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1(课件)_第1页
2013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1(课件)_第2页
2013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1(课件)_第3页
2013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1(课件)_第4页
2013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高三语文组,2012大纲要求:古代诗文阅读,1、识记A默写古代诗文(指定篇目见附录)2、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8个)(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3、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高三语文组,古文复习的几个要点古文考查是一项知识积累和判断能力紧密结合的考查;知识积累三要素: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文言知识积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文言实词的积累;文言文阅读要求的判断能力是:确认、整合和发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什么是文言常见实词?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高中语文课本所列文言常用实词表共列了360个文言实词(准确数字为248个)。中学生起码要掌握的至少为120个。二、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单音词(江、山)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多义性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一词多义)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词类活用)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通假字),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三、考点理解: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从出现频率: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248、150);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实词。(课文中常用、意义上有联系)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但是,根据长沙高考研讨会的情况和往年高考的情况,我们要注意的是:考查的文言实词属于大纲规定的150个实词,但并不受其中的约束;在中学教材中能找到影子,但不一定出现。所谓的“常用”即古文献中常用,现代词语中常见。如2009年考查的季、零、介、奔。综合以上观点:本考点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知识积累),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能力)。,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四、高考例题2007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弗能正也正:正确B.死不还踵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C.上唱而民和唱:倡导D.察其党与察:仔细看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A项,A项的“正”应该是一个使动用法:使正。B项的“踵”,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一句;C项的“唱”,可以从结构上的对应和上下文语境去分析;D项的“察”,石钟山记一文中“徐而察之”用法就和此处相同。所以复习文言文要以课本为重点,对课文中出现的常用实词的意义要掌握,尤其要掌握与现代汉语意思上有差别的词的意义,否则就容易误解词义。试题所选的四个词语,都是在高中教材中出现过的,仍然是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A,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五、考查趋势1.所考实词越来越贴近教材。从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要抓“一本(课本)万利”。2一词多义仍然是考查的重点。历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基本上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3词类活用是一个考查热点。针对这种考查趋势,我们要熟悉词类活用的类型,掌握词类活用的用法,做到有备无患。4.所考实词还可能涉及到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同义复用等。,例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例2、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例3、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形声字),句中的“组”是以“纟”为偏旁,可以知道词义和绳索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带子,绳索”。(形声字),句中的“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在结合前边“分”“离”为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方法一:字形分析法,1、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实词的词义。(如上例),1、字形推断法。,2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也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例4: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阀序),例5: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带”,象形字,上半部分象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象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刀锋,此句中的“刃”用其本义。,例6:左右欲引相如去,“引”是会意字,“拉开弓”是其本义。由特指“拉弓”,去掉“弓”,向一般引申开去,“牵拉”其它皆可以说成“引”。,例7、丰则贵籴,歉则贱粜例8、冀得一归觐例9、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例10、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8、“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9、眇,双目失明,10、爨,灶台,烧火煮饭,1、字形推断法。,7、“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例1:“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例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例3: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翼”通“翌”,第二天。,2、通假推断法。(字音推断法),通假是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通假字有通用和假借两种。,例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例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反,“忧劳”的意思“忧思劳苦”可推知相反的意思是“安逸享乐”。,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例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例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方法三:结构分析法,3、结构分析法(句式),结构分析法: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处于相对应地位的两个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这样就可以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例5、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例6、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例7、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例8、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例9、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分析:腰:与“带”位置相当,腰里佩着;罢:与“苦”位置相当,通“疲”,疲乏,疲劳;慎:与“敬”位置相当,谨慎;奔:与“箭”位置相当,奔马;穰岁:与“饥岁”位置相当,丰年;,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同义复词,一是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例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例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的意思。