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与生态第四章_第1页
城市环境与生态第四章_第2页
城市环境与生态第四章_第3页
城市环境与生态第四章_第4页
城市环境与生态第四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第一节城市生态系统的问题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评价第三节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第四节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第一节城市生态系统的问题,城市生态系统问题的实质是环境质量下降及由此引起的城市人类生存危机,包括:一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改变,绿色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受到抑制,且其相互关系被改变;引发热岛效应、环境污染,市民易患城市“文明病”、“公害病”等问题。,.,城市“文明病”衣:服装在制作过程中要使用多种化学物质、防虫剂和消毒剂处理。这些物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新衣致病的症状主要是眼睑发炎、咳嗽、皮肤红肿和瘙痒。食:粮食的维生素和其它营养物质多含在表皮和胚芽中。食物加工越精细,营养损失越大。吃细粮摄入纤维素不足,可使人发生便秘、痔疮、腹胀、食欲不振、头痛、烦躁等症状,增加肠道肿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病率。,.,住:“新建房屋综合症”。许多建筑材料中,都含有一定量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聚氯乙烯、石棉、甲醛、苯、酚、铝等。这些毒性物质通过人体呼吸和皮肤的吸收,侵入血液循环,影响肌体的免疫力,有些挥发性毒物还有一定的致癌作用。行:都市居民大多以车代步,实际上步行不仅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力,使输血量增加,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城市“公害病”公害病指由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引起公害而引起的地区性疾病。如与大气污染有关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由含汞废水引起的水俣病、由含镉废水引起的疼痛病等。,.,二土地的变化1.城市占用土地扩大2.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地面硬化阻止雨水下渗,再加上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不仅使抽水区地面垂直沉降,而且沉降范围也向四周扩展,形成地下水“漏斗”,严重影响建筑和其他设施。,.,.,3.土壤污染我国有200多座城市被垃圾包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2.3%,97%以上运往城郊长年露天堆放。其中有机物占36%,无机物占56%,无机物的主要成份是煤灰和残土;危害最大是“白色垃圾”,这类垃圾很难分解,会进一步造成地下水和空气的污染。,.,三气候和大气的变化1.气候变化城市化改变了气温、湿度、云雾状况、降水量、风速等,产生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风、温室效应等。城市热岛效应(耗能散热量大;下垫面吸热导热强、保水性差;风速小、热量不易扩散)。,.,2.大气污染由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利用等产生,主要有粉尘微粒、一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光化学氧化剂等,近年来一些有毒重金属如铅、镉、汞等也大量进入大气。我国大气污染冬、春季较重,夏、秋季较轻;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大气污染不仅危害人体健康、工农业生产,还会对天气和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其中对人的危害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四淡水短缺和水污染1.淡水短缺本身缺水;水资源污染。2.城市水污染多为工业废水所致,以金属原材料、化工、造纸等行业最为严重。主要污染物是氨氮,其次是耗氧有机物和挥发酚。生活污水、工业废渣、矿业开采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对健康的影响:致病生物引起传染病蔓延;有毒物质引起中毒。,.,.,五噪声污染概念凡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来源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噪声、社会噪声(社会活动和家用电器)、家庭生活噪声等。,.,危害损伤听力、诱发多种疾病(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干扰正常生活和工作;危害动物的听觉、视觉、内脏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六电磁波污染指天然和人为的各种电磁波干扰及有害的电磁辐射。来源1.天然电磁波(雷电、地震、太阳黑子活动等)2.人为电磁波污染,如脉冲放电,如切断大电流电路时会产生很强的电磁辐射;高频交变电磁场,如大功率电机、变压器及输电线等附近的电磁场;射频电磁辐射,如无线电广播、电视、微波通信等的辐射。,.,.,危害:影响电子设备正常工作;危害人体健康(超量电磁辐射会造成人体神经衰弱、食欲下降、心悸胸闷、头晕目眩等“电磁波过敏症”);引发爆炸危险:一些高大金属结构在特定条件下会由于高频感应产生火花放电。,.,七人口密集、绿地缺乏1.人口密集国外有42个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为7918人/km2;我国一般高于国外,如上海市为11312人/km2,若仅计算10个市区则为22615人/km2。2.绿地缺乏世界人均绿地标准是50-60m2;我国规定的标准是7-11m2,但实际数据更低。,.,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评价,一评价内容1.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调查自然和环境本底、城市生态特征(经济结构、工业布局、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绿地状况等);调查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物来源、分布情况。2.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评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进行预测评价。重点是对城市经济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做出科学预测。,.,二评价指标确定原则可查性、可比性、定量性。三评价方法根据研究或规划目的选择指标;将复杂庞大的城市生态系统划分为若干层次与若干小系统;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运行状态、过程及效应;并按这一思路选择评价指标;将各层次、各子系统单一指标组合成全系统的综合指标。,.,四评价指标体系1.“经济-社会-生态”指标体系;2.“人口-能源、交通-自然环境-社会”指标体系,.,1.“经济-社会-生态”指标体系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人均及地方财政收入、工商业产值、能源利用率等。社会生活水平指标人均收入、消费、摄取热量、居住面积、生活用水量、能量消耗;教育、医疗、交通、社会服务水平等。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绿化状况、大气清洁程度、水质;废水、固体废弃物及生活垃圾处理率。,.,2.“人口-能源、交通-自然环境-社会”指标体系人口人口密度、年龄构成、平均寿命、人口增长率。能源、交通人均道路长度、面积;车辆客运量。自然环境土地利用(人均用地、工农业及住宅用地、人均绿地等);环境污染(各种污染物排放状况)。,.,社会福利物质生活(人均收入、支出、居住面积);生活供应(消费水平);教育服务、医疗服务、娱乐国民经济国民经济(人均产值);产业结构,.,第三节城市生态系统规划,根据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原理,对城市各项开发与建设项目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调控城市居民和环境的关系(联合国人与生物圈(manandbiosphereprogramme,MAB)计划报告中的概念)。一规划目标1.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2.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协调3.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二规划内容城市规划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三规划原则自然生态原则保护环境。经济生态原则促进而非抑制生产。社会生态原则以人为本。复合生态原则视城市和区域为一个有机体,整体规划。,.,四规划的方法和步骤(P89)1.规划筹备阶段1)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2)适宜度分析;3)根据适宜度选择方案。2.规划阶段确定规划目标,并据此进行规划。3.实施阶段执行规划;根据执行结果适当调整规划。,.,第四节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城市生态建设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协调人与环境、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其基本点是合理利用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一城市生态建设的内容1.适宜的人口容量与物质生产和自然资源相适应。2.适宜的土地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潜力。,.,3.优化产业结构综合利用资源、互相利用产品和废弃物。4.建立市区和郊区复合生态系统5.防治城市环境污染6.城市生物保护7.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生态城市1.概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