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王权(皇权)国家的形成与特点一、政体的形成(一) 王权专制的起点(二) 王权专制制度的强化(三) 王权专制制度的形成二、中国古代国家政治结构特点(一) 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二) 庞大的国家机器都是君王的办事机构三、皇权专制国家的基础 一、政体的形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战国群雄的兼并战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后,把中央集权的制度推向了全国,从此以后,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走向了定型。 秦王朝在历史上仅仅存在了十余年便瓦解了,但“秦亡但秦法未败”,继下的汉王朝在政体上继承了秦的制度,以后历代王朝无不沿袭,高度中央集权的皇权制度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传统。 事实上,秦汉时确立的这种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制度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制度了,在此之前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形成过程。秦汉的君主专制制度,其实是中国上古以来政治制度和政体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趋向。 君主专制的制度在古代中国“源远流长”,早在国家形成时期的商周时代,君主已经拥有极高的权威。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在古代的书经中保存了那个时代王的诰命,透过这些诰命可以看到古代的王的专权,其中典型的还有商代盘庚迁都的故事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尚书盘庚中,盘庚计划迁都于殷,但许多贵族、平民留恋故土,不愿迁移,在这种情况下,其对臣民们发出了严厉的威胁:违反王命,不仅自己要被诛,而且子孙也要一起遭殃。像这样专制的恫吓,许多史籍中都有记载。其体现了君主在当时的国家中有说一不二的权威。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的国家机器从文明刚刚来到之时就走上了一条君主专制的道路。而走上这条道路是有特殊的原因的。(一)、血缘宗法关系:王权专制的起点 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族机构长期存在于中国社会中,在古代中国,当社会上贫富悬殊矛盾尖锐而使国家成为一种现实需要的时候,原来的原始氏族组织与机构并没有瓦解,并在功能上适应了新的需要,开始以原来的氏族机构履行国家的功能:氏族机构变成了国家机器。根据研究,在商王国内,当时支撑王朝的社会支柱就是商族内的商人宗族,特别是同姓宗族,商王国的社会组织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与商族宗族组织是相互统一的。 周人的情况更为典型。周王朝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形式是宗法分封制。在这一制度下,周天子为大宗,分封出去的各诸侯为小宗;诸侯分出去后,在各自封地内又进行分封。每个在血缘关系中处于不同等差地位的家族,就是国家政治结构中的不同环节。可见,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国家形成过程中是和政治关系结合在一起的,政权与族权、王统与宗统结合在一起。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血缘宗族,是父权家长制的。在这种宗族内,父祖是统治的首脑,一切权力都集中在他手中,并在家庭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即礼纪坊纪中的“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在家族内部,一般成员只有服从家长的义务,对于家长所提出的一切要求,不得有任何含糊;家长对他们有绝对的权威,甚至包含生杀予夺的大权。也正因为如此,历代统治者才把君臣关系与父子关系放在一起进行类比,要求人们伺候君主要像伺候父亲一样。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国家所以走上君主专制的道路是与上古国家残存的家长式宗族血缘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秦汉以后,中国的政治社会实际上出现了“家天下”,即皇帝把自己当作国家的大家长,国家也成为皇帝一家一姓的私有财产,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根源于父权与君权的结合。 (二)、军事争夺与王权专制制度的强化 军事争夺是中国古代皇权专制制度产生的另一个不可低估的重要因素。军事一直是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军事与宗族祭谥占据着同样重要的位置。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从私有财产产生以后,人们的财产欲望也就随之而来,在生产力比较底下的古代,要想扩大自己的财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占有土地和人口,而利用暴力掠夺其他部落的和国家的财富、土地和人民是当时最快的增加财富的手段,征服与战争、奴役和剥削是那个时代最基本的特征。无论是商汤灭夏,还是武王灭商,回顾上古的历史都不难发现,国家的形成、王朝的建立,都往往伴随着不同部族间的掠夺、战争和征服的过程。而正是在征服中产生的王朝,特别容易走向君主专制的道路,那么,最高军事首长为什么容易发展成为君主专制下的“王”呢? 首先,这是军队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的。