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1页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2页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3页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4页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成 绩评卷人姓 名向赛兰学 号09123051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课程论文 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学期:20112012 学年第 2 学期 专业: 教育学 班级:二班 学生姓名: 向赛兰 学号:09123051 题目: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课程名称: 教育人类学 任课教师姓名:张征 2012年06月20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国家应将此问题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去,进行长远规划,通过相关政策改善现状,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对策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23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中国社会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国内人口流动频率加快。近几年,留守儿童的规模在进一步扩大,其问题也备受社会各届广泛关注。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的年流动人口已逾1.2亿,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约有300万人数,“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据福建省的一项调查,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已达到在校生的13,而且有着扩大化和低龄化的趋势。另有报道,中部地区的一所农村学校有842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为455名,占学生总数的54.5。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一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成长时期,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日益凸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亟待引起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一)、“缺失”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以其启蒙性、长期性、个体性、灵活性、感染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的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很多“留守儿童”自卑心理严重,人际交往能力差,心理压力较大,他们像迷途的羔羊一样,沉默无助,心生怨恨,甚至产生对社会的报复心理。正如一些心理专家所说,“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渴”的孩子,情感的饥渴使他们在人格上发生了很大的扭曲和变形,这些潜在的因素为日后埋下了诸多无法预料的祸根。主要表现为:一是抚养人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取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导致他们道德情感的缺失。他们只是单向的接受爱,不去施爱,对家长、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行为习惯上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混混搅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逐渐增多,这类留守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40%以上(二)、“错位”的隔代教育 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他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留守儿童中很大一部分逐渐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同时,这些留守儿童也难以与其临时监护人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一是在学校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很少有人问津。二是由于父母亲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失去了接受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机。当留守儿童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父母亲很少有机会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给予他们鼓励、奖赏或正确引导。(三)、“不到位”的学校教育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三类:第一是学习差或学习动力不足;第二是纪律性差,留守儿童在学校容易滋事违反纪律;第三是个性问题,突出表现为攻击型性格和畏缩型性格两类。攻击型的性格特征,动则就吵闹打架,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畏缩型,表现为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四)、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它对人们的社会化方面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电视、网络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逐渐突出。而留守儿童离开父母后,主要受大众传媒和学校教育的影响,由于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分辨是非善恶能力不强,更容易受大众传媒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与学校教育发生冲突,使青少年更愿意在网络和游戏中寻找精神安慰,同时网络中的一些不健康信息又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一)、隔代抚养与教育问题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时间在年以内的占28%,打工时间在1-3年的占59%,打工时间在3年以上的占13%。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35.73%,年龄在60岁以下的占63.32%。而隔代抚养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具体表现: 首先,教育观念太差:担负起“隔代教育”重任的爷爷奶奶们大多文化程度比较低,和儿童的年龄差距较大,他们只是按照他们教育孩子的经验来照顾和教育孩子,甚至是对孩子的无益的教育,如“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其次,教育方法不当:祖父母人群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差,他们一般只能照顾孙子们的生活起居,并且他们往往溺爱孩子,对孩子的错误想法和行为不能及时地否定、反对,这就导致了孩子对自身的纵容,不能明辨是非。所以,当留守儿童在生活或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监护人很少有正确的方法给以他们鼓励奖赏或正确引导。(二)、学校教育方面面对留守儿童普遍遭遇的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的局面,学校应正视其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缺位”问题,然而,现实中由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规模庞大,严重地影响着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成效。在许多农村地区,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从学科结构看,有的学科专任教师过剩,而音、体、美、计算机和英语等科目的教师普遍缺乏;从年龄结构看,农村学校中“民转公”教师比例较大,老龄化现象比较普遍;从编制结构看,由于农村地方财政紧张,教师编制严重不足,自聘教师逐年递增,代课教师依然存在。其次,农村教师的生存遭遇也不太理想-工作时间长、压力大而待遇低,导致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情绪严重责任心、工作热情与进取精神不够,专业发展意识缺乏。(三)、社会方面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就与现行的各种社会制度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应该说特别是我国的户籍制度和部分教育制度相结合直接“催生”了农村留守儿童。我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者,这就要求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但由于户籍的限制,这些劳动者的子女顺理成章地只能在与其父母工作地有千万里之遥的户籍所在地享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因为教育制度中规定了“儿童就近入学”的原则3,这种规定其实给进城务工的父母们设定了一个两难的选择:他们若要在外出工作期间同时教育子女,他们的子女就不能接受正规学校教育;若要在子女接受学校教育时给子女以父母教育,他们就不能外出工作。第二种选择的结果是,往往由于户籍所在地的经济落后,可能会使他们的子女接受不到学校教育,因此他们大部分选择前者,于是大量留守儿童便被“催生”了。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家庭、学校、社会是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各自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单靠一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一)、强化学校教育,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 “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这得从心理入手。1、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2、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差,内心孤独。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里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悲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3、爱是教育的基石。 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性,建立农村寄宿式学校,由学校在本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志愿者与留守学生谈心、交流。同时设置“亲情电话”,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为学生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多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给这些儿童以生活、心理及学习上更多的关爱,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同时还可以建立专门档案制,在劳务输出集中的地区和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并实施分类管理,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二)、完善家庭教育,改进“隔代教育”,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造就儿童健全的人格.教师和监护人是代替不了父母的,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时不在自己的身边,满足他们安全感。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 此外,教师还要多与学生家长电话沟通,在思想上去掉他们那种“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不正确的思想,重视子女的教育,平时要多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和关爱。我相信有了父母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行为上的约束,有了学校的温暖关怀和帮助,孩子一定会对学习和生活树起信心,形成健全的人格。关于“隔代教育”,应该尽量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当地乡政府或学校可以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有针对性的教授他们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帮助爷爷奶奶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观,从思想上认识到不能用以前的老经验来教育孩子了。其次,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祖辈要和孙代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三)、重视社会教育,形成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呼吁妇联、教育、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要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整合镇、村的资源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发动家教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在村中成立德育工作站,开展假日学习小组活动等有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