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多篇)_第1页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多篇)_第2页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多篇)_第3页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多篇)_第4页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多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第一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第二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第三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第四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第五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更多相关范文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读懂寓言,正确理解寓意。 a: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寓言,正确理解寓意。 b: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能够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品析语言,比较词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难点:读懂寓言,正确理解寓意。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课件。 板书设计:鹬蚌相争 两败俱伤渔翁得利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鹬和蚌”,教师简介鹬、蚌。) 一个翱翔在蓝天,一个生活在水中,本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却在两者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想读读这个故事吗?(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讲解生字及字音。 3、解题:谁能说说“鹬蚌相争”是什么意思?(鹬和蚌相互争斗)那他们俩究竟在斗什么呢? 二、学文明理 1、过渡:当然答案就在课文中了,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把答案找出来。 2、指读课文,纠正读音。(关注b类学生) 3、解题并概括大意:(请a类学生回答,b 类学生能跟着说。)鹬蚌相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答案找到了吗?谁能说说?(及时表扬) 4、这篇课文很有趣,请你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或段读一读,也可以读给你的同座位听听,但读时一定要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 5、进行比较:说说不同之处。 (1)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鹬对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进行比较:说说不同之处,指导朗读。) (2)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3)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一只河蚌在晒太阳。(进行比较:说说不同之处,指导朗读。) (4)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并试着演一演。 (5)小结:同学们多投入呀,这都归功于这些生动的语言,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应当去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样的文章别人才爱读。 三、小练笔 1、师:现在让我们也来写写吧!鹬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发挥想象写一写鹬、蚌那时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2、学生交流。 四再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寓意 1、师:其实,这篇课文也是寓言故事。 2、出示:寓言:通过一个假想的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从而达到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作品。 3、那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五.默读课文,完成填空(出示填空题) 1.鹬蚌相争中的鹬和蚌互不相让,彼此放在一起时,它们想到的是,没想到的是,“鹬蚌相争”用作比喻双方拼死相争,却让第三者得利。 2请你再写出知道的几个寓言故事的名字:掩耳盗铃、 、。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北臧村镇马村小学 王文超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想象、说话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为北京版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教学一课时。鹬蚌相争,讲的是一个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双(请你收藏,)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 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自主阅读,解决字词,练习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豪”与“毫”的区别,同音字组词练习。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有感情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不肯互相谦让等) 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 * ,退一步海阔天空。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内容时,摈弃了烦琐的讲解,而是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去。教师引导他们想象画面,充分感受鹬和蚌的语言、动作、心理,再通过朗读加深体验。这样,由朗读理解想象画面感悟情趣朗读深化,逐层深入,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内化文章的语言文字,故事中蕴涵的道理也水到渠成地被揭示。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抓“毫不示弱、互不相让”等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续写,培养想象力,积累语言,体会寓言的写作特点) (五)选择性作业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五、板书设计: 鹬蚌 相争 (互不相让) 渔夫得利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3、造句:毫不示弱。 4、填写同音字:( )言 ( )蚌相争美( ) ( )不示弱()言壮语丝() ()迈 不()开() 5、成语积累: ()()相争()不()弱()不()让 3、用“相”组三个词语()()() 4、讲故事鹬蚌相争 七、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重视朗读,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与感受。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自主梳理故事内容,理解寓言寓意。不强调答案的唯一,而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适度启发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 2、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例如:自主使用工具书学习字词,指导识记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文本内容等。 3、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言交流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故事续写拓展学生思维。多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果良好。 4、同学们的看法、问题、都应该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老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及时抓住。这堂课通过讨论不仅活跃了同学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同学们通过自己教育自己,弄清出了使用拟人的手法来说明道理,正是寓言这种文学体裁重要的本质特点。