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2分学生的故事“2分学生”:一个波澜不惊的故事-张滢(中国教育报记者)1他不是孤独的行动者-陈红兵(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7无关作秀-张滢 (中国教育报记者)9是什么推动教师不断进步-张彩云(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博士)11故事的延伸“2分学生的故事”被多家网站转载-16博友阅读后的点评-17特殊教育专家在博客上的跟踪指导-19转化“2分学生”日志原稿-22田边老师对原稿的点评-47续教“2分学生”的实践与反思-48张华东工作简历- -52 “2分学生”:一个波澜不惊的故事 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1日星期五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滢 “每一年都有几个这样的孩子进入我们学校。你拿10个词让他识记,即使经过多次重复,他记住的也不过三四个。在普通教育学校里教这些孩子可真是一件苦事:通常他们很费劲地学习一点阅读和写字,但是再也前进不得了,他们对自己遇到的挫折深感痛苦,而到最后还是被淘汰了。” 这段话来自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一文。看来,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大教育家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 我们的故事也就由此而来。 和以往在报刊杂志上看到的许多老师的成功经验不同,我们将要认识的这位老师用一年时间,挑选了班上学习成绩最差的“2分学生”来研究,研究的结果不是这个学生在他的精心调教下如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竟然是他发现学习对于这个学生来说太困难了 新学期,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海边,某村小。数学老师张华东接手了一个新班级二年级某班。令他感到棘手的是,这个班的不及格率高达27%。于是,他决定把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放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上。 既然要转化“学困生”,就要从成绩最差的学生入手。他选定了那个第一单元只考2分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最初的阶段 给点阳光就灿烂 9月28日,他找“2分学生”谈话。很多同事知道后,都笑他怎么找那个2分的学生“开刀”,好像自己的水平就只有2分一样。可不是吗?如果要提高及格率,从40多分、50多分的学生身上下手不是容易得多吗? 找个2分的学生,张华东也觉得自己有点自讨苦吃。把“2分学生”叫到跟前,张华东出了几道2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加法还行,可遇到减法题,10-6等于多少,“2分学生”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来。 “有10元钱,你买东西用去了6元,还剩多少钱?”张华东忍不住提示。“4元!”“2分学生”开窍了,张华东乐了。 张华东又出了两道题,还是用相同的引导方法,“2分学生”都算对了。通过小小的策略,不但张华东有了一点点成就感,“2分学生”也发生了一点点变化上课时变得认真,不再趴在桌子上,还做了课堂笔记。 “有那么点儿意思。”张华东似乎嚼出了什么滋味,继续从生活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帮助“2分学生”重新学习一年级的内容。 很快,他想到了一个办法,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让“2分学生”把画画与编数学题联系起来。不仅如此,张华东还在教室里专门为“2分学生”开辟了一个学习园地张贴画作。 半个月后,利用外出听课的时间,张华东为“2分学生”准备了一本画册,画册里的图形隐藏着许多数学问题,他希望借此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随后的数学日记评比中,张华东表扬了“2分学生”,因为他的画作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张华东悄悄地奖励了他一本小小的笔记本。 得到了奖励,“2分学生”很开心,张华东却开始有点迷茫。“我不知道哪一天他画得累了,不想再画了,那时,我又该如何教他呢?”张华东在研究日志里给自己提了个难解的问题。 不过,在接下去的日子里,“2分学生”的进步非常明显,居然主动要求老师给自己布置作业,因为作业完成得好可以贴在墙上展示。 张华东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感动了。对于做作业,不管是怎样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被动或抵触情绪。而“2分学生”却能主动要求做作业。“看来,没有一个学生不想成功。”在触动中,张华东修正了以往的观念。 停滞与反复 守候铁树开花 研究继续深入,“2分学生”已经连续一周处于停顿状态。张华东不得不花比较长的时间给“2分学生”解释乘法的意义,可他学起来仍然感到十分艰难。 期中考试,“2分学生”进步了,考了10分,可他的学习状态显然还无法和大多数同学保持一致。现在,张华东一周只允许“2分学生”贴一张画作上墙,他认为这种激励方式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 期中考后,张华东尝试培养身边的学生做“小老师”帮助“2分学生”学习乘法口诀。同时,他仍然对“2分学生”辅以方法指导。 两天过后,“2分学生”背熟了1和2的乘法口诀。“我好像看到了成功的曙光。”那时的张华东又一次在不断地施教-失败、失败-施教中重新振作起来。他让“2分学生”利用周末好好背诵。 “一天背一行就行了。”张华东想,这么简单的要求,应该很容易达到吧。 事实证明,他错了。又过了一周,“2分学生”的乘法口诀没有任何进展。糟糕的是,他还出现了一些畏难情绪。 刚开始,张华东不以为意,还希望借助“2分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表现让他继续体会成功感。 时间不等人。