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黄龙病监测方法.doc_第1页
柑桔黄龙病监测方法.doc_第2页
柑桔黄龙病监测方法.doc_第3页
柑桔黄龙病监测方法.doc_第4页
柑桔黄龙病监测方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柑桔黄龙病监测方法(试行)为规范柑桔黄龙病疫情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疫情发生、发展动态,特制定本办法。本办法规定了柑桔黄龙病菌监测区域、监测布点、监测时期、监测方法等要求。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各地柑桔黄龙病的监测。1 监测准备收集当地柑桔、金柑属和枳属植物等芸香科植物的种植情况,柑桔黄龙病菌发生历史和现状等有关资料;制定简便易行的柑桔黄龙病菌监测计划。2 监测区域 2.1 未发生区重点监测疫情发生高风险区域,如:从疫情发生区调入柑桔属、金柑属和枳属等芸香科植物的种苗及产品的地区,境外柑桔属、金柑属和枳属植物引种种植区,柑桔属、金柑属和枳属等芸香科植物种苗繁育基地等高风险区域。主要监测是否传入柑桔黄龙病菌。2.2 发生区重点监测发生疫情的有代表性地块和发生边缘区。主要监测多年种植柑桔属、金柑属和枳属植物等植物,并有柑桔黄龙病发生历史的地块。监测柑桔黄龙病的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3 监测作物 重点监测柑桔属、金柑属、枳属等芸香科植物。4 监测工具剪刀、取样袋、手套、鞋套、小镊子、荧光记录笔、标签纸、记录表、消毒液等。5 监测时期在柑桔属、金柑属和枳属类等苗或成年树春、夏、秋梢转绿后各调查1次,调查时间一般为5月上旬至11月中下旬,各地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柑桔属、金柑属和枳属作物的生育期确定具体的调查时间。6 监测方法6.1未发生区6.1.1 访问调查向柑桔属、金柑属和枳属类的种苗育苗场和采穗圃、经销商、农技人员等相关人员询问有关柑桔黄龙病情况,初步了解疫情可能发生地点、时间、危害情况。对询问过程发现的柑桔黄龙病可疑性地区,进行深入重点调查,访问结果填写柑桔黄龙病田间调查记录表(附表1)。6.1.2踏查在柑桔属、金柑属和枳属果树苗期和田间生长期进行踏查2-3次,代表面积占种植面积的50%以上。6.1.3定点调查在访问调查和踏查基础上,发现可疑疫情进行定点调查。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随机调查10株,统计发病株率。6.2 发生区6.2.1 发生区范围监测 采取访问调查和踏查方法(具体方法见6.1.1和6.1.2),发现可疑疫情进行定点调查,结果记入附表1。6.2.2 发生区发生动态监测采取定点调查法(具体方法6.1.3)。每县选5个调查点,每30天调查1次,整个生育期调查3次,每点10亩,10亩内采取五点取样,每样点随机调查10株,统计病株率,填写柑桔黄龙病田间调查监测记录表(附表2)7 疫情诊断7.1现场诊断主要检查新梢叶片,花期和果实。新梢叶片不能转绿,叶片均匀黄化,或新梢叶片转绿后,从主、侧脉附近和叶片基部及边缘褪绿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状黄化,病株开花早而多,落的多,果实小畸形,坚硬,着色不均匀,近果蒂部分橙红色,其余部分青绿色,果汁少,渣多,味酸,成熟期后仍不着色的“青果”,或着色不均匀的“斑驳果”。7.2室内鉴定经现场检验检测,不能确定为柑桔黄龙病的,取样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鉴定。8 监测记录详细记录、汇总监测区内各调查点结果。监测结果记入附表2。并将原始记录表连同照片、影像等其它资料妥善保存于县级植物检疫机构。9 监测报告县级植物检疫机构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形成监测报告,并按要求逐级报送上级植物检疫机构。附录:柑桔黄龙病病原、症状及防治措施等1 病原特征病原为Liberobacter asiaticum,属原核生物(prokaryote),目前还未能人工培养。菌体多数呈圆形、椭圆形或线形,少数呈不规则形,大小506001701600nm,菌体的外部界限是膜质结构,厚约1733nm,平均25nm,由三层膜组成,壁膜结构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膜构造相似。柑桔黄龙病病原分为3个种,即亚洲种(Liberobacter asiaticum)、非洲种(Liberobacter africanum)和美洲种(Liberobacter amenicum)。亚洲种引起柑桔黄龙病,非洲种引起柑桔青果病。黄龙病主要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的40多个国家,是柑桔上毁灭性病害。广东省汕头地区最早发生。