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_第1页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_第2页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_第3页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_第4页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第二节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文的时代及其文献价值。甲骨:龟甲。兽骨的合称。甲为龟甲的腹板;骨为牛肩胛骨或胫骨(也包括猪、羊肩胛骨)。甲骨文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其内容为记载殷商时代王室占卜及其相关记事。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甲骨文于1899年为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为刘鹗(字铁云)所得,拓印出版名铁云藏龟,为著录甲骨文之第一部著作。后罗振玉、王国维等陆续搜求整理,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亦多。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家”,亦称“甲骨四堂”(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罗振玉(1866年一1940年)近代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老人。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后曾参预制造伪满洲国活动。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与其俱为同乡。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徵文以及古史新证等,董作宾(1895年1963年),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又作雁堂,甲骨学家、古史学家。著有卜辞中所见之殷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殷墟文字甲编、殷历谱、西周年历谱和殷墟文字乙编、中国年历总谱、中国上古史年代。,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四川省乐山客家人,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等。,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959年社科院编辑甲骨文合集13册,后由中华书局19781982年间出版,为甲骨文研究之权威文献。1970s-1980s,陕西岐山周原遗址发掘出土周代甲骨1000余件,有文字者约300多片,共刻文字约900个。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存甲骨(含拓片)14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可认者不及一半。甲骨文对研究商周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之文献价值。王国维、郭沫若等利用卜辞考索殷商制度、文化与历史,均取得丰硕成果。甲骨学已成为与古文字学、古史学密切相关的一个分支学科。,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2、金石文字的历史与“金石学”的主要成果。金,指青铜器(铜、锡合金)。铸于青铜器上之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殷、周均有金文,又称铭文、铭辞。现存最早之石刻文为秦刻石鼓文,为刻于十方鼓形石头上之十首四言诗。秦始皇巡游天下,先后刻有泰山、琅邪、芝罘、碣石、会稽等七处石刻,现存唯琅邪石刻。后汉“熹平石经”、曹魏“三体石经”亦是著名石刻文字。,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金石研究起源颇早,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学者对青铜器及金文拓本搜集整理、金石文字考释方面成果卓然。有吕大临考古图、续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近现代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社科院编殷周金文集成,另有金石学者编纂历代石刻史料汇编等。,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3、竹木简牍及出土主要简牍文献。竹,竹简;木,木牍。合称简牍。简牍或在殷商即已出现,但出土文献显示主要集中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纸张基本取代简牍。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一般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亦有以熟牛皮(韦),史称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即是。竹简一般长二尺四寸,长短或有不同。连缀成册者为一卷,长篇者多一篇一卷或分卷,短篇者亦可数篇合卷。,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木牍一尺见方者称“方”。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即百字以内者多书写于木牍。单片木牍多书写公文、函柬等,汉代标准长度为一尺,后世因称书信为“尺牍”。木版大者称“业”,后世“肄业”、“毕业”亦由此而来。西晋太康年间(281),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1930s西北发掘居延汉简,1970s山东出土银雀山竹简均意义重大。,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4、缣帛的优劣与重要帛书文献。缣帛,即丝织品。丝织品作为文献载体之优点如轻柔、易于卷舒、便于剪裁等,但其价格昂贵,亦不便长久保存,故缣帛文献出土相对较少。1940s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一批著名帛书后流失国外。1970s长沙马王堆西汉王陵再次出土重要帛书,有老子等,价值极高。纸张出现后,缣帛亦逐渐退出,但至唐代亦有缣帛书信。,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5、纸质文献的历史沿革。纸,原指漂洗蚕茧时附于筐上之絮渣,先秦即有“絮纸”记载。后来缣帛有时也称为纸。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造纸昉于漂絮,其初丝絮为之。”