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级: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士 学位论文 博莱霉素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on on I 摘 要 博莱霉素 (从轮枝链霉菌 (酵产物中发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多组分糖肽类抗生素,各组分区别在于末端胺的不同。博莱霉素是广谱,低毒的抗肿瘤药物,对恶性淋巴瘤、头颈部癌、乳腺癌和食道癌有良好的疗效,还对发病率高,又无有效药物治疗的肝癌 有较满意的疗效。因此提高博莱霉素在发酵液中的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博莱霉素的摇瓶发酵着手,对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考察了前体加入时间和加入浓度对博莱霉素产量的影响。考察了碳源、有机氮源、 无机氮源 、磷酸盐 和 博莱霉素发酵的影响, 确定了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 为: 葡萄糖 1%,麦芽糖 3%,可溶性淀粉 3%,大豆蛋白胨 黄豆饼粉 3%,玉米浆 1%,豆油 , , , 优化后 的发酵培养基使 链霉菌 摇瓶培养条件下博来霉素的产量达到 对 链霉菌 培养条件优化的过程中,分别考察了 接种龄 、 接种量 、 发酵培养基初始 、摇瓶装液量对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 : 链霉菌 最适接种龄为 48h,最佳培养温度为 28 ,发酵培养基的最适初始 种量为 6%,摇瓶装液量为 8000。经发酵培养 条件优化后, 链霉菌 摇瓶培养条件下博莱霉素的产量达到 采用优化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并在发酵进行至 60h 添加 前体精胺,可明显提高效价,其摇瓶效价达 以摇瓶发酵实验为基础,进行了博莱霉素发酵由摇瓶到 16L 发酵罐的放大, 考察了 轮枝链霉菌 ( 16L 发酵罐中的代谢特性,包括发酵过程中的 代谢、氮代谢、生物量、溶氧、效价,确定 了发酵的溶氧临界点不低于 20%、发酵周期为 192h 以及发酵过程的 控制在 近。连续上了三批发酵罐,结果表明在 16L 发酵罐上的博莱霉素发酵单位可达 关键词 : 博莱霉素;轮枝链霉菌;发酵;培养基 ;发酵罐 ; 前体 a of in of in a on of as as a no to So it is to in We of of of of on of on of %, %, , , , 0. 3%. of ml of On of of pH of on 8h, 8 ,%,0of of mg/0h. on in up in a 16L in 6L of is of be no 0%, 92 pH be at .4,of of g / 录 第一章 绪论 . 5 莱霉素研究概况 . 5 . 5 . 6 . 7 . 8 . 8 . 9 . 10 生素的发酵 . 10 生素的发酵优化控制技术 . 10 . 12 生素培养基对发酵的影响 . 12 生素培养条件对发酵的影响 . 13 第二章 摇瓶发酵试验 . 15 料和方法 . 15 . 15 . 17 果与分析 . 23 . 23 . 25 . 25 . 26 . 29 . 31 . 32 . 34 . 34 种龄对博莱霉素产量的影响 . 35 种量对博莱霉素产量的影响 . 36 莱霉素产量的影响 . 36 . 37 . 38 章小结 . 39 第三章 小罐发酵试验 . 40 料和方法 . 40 . 40 . 41 果与分析 . 42 章小结 . 46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7 参考文献 . 49 致 谢 . 54 作 者 简 历 . 55 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 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5 第一章 绪论 莱霉素研究概况 抗生素是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等一类化学物质的总称。通常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在其生长活动过程中所产生,并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有机物质。抗生素是一个低分子量的代谢产物,分子量在 150间,由碳、氢、氧、氮、硫、磷或卤族元素组成(王以光, 1998)。 抗生素的分类方法很多,可根据其生物来源、作用、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和生物合成途径等对抗生素进行分类。