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下游区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1页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下游区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2页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下游区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3页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下游区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4页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下游区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 XX X省省水水土土流流失失重重点点治治理理工工程程 2 20 01 10 0年年度度中中央央预预算算内内投投资资水水土土保保持持小小流流 域域综综合合治治理理项项目目 X XX X县县X XX X小小流流域域下下游游治治理理区区 实实施施方方案案 建设单位:建设单位:X X X X县县 水水 利利 局局 设计单位:设计单位:XXXXXXXX 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20102010 年年 1212 月月 目目 录录 1 综合说明综合说明.1 1.1 项目背景.1 1.2 项目区选择及概况.2 1.3 项目建设任务、目标和规模.3 1.4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3 1.5 施工组织设计.4 1.6 水土保持监测.5 1.7 技术支持.5 1.8 工程管理.5 1.9 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方案.6 1.10 效益分析.6 2 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8 2.1 项目背景.8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8 2.3 设计依据.10 3 项目区选择及概况项目区选择及概况.12 3.1 项目区选择.12 3.2 项目区小流域概况.13 3.2.1 基本情况.13 3.2.2 自然概况.13 3.2.3 社会经济情况.18 3.2.4 土地利用.21 3.3.5 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21 4 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27 4.1 建设任务.27 4.2 建设目标.27 4.2.1 水土流失治理目标.27 4.2.2 生态环境改善目标.27 4.2.3 农村经济发展目标.28 4.3 建设规模.28 4.4 土地利用规划.28 4.4.1 土地适宜性评价.28 4.4.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29 5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33 5.1 总体布置.33 5.2 工程措施设计.36 5.3 林草措施设计.49 5.4 封育治理措施设计.59 5.5 保土耕作措施设计.61 6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64 6.1 工程量.64 6.2 施工条件.64 6.3 施工工艺和方法.65 6.4 施工组织形式.67 6.5 施工进度.67 7 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监测.68 7.1 监测内容.68 7.2 监测点布设.69 7.3 监测时段与方法.70 8 技术支持技术支持.71 8.1 技术支持方案.71 8.2 技术培训.71 8.3 技术推广.72 9 工程管理工程管理.73 9.1 工程建设管理.73 9.1.1 管理机构.73 9.1.2 管理制度.73 9.2 工程运行管理.75 10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76 10.1 投资概算.76 10.1.1 投资概算总述.76 10.1.2 编制原则与依据.76 10.1.3 投资概算.80 10.1.4 各项措施综合单价.82 10.1.5 概算结果.82 10.2 资金筹措.83 11 效益分析效益分析.84 11.1 生态效益.84 11.1.1 蓄水保土效益.84 11.1.2 改善环境效益.84 11.2 社会效益.86 11.3 经济效益.87 11.3.1 依据和方法.87 附表:附表: 附表 1 XX 小流域工程特性表 附表 2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及调整表 附表 3 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表 附表 4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表 附表 5 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及数量汇总表 附表 6 小流域现状及治理措施图斑统计表 附表 7 小流域综合治理进度安排表 附表 8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量和投工汇总表 附表 9 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效益成果表 附件:附件: 附件 1 关于开展 XX 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 2010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 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黔水保(2010)45 号 附件 2 XX 县人民政府关于成立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印 府发(2010)130 号 附件 3 板溪镇人民政府关于落实 XX 小流域(下游片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 后管护责任的通知板府发(2010)72 号 附件 4 XX、大坪村关于对 XX 小流域(下游片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成 果公示的意见 附件 5 XX 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后管护条例 附件 6 大坪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后管护条例 附图附图: 图 1 项目区地理位置图 图 2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图 图 3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及水土保持现状图 图 4 小流域综合治理总体布置及单项工程分布图 图 5 单项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图 6 蓄水池护栏设计图 