又是两个礼拜过去了,“2分学生”的乘法口诀还是没有背熟。持续地过度关注让张华东产生了倦怠感。“我对他有点儿失望了。”研究日志里,张华东这样写道。 令张华东没想到的是,第二天,“2分学生”突然来找他,说已经背熟了3的乘法口诀。张华东乐得差点没把学生抱起来转几个圈。可兴奋之余,张华东又开始发愁4的口诀。 十多天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华东发现“2分学生”喜欢玩玻璃珠。当机立断,他向“2分学生”承诺,如果背齐其余的乘法口诀就奖励他3颗玻璃珠。果不其然,一天后,“2分学生”生吞活剥地把乘法口诀表背熟了,顺利得到了那3颗玻璃珠。 经过这次的小波折,张华东似乎明白了点什么。“2分学生”背会了乘法口诀,仅仅是由于3颗珠子的诱惑吗?是他的求知欲没有泯灭! 临近期末,学校的事情一忙,张华东对“2分学生”的关注相应地少了,学生的学习又出现了反复,不再喜欢做二则复合运算题,而总是搬出老师之前给他出的一年级题目来做。 学期最后一个单元的考试,“2分学生”考了20分。张华东承诺,如果“2分学生”学会了两位数的乘法,就奖励他一本笔记本。学生微笑着说好,可是到期末考试结束,张华东也没见他来找自己。 期末考试,“2分学生”仍然只得了5分:3分判断题,2分填空题,但整张考卷写满了。 静心反思,要想让“2分学生”考出好成绩,张华东得出了一个不是结论的结论守候铁树开花。“下学期我会继续关注他的,”面对这个大难题,他仍然没有灰心。 又回到原点 让他觉得“我能行” 二年级下学期。开学一个多月了,张华东发现“2分学生”上课爱听不听,甚至影响其他同学学习,作业也时做时不做。 张华东终于忍不住“变脸”了,严肃地批评了他:“作业一定要交!不懂的可以问旁边的同学!上课要注意听讲,能听多少就听多少!” “变脸”收到了意外的好效果。三天内,“2分学生”的作业都交上来了,上课也能够及时把书本准备好。“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好像成了一名优秀生。”张华东奇怪地记下了学生的这一变化。 张华东想起了自己“变脸”的另一个原因。在和东山教育编辑部陈老师的讨论中,他得到启示,“2分学生”的不良学习表现很可能说明他智力发育迟缓。陈老师运用多种方法成功转化一个类似学生的事例,给了张华东很大的鼓励。张华东很自然地想到,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最好的,只有在不断探索中寻找更适合的方法。当实施了一学期的关爱、鼓励教育之后,适当地“变脸”,也许能有意外收获。 “变脸”后一个星期,张华东一直在给“2分学生”讲解进位加法,结果却总是不如意。“真拿他没办法。”张华东又叹气了起来。 由于张华东的特别关爱,上数学课时“2分学生”总是比较听话、比较安静。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可是语文老师却跟张华东抱怨过好多次:“他上课总是大吵大闹,你得跟他说说,他跟你关系比较好。” 期中考试,“2分学生”的数学考了36分,语文考了8分。张华东渐渐意识到,由于语文学习拖了后腿,学生连普通的题目都无法读懂,要考出更好的成绩也是不可能的。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功夫远在数学之外。 5月28日,县残疾人协会到学校进行智力测试。结果让张华东大吃一惊。全校智力最低的一个学生都得到了75分,而60分以下才属于智残。那么,“2分学生”不是智残。 测试的老师说,只要会10以内的加减法,就不可能是智残。张华东并没有迷信专业人士的说法,他查阅了许多相关书籍,发现“2分学生”学习成绩极差的主要原因仍然是智力问题。 “我认为,他是一个学习非常困难的学生。我尽了很大努力,他的数学成绩还是在20分左右。应用题一定是0分,因为题目中的每一个字他都读不懂。一些数字比较大、比较复杂的计算题,他几乎没有信心去学。”通过一年来的了解和观察,张华东作出了以上总结。但是,他同时也看到“2分学生”的优点同样也很多:他喜欢做事,喜欢表现,喜欢被表扬,喜欢被奖励,喜欢体育课、音乐课和美术课。 2分与20分对于“2分学生”来说,也许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张华东已然深深明了,除了教会“2分学生”学习,自己能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通过教育提高他的生活能力。“在学校,我会继续让他做一些事。他现在学会了发本子,敢到办公室拿东西了。我会让他拔草,帮助同学扫地,为学校公共卫生区拾掇纸屑。我还要继续发展他在篮球方面的优势。现在,他有两套运动服,都是23号,我要给他讲23号的由来” 原文网址:/detail/articles/2009050180873/他不是孤独的行动者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1日星期五陈红兵(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读了张华东老师与“2分学生”的故事,我很受感动。如果能把它推荐给更多的人,我相信是很有益处的。 真实具体。真实具体是这个故事能够感染人的前提。真实不仅在于张老师在博客里原原本本地呈现了转化结果,更在于他详细具体记录了自己的思想、教育措施、与孩子的对话,还有孩子的眼神、表情、举动,当然还有成绩,使得读者能够信任作者的文字,分享作者的感受和行动过程,能够亲近这个反应木讷迟缓、稚气诚实的“2分男孩”。虽然转化方案并不是完美的,但张老师的研究日志却使我们看到了教育过程所蕴含的细腻的美。 转化与接纳。转变“学困生”,尤其是选择这样一位距离及格十分遥远的孩子,是需要勇气的。张老师努力发现学生的现有起点和资质,以孩子爱画、能画为起点,创造性地让他画数学题,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开启数学的大门,搭建通向数学理解的支架。当张老师面对转化过程不见起色时,总是抱有期望,尝试寻找新的方式。最可贵的是,他不言放弃,不断告诫自己不要心急、要耐心,善于转化自己的急躁和怨气。这恐怕主要源自于他对学困生的理解和接纳。接纳和关爱是一切教育企图的基础,只有当接纳先于转化、重于转化时,教育过程才不会偏离基本轨道。张老师选择这个边缘孩子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着眼于给予他真正的关爱,让他挺直腰板说话。在张老师的引导下,我们看到,学生们之间也形成了一个接纳的氛围。 变与未变。张老师的研究虽然仅仅是个例,但它很好地说明了转变“学困生”的过程艰巨且漫长。经过一学年,在60分的标高下,从2分到20分的改变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似乎没有实质性意义,但真是这样吗?