在我国,本病主要在南部和西南部各省柑桔产区蔓延为害,摧毁了大量的柑桔园,二十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严重,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的柑桔产区广泛蔓延,80年代以后,随着柑桔生产的大发展,黄龙病在老病区病情加重,新病区不断扩大,至今在江西、浙江、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南等省的部分产区均证实有黄龙病发生。2 为害症状柑桔树各生长期均感病, 46年生开始结果的树发病较多,苗期或十几年以上的成年树发病较少。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夏梢、秋梢发病最多,其次是春梢。春梢发病时,当年新抽春梢能正常转绿,5月份以后部分叶片主脉、侧脉附近黄化,叶肉逐渐褪绿变黄,形成黄绿相间的驳斑,叶质硬化。夏梢或秋梢多在8月至10月间发病。新抽夏梢或秋梢中有一、二个梢的叶片尚未完全转绿时,则停止转绿。叶片在老熟过程中叶脉变黄,叶肉由淡黄色均匀黄化,叶质变硬。而有的叶片转绿后变黄,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当年发病的黄梢,秋末叶片陆继脱落。第二年抽出的春梢,叶片明显变长、变小,变硬。叶肉变黄,叶片表现为缺锌、缺锰的症状,因此,黄龙病后期叶片症状与缺素症不容易区别。病树开花早而多,但花细小,畸形,所结果实小,畸形,着色不均匀,近果蒂部分橙红色,其余部分春绿色,称为”红鼻果”,果汁少,渣多,很酸。3 寄主范围主要危害芸香科的柑桔属、金柑属和枳属三个属的植物。其中蕉柑、甜橙、年桔较感病,酸桔、柠檬较耐病,柚子也有黄龙病。用菟丝子能将此病菌传到长春花和夹竹桃植株上,引起典型的黄龙病症状,表明这两种植物也是黄龙原寄主。4 传播途径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病的接穗和苗木,而果园近距离传病则是带菌的柑桔木虱(Diaphorina citri)。木虱的成虫和高龄若虫(45龄)都会传病,病原体在木虱成虫体内的循回期长短不一,短的为3天或少于3天,长的为2627天。高龄若虫或成虫一旦获得病原体后,能终生传病。此病除由木虱传播外,也可通过嫁接传病,在实验室内,可通过菟丝子传到草本寄主长春花上,但是不能由汁液摩擦和土壤传病。5 生物学特性柑桔黄龙病亚洲种,属于耐热型,最适宜温度2832,症状表现明显,病害在高温地区流行,传播虫媒为柑桔木虱,主要分布于亚洲高温干燥地区。我国的柑桔黄龙病属于亚洲种。非洲种引起柑桔青果病,属于热敏感型,最适宜温度2024,症状表现明显,病害在冷凉地区流行,传病虫媒为非洲木虱,主要分布于非洲适温高湿地区;毛里球斯岛上,既有亚洲种,也有非洲种存在。6 防控措施(1)严格实行检疫 保护无病区和新区,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禁止病区的接穗和苗木进入新区和无病区。疫区采取封锁措施,尽快予以扑灭。(2)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 无病苗圃应选择在无柑桔木虱发生的无病区,并尽可能远离病柑桔园,至少相距5公里以上,具有良好的隔离条件,最好有高山大海等自然屏障。 砧木种子用5052热水预浸5分钟,再用5556温汤处理50分钟,然后播种育苗。 无病接穗的采集及处理 从优良品种的健康老树上采种,经5556热水处理后隔离种植,培育无病的实生树采穗。 在非病区或病区中隔离的无病老果园中,严格选择无病树作母树采穗,接穗用1000单位盐酸土霉素或四环素浸泡2小时;接穗也可用湿热空气4749处理50分钟。茎尖嫁接脱除病原是获得无病接穗和培育无病苗木的好方法,比前述方法更为优越。因为前者只能脱除黄龙病病原体,而茎尖嫁接既能脱除黄龙病病原体,又能脱除衰退病病毒和裂皮病类病毒。(3)挖除病株及防治媒介昆虫在病区及时控除病树,集中烧毁,以消除传染源,并适时喷药防治传病的柑桔木虱。铲除果园附近木虱的寄主和越冬场所,主要是果园附近的芸香科植物,消灭传染中心和虫媒是防治黄龙病发生流行的关键措施之一,因此,疫区要抓好两个时期:一是每年春芽萌动前,可结合冬季清园,加喷杀虫剂防除;二是每次新梢抽发期,视虫口密度情况,连喷12次杀虫剂防治。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扑虱灵可湿性粉剂、40%氧化乐果等对柑桔木虱的成虫、若虫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对于初发病和发病较轻的柑桔园内病株,一经发现应立即整株挖除;发病较重的柑桔园,重病树应全面铲除,同时要喷洒杀虫剂,防治传病虫煤。(4)加强栽培管理通过柑桔园内管理,如水肥管理,合理施N、P、K,增强树势,以提高抗病力,并创造园中小气候,不利于柑桔木虱的发生、繁殖和传播,而有利于柑桔树的健壮生长,可以减轻黄龙病的发生和危害。有条件的果园,四周可以栽植防护林,以减少日照和保持果园有较高的湿度,这对媒介昆虫的迁飞有阻碍作用。柑桔黄龙病症状附表1:柑桔黄龙病田间调查记录表调查地点: 省 市 县 乡(镇)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