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型新农村风貌与地方特色保护和体现.doc_第1页
山地型新农村风貌与地方特色保护和体现.doc_第2页
山地型新农村风貌与地方特色保护和体现.doc_第3页
山地型新农村风貌与地方特色保护和体现.doc_第4页
山地型新农村风貌与地方特色保护和体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地型新农村风貌与地方特色保护和体现 以承德市平泉县八家村规划为例承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武斌 张清雷【摘要】本文通过深入解读国家及河北省有关新农村发展政策,结合平泉县卧龙镇八家村的区位特点、社会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习俗、自然山水风貌,对以八家村为代表的冀北丘陵山地农村的设计理念、规划布局、绿化景观布局、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文脉的传承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符合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规划方案和实施措施,以期形成富有借鉴意义的冀北山地型新农村特色保护规划范例。【关键词】平泉县八家村 山地型新农村 特色保护和体现 【正文】0 引言自从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性任务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热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例如,有些乡镇大规模撤村并村,对所有村庄重新进行规划,树立样板,按统一图纸建设,对些尚不具备建楼房的地方进行拆迁、改建,完全不顾对农村风貌与地方特色的保护和体现,不顾地方历史文脉的延续性,致使“千村一面、城乡面”。在山地丘陵地区, 自然形成的村庄具有很强的景观视觉敏感性和景观生态敏感性,在快速建设过程中极易对农村整体风貌造成破坏,使得突兀的、风格单一的现代建筑与山地丘陵风貌特征不相协调,山地丘陵地区丧失自己的特色,景观也日益趋向雷同化,丧失了景观的连续性与整体美学特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山地丘陵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视为类似城市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不能完全照搬城市建设的模式。山地丘陵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注重保护和体现地方特色与农村风貌,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1,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山地景观资源,确保开发建设与景观生态保护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山地丘陵地区农村的特色,杜绝“千村一面”的现象,实现人居环境的“天人合一”。1、八家村概况八家村位于平泉县北城区卧龙镇行政区内,2008年全村总人口2865人,非农人口60人,总户数816户,全村生产总值148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00元。全村主导产业为食用菌和时差蔬菜。八家村为平泉县总体规划中北城区八家组团的主要组成部分,101国道、规划京沈客运专线平泉站预选址在八家村西南侧,新老两条平青乐公路贯穿规划用地;用地南邻华北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生产的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能够直接输往平泉县城和其他周边城市。2、规划理念2.1、统筹城乡空间。从区域角度进行规划,不仅要体现八家村在整个区域中的特色,还要考虑其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关系。随着平泉县城的发展,八家村作为未来北城区的组成部分,其新民居建设承担了部分村改居和城镇化任务,规划重点承接县城基础设施辐射。2.2、反映优美自然环境。卧龙河谷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八家新民居基地聚秀纳气,环境天成。规划注重体现自然与精神的统一,以接近自然、欣赏自然和崇尚自然的美学态度,反映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致力于营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诗境,及“村巷深深桑柘烟,园林寂静落花天”的巷道图景;远观新民居,仿若“林梢一抹青如画”、“深浅翠屏山四面”水墨画般的山村景色。2.3、确立“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思想,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方便人们生活为出发点进行规划,强调宜人的尺度,强调居住行为与环境的融合,将村庄周围的耕地、河流等自然环境通过绿化廊道布置纳入村内,是滨水空间、农田等开敞空间能更直接的为本地居民服务,提高居住质量,实现新民居的舒适性、安全性、经久性、经济性和美观性,并通过多样化的物质空间形态的组合,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3、总体规划布局3.1、旧村落改造用地布局以穿越旧村的规划道路为界限划分为东侧城镇化改造区和西侧居住改造区。整治改造部分将其传统院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整改,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制式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不改变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完善其基础设施、绿化和服务设施。城镇化改造区将现状村落全部改造为商业、旅游服务业用地,逐步取代村民居住功能成为公共服务设施区。3.2、新民居规划布局规划采用簇状布局,呈现村落特有的集中成片、顺势自然的特点。社区主路多采用弧线形,绿带自由衔接,巷道曲折交错,使空间不断呈现收缩、放大或转折,结合北部的山地公园和南部滨水绿化空间,依山面水,以谦和的态度向人们娓娓道来一个个动人的生活故事。新民居规划设计为居民提供三种户型,为居民提供多种选择,建设时序划分为一、二、三期。社区公共设施包括村委会、村民活动广场、农家乐、卫生所、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幼儿园、超市、公共浴室和公共厕所等。4、绿化景观规划八家村用地为瀑河冲积平原,东西山体巍然耸立,沿河大片平原自然铺排,场景宏伟而不失细腻。