孩子身上发生了那么多变化,孩子更自信了,主动找老师出题做,愿意展示自己的作业,这些变化对他的发展没有意义吗?即便仅看那20分,与起初的2分相比,可是10倍增长,这一步对于这个孩子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这不是可喜的进步吗? 动态与交流。张老师在博客上发表了自己的系列教学日志,呈现了原汁原味的动态研究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张老师在不断反思和修正,更可以发现张老师不是孤独的行动者。在日志中,他多次与他人探讨,有接受同行建议,有回应网友评论,这些都已构成了他研究的组成部分。他身处福建省东山县海滨的一所村小,应该不算信息通畅之地,但他却主动开辟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在开放自己、贡献经验、分享思想的同时,也拓宽了自己拥有的资源。 张老师总以“2分老师”自称,这是自谦,更是自我鞭策。日志中,除了对现象的具体描述之外,张老师还在不断阐发自己的分析和总结,不断尝试概括,不断联系理论,这实质上就是一个根植于实践的理论生成过程,它是个人化的理论,是实践智慧,是服务于教学实践、使学生受益的理论,这正是行动研究的价值所在。相信随着一年年教学反思和改善的积累,他会有不少新的经验和认识,他的专业成长之路正在向前延展。 当然,转化“2分学生”的行动方案中,还有不少可以商榷与改善之处。比如,可以在学生喜欢画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数学概念、思维技能的引导和训练,促使他逐渐形成基本的数学思维。同时,语文是对思维能力的最基本训练,“2分学生”的转变需要语文、数学等多学科教师的联手行动,只靠数学老师的孤军奋战是不够的。 个案研究就如同讲故事,讲故事者的目的不在于宣讲一般原则和真理,而是为了分享、交流。每个个案都是独特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产生认同或异议,或激发出新的想法,这都是一种影响,会产生推广效应。这个故事是一份难得的讨论素材,因为它真实、感人、丰富、不完美和发人深省。它是一个未讲完的故事,读者对它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感受、经验和设想。我们可以让更多人一起来续写、扩写、改写这个故事,或由此引发出其他更多的故事。 原文网址:/detail/articles/2009050180871/无关作秀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1日星期五张滢 (中国教育报记者)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按常规,各地都会表扬一批在各行各业中表现突出的劳动者。同时,这些劳动者会被冠以“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而在教育领域,由于有了教师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和评选优秀教师这样特殊的待遇,很少有人会想到把教师和“劳模”联系在一起。并且,在人们的心目中,教育是和“科学”、“艺术”相关联的。至少,教师所代表的专业性,及其对人心灵和成长起到的积极作用,是许多其他行业的劳动者所难以企及的。 可是,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教育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抱有很大的期望,同时这种期望又不自觉地投射到教师身上,于是,教师成了育人“全能”的代名词。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学生,而非可以返工的产品,这就至少在道义上决定了教育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如果说育人在某种程度上难以衡量,那么至少教师的教学不允许失败。 不是有这样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这句话面前,教师的一切付出都与学生的成绩不可避免地挂钩。如果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教师将无可避免地被戴上“不会教”的帽子。 在这种急功近利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太多神话般的教育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甚至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没有批评学生,等等,都能成为教师给“学困生”下的一剂猛药。在服用了这样简单的猛药之后,学生的心灵会受到触动,会立刻发生转变。 在震惊与转变之间,这些叙写奇迹的教师隐去了学生对教师“良苦用心”的体察、自我反思以及如何树立自我改变的信心与决心。或者说,这些教师认为在学生的“震惊”与“转变”之间存在必然的连接,这也是此类故事因其传奇性而被诟病的原因之一。 张华东,这个村小教师,用他的执著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改变的别样故事。故事里没有奇思妙想,没有慷慨激昂,更没有奇迹发生。然而,看完这个故事,如果我们没有被感动,如果我们没法判断张华东老师的教学与育人科学与否,我们至少可以善意且满含敬意地调侃一句:张老师是在以“劳模”的姿态辛勤地工作着。原文网址:/detail/articles/2009050180874/是什么推动教师不断进步 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1日星期五我这样关心2分的学生,使他在他的学生时代还有可以留恋的东西,对于他的成长来说也许还是有一些意义的。 摘自“儿在成长”(张华东博客) CFP供图张彩云 (作者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博士) 张华东老师和“2分学生”的故事,让曾经做过多年教师而今从事教育研究的我百感交集。 感动、敬佩、欣慰之外,也有一丝怜惜和心痛。为张老师对学生浓浓的爱而感动,因张老师的执著追求而心生敬佩,为学生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而欣慰。但同时,张老师在帮助“2分学生”过程中遭遇的挣扎与无奈,也正折射出当前教师作研究的困境和压力。 