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服饰与着装艺术食工学院 食品09-2 赵春玲 200906031059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人际间的交往变得直接而匆忙,服装和装饰给予他人的第一印象越发显得重要。人的整个外貌由服装、饰物和人体特征、情绪状态等因素共同构成,其中服装常常是最重要的因素。服装是一种“符号语言”,一种非言辞系统的沟通。挑选什么样的服装,往往就是在定义和形容我们自己。服装的色彩、线条、款式、面料、饰品、配件,还有发型、化妆与着装者共同创造着独特的着装形象。完美的整体搭配可以组成和谐舒畅的视觉语言,它能够帮助我们展示自我,进而更加自信从容地融入社会群体之中。不同时代的服饰1、中国古代服饰欣赏: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穿着服装,不仅仅为了掩身护体及保暖,还要求它能够美化形象,正像郭沫若所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也就是说:服装是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还表现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风貌,反映人们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审美习惯等。隋唐时期经济发达,比较开放,在服饰的特点上明显带有西域风格,妇女服饰讲究华丽,(对日本和服的影响)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裳,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多为宽裳、长裙、披(指披在肩上的长围巾)、发髻式样多样。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裳,是套在长裳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最授欢迎。清代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朝代,清朝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清朝的衣服长袍马褂(骑马比较方便),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汉族妇女服装,一般为长袍长裤或长裙,高底鞋,发髻为两把头的梳法。满族妇女的服装主要是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的外面再加一件背心。他们的鞋子也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原始服饰 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春秋战国贵族冠帽与服饰 战国白玉人像,头戴冠,两侧有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鞋。春秋除胡服之外,还有一种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种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这种服装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深衣。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为曲裾深衣,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元代汉族妇女服饰实物 中展示的服饰大都从无锡市郊一座元墓中取出,其中包括镶有阔边的对襟上衣及无边缘的短襦,对襟、下摆开衩、领襟镶有紫酱色绸边的背心,独幅无裥,的夹裙及前面正中交叉缝制,其中还有两侧打折裥的裙式。鞋子有两种样式,一是以回纹丝绸制成;另一种以素绸制作,鞋头尖耸,鞋面缀一丝线编成的花结,中纳丝棉,鞋底用粗棉布制。还有套裤、钱袋等均为妇女所用之物。明代妇女的常服与便服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袍服是由背子演变而来,特点为低领、对襟、宽袖,领、袖花边较少或不用,衣长及足。清代满族妇女服饰 清代妇女日常所穿的服饰,分为汉族和满族两类,满族都穿长袍,汉族则以上衣下裳为主。满族妇女给人的感觉比以往的历代妇女都修长。这是借助于服饰而给人的感觉。满族妇女梳旗髻要比汉族妇女的发式高出五至六寸;满族妇女穿的“花盆底”旗鞋,也比普通女鞋高出二至三寸,有的甚至四、五寸。这样两者加起来就要高出一尺左右。加上满族妇女所穿的服装,多以长袍为主,长袍的下摆多垂至地面,掩住旗鞋,更显出修长的身姿。长袍外面加罩一件马甲,也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装束。这种马甲与男式马甲一样,也有大襟、对襟及琵琶襟等形制,长度多到腰际,并缀有花边 。形象设计的内在构建服饰穿戴在身上,可以通过镜子得到自我欣赏,然后展示给受众,再听了别人说什么“好看呀!”