但通常按照其化学结 构进行分类,即把具有相同基本化学结构的天然或化学半合成的抗生素分成一类,包括 青霉素、头孢霉素及它们的衍生物; 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 、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井岗霉素、春雷霉素等; 大环内脂类,如红霉素、麦迪霉素、阿维菌素、四抗菌素、泰乐菌素等; 四环类,如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 多肽类,如多黏菌素、杆菌肽等; 抗肿瘤抗生素, 如博莱霉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 D、阿霉素等。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认识的深入,一些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的抗肿瘤抗生素不断涌现,抗肿瘤抗生素是由微生物 代谢产生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物质,其种类繁多,已应用于临床的有 10 余种。博莱霉素、丝裂霉素、阿霉素、柔红霉素等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抗生素以及经化学修饰的同类物,已成为肿瘤治疗的较常用药物。这些抗生素抗肿瘤活性强、选择性高、毒性较低,显示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杨鸣琦等, 2005)。博莱霉素是一个广谱,低毒的抗肿瘤抗生素,不但对恶性淋巴瘤、头颈部癌、乳腺癌和食道癌有良好的疗效,更重要的是它对发病率高,又无有效药物的肝癌的作用更是目前已有的抗癌药中所少见的。 博莱霉素 (从轮枝链霉菌 (酵产物中发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多组分糖肽类抗生素 , 根据纸层析 、 B 两族 , 再分别进行 1、 1、 组分区别在于末端胺的不同 (李军等 , 2003)。 博莱霉素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可以解释为:博莱霉素进入体内后与 形成博莱霉素 - 合物,使氧分子形成氧自由基(包括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与 脱氧核糖反应,引发解、断链,阻止 制, 从而抑制肿瘤细胞 合成。在体内氧化酶的作用下,博莱霉素 - 成博莱霉素 - 后者在含巯基的化合物作用下可还原为前者,此循环作用可不断破坏肿瘤 复制(杨鸣琦等, 2005)。 内外博莱霉素的发展 日本的梅泽滨夫等人在 1966 年首先从轮枝链霉菌 (酵产物中发现博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 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6 莱霉素 (它是一个由十余种组份组成的混合物 , 是一组糖肽类抗生素 , 区别在于末端胺的不同。根据纸层析 、 B 两族 , 再分别进行 层析而得到1、 ,主要组份为博莱霉素 别占55 25 七十年代中晚期,培罗霉素( 在博莱霉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代博莱霉素产品。与博莱霉素相比,它在肿瘤细胞中浓度提高 4 倍,而毒性仅为博莱霉素的 1/3。其末端胺为苯乙丙双氨,该化合物的抗瘤谱比原来的博莱霉素广 , 不良反应比博莱霉素轻。 我国从六十年代末开始土壤中分离出了博莱霉素产生菌。七十年代初,即研制成争光霉素复合物,争光霉素具有多组份特点,其中组份 化学结构与日本博莱霉素 5)完全相同,组份 2、 致。在七十年代中期研究发现,虽然我国争光霉素某些组分与日本博莱霉素的某些组分完全相同,但我国争光霉素复合物的组分与博莱霉素复合物相比,差别很大;其中 分一般可达 50 尤其 0%以上,这在博莱霉素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国际市场上所用的博莱霉素药品为博莱霉素 博莱霉素 混合物,与国外所用的博莱霉素药品不同,国内 的争光霉素的主要成分为博莱霉素 国对博莱霉素 成功开发,使得这个化合物于八十年代初,即以单组分被命名为平阳霉素,用于临床肿瘤化疗, 1982 年获国家二级发明奖。平阳霉素的重要特点是抗瘤谱广,其肺毒性与 致相当,近二十年来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并于 1990 年收入我国药典。八十年代末,中国医学科学院 对争光霉素 通过化学方法及光谱分析 , 可以肯定争光霉素 博莱霉素 构完全相同 , 在复合物中所占比例一般在 10%左右 , 在某些批样中可达 15%以上。 但在日本的博莱霉素复合 物中,博莱霉素 莱霉素的结构 博莱霉素是糖肽类抗生素,由双噻唑基团、古洛糖和氨基甲酰甘露糖及嘧啶咪唑区三部分组成,各组分分子结构间差异仅在于氨基取代侧链的不同。