一次行动研究之旅 张老师转化“2分学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他的一次行动研究之旅。发现“2分学生”是行动研究的开始。 学习困难学生,是绝大多数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都会遇到的特殊学生类型。这类学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师不得不在他们身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当付出与回报不相称时,当身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教育经典名言的无形暗示时,教师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教师会觉得是自己不行,没有能力教好学生。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教育现场普遍存在这样的现实:有过一次挫败的经历,再遇上类似的学生,大多数教师不是越挫越勇,而是会选择避而远之,以免“自讨苦吃”。 于是,“学困生”就成为了某些教师心中的负累,也成为了被遗忘和忽视的对象。难能可贵的是,张老师在其他老师的嘲笑和质疑面前,毅然决然地挑了一块最硬的骨头来啃一个只考了2分的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有着特殊需要的学生,是教师职业所蕴含的最重要的品质。 行动研究有待细致分析 在选定“2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之后,张老师首先想到了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只要他们有信心,想学,就没有教不好的。”我们就从张老师的这个研究切入点展开分析。 在研究日志中,张老师提到,每学期他都会做一个课题,但好几年了,没有人关注。这是当前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时比较有代表性的现象。一方面,社会各界提倡教师作研究,认为科研可以兴校,能够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教师到底应该研究什么?怎样作研究?对这些方面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在研究时常常急于寻找问题的答案,而缺少对问题作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解读,由此导致事倍功半,浇灭了教师作研究的一腔热情。 张老师的执著精神同样反映在对待科研的态度上,尽管学校层面没有人关注,但他仍在坚持。研究和转化“2分学生”的过程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这段时间里,其中的酸甜苦辣,虽然有网友们和各方外界力量的支持与鼓励,但仍然是张老师独自面对。 这种研究的态度值得肯定,只是张老师在刚开始面对“2分学生”的问题时,大可不必根据经验急于判定是自信心的问题。事实证明,“只要有信心就能学好”这个判定在“2分学生”身上没有得到验证。因此,教师作研究时,首先要承认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要进行客观、深入的观察和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后,才好“对症下药”。寻找问题症结的途径包括:听听前任教师的介绍和分析,了解学生家长,对学生的作业、试卷等材料进行分析,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利用专业量表评价,等等。 “学困生”的成因非常复杂,既包括认知能力的缺陷,也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基础有关。从张老师描述的整个过程来看,这个“2分学生”的认知能力落后于同年龄学生两个年级水平,因为他还未掌握一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也不会一年级的生字和阅读,属于典型的阅读困难和数学困难的双科学习困难学生。而随着年级增高,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数学能力的落后程度将继续加深。研究表明,国外约有3%-28%的学龄儿童存在某种程度和方式的学习困难问题。而我国的学习困难儿童比例则为17.4%。学习困难是特殊教育研究的新领域。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而当前绝大部分教师入职前和入职后都没有系统接受过该领域知识的学习,这使得他们在解决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时,更多地只能靠自身实践摸索的经验,缺乏科学系统的有效方法,这给教师职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分学生”属于边缘智力落后学生,要想提高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尤其是期望他能够达到正常学生的水平,是不现实的。对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也没有条件获取专业资料学习的张老师而言,其艰难可想而知。 因此,张老师需要调整目标,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2分学生”唯一的标准。事实上,通过反思,张老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一转向。 专业成长从反思中来 在行动研究中,反思对于教师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张老师采用了各种方法来提高“2分学生”的自信心,也根据“2分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画数学日记”、“优秀生辅导”等方法,并针对“2分学生”的表现进行反思。但这些反思大多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即用某种技术方法解决了某个问题。加拿大学者范梅南将教师反思划分为3种水平。