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燃烧理论框架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原.doc_第1页
社会燃烧理论框架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原.doc_第2页
社会燃烧理论框架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原.doc_第3页
社会燃烧理论框架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原.doc_第4页
社会燃烧理论框架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原.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燃烧理论框架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原因分析马佳 作者简介:马佳(1981),女,安徽安庆人,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规划管理(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研究目的:确定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在土地利用历史演进中的地位,对其产生的必然依据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研究方法:社会物理学的社会燃烧理论。研究结果:土地使用权流转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水平以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结论:社会燃烧理论可以有效地研究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关键词:土地管理;社会燃烧理论;农村土地;土地使用权流转Study on the Land Usage Right Circulation in Rural Area with Society Burning TheoryMajia( L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Abstract: Research goal: To definite the status of the land usage right circulation in rural area in the land utilization history evolution, and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Research technique: social burning theory. Findings: The land usage right circulation p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ree agricultural problems”. It raises the land-use capability an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evel as well as the enhance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strength and so on.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social burning theory may effectively study the land usage right circulation in rural area.Key words: land management; society burning theory; rural land; land usage right circulation我国现阶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三农”问题,其中土地问题是关键。曾经一度极大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显现出一些缺陷。该制度下形成的农户户均耕地少,经营土地分散,造成土地制度的广义交易费用过大,最终导致我国农民经营土地的净收益低下等问题,而土地流转正是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极好补充。本文运用社会燃烧理论对土地流转制度的产生及趋势进行了分析。1 社会燃烧理论社会物理学应用自然界的燃烧原理,将社会的无序、失稳及动乱,与燃烧现象进行了合理的类比:(1)引起社会无序的基本动因,即随时随地发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和“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可以视为提供社会不稳定的“燃烧物质”;(2)一些媒体的误导、过分的夸大、无中生有的挑动、谣言的传播、小道消息的流行、敌对势力的恶意攻击、非理性的推断、片面利益的刻意追逐、社会心理的随意放大等,相当于社会动乱中的“助燃剂”;(3)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突发性事件,通常可以作为社会动乱中的导火线或称“点火温度”。1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是继天赋要素、技术、偏好后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新制度经济学对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哈维莱宾斯坦于1966年提出的“X效率”论中认为,在传统经济学中有突出地位的效率概念是配置效率,即基于市场机制产生的效率,或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产生的效率。而这种效率并非意味着在资源利用上也是有效率的。当个人的目标与企业(或行业、单位)目标不一致时,人们并不总是尽心尽力地工作,企业的成本也并非总是最小化,常常存在只要稍加努力便可增加产出的极大可能性。即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着与“配置效率”不同的“运用无效率”问题,即“X无效率”。1975年赫伯特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理性指在给定条件和约束的限度内适于达到给定目标的行为方式。理性有时指运用才智进行选择的过程,有时则指抉择本身。23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产生的必然依据3.1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转让给他单位或个人。3.2 社会燃烧理论框架下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燃烧物质”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农户分散经营和规模化经营之间的效益比较差异、从事农业生产和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比较差异、农业生产和其它产业资金利用效率比较差异3.2.1 燃烧物质之一农户分散经营和规模化经营之间的效益比较差异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生产投入大、产出小、效益低下;而农业规模化经营则能使资金、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产品的生产竞争力,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农户越来越倾向于在自愿有偿的基础上,通过转包、反包、租赁、拍卖等形式适当集中土地,使劳动生产资料、资本和土地三者之间比例协调,实现规模经济。3.2.2 燃烧物质之二从事农业生产和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比较差异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非农产业。这种现象的存在通过利益均衡和利益预期两方面的作用促使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转出土地的农民因为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低,收入预期差,放弃土地以后有更好的获利机会和收益预期,所以愿意放弃从事农业生产而从事非农业生产。再看转入土地的农民,其收入预期是土地资源潜在的获利空间和土地集聚之后的规模效应。