例如博莱霉素 R 为精胺。 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 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7 结构式: C N N N O N N N O 3 N N O S S N 2 C O N H 2 O 3 O O 3 O H 2 N 3 O H N H O O O 2 O H H H 2 R . H C l 产生菌:轮枝链霉菌平阳新变种 ( S t r e p t o m y c e s v e r t i c i l l u s V a r . P i n g y a n g e n s i s n s p . ) R(末端氨基 ) 2 ( 2 5 6 莱霉素的生物合成 博莱霉素的生物合成包括 多肽和末端胺基两部分。在研究多肽部分生物合成过程中,从博莱霉素的发酵液中分离到种生物合成中间体, M: 甲基 )、 表明了博莱霉素肽链的延长和修饰过程是从端氨基酸逐步结合氨基酸和乙酸后延长的。通过记化合物对这几种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过程的研究表明 , 稀有氨基酸是在氨基酸结合入肽链后修饰而成的, 分子天冬酰胺和分子丝氨酸、分子甲硫氨酸甲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 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8 基合成; 丙氨酸、乙酸及甲硫氨酸甲基各分子合成; 由分子的 研究末端胺基生物合成时发现在博莱霉素的发酵过程中加入博莱霉素 末端胺基(用 记),结果产生了标记了的博莱霉素 研究证明胺类物质可结合进入博莱霉素的末端胺基部分(张文莉, 2003)。 莱霉素的前体效应 在抗生素生物合成中产生菌用来合成抗生素分子而本身又没有显著改变的物质,称为前体(宋培国, 1995)。前体除直接参与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外,在一定条件下还控制菌体合成抗生素的方向和增加抗生素的产量。在博莱霉素发酵培养基中加入天然或非天然博莱霉素的末端胺,可以抑制其它天然博莱霉素的生成,并生成包含该种末端胺的新的博莱霉素产物。往博莱霉素发酵液中加入培罗霉素前体以产生培罗霉素就是基于这一原理。胺基烷基衍生物如胺、胍、 锍等也可以结合至博莱霉素成为末端胺基团;这说明在博莱霉素的生产途径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末端胺对不同的博莱霉素进行生物合成(张文莉, 2003)。已有资料显示加入博莱霉素 非天然末端胺基抑制了其它天然博莱霉素成分的产生,这种前体效应也存在于其它的天然博莱霉素成分中。但例外的是 2 及 莱霉素 2 的末端胺基不能结合进入博莱霉素分子,而发酵液中加入博莱霉素 末端胺基,却产生了博莱霉素 只有痕迹量(李军等, 2003; 金文珊,许鸿章 , 1994)。所以国外对博莱霉素 今未见 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的报道。我国争光霉素 分与博莱霉素 构完全相同,但我国开发的菌种具有天然产生该组份的能力,我国的轮枝链霉菌平阳变种( n. 其天然产生的产物中 0%以上,这表明了我国的菌种具有与日本菌种不同的特点,这个特点也成为我们对其进行开发研究的基础。 莱霉素的发酵 发酵即借助微生物大量繁殖并积累特定代谢产物的现象(白秀峰等, 2003)。 博莱霉素发酵为多组分发酵,提高其发酵水平的 重要途径是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发酵工艺条件以及前体。 发酵培养基是博莱霉素产生菌生长、繁殖、代谢和合成博莱霉素的营养物质。培养基的组成和元素的配比对菌体生长发育、发酵单位、提炼工艺及抗生素成品的产量和质量有相当大的影响(宋培国, 1995)。 发酵过程中,博 莱 霉素侧链的形成需要胺基类化合物的参与,研究发现不同的氮源,由于所含的胺基类物质的种类和比例各不相同,所产生的博莱霉素的组份和比例也有所不同(张文莉, 2003)。 发酵工艺条件包括种龄、接种量、转速、摇瓶装量、 补料等。在博莱霉素发酵中,种龄是一个比较重要 的参数,应选择处于生命力旺盛指数生长期的菌体,种子培养时间太短,菌体太少,会使发酵周期延长;种子培养时间太长,则菌体易衰老,影响发酵产素单位(宋培国, 1995);已有资料显示目前在博莱霉素发酵中其斜面培养时间以 7、种龄 48h 为宜 (张文莉, 2003) 。大多数抗生素的最适接种量为 5%有时可加大到 20%也有的抗生素采用小接种量较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 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9 合适(梅乐和, 1999),博莱霉素发酵时接种量为 4%较好。