图 7 蓄水池工程设计图 图 8 沉沙池设计图 图 9 作业便道及沟渠设计图 图 10 杉木、马尾松混交种植设计图 图 11 经果林种植设计图 图 12 封禁碑牌设计图 图 13 混凝土坡改梯设计图 图 14 坡耕地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 15 经果林平面布置示意图 实施方案 1 1 1 综合说明综合说明 1.1 项目背景 1、项目来源 根据 XX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XX 省水利厅黔发改农经(2009) 771 号文件的要求,同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相关 法律法规的要求,XX 县水利局于 2009 年 8 月完成XX 省 20092011 年水土保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 XX 县车家河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 告 ,2010 年下半年根据关于开展 XX 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 2010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 作的通知黔水保(2010)45 号的文件要求,做好 XX 省水土流失 重点治理工程的设计工作,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恶化, 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 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项目区生态环境安全,促进项目区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同时通过坡面水系工程的配套,拦蓄引灌排统筹兼顾,变水 害为水利,既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降低了 水土流失的程度,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具 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XXXX 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于 2010 年 10 月受 XX 县水利局委托, 10 月中旬重新踏勘现场,并结合XX 省 20092011 年水土保重点工 程小流域综合治理 XX 县车家河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和 XX 县实际 情况,对工程区田间地块、道路等情况进行了实地勘察和测量,承担 了 XX 省 XX 县水土保持 XX 小流域下游区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 实施方案 2 工作。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需要 (2)抢救土地资源,促进生态改善的迫切需要 (3)提高水资源利用的需要 (4)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1.2 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根据 XX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XX 省水利厅黔发改农经(2009) 771 号文件的要求,XX 县于 2009 年编制了XX 省 20092011 年水 土保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 XX 县车家河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 整个报告预计治理板溪、XX、井溪和天星 4 条小流域,涉及 XX 县板 溪、沙子坡两个镇的 23 个行政村,面积 9157.9hm2,共治理水土流失 面积 6499.46hm2,项目总投资 3172.01 万元,由于国家资金调整,根 据关于开展 XX 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 2010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水 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 (黔水保2010 45 号)文件要求,将车家河项目区内 XX 小流域划分为上游治理区和 下游治理区,2010 年度治理 XX 小流域下游治理区,XX 小流域下游治 理区地处 XX 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黔东北凹陷地带。地理位置为东 经 10817451081730,北纬 27352527 3532之间,共涉及 XX 县板溪镇的大坪村和 XX 村,流域面积为 9.81km2。流域内土壤主要是以黄壤、水稻土、紫色土为主,由于人类 实施方案 3 长期的砍伐,原生植被被破坏,现以次生植被及人工造林为主,当地 群众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坡耕地面积大,水土 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当地群众的治理愿望迫切,由于治理 资金的缺乏,XX 小流域下游区尚未开展过相关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 程。 1.3 项目建设任务、目标和规模 本设计主要建设任务和目标是使工程区近村、近路、近水的连片 坡耕地尽量得到全面治理。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范的要求水 土流失治理程度达 70以上,工程区内减少土壤侵蚀量 70以上。 关于开展 XX 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 2010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 (黔水保 201045 号)文件要求,本次 XX 县水土保持综合工程共治理水土流 失面积 430hm2,其中:修建坡改梯 8.89 hm2,种植经果林 22.34hm2, 营造水土保持林 125.96hm2,封禁治理 80.51hm2,保土耕作 192.30 hm2。作业便道 682m,截排水沟 840m,40m3蓄水池 7 口,沉沙池 7 口。 1.4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1)设计原则 1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2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3 、集中连片,规模示范。 4 、蓄排结合,水系配套。 实施方案 4 (2)工程措施及总体布置 (1)坡改梯工程:布置在原地面坡度在 5-15之间的坡耕地 上,原坡耕地平均土层厚度大于 30cm,应集中连片改为水平梯田,配 套布设坡面水系和耕作道路,提高项目区耕地质量。 (2)经果林工程:选择当地农户种植积极性高,适宜当地立地 条件,适应市场的高产经果林品种,适度发展一定规模的经果林,同 时完善坡面拦排水系统和耕作道路,在增加当地农民群众的收入的同 时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3)水土保持林工程:在宜林荒山荒坡和 25以上陡坡耕地进 行退耕还林。