有些农民掌握了先进的农业耕种技术,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劳动经验,有积极性从事农业生产。当土地集中到这些农民手中时,有利于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经验的推广及运用,也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以最小化成本实现最大化的产出。3.2.3 燃烧物质之三农业生产和其它产业资金利用效率比较差异农业生产的生产周期长,资金回收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是一个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低的产业。这样的特质使得对农业生产的投资很难实现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再加上农业生产的不可逆性,不能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规模,往往导致某一农产品生产过剩。农业生产的这种高风险、低回报的特点使其很难吸收到外部资金投入,而且使其自身的积累资金流向其它产业,导致农业资金进一步匮乏。而将土地集中到经营水平高、承受风险能力强的经营者手中,可以提高农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业吸引外部资金的能力。3.3“助燃剂”国家法律与政策、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国家法律和政策是制度选择集合扩大或缩小的重要原因,而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会引起制度不均衡和制度的变迁,所以国家法律和政策是引起流转的“助燃剂”之一。2003年3月1日正式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认可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合法性,具体规定了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原则、程序、形式和期限等。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土地政策的几个文件也都在强调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集中。从短期看,制度因素往往对技术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率的制度会促进技术进步。但从长期看,技术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且技术永远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基本上不受制度的影响,同时还推动着制度不断地发生变革,以适应技术发展的要求。先进的技术能极大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农户的收入。受这一外部潜在利润的吸引,一部分思想先进有资金、有技术的农户,也希望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利用现金的农业技术提高要素的产出效率,以获得潜在利润。这种要求随着农业的市场化、现代化会日益强烈,成为推动农地制度变迁的巨大动力。由此可见,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引起流转的“助燃剂”之二。3.4“点火温度”新农村建设的浪潮新农村建设浪潮将不断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并使得这一制度越来越完善。综上所述,正是以上三个因素及其耦合决定着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必然发生,这三个因素在这一过程中均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且不可或缺。4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发展趋势从“效率论”、“有限理性论”看;随着农村城镇化、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出现,受比较利益驱动,大量农民涌入附近的小城镇或城市从事非农产业,而原有的承包地却被弃耕、撂荒。因此,当外部经济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要、抚养子女及体现社会公平方面是具有“配置效率”的,但在承包地的具体使用上,却由于农民是有限理性人,在不同的客观条件限制下具有不同的“理性限度”,当考虑到农业生产负担重、比较利益低、投入回报少等客观现实条件时,有限理性的农民作出了抛荒、撂荒等选择,由此导致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运用无效率”。因此,允许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一定条件下以出租、转让、入股、委托经营等方式实现流转,让土地向种田能手手中集中,既有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现规模经营,又改善了耕地利用状况,实现了耕地利用的X效率。 制度均衡是人们对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然而当前土地制度恰恰是非均衡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较高的交易费用使得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同时存在,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我国只能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农民土地使用权永久化,诱致农民离开土地开展非农经营,并将原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移给他人,最终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当非农产业逐渐发展起来,非农收入成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时,农民才愿意转让自己的土地。在多数农民通过流转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或者至少放弃土地而不危机生存、或者退一步从政府的角度讲,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粮食产量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然后通过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使转出土地和转入土地者的福利至少没有降低,从而形成帕累托改进时,才能够推动土地流转的健康有序发展,这样的农地流转制度才是可持续的。5 结论与讨论农户分散经营和规模化经营之间的效益比较差异、从事农业生产和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比较差异、农业生产和其它产业资金利用效率比较差异是引起“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的基本动因,可视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燃烧物质”;国家法律与政策、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的发生,可视为其“助燃剂”;新农村建设的浪潮是流转的“点火温度”。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作为一种正在发生的社会燃烧现象,“点火温度”不再是燃烧得以维持的必备条件,仅“燃烧物质”和“助燃剂”是维持燃烧进行的必备条件。当“燃烧物质”和“助燃剂”的数量足够多并且同时作用于燃烧时,燃烧现象就会得以维持和蔓延。参考文献1) 牛文元,社会物理学与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2) 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3) 戴中亮,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原因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农村经济,2004.1.4) 叶源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5.3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