、“正合适啊!”、“不知从哪借来的”等等反馈,来决定以后怎么穿。有的人选择服饰主要为了满足修饰本能,求美、求整洁、吸引异性;有的人却要显露超群意识,显示自我个性(追求怪诞、摆阔、装穷)。还有些人尽量淡化自我,最好在一堆人里别显出自己,尤其别超过领导。服饰心理千条万绪,撕扭着,缠绕着,谁也说不清,可是谁也无法回避。真正将服饰当作艺术创造的,可以在整体服饰形象上创造出多种意境:天国意境、乡土意境、都会意境、殿堂意境,其中又包括诸种风采。当然,乞丐装的美,是不能指望乞丐去感受的,而牛仔服也不是穿着者都想变成美国西部牧人。着装艺术的着重点,在于讲求服装、佩饰等人体外的物质品的选择与配套,这是应当关注的。但更重要的,是服饰物质品与人还构成并产生了一种新形体着装形象。着装艺术是着装形象的外部活动,服饰文化是着装形象的内涵。这种内涵,从人本体说,主要包括民族心理(性格、审美)、风俗传承、思维定势、社会思潮、个人情趣等等。从客观说,又主要包括宏观背景、中观环境、微观场合。着装形象就是借助着装艺术的外部活动与文化内涵的张力,活动在社会大舞台上。鲜衣华服、珠光宝气有时显得俗气;粗衣布衫、小帽青衿有时与场合格格不入,原因就在于是否考虑到服饰文化。着装艺术与服饰文化,既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又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服饰本身是静态的,只有穿在人身上才能真正体现出应有的美来,因此还有一个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的合理安排。摆在商店里的衣服远没有穿在人身上更富有生气。因为人是活动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给服饰带来生机,随着人的走动和大气的流动,使衣服呈现出千姿百态。尤其是人的举止出于自然而不是故意做作时,服饰也就更具有了超乎于一般艺术品的生命力,一条随风飘舞的裙带,抑或是一道浅浅的皱褶都仿佛是画面中的神来之笔。就变化这一点来说,若把握巧妙,更令人时时处处感受到新的刺激。我们通常穿衣服时会不同程度地考虑一下是否得体,这里除却时间、地点和场合等外在的因素,恐怕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所穿着服饰的本身是否显得成功。着装艺术的讲究,也许能形成自我感觉良好的极佳心境,但矛盾是各以其对方为前提存在的,对服饰形象受众是不是也能产生良好效应,那就还要看着装形象的文化内涵如何了。 有时,衣服会成为我们个性表露的唯一的有形线索,尤其是在我们不讲话、不作动作、或在被人们远处端详的时候,这时衣服在积极不停地“表达意见”。衣着通常是用来判断人们层次格调的首要依据,也是现代社会评论家的主要参考物。如果单凭衣着来评价一个人的优劣,是否显得太肤浅呢?不挖掘内在本质的东西而仅凭着装的印象来评论一个人这显然不太公平,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不得不对衣着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因为人们在认识一个人的过程中,第一印象总是主观的而且带有情绪化,理性的、综合的欣赏及评判需要以后再慢慢地进行。当你第一次踏进一个房间、一间办公室,一辆公交车,你会拥有一个极短的“自由瞬间”。此时此刻,周围的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你身上,对于他们,你是吸引人还是令人讨厌,是有趣还是枯燥,就取决于这决定性的一瞬间。这一瞬间相当于一千句语言,或者说等于一千种机会,因为“自由瞬间”对彼此未来的发展影响很大。假如你问别人对你的看法,他们往往会这样开头:“当我第一次见到你”或“第一次看到你的时候,我觉得你”。第一印象的产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印象产生后要改变其被动状态,往往要花大量的力气及精力才能逐渐被扭转过来,这是因为我们对别人衣着的反应是直接的,不受理性控制。服装的发展告诉我们:服装的时尚交流是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既有本土文化之间的,又有中、外文化之间的;既是横向的,也是纵向的。本世纪真正意义上的服装文化的时尚交流可以说是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的,其动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大批国外留学生在回国的同时,将海外的着装观念和穿着方式带进来,使一部分进步人士脱去长袍马褂而穿起了西式洋装;其二是受来自美国好来坞电影文化和海派服装的影响,以上海为主的大都市女性纷纷打扮成一副“摩登女郎”的模样,追求地道的海派西洋风格,又窄又长的裙子,佩戴椭圆形眼镜、手表、皮包和阳伞,这种打扮在上海滩极为盛行,时髦女性争相效仿。同时,旗袍也倍受女性的青睐,这时的旗袍也一改传统的式样,其造型为收腰线、长下摆,显露身体曲线,开衩提高并镶饰花边,领型前低后高。特别是穿在一些女影星和社会名流身上,更显出娇柔典雅的风范,随即成为老少皆宜的新女性的代表想服装。再后来的旗袍相继出现连袖子、对开襟、琵琶襟等形式,根据季节和不同的要求,又有单、夹、袄之分,袖子也有长、中、短、松、紧之别。