八家村东山、玉皇庙东山坡度舒缓,山体为油松覆盖,四季青山叠翠、松涛阵阵。用地范围内沿史家沟旱河有多片白杨树,树体挺拔俊秀,衬托在蓝天白云下更显伟岸。巍峨的青山衬托着静谧的冀北山村横陈于蓝天下,村庄沿路沿河灵动布局,灰墙红瓦的建筑体现了冀北民居的粗犷和大气,整齐的院落和菜园篱笆展现了我国北方人民特有的细腻和整洁。由于八家村属于山地丘陵地区,其地貌斑块大多形态不规则,景观斑块破碎度高,视觉形态变化大,因此规划以贯穿新旧村落的绿化廊道为轴线,串联两端以建筑为主体的人文景观界面,以公共活动中心、旅游服务设施、绿化游园为景观节点;沿瀑河和玉龙河进行滨水绿化,形成以绿化和自然水景为主的自然景观界面,从而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以建筑和绿化为主体的人文自然景观,并与其他散落其间布置的若干景观节点相结合形成视觉中心;通过步移景异的滨河景观带和步行系统串联起各个景观斑块,形成时而视线开阔,时而曲径通幽,以山体为背景共同形成八家新民居优美的景观效果。在绿化景观设计上,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段的地形特征、环境特点、功能定位、景观组织及居民心理,以形成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原则,进行不同的平面、立面造型组合,以展现层次变化、质感变化、色彩变化、季节变化、图案变化等;利用丰富的乡土树种(如杨树、五角枫、栾树等)和特色树种(包括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等),保护规划范围内的大片油松林地和杨树林,控制大尺度地表环境的原生态肌理。河道岸坡采用自然斜坡式,沿河布置滨河绿化。滨河绿化景观以亲水型植物(如杨柳)为特色,营造自然式的滨水植物景观。由于玉龙河、瀑河水量较小,可按照有水和无水两种状态设置河道景观,主河道采用鹅卵石铺砌,两侧岸线自然屈曲,河道两侧种植或自然生长当地草类,形成富有乡野特色的河道景观,沿河种植杨树或柳树,种植密度适当降低,给林荫下草体留足阳光,形成绿树点缀、芳草萋萋的乡野风貌。5、地方特色保护与文脉沿承当前,在城市风貌雷同的趋势下,乡村承担着传承我国地域、乡土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新村规划中,应对其地域、乡土文化仔细研究,反复推敲,并逐项落实到新村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活动场所设计及建筑风格和功能设计之中,使新村既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发挥出延续地域乡土文化的积极作用2。在快速城市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高潮即将来临之际,类似八家这样的城市边缘的村落,其大地生命的景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其中尤其以生态环境和乡土文化遗产能否延续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村民的关注,并因此影响到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村落生态文化和社会生命需要得带足够的尊重,村落文化遗产在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应该成为负担和累赘,相反,这些遗产都是新社区建设的催化剂,为城市化社区提供传统文化底蕴,并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休闲和旅游的机会3。5.1、文化脉络整合八家村地处承德市红山文化和契丹文化圈层之中,位于辽上京、中京通往北宋王朝的驿道上。北宋遣辽文豪、诗人沿途住宿驿馆,留下了许多诗篇,这些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曹操北伐乌桓、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明常遇春征也速、燕王北巡大宁均经过此处。在八家村规划中,我们将如何保护好村落的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维护草根信仰体系,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4。并应用景观安全格局的理论和方法,把现有村落看作是大地生命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判别和完善对村落的生态、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局部和空间关系,建立景观安全格局,来保障村落的生态、历史和社会文化之生命在快速的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以延续。八家村作为平泉县城的北城区重要组成部分,相对广阔的用地空间和淳朴自然的乡野风貌为承载地域文化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规划在二龙山居住区居民休闲广场设置契丹文化符号和契丹主体的小游园,重点突出契丹游牧民族特色。在八家村庄改造过程中留出辽文化和红山文化展示专用院落,重点展示辽瓷、具有契丹风格的佛教和绘画艺术品、驿路场景及文化根脉。在新旧村庄之间建设历史文化传承路径,通过绿化空间、建筑小品、居民休憩空间雕塑、文化符号、铺装等,展现八家的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5.2、宗族文化展示八家村得名于原居住于此地的王、朱、鲁等八大户,各姓按姓氏族群而居,大姓之间各成体系又相互交流,形成特殊的区域性血缘集群。这一特色也是冀北地区大多数村落所共有的,体现出一种地域历史文化特点,述说着宗族文化在冀北地区的繁衍。八家村正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见证的载体向人们展示着区域性文化的特色以及人地和谐的居住模式。为保留宗族文化脉络,通过规划技术保障其生存土壤和空间,在新民居规划过程中通过道路与绿带分隔形成八个居住组团,针对不同宗族姓氏进行空间适当分割和整合,形成“小组团大统一”的新民居建筑格局5。6、建设实践在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 八家村建设规划得到迅速实施, 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新民居片区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场地“三通一平”工作已基本完成,旧村特色化改造和花卉苗木基地已启动建设;规划特色加工基地已初具规模, 基地入驻企业已达十家, 其中已建和在建的企业达六家;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发展较快, 目前已经硬化了包括平青乐公路在内的片区道路网络体系。预计该规划全面实施以后,村容村貌将发生较大的变化,村民的居住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村民住宅基本实现格调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