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三岔小学付欧 教学目标: 1、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培养想象力,感悟故事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教学难点: 1、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图片 、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寓言故事,知道了哪些呢? 2、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 3、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4、 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5、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哪里?(战国策)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指名读。 鹬蚌曝箝喙 2、说说下列字词的意思。 方曝箝曰雨谓禽 3、读了课题,学习了生字,你想从这则寓言中知道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 (一)第一句 1、听一听课文录音。 2、听了录音,我们一起来进一步了解这个故事吧。 看,这是一只河蚌。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板书: 蚌) 3、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些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师口述:这时,来了一只鹬 (板书: 鹬) 它看见了正在晒太阳的蚌,会想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师口述:它看见了蚌,猛地把嘴伸到壳里去啄肉。(板书:啄) 师:蚌被鹬啄了,有什么反应呢?(生答, 板书:箝) 4、课文中哪一句话描写了这一情景呢?(学生说)齐读第一句。 (二)学习第二、三句 过渡:鹬啄了蚌肉,蚌夹住了鹬,这是故事的起因,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呢? 1、请看第二、三句: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自由读一读。 2、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3、鹬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鹬的这种做法? 4、对于鹬的威胁,蚌又是怎样回应的呢?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5、这两句话写得非常生动,想一想,要怎么读才有味道?同桌互相读,在脑海中浮现出鹬、蚌相争的画面,体验鹬蚌相争的情景。 6、分角色朗读。 7、评价朗读情况。 (三)学习第四句 过渡:鹬、蚌相争,可以看出双方的态度如何?后果将会怎样呢? 1、学生回答 2、师引: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板书:互不相让渔翁得利 3、请大家一起读寓言的第四句。 4、用现代文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学习了课文,请同学们对照译文自己读一读。 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这则寓言。 3、学了这则寓言,你知道寓言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同桌讨论交流 五、发挥想象,创新提高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会心里会怎么想呢? 小组讨论交流 2、鹬和蚌在那样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亲爱的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重新演绎鹬蚌相争的故事吧! 3、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鹬蚌相争的现象吗? 六、总结谈话,感悟体会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呢? 七、布置作业: 1、小练笔:写一写鹬和蚌在渔夫家的对话。 2、有感情地朗读这则寓言。 3、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威胁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 蚌毫不示弱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怒目相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技能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想象再现情景,深入感悟鹬与蚌相持不让的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经过和结果,并领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领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课件出示图片,认识鹬与蚌: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鹬与蚌的外形特点。 2、观看鹬蚌相争的动画片。 3、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4、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我们先来读一读课后课文链接上的原文。 5、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那么作者是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 (1)勾画出本文的生字以及课后的四字词语,读一读。 (2)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出示生字、词语,学生齐读。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5、这则寓言中有许多四字词语,课后已经罗列出来了,现在我们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这则故事。 三、品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了解鹬蚌相争的起因。 1、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景的美和河蚌的惬意) 3、联系上下文,理解“心旷神怡”。 (二)了解鹬蚌相争的经过。 1、陶醉在美梦中的河蚌遭到了突然袭击,本能地合拢蚌壳,钳住了鹬的长嘴。(观察插图) 2、此时,河蚌和鹬鸟各自是怎么想的呢?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说说河蚌和鹬鸟此时的心理活动。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读出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4、出示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1)“时间慢慢地溜走,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 (2)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 (3)河蚌反唇相讥道:“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 5、讨论:透过鹬与蚌的对话,你们知道它们一直相持不让德原因了吗?(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三)了解鹬蚌相争的结果。 1、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什么呢?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渔夫轻而易举地捉走了鹬与蚌) 2、被渔夫捉住的鹬与蚌,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呢?会说些什么呢? (四)理解寓意。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2、同学们现在明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了吧。 四、总结拓展。 1、“鹬蚌相争”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有很多,能举例吗?(学生自由地说) 2、总结: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作业布置: 1、和小伙伴演一演这个故事。 2、续写鹬蚌相争。 附:板书设计 25鹬蚌相争 互不相让 鹬鸟(啄)河蚌(钳) 渔夫(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想象、说话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为北京版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教学一课时。鹬蚌相争,讲的是一个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