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难点及对策.doc_第1页
二轮复习难点及对策.doc_第2页
二轮复习难点及对策.doc_第3页
二轮复习难点及对策.doc_第4页
二轮复习难点及对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2009年高考语文备考第二轮复习的几个难点及其对策难点一:准确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是高考试题必考的知识点,也是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的难点。翻译题所占的分数多在810分之间,题量在23个小题。分值比较大;而实际得分的情况并不理想,一般在60%左右,甚至更低。原因固然与理解能力他关,但与做题的技巧也有一定的关系。如何搞好这一知识点的复习,提高得分率,是大家一直努力的方向。那么,翻译是有哪些使用的技巧和对策呢?一、尽量领会试卷的考核意图。作为翻译的句子,都是命题人刻意挑选出来的,其中包含有若干个考查的点:关键的词语,活用的现象,特殊的句式等,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翻译,进而考查考生对文意的把握。这些“点”就体现了考查的价值,如果在下笔之前,能够领会命题人的意图,对我们的翻译是很有帮助的。如2002年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广列传)画线的句子比较短,从字面看,没有一个生僻的词语,可仍有一批考生就是不会翻译,许多考生是这样翻译的:“这是李将军说的吗?”其实,这道翻译题考查的就是一个特殊的句式宾语前置,一个表推测的语气词“其”。正确的翻译是: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再如2007年全国卷()文言文翻译题: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新五代史安重荣传)画线的句子中,“利”“幸”“ 期”“敝” 是关键词。其中,“利”是意动用法,“敝”是使动用法。命题意图非常明确。我们把这几个关键的词语翻译准确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翻译出来了。二、熟练掌握翻译的一些原则方法。文言翻译一般遵循“信”“达”“雅”三字的原则。“信”就是忠实于原意,做到翻译准确;“达”就是通顺完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和规范;“雅”就是译文优美,是在“信”“达”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当然,就高考阅卷的实际情况而言,能做到“信”和“达”就够了,并不强调“雅”。翻译的方法有很多,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在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去下工夫。过程要注重词语的“对译”,结果要体现意思的完整、语句的通顺。1、 过程注重词语的“对译”。任何一个句子,我们最初感受的是它的大意,但作为高考考查的翻译,只是把大意写出来还不够,因为阅卷时是遵循采点给分的原则,大意的分数只占整个分数的小部分,如翻译一个句子总共是5分,大意一般是12分,关键的字词没有翻译出来,句式特点没有体现出来,都是要扣分的。所以,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原文中的字词一一对应地翻译出来。我们要通过平时的训练,让对应翻译的做法逐渐形成作题时一种规范的意识,即使是再简单的句子也应是如此操作。我们以2004年湖北高考题中的一个文言句子的翻译为例,作具体的说明:凤阁舍人南和宋璟谓(张)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资治通鉴唐纪)要求翻译画线的句子。有一考生是这样翻译的:不要巴结坏人诬陷好人达到苟且偷生的目的。把“邪”翻译成“坏人”,“正”翻译成“好人”,这是一种意译,大意不为错。但这样翻译不够准确,也有遗漏,“免”字就没有翻译出来。如果用对译法,这些问题就可以避免了。不(不)可(能够,可以)党(阿附)邪(邪恶)陷(诬陷)正(正直)以(来)求(求得)苟(苟且)免(免罪)。2、结果体现意思的完整、语句的通顺。一个句子用对译法翻译后还不算最后的完成,第二步还要对译文进行调整和补充,使之语句通顺,意思完整。如果有省略的内容,必要的要加以补充;颠倒的语序,要作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一些虚词所体现的语气或句子之间的关系,要在译文中体现现出来。以上句为例,对译后的结果是:不可以阿附邪恶诬陷正直来求得苟且免罪。这里,“邪”“正”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是指“邪恶的人”“正直的人”,所以翻译时要补充完整不可以阿附邪恶(的人)诬陷正直(的人)来求得苟且免罪。本句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对译时,没有漏掉,但为了使句子特点(表目的关系)更明显,可以加上“用手段”等词语,最后的答案是:“不可以(用)阿附邪恶(的人)诬陷正直(的人)(的手段)来求得(自己)苟且免罪”。遵循这样的步骤,可以降低翻译的“难度”,避免翻译不准、意思不全等问题。三、借助上下文进行合理的猜估。对于翻译的句子,不是所以的词语我们都接触过,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遇到这样的词语我们不必惊慌,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合理的猜估。一是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断本句的意思,再根据本句的意思推断出该词的意思。二是语法推断法。就是利用文言文句式整齐的特点,如同义并列、前后对照等,进行合理的推断。如:初,淮阳王舅张博从(京)房受学,以女妻房,房与相亲。博欲令王上书求入朝,得佐助房。因令房为淮阳王作求朝奏章。石显微司具知之,以房新近,未敢言。及房出守郡,显告房与张博通谋,诽谤政治,归恶天子,诖误诸侯王。 “诖误”一词是我们在课本中没有接触过的生词,如果要翻译加横线的句子,“诖误”绝对是一个得分点。我们可以用语法推断法,凭借三个分句结构相同的特点和“诽谤”“归恶”两词意义相近的提示,断定“诖误”一词的意思同“诽谤”“归恶”两词的意思基本相同。画线句子的正确意思是“非议时政,诋毁皇上,还损坏诸侯(的名声)”。四、有效利用课本熟悉的知识背景。课本是我们三年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的能力都是通过对课本的学习而获得的,高考所考查的能力也都能在课本中找到依据。熟悉课本中文言文的内容,有效利用课本的知识是我们的一条捷径。如上面所提到的2002年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 考生如果对课本比较熟悉,就可以从秋水一文中得到提示和启发。秋水中有一段话:“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之谓也”与“李将军之谓也”句式是一样的,都是宾语前置句。这样,这一道翻译题就非常简单了。还有上文提到的2007年全国高考题中的翻译句子“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其中“敝”字的意思,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也相同的用法,“因人之力而敝之”,两处结构相同,意义也相同。如果熟悉课本,“敝”字的意义就很容易理解了。五、适当熟悉高考阅卷的评分细则。高考阅卷的一些评分细则,对我们的高考备考非常重要,对我们很有具体的帮助。它是一种导向,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导向;它是一种规范,是我们答题意识的规范。我们先看一看2007年湖北高考文言文的翻译题: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王士祯先祖事略)评分细则满分2分,“走”译对给1分,译出大意给1分。 “走”可译为“跑”、“奔走“等。 “译出大意”指对原句理解大体正确。除“走”之外,翻译无明显错误,不影响“大意”得分。“争”译为“争先”,“争抢着”、“争着”、“争先恐后”等,“异木”译为“奇异树木”、“珍贵木材”、“特殊木材”、“上好的木材”等“报”译为“报告”、“告诉”等均可。 示例 忠勤公到达后,彝人争相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珍贵的树木跑去告诉他。(2分。符合标准) 忠勤公到了,彝人争着把所知道的好木材报告给他。(1分。“走”未译出,扣1分,大意对,得1分) 公子到了那里,彝人争着用大木头来报答公子。(0分。“走”未译出,大意不对。) 从上面的评分细则来看,文言句子的翻译既注重关键字词的准确到位,同时也要译出句子的大致意思,操作性非常强。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要培养要点意识。一个句子固然是根据长短或自数的多寡定分值,更是根据考查的点定分值。如“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这一句,并不是很短,但只有两分,句中只要“走”字有考查的价值,因为考生容易用现在的词义去翻译它,而忽视了这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语。一般来说,如果是4分的句子,它的要点必然有四个:三个重点词语或句式特点,加上句子的大意。如果是3分的句子,它的要点必然有三个:二个重点词语或句式,加上句子的大意。依次类推。