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六年来关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改编影视研究的文献综述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011班 王妍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旅程,始于扬马特尔备受喜爱的同名著作,这本书也是近10年来出版界的大事件之一。“小孩、水、宏大的特效和动物,它们都齐聚在一条水上漂浮的小船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少年派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227天的故事就这样展开这部曾被誉为“最不可能拍出来的电影”在导演李安的手中被搬上荧幕,并成为经典。作者扬马特尔曾说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曾被翻译成四十二种语言。看见它被转化成电影就像第四十三种。”作为第四十三种语言的电影少年派也不负众望,成为2012年最瞩目的影片之一。由小说改编为电影,涉及到文本互涉现象1。文本互涉,也称为互文性,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提出,指的是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它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因此,任何一个文本,都会与其他的文本产生互涉现象。尤其在小说及其电影改编中,两者构成共同叙事,具有很强的互文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作品相继在小说和电影这两个不同的领域获得激赏,引起了各自评论界的热烈讨论,尤其是在电影少年派上映后,更掀起了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热,直至现在,依然反响不断。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及其改编电影的研究中,已经有了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成果。综合来说,研究重心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小说的不可改编性,其次,也有评论家从电影自身的审美追求出发,认为电影重新诠释了小说的核心内涵。一、小说的不可改编性1、主题的多元化和多义性田俊武、朱茜在之主题学初探2中指出小说通过一个印度少年与一只成年孟加拉虎在太平洋上同舟漂流227天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宗教信仰的重要性,展现了真实与想象、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阐释了“让你相信上帝”的宗教主题。乔杨在带着信仰,与对手一起上路对的人文解读3 中强调了信仰的主题。大多数人会在自己的思想国度里坚守自己的信仰,所以信仰指引着少年派在迷茫中踏上征途,信仰鼓励着少年派在苦难中咬牙前行,信仰甚至为少年派展现了地狱的无上美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杨开翠在生存的异化与救赎和主题探析4认为少年派从人类的视角,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的研究入手,讨论了现代人病态的生存现状,表达了现代物质文明下人类生存的孤独和异化这一主题。广西师范学院的苏全彩在从生态批评理论视角解读长篇小说5中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以引起人类对自然,尤其是对动植物关系的热切关注,体现出生态与和谐的主题。 陈怡冰在亦真亦幻间让纯真伴我航行电影的主题解读6中全面介绍了少年派主题的多元性,它认为少年派的奇幻冒险励志故事,是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坚守本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信仰的追求,是对内心精神的主题探索,对感性与理性的思索,有自我内心的和解,也有个人成长,内心矛盾的解读。2、 精神层面的情节设置李晓东在的精神分析解读7中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来看少年派这部小说,认为其情节的设置是人类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力量相互冲突平衡的动态过程的形象化。邵猛在属于少年派的“白日梦”从精神分析解读8中指出少年派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少年在海上漂流生存的冒险故事,从精神分析理论透过弗洛伊德、麦茨等人对梦的形成以及现实的关系等层面来看,这个故事实质上是一场信仰与现实的对抗,在派的精神世界中如同一场“白日梦”。赖新芳的现代性精神主体的危机与拯救电影启蒙思想透视9一文中则认为少年派讲述的是现代个体精神成长的故事。派所处的极端情境显示了现代人在自我与世界的相处中无法摆脱的困惑,以及由此导致的认知危机、语言表征危机和信仰危机。3、象征意象和隐喻手法的叠加使用张妍瑜的论小说中他者的构建10没有拘泥于探讨小说的主题以及争论故事的真伪,而是以他者为切入点,力图辨析主人公派塑造老虎理查德帕克的真正动因。 张妍瑜的另一论文虚幻与真实,镜像与自我小说中老虎角色分析11更加深入地对老虎的角色进行分析,结合拉康的镜像理论和症候概念,通过论证老虎存在的重要性,辨析老虎的身份和派塑造老虎的真正原因。卓然在名字里的奥秘扬马特尔小说的命名探究12中认为作者扬马特尔在小说中用别具一格,富有创意的名字塑造人物形象,对暗示人物命运,揭示作品主题,构造小说情节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郑哲用中的符号游戏13一文对少年派中具有指示性的人物命名进行了不同解释。他认为小说的“双故事”虽然意义相悖,但在情节上却可以相互补充,而这两者的联系正是通过意象的对应来达到的。李坤在是人还是虎的意象分析14中更是直接指出了小说中两种真相的对应关系,具体分析了将人物形象动物化的文学创作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鬣狗、斑马、母猴和老虎的意象分别与法国厨师、水手、母亲和派自己的照应关系。动物化的形象设置也深刻地彰显了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的存在。4、叙事结构的巧妙邴照宇在管窥中的召唤结构15中以少年派为例,阐释了沃尔夫冈伊瑟尔的召唤结构,并从小说的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思想感情层等不同层面分析,认为小说中召唤结构的使用给读者提供了很多文本的空白,意在召唤读者的反应与合作,激发读者的兴趣。