在任何军事行动中,只有整个军队步伐一致并绝对服从一个声音,才会有力量,在军队中被强调的是命令、权威、纪律和服从,而不是个人的自由、民主或不同意见。对不听军令和临阵脱逃者,军事首长往往用死刑来制裁,以保证统一意志的贯彻。指挥军队的军事首长必然拥有很高的权威; 其次,当时的财富主要是依靠军事行动来获得的,作为为整个部族带来巨大好处与安全的军事首长,在族中拥有更大的权力也是顺理成章,因此军事首长的权力特别容易转化为君主专制下的王权,而由军事争夺中产生的国家也就特别容易成为君主专制的国家。 综观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一直充满着军事争夺与武力兼并的事实。不仅仅是在国家形成初期的商周时期,以后的每一个专制王朝都是通过刀剑砍杀出来的,正如刘邦所言:“马上得天下”,不可否认,政权由军权派生这一事实,对强化君主专制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三)、中央集权皇权专制制度的形成。 上古时代在军事征服过程中建立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君主专制,在周代发展到了顶峰。其典型形式就是西周与春秋时代的宗法分封制。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形式的君主专制的弱点也暴露出来。 上古与春秋时期的宗法分封制的君主专制有一个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按照这种分封,臣属可以得到土地并建立自己的宗族政权,他们对君主是小宗,但回到自己的宗族中,又成为本族的大宗,成了那里至高无上的君主,在自己的宗内,其一切人都必须臣属于他,而不是其他任何人。这样一来,实际就意味着实行宗法分封的君主在分封出的土地上,反倒不如他的臣属有权威,小宗族中的人并不臣属于他,而只臣属于他的臣。这样一来,后果严重。左传记载了齐国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沀图谋害君,他用计把齐庄公骗进自己的住宅,然后派家臣去杀他,当崔的家臣围住,庄公请求他们放掉自己,然而面对一国中最高人物的请求,崔的家臣的回答却令人吃惊。他们表示:虽然主人是你的臣属,有听从你的义务,但他现在有病不在这里,而我们只能听从自己宗族主人的命令。于是,最后还是杀了齐庄公。实际上诸如此类的事例在当时非常常见,其揭示了宗法形式君主专制的内在矛盾:分封制下的亦君亦臣的双重政治性格。从而最终必然会对上一级的君主专制集权起到分散和削弱的功能,也正因为如此,在周朝,政治权力的重心与君主专制所要求的相反,呈现出一种不断下移的趋势。 事情发展的结果走向了反面,君主专制要保持发展就必须制止权力重心下移的趋势,克服周代宗法分封制旧的君主专制政权形式。 情况正是如此,春秋中期以后情况有了变化。诸侯的世族内部停止了新宗族的产生,开始不把新兼并的土地像过去那样分封出去,而是设立郡县,然后派家臣去那里为他进行统治和管理。家臣不能像过去受封者那样拥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一般只有奉禄,没有封地,其消除了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旧式的君主专制下的也臣也君的内在矛盾,实现真正君主独裁。 历史进入战国以后,真正的君主集权的形式有了发展。这一时期的郡县在直属于君主的属性上,比春秋时期发展了。君主开始通过对郡县长官的直接任免,把地方政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过去卿大夫所拥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大部分都失去了。君主为了加强集权,还实行了符玺制度,前者用来控制武官,后者用来控制文官,还通过考核、奉禄等制度来进行奖惩。一种新的、以官僚和行政体制为基础的、区域性的君主专制制度初具规模了。 到了秦完成了统一大业,全国上上下下一切大权都由皇帝一人总揽,正如史记秦始皇本记所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王权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秦汉这种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终于在中国政治史上确立了下来。 二、古代中国国家的政治结构特点如果说在上古国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宗法形式的君主专制还是初级的,那么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专制国家就是一种高级、完善的君主专制形式了,而这种形式的国家结构上的特点大致如下: (一)、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与以前的君主不同,秦汉以后,帝王取得了独一无二的名份。不仅出现了最高政治统治的名称“皇帝”,还专门把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诰”,天子自称为“朕”,通过名份的规定把君主置于全国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除了名份之外,君主还拥有对全国一切的实际的权力。在行政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一切政务的最高决定权都集中在皇帝的手中,全国上下的一切事务,原则上都由他说了算。明太祖朱元璋一切奏章都要呈上由他过目,“每断大事,决大疑,臣下唯面奏取旨”;在财政上,皇帝则“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在司法方面,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而即使是既有的法律,也可以随着皇帝的喜怒哀乐任意更改。比如在明朝,大明律完全是按照朱元璋的意志制订的,但他却根本不按其行事。事实上法律对最高皇权没有任何约束,只是为臣民制定的。这是中国古代皇帝与法律的关系要点所在;此外,皇帝还控制着军事指挥的权力、官员任免的权力、臣民的生杀予夺大权,甚至臣民的生活方式等等,皇权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无可超越。 