反思水平最低的是技术理性水平,处于该水平的教师关注最多的是程序性的、技术的问题,即如何利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在最短时间内使教学获得最大的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所关注的是“怎么教学”、“面临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第二种水平的教师能够透过教学行为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但这种分析往往根据个人的经验,缺乏客观的标准。而只有在反思能够跳出事件本身,叩问自身的教育观、价值观和评价观,站在社会的宏观背景下来审视问题和分析教学时,反思才能达到最高水平,也才最有利于教师的职业发展。 在张老师和“2分学生”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困扰他的始终是该生的学习成绩,张老师的喜怒哀乐皆由此生。为此,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中的“好”,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不是唯有成绩好才是真的好?在我看来,“2分学生”脸上笑容的增加、学习主动性的增强、与教师的关系更加亲近、敢于表现自己这些都能说明教师教“好”了学生。张老师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增添职业发展的自信心。 当前,在过于强调学习成绩的狭隘评价标准的误导下,许多教师在教育“学困生”的过程中,显得急功近利,所写案例也大多套上了虚无缥缈的光环,在学习成绩提高的结果背后少有细致的过程描述和学生的变化、反复,读来感觉千篇一律、恰似隔靴搔痒。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叩问自身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智力多元、成才模式各异,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多元化。这种观念的转变不仅会减轻自身的职业压力,也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被接纳,从内心升出自信来。 从张老师与“2分学生”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方面启示。 第一,“学困生”的教育是当前教师面临的突出问题,教师不仅迫切需要吸收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接受相关的技能培训,更需要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理解。 第二,一线教师作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水平,因此教师要重视对问题的分析和解读,尤其需要从多个角度、听取多方意见,避免主观臆断。在对问题进行客观准确的定位之后,再来制订行动计划。在研究过程中,要学会跳出事件本身,站在职业发展的高度来进行反思,将研究学生与研究自身相结合,主动寻求专业帮助,更新专业知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水平。 第三,教师故事的交流和分享能够给予教师极大的社会支持,有利于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张老师通过写博客的方式记录了和“2分学生”的交往故事,得到了很多鼓励和支持,这使得他获得了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通过交流,他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专业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要主动记录与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走出职业孤岛,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使自身的职业发展获得不竭动力。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中的“好”,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不是唯有成绩好才是真的好?什么才能说明教师教“好”了学生? 原文网址:/detail/articles/2009050180872/故事的延伸 “2分学生的故事”被多家网站转载:中国教育报5月1日,刊登了“2分的学生”之后,引起了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他们纷纷转载了这个“波澜不惊的故事”。如: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论坛教育漫谈论坛教育漫谈 (/showtopic.aspx?forumid=8&topicid=207807&go=next)杭州北苑实验中学:(/download.asp?id=83&classid=57)古城保定教育精品屋:(/s/blog_4d72c2860100d5bs.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仓附属学校 教学教研 教研之窗 教研之窗 (/newsInfo.aspx?pkId=5243)豆丁网:(/p-12267192.html)博友阅读后的点评:一些博友,观看之后,感慨万端,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受,如:崔火炎博友点评: 从张老师与“2分学生”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方面启示。第一,“学困生”的教育是当前教师面临的突出问题,教师不仅迫切需要吸收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接受相关的技能培训,更需要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理解。第二,一线教师作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水平,因此教师要重视对问题的分析和解读,尤其需要从多个角度、听取多方意见,避免主观臆断。在对问题进行客观准确的定位之后,再来制订行动计划。