博莱霉素发酵过程存在菌体生长和产生抗生素两个阶段,为好氧发酵,两个阶段对氧的需求程度不一样,通过改变摇床 的转速和培养基的装量可以改变摇瓶中的通气量,装量越多 , 培养基与空气的接触面越小,空气在培养基中的扩散程度越差(田云龙, 2001),已有资料显示博莱霉素发酵过程中转速为 220r/摇瓶装量为5050产素效果较好。发酵过程中培养基 菌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代谢活动的综合指标,它对菌体生长及产品积累有很大影响,是一项重要参数,已有资料显示博莱霉素发酵过程 右产素效果较好。对博莱霉素产生菌 0106酵工艺的研究表明,其斜面培养时间以 7为宜,种龄为 48h,接种量为 4%, 发酵周期 8 天时,博莱霉素产量较高。经过对培养条件的正交试验,发现在 750瓶中,以 50量并于 度 30 培养,菌体产博莱霉素能力相对最强。补料技术在抗生素生产中被广泛应用,补料的内容有补碳源、补氮源以及补全料,在博莱霉素发酵中已有资料显示 70株在摇瓶试验时,基础培养基为葡萄糖 饴糖7%、 蚕蛹粉 为基础培养基中的有机氮 源,在发酵过程中进行玉米浆补料,即于接种后第二天开始补玉米浆,每隔 24h 各补 总量为 28 , 15050发酵 7 天,效价生物检定结果说明补料后发酵单位 有所 提高( 虞悝等, 1976) 。 莱霉素组分鉴别 博莱霉素发酵为典型的多组分发酵,因此需要一个可简便对各组份进行定性鉴别的方法。发酵液纸层析所能提示的组分,只能代表、两大类,葡聚糖凝胶梯度柱层析虽能将所有组分分离,但分离所需的样品量较大,且需一定的设备和时间,尤其在同时分离多数样品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特 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博莱霉素的各个组分对生物效价测定用的枯草杆菌的敏感度十分悬殊,因此生物效价的高低并不能反映绝对得量的差异,更不能表示博莱霉素各组分的绝对百分比,为此使用薄层层析分离法。薄层层析后的干板,用以水浸润的滤纸复盖,使博莱霉素扩散于纸上,扩散所需时间依样品量而异,通常于 15 分钟左右轻轻取下滤纸,使不影响硅胶的剥蚀,然后将此滤纸供生物显影用,指示菌为枯草杆菌 *6633, 37 过夜后可以获得清晰的层析图;硅胶板风干后,喷洒 三酮乙醇溶液供茚三酮反应阳性组份的鉴别用;用 酮溶液及 坂口反应阳性组份的鉴别用;所有的 B 组组份都呈坂口反应阳性,某些 A 组的组分呈茚三酮反应阳性, 茚三酮亦有反应但不呈紫色;将生物显影的层析图与茚三酮反应及坂口反应阳性的点子相对比,再结合某些标准品,根据 结果为 6、 包括 在 定性角度出发可进行二相薄层层析,从定量的角度出发需进一步选择分离效果更好的溶剂系 ,除上述定性鉴别外亦可使用萤光反应,萤光强度可以直接反映各组分含量的多寡,但此时样品的纯度必需提高,不过萤光反应的灵敏度不如生物显影法高(虞悝等, 1976)。 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 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0 究展望 博莱霉素是广谱,低毒的抗肿瘤药物,对恶性淋巴瘤、头颈部癌、乳腺癌和食道癌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一提的是其 了具有与博莱霉素相同的抗瘤谱外,与同类的博莱霉素族抗生素相比,它的肺毒性最低,且对心、肝、肾无害,尤其不损伤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和骨髓造血功能,还对发病率高,又无有效药物治疗的肝癌有较满意的疗效。因此提高博莱霉素 分在 发酵液中的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杨铭等, 1995)。 研究发现我国土壤中筛选出来的菌种经过选育、优化后得到的轮枝链霉菌平阳新种其天然产生的产物中 份即可达 10%以上,表明了我国的博莱霉素产生菌所具有的重要特点。若向发酵培养基中加入其前体精胺 , 可将博莱霉素 复合物中的含量提高到 50 这将为我国成功开发博莱霉素 外还应深入考察前体物加入法的具体方式和最佳用量以及与其它相关因素的关系。另外对博莱霉素基因工程菌以及博莱霉素与酶概念关系的研究在理论上也有重大意义( 1999)。 生素的发酵 生素的发酵优化控制技术 抗生素的发酵过程是一个非线性、多变量和随机性的动态过程,发酵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被控对象。温度、溶氧、 养基成分、细胞形态、细胞浓度、产物组成及含量等均是发酵过程的重要控制参数。微生物发酵是复杂的 “生命 ”过程,随着计算机及控制技术的突飞猛进,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发酵动力学模型研究的完善,发酵过程控制系统愈来愈多,应用范围亦越来越广。以下介绍近年在抗生素发酵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优化控制技术。 