当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个别时期也出现了君主受制于权臣外戚、甚至宦官家奴,从而导致君主权力丧失的现象。那么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历史上这类外戚、宦官专权的现象呢?虽然它们都是对最高皇权的削弱乃至剥夺,但绝不是君主专制的否定。不仅仅不是,其还只是君主集权制度的一个副产品,是一个派生现象。上述权力无论如何都只是一种寄生的权力,其得益于君主的宠爱,没有君主就没有他们的存身之所在;另外,正是由于皇权专制体制的强化,皇帝成了一切权力的象征,从而导致只要挟持了皇帝,就可以左右全国政局这种微妙的局面的产生,为其打通通向最高权力的大门。其本质上是君主集权的一种变态,反而从侧面说明了皇权地位高于一切。 (二)、庞大的国家机器都是君王的办事机构 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皇帝虽然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涵盖一切的权力,全国一切事务都由他说了算,但是,从行政到司法、从经济到军事,如此众多的事情,皇帝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干不完的。因此,必须任命文武百官,建立一个以皇权为中心,从中央到地方的办事系统,这个系统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一切只对最高皇权负责。 秦汉时期,皇帝以下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前者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中者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但不能擅自调动军队,后者负责监察百官,并帮助前者处理政务。三者互相牵制,而又集大权于皇帝一身。 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县制度。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是一郡最高行政长官,直接受中央政府节制,郡下设县,受郡首节制,县下设乡,乡下设里,在里中,实行一人犯罪,邻居连坐的“十家为什,五家为伍”的什伍组织,达到君主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秦汉以后,上述结构在局部上进行调整。在隋朝,采用了“三省六部”,元代则在地方上实行“行省”,不过总的来说,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的变化,官僚们只是君主的工具,官僚机构只能是君王的办事机构。(另外,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沿革也表明了君权不许可受到一点挑战)三、皇权专制国家的基础 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是以其对广大个体小农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和政治、经济强制作为基础的。 自从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和牛耕的投入和使用普及,以家庭为单位的从事个体劳动生产成为可能。在以后的两千多年间,这种一家一户个个体生产,成为农业劳动的基本形态。而上述这种从事个体生产的小农,正是君主专制赖以生存的最好的土壤。 首先,上述小农特别符合专制君主对其下属人民的要求。这要求是什么呢?用韩非子的话来说就是“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吕氏春秋上农曾经做了专门的论述,人为人民都去务农对国家有着巨大的好处,而人民如果不去从事农业而去从事其他产业,则对国家有三点坏处:其一,不容易服从命令,对战对守都没有好处;其二、资产如果轻易地迁移,如国家有变,都不愿意留守而思远逃;其三、好智则多诈,并规避法令。也就是说农民朴实诚实,安土重迁,最容易为君主所驱使。历史事实也如此,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中,一家一户从事个体生产的小农,各行其事,形成不了统一的力量,统治者容易统治,统治者也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其次,从经济上或者进一步说从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品安全知识竞赛试题汇编与解析
- 人造草坪铺设施工技术要求
- 课外阅读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 生产线员工技能培训教材汇编
- 医院病历质量管理标准操作规程
- 房地产项目策划全流程管理方案
- 企业员工手册编制流程及审批指南
- 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制度
- 湖北数字化施工方案设计(3篇)
- 房屋设计方案咨询报告(3篇)
- 2025年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
- 汽车充电桩场地安全使用协议书9篇
- 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计划
-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目
- 薛定谔方程课件
- 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实施方案
- 禾川x3系列伺服说明书
- 菜鸟驿站店面转让协议
- 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 蒂森I型诊断仪最新说明书
- 15夏天里的成长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