潘璐、赵祖华在消解叙述的读者叙事判断16中借鉴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理论对小说少年派中消解叙述策略进行探究,在分析小说内受述者的叙事判断的基础上考察小说叙事进程与读者叙事判断间的互动,从而得出消解叙述需由明显或隐含的伦理立场所支撑,叙述者以及小说中受述者的伦理判断将会左右读者的阐释判断的结论。5、独特艺术手法的运用李潇潇在以魔幻现实主义抵达心之彼端评17中指出这部作品体现了扬马特尔对魔幻现实主义的传统传承,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呈现了神奇的现实,以不言自明的方式展现现实中的超现实和一段似真似幻的梦幻旅程。张建红在的复调艺术特色18中指出该小说作品从三个角度进行叙述,多角度的叙述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丰富。而结局的双重性使故事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这些都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复调艺术特色。二、电影的独特审美追求电影与原著小说相比,总会显示出电影商业性的媚俗一面。这就需要导演能通过镜头的运用、音乐的加入,创造出各种具有艺术美感的画面,对观众视觉上形成冲击,建立自身的美学规则。1、 李安的独特文化观岳胜淞在光影流转中,李安和他的“东方梦”浅析李安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再现19中从电影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认为影片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即“显学”儒家思想和“隐学”道家思想。同时影片忠于原著结构的设置不仅让人深入思考,更让观者从“留白”里感悟影片未言及的内涵这正体现了一种东方式的含蓄。尤国辉在李安电影中戏剧结局设置的文化观20中虽然没有直接对少年派进行分析,但通过对李安喜宴、推手、断背山等作品的研究,得出了李安在各种文化之间采取的是平衡而不是失衡、是包容而不是对立、是求同存异而不是分道扬镳的方式这一结论,很好地解释了少年派影片最终保留了原著中“两个故事”作为结尾的原因。2、 瑰丽的视觉效果张强在从中初探电影场景设计21对影片场景的布局、色彩和触景生情三方面进行了细致地分析,星河灿烂、波光潋滟、亦有广阔无垠的碧海和电闪雷鸣的天空,少年派就在这亦虚亦幻的声光魅影中经历了一次奇幻之旅。观者便能从真切的场景中地感受其情感。3、 特色的叙事特征李骏在:二元叙事与象征意蕴22一文中认为影片运用的是二元叙事视角,电影作品兼具二元叙事体系的两种结构表征,即一个主题的双重人格和两个主体的结构。朱其在的三重叙事23中指出电影的叙述与导演李安个人的三重身份有关,即在西方的亚裔、前卫艺术家、自我叙述者,也就是说电影展示的叙述结构与改编者有着莫大的关系。赵颖慧在李安电影“大域无疆”的叙事特征探骊以为例24中引用李安所说的“必须在另一个次元里创造这部电影”的话,由此引出李安电影“大域无疆”的特征,并指出他站在宏观的角度上,通过蒙太奇式的叙事方式,应用“猛虎轻嗅蔷薇”式的叙事风格将这一叙事特征在少年派中展现地淋漓尽致。通过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的阅读、电影的观看和相关资料的查阅,我们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现状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上文提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都将其重心放在小说与电影各自独立的领域中,较少涉及导演是如何通过拍摄方式、场面调度、情节安排等电影手段来改编原著的,因此,本论文将让电影对小说的各方面改编都纳入论述范围。 本论文将在具体的文本与影像间展开,旨在研究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及其改编电影,针对电影对小说中宗教信仰,人性,善恶等主题的影像再现,比较在小说的主题中,有哪些部分被电影放大,哪些部分又被消解或扭曲,并分析其成因。运用互文研究的方法,探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电影是如何运用镜头语言表现小说这种文字艺术,以及两者各自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取向是否相同。 我们还可以探讨原著从小说到影视的艺术形式的转换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化视角差异,以及所反映出的主题思想的异同,进而衡量小说到影视改编的得与失。参考文献:【1】文本互涉的定义,包括狭义与广义:狭义的文本互涉指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定义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 【2】田俊武、朱茜之主题学初探J.译林,2007:(6)【3】乔杨带着信仰,与对手一起上路对的人文解读J.中国研究生,2013:(2)【4】杨开翠生存的异化与救赎和主题探析N.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6)【5】苏全彩从生态批评理论视角解读长篇小说A.语文学刊,2013:(4)【6】陈怡冰亦真亦幻间让纯真伴我航行电影的主题解读J.电影评介影视评论,2013【7】李晓东的精神分析解读J.电影评介,2013:(2)【8】邵猛属于少年派的“白日梦”从精神分析解读J.电影评介,2013:(2)【9】赖新芳现代性精神主体的危机与拯救电影启蒙思想透视J.名作欣赏,2013:(6)【10】张妍瑜论小说中他者的构建N.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7)【11】张妍瑜虚幻与真实,镜像与自我小说中老虎角色分析A.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卓然名字里的奥秘杨马特尔小说的命名探究N.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13】郑哲中的符号游戏N.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4】李坤是人还是虎的意象分析J.电影评介,2013:(1)【15】邴照宇管窥中的召唤结构M.新西部(理论版),2012:(3)【16】潘璐、赵祖华消解叙述的读者叙事判断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17】李潇潇以魔幻现实主义抵达心之彼端评N.中国电影报,2012-12-6:(16)【18】张建红的复调艺术特色N.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