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复习资料三、四.doc_第1页
古诗文复习资料三、四.doc_第2页
古诗文复习资料三、四.doc_第3页
古诗文复习资料三、四.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徕回中2015年古诗文专项复习资料(三)马说一、文学常识: 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可议可叙,都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韩柳”。 著有昌黎先生集。二、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受屈辱)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棚) 3、不以千里称 (把) 4、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养) 6、才美不外见 (同“现”,显现)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等同,一样) 8、策之不以其道 (竹制的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驱使)(方法) 9、食之不能尽其材 (同“才”,才能) 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无意义) 11、执策而临之 (握)(到(它)跟前) 12、其真无马邪 (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三、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四、简答题: 1、“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2、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4、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借物寓意(托物寓意)的写法。陋室铭1 文学常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记物寓意,表勉励或警戒之意,言简意赅。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2 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有仙则名 (这里用为动词,出名) 有龙则灵 (灵验,神奇) 斯是陋室 (指示代词,此,这) 唯吾德馨 (只是) 无案牍之劳形 (使身体劳累)3 重点语句: 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5、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四简答题: 1、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 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它简陋了。作者并用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等来烘托陋室不陋。这样的陋室就如“诸葛庐”“子云亭”一样,所以作者最后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 2、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这样的一种生活情趣? 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文章从哪几方面来描写陋室的特点的? 文章从陋室的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不陋的特点。浣溪沙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整体把握: 这首诗上阕写景,下阕议论,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名句赏析: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即景生发议论:溪水尚可倒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这种议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溪水西流”给作者的启发,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秋词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作者有刘梦得文集整体把握: 晴空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与由此引发的诗人豪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美妙的诗情画意,发出了“秋日胜春朝”的感慨,抒写了奋发进取的豪情。全诗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寓意深刻,形象鲜明。名句赏析: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晴空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将传统的悲秋情绪一扫而空。那一排云而上的白鹤,引发了诗人的无限情思,也激发了读者的凌云壮志。渔家傲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上阕描绘荒凉的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旅态势的严重。下阕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真实感人。全篇造语雄浑有力,情调苍凉悲壮。名句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塞下秋来风景异”,开头一句先交代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用一个“异”字概括总的感受。西北边地风光非常奇特。“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却表达了他的情感: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词人笔下的西北边境的秋景,多么悲凉奇异。无题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作品有李义山诗集。整体把握: 这首无题一般认为是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诗人与相爱的人难得见上一面,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全诗把别后相思写得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名句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最为精彩感人。浣溪沙【作者简介】晏殊,字同叔,他是北宋初期的主要词人。晏殊在政治上是一个志得意满的达官贵人。他的词往往是结合宴游之余的消遣之作,抒写春花秋月的闲愁。含情凄婉,音调和谐,词风和婉明丽,风流蕴藉。著有珠玉词【整体把握】 这是晏殊的名篇之一,其内容为悼惜春残,感伤年华。 词的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 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名句赏析】“夕阳西下几时回”,是就眼前之景来抒写情怀。在落日的余晖中,常常使人产生暮年之慨,“几时回”是无疑而问的设问句,抒发了诗人感慨年华将逝之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花落”、“燕归”是眼前景,“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诗人主观的感情。“无可奈何”表达了悼惜的情感,“似曾相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这两句对仗工巧,意致缠绵,语辞流利,语调谐婉,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抒发了青春易逝,伤别怀旧之情。千古奇偶,为后世传诵的名句。相见欢【作者简介】作者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年亡国降宋,后被毒死。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诗是他降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诗中表达了他的亡国哀思。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生活滋味。【名句赏析】“无言独上西楼”,直接呈现出词人的孤独身影,不见一丝帝王气象。后主失国后,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诉说,说了何用?又有谁能理解自己? “无言”加上“独上”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西楼见月,夜已深沉,顾影徘徊,不能入寐,其人之浓重愁情可见。“剪不断,理还乱” 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现在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景写人,人景合一。自然不光写天上月,院内梧桐,而是写见桐见月的人,是深层次的抒情。寂寞的不是梧桐,不是深院,而是词人在梧桐深院中的感受。 实体的梧桐深院锁住了抽象的深秋,喻无情的囚笼锁住了多情的皇帝。“锁”字下的重而真切,因为这是一个在清夜深秋的囚徒的感情体验。被锁者,实非“清秋”,亦人也。失去自由,生不如死。“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句中“别是”一词,就是不同于一般,这是由君主变为囚徒的特殊滋味。这种滋味,凡人未能尝试,只有自家领略。自己亲身尝过,尚且说不出,则他人又岂可明白。此所谓“无声胜有声”,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唐徕回中2015年古诗文专项复习资料(四)鱼我所欲也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分为七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二、解释划线字词:1、是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6、蹴尔而与之 蹴:践踏7、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8、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9、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10、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11、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丰厚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13、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同时得到。14、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与:给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17、妻妾之奉 奉:侍奉。18、有是心也 心:本性二、翻译重点语句: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如果人们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躲避祸患(而保全性命)的手段(有)什么不能做(的)呢?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译: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译:所以(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坚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然而如果)喝叱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吃),(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8、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吗?10、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译: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1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四、简答题:1、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议论正题作好了铺垫。2、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谈谈你的理解。答: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3、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4、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答: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答: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6、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答:(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解释划线字词: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起,指被任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百里溪举于市。 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 任:责任,担子。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办法。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曾益其所不能 曾:曾同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色:脸色。 喻:了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拂:拂通弼,辅弼。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经常。 过:过失,这里是“犯过失”的意思。二、翻译重点语句: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2、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通过这样的途径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译: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6、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导致灭亡。三、简答题: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答: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2、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3、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答: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蒹葭【作者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是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整体把握】诗经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