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加地面覆盖,在涵养水源,保 持土壤的同时,又可净化水源以及解决用材缺乏等问题。 1.5 施工组织设计 1、施工条件 本工程总体施工条件较好,工程区规划措施点都有乡村公路相通, 施工所需要的外购材料如水泥、钢筋、炸药、木材及设备可直接运到 村委会。 2、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 严格按水土保持规划治理 规划通则(GB/T15572-2008),和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GB/T16451-16456-2008)的要求严 格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3、施工组织形式 在 XX 县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选择有利于 实施方案 5 保证工程质量具有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同时聘请有资质的水保监理 单位对该工程实行监理,保证工程质量。 4、施工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总工期为 5 个月,即 2011 年 1 月至 2011 年 5 月完成建 设。 1.6 水土保持监测 本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监测点布置在坡改梯监测区、水土保 持林监测区、经果林监测区、封禁治理监测区、坡面水系措施监测区。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工程质量监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等内容。 监测时段从项目施工准备期开始至监测方法以调查和观测为主。 针对 XX 县首次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的情况,由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项目领导小组组织各参建方和受益农民,在项目实施期和项 目运行期开展专题研究、推广应用最新科技成果、对项目管理人员和 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新技术的运用打下基础。 1.7 技术支持 项目办培训:主要是项目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围绕水土 流失治理与经济开发、结合效益监测、监督执法、新技术应用和项目 管理等主要环节培训。 农户技术推广培训:项目区的群众进行技术推广,主要是对经果 林的种植、施肥、除草、修枝以及杀虫等技术培训,同时结合宣传减 少水土流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实施方案 6 1.8 工程管理 由 XX 县 2010 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工程领导小组领导,项目 前期管理办法根据国家相关要求,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公示制、 承诺制、招标投标制度、项目建设监理制。 项目工程验收合格后,由 XX 县水利局组织制订工程的管护措施, 明晰治理措施产权和使用权,实行“谁受益、谁管护”政策,明确责、 权、利,制定奖惩办法。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水土保持林工程由乡政 府和村委会管理;经果林工程由承包农户自行管护。对已建成并验收 合格的工程,及时移交给受益人,并颁发所有权证明,同时与产权所 有者签订责任书。XX 县水利局每年对项目的运行情况、产生的效益情 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逐级上报。 1.9 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本项目的价格水平年为 2010 年第四季度。 项目总投资 161 万元,工程措施 54.49 万元,其中:坡改梯 23.28 万元,截排水沟 14.45 万元,蓄水池工程(含沉沙池)10.45 万元,作业便道 6.31 万元;林草措施 90.46 万元,其中:水土保持 林 68.20 万元,经果林 22.26 万元;封育治理措施 1.51 万元;独立 费用 14.54 万元 XX 县 2010 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 161 万元,其中:中 央投资 140 万元,地方匹配 21 万元。 1.10 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实施方案 7 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430hm2。治理后年保土能力为 1.22 万 t,年保水能力为 6.62 万 m3,减蚀率达 87%。 2)经济效益 (1)坡改梯工程 坡改梯面积 8.89hm2,年增产值 1.33 万元。 (2)保土耕作 坡耕地保土耕作面积 192.3hm2,年增产值 1.16 万元。 (3)水土保持林 营造水保林 125.96hm2,年可增产值 11.05 万元。 (4)经果林(冰糖柚) 营造经果林 22.34hm2,年产值 20.16 万元。 (5)封禁治理 封禁治理 80.51hm,年可增产值 2.83 万元。 3)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能促进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有效地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 农业高产稳产,提高当地农民收入,缓解人多地少矛盾,实现人口、 粮食、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实施方案 8 工程建设特性表工程建设特性表 项目单位数量项目单位数量 一、基本情况一、基本情况5、作业便道m682 (一).位置与面积6、保土耕作hm2192.30 1、项目区位置XX 县(二)、林草措施 2、所属流域长江流域1、水土保持造林hm2125.96 3、小流域面积km29.812、经果林hm222.34 (二)项目区自然概况 (三)封育治理措 施 hm280.51 1.地貌类型低中山五、施工组织设计五、施工组织设计 2.地面组成物质水稻土、黄壤(一)主要工程量 3.多年平均降雨量mm1108.6土方挖填m31087 4、多年平均气温16.8石方挖填m3289 5.森林覆盖率%33混凝土m3757 5 年一遇 24h 最大降雨量mm54.36M10 砂浆抹面m3436 10 年一遇 24h 最大降雨量mm62.28浆砌石m3281 (三)社会经济情况 (二)主要材料用 量 1、总人口人2799苗木万株33.98 2、农村人口人2799水泥t189.6 3、劳动力人1537炸药t0.16 4、人口密度人/km2285肥料kg7453 5、人均耕地hm2/人0.17钢筋t0.06 6、人均水平农田hm2/人0.04(三)施工机械台班301.2 7、人均产粮kg/人717(四)总投工万工日1.25 8、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2479(五)建设期月5 (四)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 现状 六、工程投资与资六、工程投资与资 金筹措金筹措 1、主要水土流失类型水力1.