尺度微生物过程 优化法 多尺度微生物过程优化法是基于细胞代谢流检测、参数相关分析的一种发酵优化理论和 方法。此方法 高度重视细胞代谢过程中代谢流变化所导致的某些现象特征的获得( 张嗣良, 2001; , 1949; ) 。通过代谢参数( )与离线参数(糖耗速率、氧耗速率等)随时间变化情况的相关分析以微尺度的工程学观点,了解细胞代谢物质流与生物反应器物料流变化的相关性,对发酵过程进行深入研究,进而达到发酵优化的目的 ( , 1988; E , 1986; , 1990) 。以此理论为指导,梅岭霉素的发酵水平在 50L 发酵罐中超过了400u/斌, 2003; A, 1979 ; C, 1980 ; , 1998) 。 归正交实验设计法 正交回归设计是将正交设计与回归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试验方法 ,利用回归设计安排试验,对试验结果用方程拟合,得到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对模型进行图形模拟或数学模拟,求得模型的最优解,并在一定范围内预估最佳方案(刘细明, 1994)。此法模型参数估计精度高、计算简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 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1 便,使实验 工作量大为减少,实验验证寻优结果满意。所得到的模型还可用于预报、控制及其它深层研究(陈敏,王静馨, 1993; 贺仲雄 , 1985;薛履中, 1989)。近年来,正交回归法在国外已经应用于抗生素科研和生产的培养基组份与条件的优化中。 匀设计法 均匀设计 (e法,是我国数学家方开泰等独创的将数论与多元统计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试验方法。均匀设计中使用的试验结果数据务必尽量精确,这是准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的前提,否则很难优化出准确结果(魏 春,宋文军, 2003; 张克旭, 1992;方开泰, 1994;黄 剑,姚庆祥 , 1992)。均匀设计适合于多因素、多水平试验,可使试验处理数目减少到最小程度,仅等于因素水平个数。均匀设计虽然节省了大量的试验处理,但仍能反映事物变化的主要规律。通过此方法对利福霉素 酵培养基中的氮源配比进行优化,确定了各成分的最佳配比,使摇瓶发酵效价提高了 10%以上(蒋毅等, 2005)。 心组合设计法 中心组合设计 (国外近年来开发出的一种基于统计技术的优化方法,有实验次数少,精度高, 预测性好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生物技术的各个领域。(陈斌,庄英萍, 2002; A , 1979; C, 1980) 。 应用中心组合设计对梅岭霉素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通过部分因子实验对发酵培养基进行评估 , 确认玉米粉、淀粉和酵母粉是影响梅岭霉素发酵水平的关键因子 , 优化后梅岭霉素发酵单位从 5113高至 23118g 斌等, 2002; , 1998; P, 1999 )。 式识别法 模式识别方法是从空间区域划 分和属性类别判断角度出发,处理多元数据的一种非函数方法。应用模式识别调优法,对发酵的各项可控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对降低原料单耗和产品成本具有很大潜力( 王静馨, 1997)。由于发酵培养基中成分较多,各成分间有相互影响,而模式识别方法对处理这样的多因子、非线性、高噪声和数据样本点分布不均匀的复杂数据很有优势 (徐咏全 ,张蓓等, 2003; 1998; 陈敏 ,刘万卉等, 1996) 。 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处理发酵过程多目标优化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发酵过程受多指标制约,而各指标很 难采用简单评价分法。同时,应用单纯形式优化搜索时,必须有优化目标的定量数值 ( 陈敏,王静馨, 1995)。模糊综合评价既解决了多重评价目标的模糊性问题,也将多目标转化为单目标并且能给出用于试验排序及推进的优化目标定量数值。 此外,还有响应面分析法、稳健性设计法、关联度分析法、神经网络法等抗生素发酵优化方法。 (钟环宇,许建军等, 2004;王亚军,姚善泾等, 2003;方柏山,陈宏文等, 2000;周华,韦萍等, 2002)。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发酵过程最优化控制,但这样的控制往往是次优的而不是最优的,这是因为发酵 罐中所培养的微生物有其特定的遗传特性,对环境有各自特定的响应。