,疲劳,年幼,例3、便可白公姥,例4、我有亲父兄,例5、今又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4、邻字帮助法(同义与偏义),例1、“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例2、“烟波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的确)例3、“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谓语,是真的)例4、“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轻信)例5、“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方法五:语法分析法,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5、语法分析法,B,谓语是对主语的陈述,回答主语“怎么样”,就文言文而言,常用动词及形容词来充当。,D,状语是修饰,限制谓语的,就文言文而言,常用介词短语、副词来充当。,A,主语是陈述的对象,就文言文而言,常用名词、代词充当。,C,宾语是谓语动词涉及的对象,就文言文而言,常用名词、代词来充当。,结合语法巧解高考文言实词题,例6、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例7、崔杼相之。例8、善才绳之。例9、意季布匿其所。例10、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例11、(2000年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cun,灶)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6、祠:谓语位置,祭祀7、相:辅佐8、绳:捆绑,引申为制裁。9、意:料想10、雨雪:下雪11、“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可以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C,2001年全国卷: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拔:“其后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攻取、攻下)北:“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败退的人)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氓)(登、登上)附:“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论积贮疏)(归附)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C,方法六:联想推断法,高考一般采用“课外材料,课内考”的方法,所以要推断词义就必须广泛地联想迁移,将考点与自己所熟知的课内语句、词语(成语)等联系起来,借助常见词语的语素,再根据语境来推求古汉语实词词义。,6、联想推断法,例1、上欲封昙首等,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宋书王昙首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私:偏爱、偏私,例2、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的放矢(的:箭靶)例3、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义愤填膺胸膛例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过秦论)不速之客(招致,引来)例5、“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成语“五谷丰登”,即“庄稼成熟”。,例1: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理解:弄璋弄瓦,例2: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绐:欺骗,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我夫人有娠”(娠:怀孕)“璋也弄,瓦也弄”“果双生一男一女”,弄璋:生男弄瓦:生女,方法7:语境分析法,7、语境分析法(即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例题3:(1991年高考题)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B.武成帝每次见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C.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D.武成帝每次见面时都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故选B。,B,例1:(2002年全国高考题李将军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8、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3、结构分析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六、解题方法,7、语境分析法(即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5、语法分析法(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6、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4、邻字帮助法(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8、代入检验法(即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2、通假推断法(由字音作推断),1、字形推断法(根据构字法推断词义正误),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刘康祖,彭城吕人也,世居京口。父虔之,轻财好施,位江夏相。康祖便弓马,膂力绝人,以浮荡蒱酒为事。每犯法为郡县所录,辄越屋逾墙,莫之能禽。夜入人家,为有司所围,突围去,莫敢追,因夜还京口,半夕便至。明旦守门诣府州要职,俄而建康移书录之,府州执事者并证康祖其夕在京口,遂得无恙。前后屡被纠劾,文帝以勋臣子每原贷之。后袭封拜员外郎,再坐蒱戏,免官。孝武为豫州刺史,镇历阳,以康祖为征虏中兵参军。既被委任,折节自修。历南平王铄安蛮府司马。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亲率大众攻围汝南,文帝遣诸军救援,康祖总统为前驱。次新蔡,攻破魏军,去悬瓠四十里。太武烧营而还。转左军将军。文帝欲大举北侵,康祖以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不许。其年秋,萧斌、王玄谟、沈庆之等入河,康祖率豫州军出许、洛。玄谟等败归,南平王铄在寿阳,上虑为魏所围,召康祖速反。康祖回军,未至寿阳数十里,会魏永昌王以长安之众八万骑,与康祖相及于尉武。康祖有八千人,乃结车营而进。魏军四面来攻,众分为三,且休且战。康祖率厉将士,无不一当百,魏军死者太半,流血没踝。矢中头而死,于是大败,举营沦覆,免者裁数十人。魏人传康祖首示彭城,面如生。赠益州刺史,谥曰壮。康祖伯父简之,有志干,为宋武帝所知。帝将谋兴复,收集才力之士,尝再造简之,会有客,不得言。简之悟其意,谓虔之曰:“刘下邳再来,必当有意。既不得语,汝可试往见之。”及虔之至,武帝已克京口。虔之即投义。简之闻之,杀耕牛,会众以赴之。(选自南史卷十七列传第七),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对下列句子中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帝以勋臣子每原贷之贷:宽赦B次新蔡,攻破魏军次:驻扎C上虑为魏所围虑:担忧D为宋武帝所知知:认识,1本题考查的文言实词均常见,A项“贷”常用义项为“借贷”,如“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但是用在这里解释不通,联系“原”的意思,结合“严惩不贷”中“贷”的义项,可以推断此处为“宽赦”之意。B项“次”为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但是其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在文言文中却很常用,从语境分析,这个用法是正确的。C项“虑”是个形声字,与“心”有关,本义就是“思虑、谋划”之意,如果熟悉成语“不足为虑”的意思,也可以推知此项解释为正确。剩下的D项,“知”,常用义项是“知道”,又引申为“认识”、“了解”、“赏识”之意,从原文语境分析,释为“认识”显然不够,应该是“知遇”才对,所以,D项应释为“赏识”。答案:D。,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每犯法为郡县所录录:记录B明旦守门诣府州要职诣:拜访C康祖率厉将士厉:激励D去悬瓠四十里去:到,2本题考查的文言实词也比较常见。A项根据后文“辄越屋逾墙,莫之能禽”的语境可以分析出,这里是用的“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