣”,这是这一段的总领句,接着叙述西郭先生和李介庵的故事,西郭先生和李介庵互为师友,互相砥砺,二人“俱成名儒”,展现出西郭先生师友互益、交友为学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最后作者又说“彼虚矫恃气者,视先生当赧然愧矣”,这是将那些“虚矫恃气”的人与西郭先生进行比较,借以突出西郭先生的胸襟之开阔、气节之高大。考生围绕这些内容作答就可以了。【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没有文言文译文,网上也没有。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答顾东桥书明王阳明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別前后,即中庸尊徳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工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选自王阳明传习录)注书:文中指信 吾子:尊称,您22.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其B. 然C. 以D. 为23. 根据第段文意,顾东桥来信向王阳明提出的自己对知行关系的看法是( )。A. 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B. 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C. 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D. 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24. 对“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都是古人的原则。B. (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这个原则始终贯通。C. (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都是一个原则贯通。D. (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一个原则始终通行。25. 王阳明回复顾东桥的书信,语气肯定,推理严谨。请从用词或句式方面举例分析。【答案】22. B 23. C 24. B 25. “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此句中“必” “然后”“即是”“矣”四个词语气肯定,推理严谨,解说了“知行并进”的统一关系。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此句用陈述句点出了顾东桥的两种说法。用反问句明确的指出了顾东桥说法的自相矛盾。语气肯定,反驳有力!【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士职业防护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新能源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创新与安全风险识别报告
- 5 我的家在这里 第1课时 (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 高铁总施工合同样本(3篇)
- N2护士考试试题及答案单选题
- 《汽车行业同行竞争联盟与技术交流协议》
- 新能源发电项目合同台账管理细则
- 高端制造企业员工股权激励与期权实施协议
- 融资租赁利息支付及设备回购合同范本
- 股份协议转让与公司国际化发展合同
- 2025年人社局编外考试题库及答案
- 木制品厂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课件
- 乡镇人大主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学习讨论发言材料
- 电工四级考试理论题库及答案
- 世纪英才教程课件
-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5秋新版)
- 婴幼儿发展引导员技能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小学生航空航天知识题库及答案
- 用户反馈收集及问题分析表
- 无人机飞行操作规范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