在研究过程中,要学会跳出事件本身,站在职业发展的高度来进行反思,将研究学生与研究自身相结合,主动寻求专业帮助,更新专业知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第三,教师故事的交流和分享能够给予教师极大的社会支持,有利于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张老师通过写博客的方式记录了和“2分学生”的交往故事,得到了很多鼓励和支持,这使得他获得了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通过交流,他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专业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要主动记录与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走出职业孤岛,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使自身的职业发展获得不竭动力。(/showtopic.aspx?forumid=8&topicid=207807&go=next)赵小莉博友点评:读完文章,我感慨万端。学困生确实为数不少,我们这里地处偏僻,成绩较好的都往县城挤,学困生的比例呈不正常增多。这里的教师面对不少的学困生,还要接受保证不低于XX%的及格率,不低于XX%的优秀率等硬性指标,压力很难变动力。 (/showtopic.aspx?forumid=8&topicid=207807&go=next)热评*瑞瑞博友的点评:期待一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只跟过去的自己比。这样教师的教学成绩也就相对公平了。只要进步就好呀!/userlog/21353/archives/2007/521396.shtml#2035996特殊教育专家在博客上的跟踪指导:5月6日专家留言:张老师您好:中国教育报月日的关于分学生的故事看了。转变有两层含义:一是精神层面的转变。这一点您做到了。二是物质层面的转变,这里指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方面的转变,这一点您还在探索之中。目前研究的转变,似乎还不能摆脱后者。根据报纸上的故事,得知您费了很多时间。我们认为,这里还存在方案上的不熟练。准确地说,只要不是弱智。我敢于教育0分的学生。而且越是没有基础越好。06年中国教师报报道过我。目前在全国多个学校实验。如果您的问题仍没有解决,请在此回复我的回复:我想将“2分的故事”进行到底。在您的引领之下,我看了专家们对“2分的故事”的精心点评,极受感动,久违的泪水溢满眼眶。虽然,我没有教以前的那个班级,也就没有教那个曾经让我费尽心血的“2分的学生”,但是教哪个班级没有“2分的学生”呢?您对我的关注,也是对所有一线老师的关注,也是对所有的“2分学生”的关注。您的关注,坚定了我“永不放弃”的教育理念,坚定了我“转化差生从最后一名抓起”的信心,坚定了对不同的“2分的学生”的实践探究。所以,我决定“将2分的故事进行到底”。今年,我任教一年级数学,一学期过后,班级又出现了几个类似“2分的学生”,语文方面,也许老师已经决定放弃了其中的二位同学。因为他们太让语文老师伤心,费心,失去信心语文老师也曾经花费很长的时间想挽救他们,最后,只好让他们不及格了。我的做法-我会详细的写好这两个学生的故事,题目就叫将2分的故事进行到底,请您继续关注我的叙事,期盼给予点评,引领。谢谢。5月9日专家留言:如果从精神层面来帮助一个学生,毫无疑问地说,只要有心,一定做得到!但是帮助一个学生从2分考试到和普通学生一样,则必须有科学的训练方法。从现实教育环境来说,应试教育客观存在,从知识本身来说,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也非常必要。所以说,虽然可以从精神层面来改变2分学生。但让2分学生考试出普通成绩同样重要。否则这个研究也失去了一半的意义。因为从精神层面来改变2分学生,每一个教师都做得到。(只是不原意做罢了)以您的努力,加上科学的方法,是完全可以让2分学生成为普通学生,甚至高分学生的!您必须接受训练。否则,仍旧难以真正解决2分问题。我的回复:非常感激您的指点。您说得对,我必须接受训练。只是,我该如何接受训练呢?有关书籍您能帮我找一找吗?或者,可能,进行网上学习行吗?请您帮我设计一下如何提高转化“2分学生”的能力?谢谢。5月10日专家留言:大教育家面对差生都感到无奈。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科学的方法+时间这是唯一的出路。本人对差生问题非常关注,也和人合作做过一些实验,也有很多心得,报纸对此也有宣传,但最大的缺陷只怕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即使有信心和胆量,终究代替不了实践。要设计一个方案并不难,难的是真正让您能操作起来,而且行之有效。要解决2分学生的问题,可以去找湖南的一位老师。他和您一样,也是小学老师。不同的是,他走得很远,眼界非同寻常地开阔,自觉性很高,教育差生的方法已经自成体系。我在上一篇留言中已经链接了他的网址。这里链接一篇有关他的文字:/Article/zuzhijiegou/200810/901.html期待您从中获得些许启示。我学习后的回复:谢谢您的引荐。看了您介绍的郭成志老师的能做就是硬道理,为郭老师的智慧与对差生的倾心自觉的探究所折服。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了创意法教育。从这篇文章中,我大致对创意法教育有关了一点的认识。欣赏他的“最差既是最优”的简单哲学教育原理。当然,这仅仅是学习的开始。对于郭成志老师的创意法(专门课)、郭成志创意法(基础课)、郭成志创意法教育原理(教师阅读)郭成志创意法(家长版)我会找相关的资料,比较系统的进行学习,争取能找到属于我自己的“教育差生的方法”。 只是,我有些担心,不知道是否能够找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找到,也许也只有慢慢的去摸索了能做就是硬道理。我知道自己编教材,也许对于转化差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我在92年实习时,漳州市的龙师附属小学就那样做了。只是,那需要很大的智慧,以及很多很多的时间。这对于我现在来说,还是不现实的。也许,还有其他路可以走?