在动手翻译之前,我们首先要能准确地判断句子中的哪些词语是重要的、是命题人想考查的,有几个得分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翻译的内容符合标准,才能不被扣分。否则,即使有些词语翻译出来了,也得不到分数,就像示例中的第句。难点二: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诗歌鉴赏是对语文能力的高层次要求,其能力层级为E。2006年高考考试大纲(语文)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涉及到“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题目占到很大比重,而阅卷中又发现得分很不理想,究其根源是很多考生不明白“表达技巧”的内涵,更不知道如何紧扣得分点组织语言作答。一、熟悉高考典型试题1(05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答: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比喻修辞、侧面描写)(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动静结合的描写技巧)2(0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对比的表现手法)(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景语作结的结构特色)3(06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泛菊:饮菊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过渡,谋篇布局的技巧)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比喻修辞)4(06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端 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答: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二、全面了解“表达技巧”的内涵从对以上近两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的分析看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作品所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修辞手法的辨析、对表达方式的辨析、对行文结构的辨析和对其他表现手法的辨析等。(一)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第一步是识别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要能结合诗句赏析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借助这些修辞手法抒发什么感情。1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以眉喻月,描绘出月亮的清秀可爱;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也侧面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亮。2拟人:赋予没有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态动作,从中渗透出作者的情感。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及时而降和滋润万物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3夸张: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有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的作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使语言含蓄、简练。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东风”指赤壁“火攻”之事;“二乔”指大乔、小乔。大乔是孙策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锁二乔”指大乔、小乔被曹操掳去,意味着东吴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6双关:利用汉语词汇意义上的多义性或语音上的谐音关系,言在此而意在彼。如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句中“清白”表面是写石灰的颜色,实则是表明自己的人格。再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其他如以“丝”(思)、“枝”(知)、“藕”(偶)、“莲”(怜)谐音,都是此类。7用典:包括用事和引用(化用)前人诗文句两种,一般侧重指前者。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况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意,效果如何。 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刘裕北伐的典故,赞扬了刘裕的英雄气概,反映出作者仰慕英雄,收复中原的愿望。“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句,用廉颇的典故,意在以老当益壮、仍思报效国家的廉颇自况,也借廉颇的遭遇,委婉地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周瑜的典故,意在以 “雄姿英发”、少年得志、建功立业的周瑜和“早生华发”、功业无成的自己形成对比,暗寓怀才不遇的愤懑抑郁之情。(二)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古代诗歌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常用的描写技巧有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虚实相生等。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1描写技巧:A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突出天姥山的高峻奇伟。白居易琵琶行中“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通过主人和客人驻足聆听的反应侧面描绘出琵琶声的非常优美动听。 B细节描写:古典诗词篇幅虽短,但同样不能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往往能收到以简胜繁、细致入微的效果。如2004年全国卷一所选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歌中“行人临发又开封”即是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细节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C动静结合:古诗常常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这种描写方法,往往与衬托不可截然分开。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往往是以静为主,用以动衬静(包括以声衬寂)的方式,达到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即是动态描写的典范。再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是所见静景;而泉水在石头上流过淙淙作响,是所闻动景,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用所闻“竹喧”烘托山静,用所见“莲动”衬托水幽,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D虚实相生: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通过想像、幻想,往往借助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诗句描绘了一幅虚幻美好的图景,反衬出现实的黑暗。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回忆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例如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雕栏玉砌”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例如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设想别后酒醒时的凄凉孤独,更可见离别的凄恻动人。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虚实结合的作用一般概括为“虚实相生”,具体说来,有以下两种: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