还有近年来韩国服饰的流行,色彩丰富,时尚又有个性。由此可见,服装的发展是建立在时尚文化之上的,时代的更替,文化艺术的拓展,人们知识和情感的深化,其审美需求不断的向服装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服装的造型不断的翻新,以再现时尚文化的新面貌。同样的服装造型,每个时期都会赋予它新的元素和不同的内涵。衣食住行乃国际民生之必须,时尚交流乃服装之必须。形象设计的个性化不同的时代,穿衣有着不同的风格,映衬着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遥远的古代,衣服起初只是作为“取暖避寒”的物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衣服的功用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单只是“取暖遮羞”的布料,还能彰显一个人的品味和地位。不同时代,衣服质量做工,款式,风格差异很大,人们的审美观念,风土人情都不同,这种不同可以归结为“服饰文化” 在古代,人们就有了职业意识,社会分工不同,职业不同,穿衣也有不同的风格,一方面是为了彰显职业特征,另外某些一方面有些是为工作上的方便而必须的,再有就是就是封建等级社会,穿衣甚至都有很多规定,什么身份穿什么衣服。 世纪的宋代留下的“百工百衣”(即不同的工作不同的衣服)的形象记载,说明中国古代市面上的士农工商各业都各有特色。古代的中国人还把各种职业称为“行”,13世纪的元代有“一百二十行”的说法,到了14世纪的明代,便已惯称为“三百六十行”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古训,除了说“不论做什么事都可以做到最好”之外,还说明了当时行业的众多与兴旺。 不同职业的着装分工一方面是为了彰显某一行业的特征(当然这都需要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另一方面是为了工作上的方便的必须。当然,在封建等级制度中,不同的身份只能规定穿不同的衣服,不可僭越,比如龙袍,只有皇帝才可以穿的,谁要是穿了那是对皇权的挑战,会惹来灾祸。当然除了皇袍,其他官服,也不是平民百姓可以穿的,穿了那也是犯法,得治罪。现在也有很多职业装,工装,制服。那也是行业的一种品牌形象,而不是那种权利压制。动不动就拿“衣服”来欺负人。当然封建社会,还有一种文化因素对女性的着装产生很大的影响,那就是古代的那些所谓的“三从四德”的观念,这些观念限制了女性表现自我的机会,这些个制度,规定女人的行为规范之外,穿着打扮也有约束,所谓的“不可抛头露面”穿着也很多要求,女人就得处在深闺之中,女人天性爱美,但是在那种社会条件下也无人欣赏,他们是丈夫的专属品。那个时候的女人的衣服也就只有朴素的与尊贵之分,民女与贵妇。而没有这些时尚的个性发挥。 除了这些,影响穿衣打扮的因素,还有受不同的风土人情的影响,不同的民族的穿着打扮也很大的差异,大家都见过,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天安门前的全家福照,那些衣服都各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地大物博,五千年文明变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丝绸之路,可以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产安全培训人员课件
- 聘请专家教师讲课合同6篇
- 安全施工培训课件模板
- 理解我们的老师课件
- 农业碳汇技术革新与市场应用策略研究报告
- 电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3篇)
- 理化室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球阀的日常维护保养
- 广西山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干混砂浆及混凝土构件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地震道路抢修工程方案(3篇)
-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基本信息采集表(2022修订版)
- DL∕T 5461.11-2013 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 第11部分土建结构
- CB-Z-239-1987一般排水量船模双桨自航试验方法
- 篮球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 平安经营分析岗面试
- 空调系统维保记录簿表
- 动车组列车员(长)(职业通用)全套教学课件
- 医学影像技术职业生涯规划
-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文本版(附答案)
- 牙本质过敏症课件
- 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教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