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地位特性和临床应用.doc_第1页
附子的地位特性和临床应用.doc_第2页
附子的地位特性和临床应用.doc_第3页
附子的地位特性和临床应用.doc_第4页
附子的地位特性和临床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印发附子的地位、特性与临床应用的通知各位学员:2013年6月30日,师承班安排去江油中坝实地认识附子,旨在培育各位学员的襟怀,扩展中医人的视界,使在中医身心统一哲学思想指引下,认知中医人文关爱的基本理法,厘清由黄帝内经展示的天地生命与经络空间,辨识神农本草经昭示的食药本源,使我们学习与修养医道的过程,多一分时间的喜悦,多一份空间的达观。由于现场条件及解说时间等限制,附子应用的相关表述尚有缺失,学员提问甚多,故特约请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主任中医师赵文撰写了附子的地位、特性与临床应用一文,现印发您们,供学习中借鉴参考。附件:附子的地位、特性与临床应用成都中医师承教育办公室 2013年7月10日浅谈附子的地位、特性与临床应用 附子偏性既大,功效亦著,不仅长江南北,即成都本地医家对其应用亦看法各异,故厘清其地位、特性与临床应用,对全面提升医道水平,不无小补。 一、附子地位辨析 1、陶弘景(著名道学家与医药学家,现存最早的神农本草经文字定本,即出自他老人家之手)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排列五脏补泻用药,将附子位列50种之内。 2、张仲景伤寒论(113方)加金匮(226方),共339方,其中36方用了附片。 3、张景岳更提出附片是“药中之四维”(人参、甘草、大黄、附子),使附片的排位更为突出。 4、神农本草经将365味药列为上、中、下三品,附子列为下品药,说明附子的品味不高,既因在春秋战国间,川乌附子等能是帮助杀人的毒药,又因附子的偏性本身很大。 二、附子特性辨析1、功能卓著而偏性明显。有如道家善用的巴豆、大黄、马前子等毒性本草,故临床辨析的方向不能错,更不宜久用。而热入营血之高热病症,则绝不能乱用附片。 2、附子特性的生命基础。 (1)人体十二正经,分别为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阳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其中肝、心、脾、肺、肾经各一条,与其相表里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经各一条,另有相对多出的心包经和三焦经, 均与心脏热能相连。人体如太极图所示,阴阳相对平衡,但阴主静而阳主动。故枢转太极的关键,是应机枢转阳气的功能,在经络,离不开心包经和三焦经的作用;在本草,需借用附子等回阳功效,这是附子回阳救急的经络基础。 (2)人体气血是相对平衡的,但补血慢而补气快,附子善走气份,这是附子疗瘫起痹的人体气血基础。 (3)附子淡味为主,辛味为辅,辛甘与淡味均主阳。而五行中土王(旺)于四季,故凡本草中大补与大毒之药,多味淡有土行承载运化的功效,附子亦然。这是附子能配合调节五脏功能并升阳镇痛的性味基础。 3、附子的用量与保存。 根据伤寒论用生附子(毒性约是制附片的两倍)一至二枚的情况,制附片至少从15克起用,或30克,或60克,都较相宜。但必要时可用90-120克,但都需先煎两小时,中途可加开水,不能加冷水。收成后的附片,亦不宜放于地面,而应另装,放于离地200毫米处。 三、附子的临床应用 附子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但依“毒药治病,十去其五”的法则,应重其振奋、枢转气机的功效,临床均不宜长期服用。临床特殊病症需要,亦应间隔扶正调理之品。 1、调节五脏气机。伤寒方中有五个特别的方剂,并通于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分别是小青龙汤(木)、黄连泻心汤(火)、理中汤(土)、白虎汤(金)和真武汤(水)。 (1)小青龙汤加附片30-60克,最能治老年人喘咳。 (2)黄连泻心汤加附片30-60克,最善治老年体衰之心阳外越者。 (3)理中汤加附片30-60克,最善治中焦失运、阳虚湿重及四肢畏寒者。 (4)白虎汤治高热,不能加附片;但若改同属西方白虎方位的麻辛附子汤治阳气闭合不出的危证。 (5)真武汤本有附片,最善补肾阳。其中的生姜若改干姜则能治“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之肾衰证,又通于金匮了。(6) 而补中益气汤加附片30-60g,则能治诸般中气虚损的病症。 2、强壮机体功能。 根据峨眉山志等宗教典籍记载,佛道教特别是四川佛道教人士,多善用附片(多为生用,直接煮两小时以上,为保险,应尝到不麻嘴),在冬至与夏至服用,喝汤并嚼服煮熟的附片作为强壮之用,每人用量在50-100克,临床疗效均好。峨眉山僧人更有让各类风湿患者先吃两碗连汤附片,再内服汤药的传统。 3、预防骨伤疼痛。 根据家祖母曾世儒老夫人(金堂县曾家寨子)传承,对骨伤患者在活血化瘀补肾基础方外,必加附片50-100克(先煎2小时),一般嘱吞服三七粉8天(每天3-5克),基础方以川断、川芎各15克,土茯苓、人参、炙甘草、枣皮、骨碎补、补骨脂各30克主之,连服3-5剂,不仅加速骨茄形成,更能有效防止今后遇节气变化的骨伤处疼痛。经笔者临证三十余年证明,无论手指、脚趾、肩肘、双肋及下肢骨折,都有百发百中预防愈后疼痛的效果。4、乌附星香汤疗瘫起痹的增强作用。笔者恩师李仲愚先生鉴于风寒湿痹对患者带来的痛苦,以“三生饮”理路,临床拟定了“乌附星香汤”,即以制川乌15-30克,制南星15-30克,制白附子15-30克,广木香12克为基本方,此处不用附片而用其母根乌头,虽减弱回阳功效但增强温经通络功效;加南星并同科的白附子(禹白附或关白附)既温经散寒,更驱经络顽痰,加木香行气运脾,另加对路的引经药,对治面瘫、重症肩周炎及各类风寒湿痹具有极佳的临床疗效。这里顺便说明一下,李仲愚先生为更好地发挥“乌附星香汤”功效,根据风湿病因,临床又创制了“三痹饮”(萆藓30克,防风、防已各15克),将风湿分为中央型与周围型两种,对治以督脉一线风湿严重的中央型患者,将“三痹饮”与“乌附星香汤”合用,加补肾的女贞子、盐杜仲各30克为主药;对上肢或下肢风湿严重的周围型患者,上肢加桑枝30克,下肢加牛膝30克,下肢收缩不利者加芍药甘草汤治之,临床效果均很好。 5、回阳救急理法 回阳救急理法,一般认为出自伤寒论四逆汤(干姜、附片、甘草),但敦煌本的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则将干姜、附片、甘草的组合,归于五脏泻法,说明它们都来源于伊尹汤液经。后经张仲景发扬,到回阳救急汤出世,附子回阳救急的理法遂趋于完善。其组方中应用附子的关窍,是依于本草性味归经,加同是淡味的人参(一般可用30克)以增加功效,加甜味的炙甘草(30-60克)以补心脾佐制附片毒性(辅行诀认为附子泻脾)并补其不足;更加五味(6-10克)以酸味(肝的本味)佐制附片的辛热之毒,临床变通,亦可换枣皮30-60克,或乌梅30克。这里顺便说明一下,近代四川双流的宗教与传统医学大家刘沅(止唐),在医理大略约说中指明,精为血之基,血为气之基,气为神之基。故从调精血下手,能调神气,同时,从调神气入手亦可调精血。这是附片以气摄血的因由。他的弟子郑钦安,通过坎卦含真阳之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