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有效的课堂讨论.doc_第1页
浅议有效的课堂讨论.doc_第2页
浅议有效的课堂讨论.doc_第3页
浅议有效的课堂讨论.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议“有效的课堂讨论”提倡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而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尤其对于政治学科来说,讨论的意义更是不可低估,但讨论不能盲目随意、放任自流,为讨论而讨论,使讨论流于形式,效用低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课堂讨论的研究,促进讨论的有效性。下面,结合初中政治课教学,谈一下对课堂讨论的认识。一、对课堂讨论的反思经常感觉自己的课堂讨论不尽人意,听公开课、优质课这些高质量的课时,也会发现课堂讨论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讨论流于形式,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对课堂教学没有多大帮助;小组讨论参与率低;讨论时间控制不好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寻找到以下几点原因: 1、讨论内容选择不当或问题设计不科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有时因为教科书及学生手头的资料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现成的答案),理解又很唯一,没有什么可讨论探究的深度。因此,学生在讨论中就没有兴趣,有的直接不参与,大多数同学没说几句话就结束了,这样的讨论,也只会是无效的讨论。另外,讨论内容过难、问题设计含糊等情况也会导致讨论失败。2、讨论的时机把握不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这样做:备课的时候觉得哪些问题应该讨论就用多媒体或黑板直接呈现出问题而不是根据课堂上的实际需要,如我们有的老师在讲孙犁的芦花荡的时候直接用多媒体呈现出这样的任务:1、自己标出生字词2、讨论老头子的形象。这样的问题设计就成了为讨论而讨论,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3、对小组缺少必要的分工和指导。虽然根据教学的需要来编排小组,即相邻的四至六位同学组合,但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形式。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讨论时热火朝天,可全班交流时却没有人主动起来发言;讨论时都很投入,可发言时却不能很好的概括组内的观点。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小组缺少分工,讨论之后的事谁都不愿处理,责任不明。我们肯定也有过这样的体会:讨论时学生不是共同探究问题的原因,而是在是与不是、你对我错之间顶牛;大多数同学已经进入了讨论问题的阶段,可有的组还在为准备而争论不休。原因是我们很少对小组讨论予以指导,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讨论需要哪些方法,做哪些方面的准备,这样的课堂讨论必然效率低下。 4、对课堂讨论的准备不够。有时,讨论才刚刚展开,教师就叫停;有时,给定的时间绰绰有余,学生由讨论正题转入聊天。表面上看,这些都是教师时间控制不当,但细细想来,却透露出我们备课观念的落后:只是备好教学内容和大致的步骤,将课堂讨论当作一个环节,但对讨论缺少细致周密的计划,如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会出现哪些观点,讨论可能会遇到哪些障碍等,因此课堂讨论就容易出现控制不力的情况。5、学生缺乏参与意识,“少数人讨论,多数人休息”。学生讨论时,学习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的人”,坐在那里静听,学生汇报时,还是那几个学生,这样的讨论,真正参与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讨论之外,讨论效率自然也不会高。6、学生被动讨论,受限太多课堂讨论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然而我们的大多数讨论只作为课堂的一个环节,作为合作探究的一种形式,来解决教师早已设计好的教学问题,学生的讨论也就被圈在了框子里。经常听有的老师说:“这个班级的学生不配合,课没讲好。”换句话说,也就是学生没有按自己的思路走,有了这些因素,学生的讨论就放不开手脚,讨论中即使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也往往因为无益于教学计划而被冷落搁置。二、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措施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把握讨论的要领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前提是要有适合讨论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做到“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的发言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三是学会根据别人的观点作总结性发言。(二)、对学生进行合作分工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因素,实行小组角色分工。如一个讨论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每个成员发言的要点;报告员负责将小组讨论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这样让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我还经常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转换,这次讨论的报告员有可能就是下次讨论的记录员,这样,他们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全面锻炼能力,而且使学生人人参与,各负其责,避免了部分学生的“闲聊”等现象。(三)、把握讨论的时机能否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契机,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所说的“愤”和“悱”的时候正是我们讨论问题的最佳时机。讨论的契机教师要把握好,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要源于教学的需要。课堂讨论要及时捕捉契机,错过良机,就要影响讨论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深入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要能捕捉出一些能产生新思维和新方法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一般来说,讨论可以把握以下这样几个时机:1、在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处处开展课堂讨论。2、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而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时。3、当学生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4、当学生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5、当答题方法多样,需要优化取舍的时候。6、在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时开展课堂讨论。(四)、加强对讨论的指导有效的讨论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学生讨论时不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讨论时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并迅速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等等,然后教师要作出最恰当的选择。(五)、实施讨论的监控学生讨论时,教师应适时监控,如果没有教师的监控,其讨论往往会流于形式,成为无效讨论。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讨论的监控。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纠偏。学生讨论时,当思维的闸门打开后,有时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教师应注意观察,进行指导,把学生讨论引向主题上来。二是防止冷场。当开始讨论时,学生之间往往会不能相互配合,出现冷场局面,教师应当分析冷场的具体原因,或加以提示,或激活学生的思维,或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三是关注消极学生。有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或学习态度及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过度依赖其他同学,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关注,加强监控指导,为他们提供情感动力,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六)、做好对讨论的评价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室应根据自己对讨论反映的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评价。评价时,要以激励为主,表扬优胜小组或个人,肯定学生的成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