转化“2分学生”日志原稿2分的学生和2分的老师 三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日志 儿在成长 (1)初次见面2006-10-10今年,新接了一个班级,不及格率是27%,与本年级12%的达标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把本学期的教学重点之一确定为学困生的转化。怎么转化呢?我想首先应该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只要他们有信心,想学,就没有教不好的。当然,要取得好的转化效果,还得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法的:按照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尤其对于具体形象思维比较差的学生应该尽量多的丰富他的具体形象思维,让他在实际操作、观察生活中思考所隐藏的数学。于是,我决定从班级里最差的学生教起第一单元只考2分的学生。 2006年9月28日,我第一次找到了那个2分的同学,很多老师知道后都在笑话我:怎么找那个2分的同学?好像一个 2分的老师一样。我想,他们说的实在太有现实意义了,这年头,要应付什么率,也应该找那些四、五十分的。找一个只考2分的学生,那不是自找苦吃吗?但我想,还是试一试,就当自己是一个2分的老师吧。 找到了2分的同学后。我出了几道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加法还可以,减法就不行了。15-6=?他想了很久还是想不出来。我说:10-6=?他还是想不出来。我再说:10元钱你买东西用去了6元,还剩多少元?他想了想说4元。我一听,哈,还真开窍了。我再说:4+5=? 他听完之后就说,等于9。就这样我再出了两道这样的题目,再引导他计算。我觉得还是有一点成就感。我感觉他也是很高兴。我发现第一节课他上得特别认真,不再趴在桌子上,还做了课堂笔记。我觉得有点儿意思。 (2)寻找转化的起点2006-10-1210月11日,我出了12道练习题:9-3= 10-6= 7+3=15+10= 16-7= 在完成练习的时候,我发现他在计算9-3=?这道题目时,停了大约一分钟左右,最后写下的答案是12。我提醒他:“是减的。”他还是在思考。我想他可能是受到昨天的练习的负迁移了,所以,我又提醒他:“不必向十位上借一当十,可以直接减。”果然不出所料,他很快就写下了得数6。 对于16-7=?和14-6=?这两道题,他通过思考都能独立的写出正确的答案。 加法是没有问题的,虽然速度不是很快,但正确率是100%。我特别高兴的是“15+6=21”这道题目他也能做对,我对他还是有信心的。另外,鉴于数形结合的教育思想,我开始布置他画画编写简单的应用题。不知道完成得怎么样,明天再说吧。 (3)画数学日记 2006-10-13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进修学校的李老师对于这个案例给予了关注与支持。她在第一篇博文中评析说:“就你举的这个孩子,我觉得他的问题在于不会用数学符号表达,也就是不理解“10-6”是什么意思。这可能跟他以前学习时不理解减法的意思有关,说不定你们班的孩子解答应用题有困难也跟这有关,不妨重新教学加减乘除的意义,教学时注意从生活背景抽象出数学算式的过程”。我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就指导他画他喜欢画的图画,然后编写一些简单的应用题。10月23日:检查了2分的学生画的画和编写的简单应用题,发现他的画画得不错,在班级属于中上水平,这是一个很大的发现。 两页作业纸,他画了一页多的画。 画的内容很丰富,有树,有花,有草,有好几类水果。其中有一棵大树画得很美丽,枝叶茂盛,树干很粗,有一棵向日葵也很好看。可是没有编写应用题,连一个字也没有写。我表扬了他的画,没有批评他没有编题那可能是他的能力之外的事。我轻声地对他说:“你的这棵大树可以卖100元,这棵向日葵可以卖10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他顺口说:“110元。”我夸了他,然后说:“现在你会编应用题吗?” 他点了点头。可是没看到他动笔。 我等了一会儿,知道他不可能动笔了,就对他说:“在大树的旁边写100元,在向日葵的旁边写10元。然后列式是:100+10=110。” 他顺利的照我说的写在本子上了。然后有一点得意地看着我。我读得懂他的眼神:我昨天答应他,只要他画得好,我一定让他的作业贴在墙上,让同学们看。我就请他这样做。 他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那一瞬间,我的心有了一点震动。 下课后,我特地把他叫到了我的身边,请他一定要认真画认真编题。他高兴地点了点头。不知下周一他能不能画好日记? (4)为他开辟一个学习园地 2006-10-16今天,我一走进教室,2分的学生就跑过来跟我说:“张老师,我画好了。”我一看,觉得他画得很好,也编了题。可是编的那些题都不对,我帮他编了几道题,然后对他说:“你画得很好。希望你今后好好地画,每天画一张,老师给你一个学习园地,专门贴你自己的画,好不好?”他高兴地点了点头。我这样做没有想很多。我只是想实践一下,这个2分的学生受到关爱后究竟会变成什么样,而不去期待他能考几分。 (5)“我的画被人撕掉了” 2006-10-19 早上,我一踏进教室,那个2分的学生就跑来跟我说:“张教师,我的画都被人撕掉了。” 我抬头一看,哎,心里一下子凉到了脚后跟:墙上为他开辟的学习园地成了一片空白。我木然地问他说:“你知道是谁撕的吗?”他说,知道,有四个同学我很奇怪他的表情:很平静,不哭也不闹,一副大度的样子。我跟他说:“知道了,你再画,明天我再帮你贴上去。”他还是一付笑呵呵的样子。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事似的。我有点怀疑他的大度。星期二和星期三我没有找那四个同学,我想让这件事冷却一下。两天以来,我冷眼观察了那四个同学,发现那几个同学坐得非常好: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下午,我一进教室就把他们一伙请到了教室的前面。终于,他们说出了撕画的原因:认为他的画不够漂亮,不能贴在墙上。哎!他们哪里知道老师的苦心。最后,我给他们的任务是:学会关心学习比较不好的同学;保证他的画不再被撕;保护他的画,如果有同学想破坏要制止。 下午放学后,我召开了班干部和小组长会议,就这件事进行讨论。 过后,我寻思,弱势群体的学生,如何树立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抬起头来说话? (6)送给2分的学生一本“画册2006-10-30 10月30日到漳州听课时,我为2分的学生准备了一本“画册”:全能100 分一年级上学期数学一课3练。这一本小册子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地方,那就是整本书几乎都是图形与数学的结合,在图形中隐藏着很多的数学问题。 