总投资万元161 2、水土流失面积km25.61工程措施万元54.49 3、土壤侵蚀模数 t/(km2a ) 2233林草措施万元/90.46 4、已治理面积km2封育治理措施万元1.51 二、设计标准二、设计标准独立费用万元14.54 重点工程设计标准(二)资金筹措 三、工程规模三、工程规模中央投资万元140 综合治理面积km24.3地方匹配万元21 四、主要措施数量四、主要措施数量七、工程效益七、工程效益 (一)工程措施 1.水土流失治理程 度 %76 实施方案 9 1、坡改梯hm28.892.年保土效益万 t1.22 2、蓄水池个73.增加林草覆盖率% 3、沉沙池个74.直接经济效益万元36.53 4、截排水沟m840 2 2 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2.1 项目背景 1、项目来源 按照关于开展 XX 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 2010 年中央预算内 投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黔水 保(2010)45 号的文件要求,做好 XX 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的设 计工作,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减轻水土流失的危 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维护项目区生态环境安全,促进项目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 坡面水系工程的配套,拦蓄引灌排统筹兼顾,变水害为水利,既改善 了农业生产条件,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降低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 意义。 XX 小流域下游区地理位置为东经 1081745108 1730,北纬 273525273532之间,流域面积为 9.81km2。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需要 项目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由于喀斯特的 实施方案 10 特殊地质地理环境和地貌特征,以及长期以来人为不合理开发利用, 导致原生植被破坏殆尽,水土流失情况十分严重,项目区土层瘠薄、 土壤蓄水能力差,土地肥力持续减弱,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 得到恢复。因此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迅速恢复与重建喀斯特地区 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治理水土流失也是促进开发与环境 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2)抢救土地资源,促进生态改善的迫切需要 项目区山高坡陡,土层薄,雨量大而且集中,土层抗蚀年限短, 多数地区经 2030 年水土流失即可能造成母质、基岩裸露,丧失农 业利用价值,整个小流域内坡耕地面积大,存在极大的水土流失隐患,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抢救土地资源,促进生态改善迫在眉睫。 (3)提高水资源利用的需要 项目区水土流失导致河流水体的混浊度增高,水体受到污染,水 质发生变化,水生生物受到影响,同时,水土流失导致局部地区小气 候恶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雨量减少,部分地区山泉枯竭、 溪沟断流、人畜饮水困难、农田灌溉面积下降。因此实施水土保持综 合治理对于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蓄水保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 率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4)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项目区森林覆盖率仅为 33%,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旱 涝灾害频繁,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必须开展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综合治 理,才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建设生态环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 力,保证“三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方案 11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相结合,将水土资源开发 寓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之中,积极发展小流域经济,将治理水土流失 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当地农村 居民的收入提高,起到带动示范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 2.3 设计依据 一、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99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199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99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199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98,修正) 7、 XX 省实施办法 (1992) 8、 XX 省环境保护条例 (2009 年 6 月 1 日) 9、 XX 省实施规定 (2003) 二、规程规范 1、造林技术规程(LY/T15776-2006); 2、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1607-2003); 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 4、XX 省封山育林技术规定(试行); 5、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等级(DB52/294-2007) ; 实施方案 12 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 (GB/T15572-2008) ; 7、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GB/T16453 1-16453 6- 2008) ; 8、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9、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SL277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