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doc_第1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doc_第2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doc_第3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doc_第4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一)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通“悦”,愉快。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二 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去 汤 郭 寻(不久)走 裙 致词(对说话)但(只是) 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 借(即使 假设借第令勿斩) 比(等到 比至陈) 间 控(拉开)恶(怎么) 委 池 入 出 发 举 征(征验)夫 或(有的人 某人)进 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狱 鄙 再 向(过去的 以前的)师(军队 取法)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绝境 交通 妻子 无论 前途(前面的路程) 所以(的方法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 往往 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 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 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 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 痛恨(痛心和遗憾) 开张 感激(感慨而激动) 牺牲 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 明年 几何(多少)( 二)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 打洞 妇抚儿乳喂奶 名之者谁 取名 公将鼓之 击鼓置人所罾鱼腹中 用网捕 狼不敢前 上前 愿为市鞍马 买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 狐鸣呼曰 孔子东游 乃丹书帛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善于 恢弘志士志气 发扬光大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 奔跑的马 屠惧,投以骨屠户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 例: 父利其然也 。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例:不耻下问 认为是耻辱 一览众山小 认为都是渺小的 固以怪之矣认为这样很怪异使动用法 A.动词的使动用法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恼怒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三)一词多义。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安 (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 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把 (1)动词 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把酒临风 (2)形容词,白色的如:绿杨阴里白沙堤 可怜白发生比 (1)动词 挨着 对着 天涯若比邻 (2)动词 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 相比 曹操比于袁绍兵 (1)士兵 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 武器 兵革非不尖利也池 (1)名词,古代 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墨池记出 (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 拿出 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 如:江山代有才人出处(ch)(1) 名词 地方 几处早莺争暖树 (2)名词 时候 时间 乡书何处达(3) ch 动词 处在 处江湖之远次 (1)名词, 层次 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 ,编次、编排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动词,驻扎、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次北固山下从 (1)动词,跟从,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道 (1)动词 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 道路 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 道德 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 规则正确的方法以谘诹善道 (5)名词 学问 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得 (1)动词,得到 既出,得其船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2)动词,达到(3)动词 ,能够,可以 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 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发 (1)名词,头发 可怜白发生 (2)动词 出发 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 发出 野芳发而幽香 (4)动词 征发、征派发闾左谪戍鱼阳负 (1)动词,背负 负者歌于途 (2)动词 依靠,依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感 (1)动词 感动 帝感其诚 (2)动词 伤感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3)动词 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臣不胜受恩感激观 (1)名词 景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动词,观看,观赏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动词 阅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以上尽是一些例子,复习时,应学会归类整理三 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之 (1)代词 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 a 用在主谓之间 无意 两狼之并趋如故 无丝竹之乱耳b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3)复指代词 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4)动词 译为 “到 ”辍耕之陇上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5)音节助词 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6)提前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于 (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 a 在 其一犬坐于前b 到 指通豫南C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向”“给”“对” a向 告之于帝b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以 (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 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 咨臣以当世之事介词(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 可译为 “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 可译为“从”(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河曲智叟无以应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2)表原因 可译为“由于”“ 因为”扶苏以数谏故(3)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4)表连接 可译为“而”,或不译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焉 语气词 (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 又何间焉?兼词 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 之为代词 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代词 (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为 (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尚思为国戍轮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天下唱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愿为市鞍马 为宫室之美 为报倾城随太守(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连词 wi 表因果关系 因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尾助词 夫子何命焉为所(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问女何所思所思 所忆都是所字短语 ,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问所从来,具答之 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2)“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 ”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1)知识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虽然,受地于先王 (2)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杂然相许(3)连词 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4)连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则 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而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其 (1)代词 a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既出,得其船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b 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c 特殊:第一人称代词 蹲其身,使与台齐(2)加强语气 其如土石何?乃 (1)连词a 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 于是才 终于” 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行卜乃悟前狼假寐b 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2)副词 a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夫 (1)指示代词 念f 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2)语气词 a用于句尾 表感叹,相当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夫战,勇气也 夫环而攻之而 (1)表顺接 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 聚室而谋曰(2)表转折 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 环而攻之而不胜(3)表并列 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黑质而白章 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默而识之 恂恂而起想介绍一些我们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喜欢文言文和学习文言文的途径,作为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启蒙。一、培养孩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让孩子适当接触一些比较有趣、相对比较容易的文言文故事,例如一些比较生动的寓言故事。如果您让小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兴趣,那您就是很大的成功了。信心也很重要。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东西都是可以学好的,别人能学好的,你也一定能学好。没有必要紧张,更不必要自卑。你不比任何人差。尤其是刚刚起步,只要认真对待,肯定不会落后于人。如果多用点心,反而是可能优于人,超越人。二、可以与课外阅和作文结合起来,让孩子多读课外书,多积累和增长文史知识。因为文史知识的广博对于学习、理解文言文非常有好处。三、让孩子看四大名著的原著。关于四大名著的语言有点复杂。有人说:四大名著,它们用的既非文言文也非白话文,而是民间的“通俗语言”,或者说是明清时期的白话文。因为就是写给文化水平不是那么高的老百姓看的,当然很容易懂。但也有人说:其实四大名著是文言文和白话文夹杂的,它们是那个语言过渡区的佳作。我认为,对于那个时代的老百姓来说,四大名著的语言是不难懂的,几乎就是人们的口语;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它们就不是什么口语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