所以这样做其目的有两个,其一是让他的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别让同学们再说他:画得这么难看也贴到墙壁上;其二是我还存有一定的幻想,在他有了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之后,是不是能提升他的数学思维。 送他“画册”的时候,他也像上次一样的,粲然一笑,感觉得出他是高兴的。我就跟他说:“你仿着书本的画,好好地画,画好了再贴到墙壁上。” 今天,在数学日记评比中,他被表扬了。因为他的画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长进。我奖励他一本小小的本子。我指着本子上的字问他说:“这个字念作什么?”他摇了摇头。我教他说:“这个字念作奖,你进步了,老师奖你一本本子。”他开心地坐回了座位。 我不知道,哪一天他画得累了,不想再画了,那时,我又该如何教他了。如果可能,我再想其他的方法,让他尽可能的感觉到画画是有趣的。 (7)没有一个学生不追求成功 2006-11-5 11月5日,2分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更加显得高兴。从周一开始,我把题目的类型做了加深和调整。从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入到了100以内的加法,退位减法,表内乘法。我发现他学得很主动,进步出乎意料的好。像下面这些类型的题目,他都会做了,而且正确率很高。12+32=44 他的方法是:10+30=402+2=4 40+4=4450+23=73 他的方法是:50+20=7070+3=73 125=7 我问他用什么方法,他笑笑的,没有告诉我。我说用105=5 2+5=7这样的方法计算行不行,他一直点头,憨笑。我不知道他是否听得进去。这一周,我得加强这方面的练习。5+5+5+5= 54= 我问他说: 4个5都加起来是多少?他想了好一阵子,然后说等于20。从相同的加数,到乘法计算,他可以正确的迁移。我很高兴。这一周这方面的题目还得再进行。如果他表内的乘法能够理解,能够正确地计算,那么,他就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了。 对于他,有一点我很赞赏:他能够利用很多的课内外时间,不折不扣的去完成老师要求他画的画,并且,从不在我没空的时候要求我给他出题目。他常常拿着他的一张一张的画摆在桌子上,看到我有空了,就对我说:“老师,给我出题目。”如果做对了,就高兴地说:“老师,可以贴到墙壁上了吗?”我说:“可以。”他把他的劳动成果展示在墙壁上,令其他同学大为羡慕,一直嚷嚷着说:“老师,我也要把作业贴在墙壁上。”他却常常不去理会同学们说什么,笑着,去贴他的画了。一周下来,贴了10多张,画画的内容与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对于做作业,学生一般是比较被动的。可是,为什么2分的学生却能够主动地要求老师出题目让他做呢?他可是一个2分的学生啊。像他这样的学生,可是在别人的冷眼中,在别人的嘲笑下学习的。 我想,给他一点儿阳光,他就灿烂;使他体会成功,他就更自信;给他撑腰,他就直起了腰板毕竟,没有哪一个人不想成功。 (8)对羽竹博客留言的回复 2006-11-7 羽竹博友在转化学困生方面觉得很没有信心,我建议他读一读我的博文“2分的学生和2分的老师”。她看完后,对每一篇短文都做了留言,我也做了回复。我觉得,我们的对话应该或多或少的可以说明一些教育理念。所以,把我给她的回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上半年合肥滨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国家能源集团2025秋招发布网站//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晋江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局公开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贵州雍福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批招聘5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贵州遵义教育发展集团实训服务有限公司招聘总环节人员及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闽侯大禹水利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公开招聘25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福州建工福厝置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批招聘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省水利投资集团(长汀)水务有限公司招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甘肃兰州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招聘4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湖北荆州市兴质市政园林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全国保密教育线上培训知识考试试题库有含答案
- 2025年上海科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 试点先行人工智能+智能客服系统可行性分析
- 兵团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基建投资拉动下工程机械需求预测与市场分析
- 胰岛素泵专家共识课件
- 电梯自行检测合规指南
-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 2025年住院医师规培-新疆-新疆住院医师规培(胸心外科)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说课课件
- GB/T 29163-2012煤矸石利用技术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