可见丝织纤维在前,植物纤维在后。中国造纸历史悠久。1933年于罗布泊发掘之中国早期植物纤维纸,早于蔡伦造纸150余年,此当为西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大大降低成本,使纸张普及成为可能。,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纸张价廉物美,作为文献载体,其优点多而缺点少,故最终取代了其他载体而成为文献载体之主导。纸张普及自东晋开始,南北朝更趋流行,宋代随着印刷术之发明,造纸水平也不断提高。宋以后,图书文献基本一统天下。造纸术堪称文献载体之一大革命,亦是人类文明史之一大革命。,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6、当代电子文献的时代特色。电子载体的特点:一是“无形”,二是“存储量大。”电子文献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使用和收藏方式。电子文献逐渐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形态,且以更大容量、更便捷的方式为我们提供服务。,第二节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1、由口头传抄到书面文献:文字诞生的重要意义。未有文字之前,人类传播信息基本靠口耳相传,即所谓“献”。早期的神话与歌谣即是靠口头传播下来的。文字的发明,使文献传播有了赖以固定和长久保存的基础。文字传抄不但使文献得以久传后世,而且也大大减少了口耳相传造成的“失真”。吕氏春秋察传所谓“数传耳白为黑,黑为白”,所谓“以讹传讹”,确是口传文献的明显缺陷。,第二节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2、历代文献传抄形式的演变及其意义。文献载体大致经历了由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纸张电子的不同时代,与之相一致,传抄方式也大致经历了刻写书写印刷拷贝(copy)四个阶段。刻写为最初、最原始的方式,因受载体及刻写速度等的限制,刻写文献文字数量有限、总量不大,规模较小。,第二节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书写直到现在仍是文献传抄的最重要方式,电子拷贝不能代替书写,将来也很难完全代替。书写工具由传统的毛笔发展为现代各种更便捷的书写工具,载体也不断更新发展。由书写到印刷是文献传抄史上一次质的变化。造纸术和印刷术均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尤其是印刷术,给文献整理和流传带来革命性的意义。刻写、书写均属“一对一”的传抄,而印刷则是“一变多”的传抄,它解决了大量生产和流传的问题,以高效、便捷的方式传播文献,又为人们节约了大量的时间。,第二节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而电子拷贝的出现则是文献传抄史的第二次质变。它使文献存储方式和存储容量发生空前变化,其传抄速度更加迅速,随着网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文献传抄将在时间上接近即时,空间上达到无限。电子文献拷贝存储量巨大、无纸化传抄的方式正给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带来全新的思路与发展空间。,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的性质、分类与发展史。总集是汇合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它可以为一个朝代或多个朝代作品,可以是一种文体或多种文体,可以为作家全部作品或部分作品。一般以诗、文或诗文合集为多。诗经我我国最早之诗歌总集,后来归入“经部”。刘向编辑楚辞,后世有称为“总集之始”。而晋代挚虞编有文章流别集,为早期之诗文总集,未能流传至今。萧梁太子萧统主持编纂之大型诗文总集文选为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文总集,对其研究后形成专门之学“文选学(选学)”。,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总集按编辑时段和体裁可划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通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文体作品的总集。如文选、文苑英华、古文辞类纂等。二是断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文体作品的总集。如宋姚铉唐文粹,宋吕祖谦宋文鉴等。三是通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文体作品总集。如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现代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四是断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辑一种文体的全部作品的总集。如清董诰等编全唐文,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等。五是通代的有选择的专编一种文体的作品总集。如梁徐陵编玉台新咏。六是断代的有选择的专编一种文体的总集。如清吴之振等编宋诗钞。,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七是按作者地域群体或宗派关系编集之作品总集。如北宋杨亿西昆酬唱集,五代赵崇祚花间集,元方回瀛奎律髓等。总集文献价值重大,尤其是通代或断代的全集更为学习、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目前正在整理的全集尚有全宋文、全明诗、全清词、全清诗等。,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2、别集的性质、命名、编纂体例与文献价值。别集为搜集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之著作。刘向整理群书已有别集,当时有集之实而无集之名。,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东汉以后,别集渐多,其名称亦繁多。张舜徽旧学集成曰:“凡自褒所为文,或身后由门生故吏辑录之以成一编者,大抵沿前世旧称,名之曰集,或曰文集,或曰类集,或曰合集,或曰全集,或曰遗集。亦名之曰稿,或曰文稿,或曰类稿,或曰丛稿,或曰存稿,或曰遗稿。而集之中有正集、别集之分,稿之中有初稿、续稿之辨。其不以集或稿为名者,则命曰文抄,或曰文录,或曰文编,或曰文略,或曰遗文。名目繁多,不可胜数。”,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别集编纂体例主要有分类、分体、编年三种。分类,即按作品内容分类编排,宋人多类编别集,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体,即按作品体裁、文体编排,如清王琦注李太白集,按古赋、古诗、乐府、古近体诗、序文、记颂赞、铭碑祭文等文体编排。