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煤的分类及煤质评价(1).ppt_第1页
第五章-煤的分类及煤质评价(1).ppt_第2页
第五章-煤的分类及煤质评价(1).ppt_第3页
第五章-煤的分类及煤质评价(1).ppt_第4页
第五章-煤的分类及煤质评价(1).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煤的分类和煤质评价,煤化学,第五章,一、煤分类的意义煤的成因分类、科学分类、煤的实用分类(煤的工业分类)二、煤分类的指标重点:表5-1反映煤化程度的主要指标反映煤化程度的指标:反映煤化程度的指标主要有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干燥无灰基氢元素含量(Hdaf)、目视比色透光率(PM)、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gr,maf)等。此外,在研究煤质时,还经常用到碳元素含量(Cdaf)、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max)等。问题:为什么用镜质组最大油浸反射率表征煤化程度较Vdaf、和Qgr,maf较为准确。,第一节概述,煤岩显微组分指标镜质组、惰质组含量和稳定组含量反映粘结性的指标煤的分类中反映煤的粘结性指标,主要有粘结指数GRI、胶质层最大厚度Y、自由膨胀序数、奥亚膨胀度b和葛金焦型等。,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中国煤的分类,一、中国煤炭的旧分类方案由中国科学院、原煤炭部、原冶金部等单位共同研究,于1956年12月提出的方案,1958年4月经原国家技术委员会正式颁布试行。该分类方案的分类指标是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和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从褐煤到无烟煤之间的所有煤种,共分为十大类,二十四小类,见P212旧煤化学和能源地质学P114。,二、中国煤炭新的分类方案1974年我国有关部门开始对煤炭进行新的分类研究,经有关部委、科研机关和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多次会议论证,并对全国主要煤矿、煤产地煤质资料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基本上取得了一致意见。于1985年1月19日通过了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并于1989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14大类29小类,(二)分类表示方法(1)汉字:如褐煤、长焰煤、气煤等;(2)符号:汉语拼音字头,如HM,CY,QM等;(3)数码:根据分类指标数值的大小给定两位数码。,(三)煤炭分类总表,(1)无烟煤的分类,(2)烟煤的分类,(3)褐煤的分类,注:中国煤新分类中各类煤的特征(了解)能源地质学P116,第三节硬煤的国际分类,1.分类方法硬煤国际分类以三位数字表示煤的牌号,第一位数表示第二位数表示第三位数表示2.硬煤的国际分类表见煤化学P95,第四节煤质评价,煤质评价的阶段和任务1.初步评价2.详细评价3.最终评价煤质评价的内容1.地质评价2.工艺技术评价3.经济评价煤质评价的方法(旧煤化学P221)1.化学方法2.煤岩方法3.工艺方法4.物理及物理化学方法,3煤的用途及对煤质的要求能源地质学P121,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约占70,煤炭的消费构成大体如下:火力发电31%各种工业锅炉31%民用20%炼焦8%,蒸汽机车4%化工3%,出口3%不同部门对煤质的要求不同,1炼焦用煤焦炭用于炼铁、铸造、生产电石、气化以及金属的冶炼等。炼焦是在炼焦炉的炭化室内进行的。有较强的结焦性和粘结性;煤的灰分要低;煤的硫分要低;配煤的挥发分要合适;其他指标要求:如要求配煤总水分Mt在7%10%之间。2气化用煤煤直接燃烧效率低,热能利用率仅15%18%,且污染大气。我国每年燃烧煤炭,排入大气的烟尘量达1200万t,S02达1800万t,占排入大气污染物总量的60%80%。煤的气化是使煤与氧气、空气、水蒸气等反应,生成含有CO、H2等可燃气体的工艺过程,即把固态的煤变成可燃气体的过程。,3液化用煤煤的液化就是将煤中的有机质转化成液态产物的加工过程。液化方法:即煤直接加氢液化;煤间接液化;煤的部分液化。4火力发电用煤我国约有30%的煤用于火力发电,年耗煤约4亿多吨,是用煤大户。影响电厂用煤指标主要有挥发分(Vdaf)、灰分(Ad)、水分(Mar)、硫分(St,d)、发热量(Qnet,ar)、灰熔点(DT,ST,FT)等。,5.其他铁路机车用煤;船舶用煤;高炉喷吹用煤;烧结矿用煤;制活性炭用煤;制造电石用煤;制腐植酸用煤;提取褐煤蜡用煤;水泥工业用煤;陶瓷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