目前,大量的研究工作者已为发酵过程最优化控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积累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今后仍需发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 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2 酵、化工、自控、仪表和数学科技人员合作与努力,将现代控制理论与发酵生物学原理、生化工程理论相结合,在工业生产上尽快实现和普及发酵过程最优化控制。 生素产生菌的生长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关系 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通常情况下抗生素产生菌的生长与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当微生物生长的潜力得到充分表达,菌体生长迅速时,就会对次级代谢活性产生抑制 。相反,限制菌体生长的条件却能促进次级代谢的活性( et 1983; 1986)。 一些比较早的有关抗生素生物合成的资料主要来自于分批培养的发酵动力学研究。在抗生素工业生产中抗生素产生菌的生长曲线可以被划分为菌体生长和抗生素生产两个阶段。生长阶段被称为 “菌体生长期 ”,而生产阶段被称为 “代谢产物合成期 ”。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进行分批发酵,通常只有在某一种营养成分已耗竭或其浓度已降低至一定的水平,菌体的生长速率降低时才开始大量产素。产素菌的这一特性可能是在克服竞争性生存压力的进化 中建立起来的,抗生素产生菌为了能在营养贫乏的环境中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而合成次级代谢物质以抑制或杀死其它微生物。这种两阶段的划分也并不是绝对的,有时这两个阶段是相互重叠的,甚至是平行的,如氯霉素的发酵过程( et 1951; et 1972)。在能支持产素菌快速生长的复杂培养基中,许多抗生素的发酵(如氯霉素、粘杆菌素、青霉素和杆菌肽)动力学符合典型的菌体生长期 代谢产物合成期两阶段,但在支持慢速生长的合成培养基中生长和产素这两个阶段经常互相重叠( 977; 974; 949; et et 967; 972)。 1968 年曾提出( 1968),在发酵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抗生素产生菌的形态与生理特点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生长阶段代谢旺盛,营养物质利用迅速,菌丝干重增加很快,在这个时期几乎不产生抗生素;而在抗生素合成阶段则相反,生长停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商法课程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软件测试工程师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健康教育与推广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口腔医学专业考试试卷及答案
- 成都某老年公寓商业计划书
- 七级历史试题及答案
- 再谈图书馆岗位设置
- 室内人像照片的调色技巧及案例分析
- 世界经济概论(中)
- 2025年核磁共振岩心测试仪项目发展计划
- (高清版)DG∕TJ 08-7-2021 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置标准
- 无房无车离婚协议书
- 南师附中高三数学备忘录及答案详解
- 2025-2030年中国甲巯咪唑片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史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 2025年安徽国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第二季度社会招聘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考语文7-9年级总复习古诗词默写
- 国家职业标准 4-11-01-01 供电服务员 (2025年版)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综合练习(三)-2025届中职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高教版(2023版)
- 情境+任务驱动作文(兼审“情境”与“任务”)-2024年中考语文重难点复习专练(江苏)学生版
- 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中考数学一模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