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编排,如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别集流传情况复杂。唐以前别集的宋刊本基本失传,元刊本有少量流传,多数则为明清以来翻刻本。因翻刻而出现讹、脱、衍、倒等文体较多,选择善本、精校本可减少讹误。,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别集数量多,价值大。其收录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为研究作家生平、背景、思想等的主要依据。别集之序、跋以及相关资料为研究作家作品提供很多便利。别集也是总集、丛书编纂的基础。,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3、单行文献与别集的区分及其分类。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单行本与别集区别:别集作者只能是一位,作品可为全部,也可为部分;单行本作者可为一位,也可为多位,但只能是一种作品或著作。,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单行文献又可分为三类:一是单行的文论文批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等。二是诗、文、词、曲、小说等单行作品,如战国策、世说新语、水浒传、桃花扇等。三是从某种著作中选出之一篇或一组作品,如离骚(从楚辞中抽出),古诗十九首(从文选中选出)。,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4、丛书的种类、发展与文献价值。丛书,即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总名,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丛书”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此书并非后来意义之丛书,只是陆龟蒙个人诗文集。现一般认为南宋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悟为最早之丛书。南宋左圭编纂百川学海则为大规模综合丛书之先声,其收书达100种,170余卷。,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丛书应在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上方能产生的一种文献类型。丛书种类按内容有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前者最著名即四库全书,后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等。后者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或某一类别之书。如文学方面,明无名氏编唐五十家诗集,为最早的唐代诗集大型丛书。清朱孝臧编彊村丛书,收书179种,含唐至元词总集5种,别集174种,为后来之全宋词奠定了基础。明毛晋编六十种曲,为明传奇戏曲丛书。清何文涣编历代诗话、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为诗话方面代表性之丛书。,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1949年以后,中华书局编“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编“中国古典文献读本丛书”、“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集”;上海古籍编“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等均有重要影响。丛书文献价值明显,能相对满足读者对特定文献的要求,便于阅读、研究。张之洞书目答问单列“丛书”类,并称:“丛书最便学者,为其一部之中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5、工具书的性质、类别与使用。工具书为搜集一种或多种资料,按照一定编排体例和检索方法编写的、主要供人查阅的知识型文献。工具书与普通文献的界限是相对的,“查阅”的含义也是相对的。与古典文学文献相关的工具书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一是书目、索引。为查阅文献的自然状况的最常用工具书。文献自然状况包括书名、作者、篇数、卷数、版本、内容提要、类别等。我国最早的书目为刘向、刘歆编辑之别录、七略(后亡佚)。七略部分内容保存于汉书艺文志。汉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均为重要的书目文献。重要的目录学著作还具有“辨彰学术,考镜源流”之意义。,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索引又称“通检”、“引得”(index音译)。书后编写索引为西方学术传统。索引通常含四方面内容:按一定的排列法编排;有明确的索取范围;有特定的检索对象;注明标目在文献中的位置。索引可帮助迅速查找所需之资料。索引种类又可分为专名索引、印书索引、篇名索引、词语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等。,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二是字典、词典。为最普遍常用之工具书。中文字典、词典编纂与汉字特性密切相关。古代以训释字形为主的称字书或字典,如说文解字;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的称训诂书,如尔雅;以讲字音为主者称韵书,如广韵。现代字典、词典一般按照字序(形序或音序)、部首、笔画、四角号码等编排。,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说文解字为最早之字书;尔雅为最早之词典。今人常用之字典、词典有新华字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使用工具书要明确工具书的类别,了解工具书的性质、熟悉编排体例,尽量使用权威工具书,对疑难字词可多种字典、词典参互使用,鉴别取舍。,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三是类书、政书。类书为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的工具书,多采辑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可分若干子目,供读书写作时查阅、征引。类书搜集资料广泛,内容丰富,被称为中国古代之百科全书。古代类书还可为科举考试之参考资料。,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最早之类书为三国曹丕时所编皇览(已佚)。南北朝类书也基本亡佚。现存类书多为唐宋以后所编。唐代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宋代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