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用《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_第1页
上课用《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_第2页
上课用《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_第3页
上课用《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_第4页
上课用《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关于左传,2,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故事背景,3,秦国为什么要联合晋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故事背景,4,无能为()也矣,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wi,f,gng,yu,f,佚之狐(),fn,zhu,qu,秦军氾()南,若不阙()秦,夜缒()而出,失其所与,不知(),使杞()子、逢()孙戍()之,zh,q,png,y,sh,我来读读,5,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课文诵读,6,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课文串讲,以:因为,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状语后置,军:驻扎。,名动,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7,课文串讲,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8,公元前630年,郑,新郑,秦,晋,秦军,秦晋围郑示意图,氾水,函陵,氾南,崤山,晋军,9,第一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结合文章题目谈谈你的理解?“晋侯、秦伯围郑”,秦晋两国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兵临城下,危如累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写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军分驻两边,互不接触,这就为烛之武秘密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一段,10,课文串讲,介绍背景晋秦围郑的局势、晋秦围郑的原因以及晋秦两国的驻军位置。,第一段,作用: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1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课文串讲,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使:派,若:如果,师:军队,辞:推辞,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犹:尚且,为:做(什么)已,同“矣”,子:古代对人的尊称。,而:表转折,却,是:这,过:过错,然:可是,(烛之武)许之,许:答应,12,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敌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课文串讲,烛之武临危受命,13,课文串讲,思考,1、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什么用?,2、烛之武在使命面前为什么先“辞”?,3、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见秦伯?,4、烛之武为什么在郑伯劝说之后又“许”?,14,课文串讲,1、”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能,2、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鲜明的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也委婉批评了郑伯不能重用人才,3、面对烛之武的不满郑伯表现的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然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4、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15,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曰,夜:在夜里。,名状,(烛之武)夜缒而出,既:已经,亡:使灭亡。,使动用法,敢以(这事)烦,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当晚,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哪敢拿这件事情来烦劳您。,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16,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越:跨过。,鄙:把当作边邑。,名意动,其:这件事,焉:为什么,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厚:变雄厚,薄:削弱,以为:把(它)作为,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共:通“供”,供给,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尝:曾经,为:给,赐:恩惠,17,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济:渡河,(晋君)许君焦、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夫:发语词,有何厌,厌:通“餍”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东:向东。,名状,封:使作疆界。,使动用法,肆:扩张。,阙:削减,焉:哪里,唯:希望,图:考虑,说:通“悦”,盟:结盟,戍:守卫,乃:于是,18,当晚,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哪敢拿这件事情来烦劳您。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19,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20,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秦伯为什么能够接受他的建议?烛之武的语言表达技巧?烛之武是什么样的一个人?,21,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语速承前,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矛盾,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阐明利害,动摇秦君.,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22,烛之武的游说艺术,迂回战术不暴露游说目的,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似乎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存郑对秦倒有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18,2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同床异梦的矛盾,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透辟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本性贪而负义,且欲壑难填。使秦君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烛之武的游说艺术,24,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婉言以说,处处尊重对方:“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不刺激对方,创造和谐的谈话氛围。“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烛之武的游说艺术,25,烛之武谋略小析,处处言秦,处处为郑,明里为秦,暗则为郑,三寸巧舌力挽狂澜纾国难,一番善辩情荡衷肠罢干戈。,26,烛之武的形象,烛之武,志士,勇士,辩士,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勇入秦营,知难而上。,不卑不亢,机智善辩,27,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之:代指秦军,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及:达到,因:依靠,而:却,敝:损害,所与:所亲附的人。所+动,知:通“智”,乱:(军队)散乱,易:交换,替代,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其:还是。表商量语气,去:离开,之:代郑国,28,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结局:晋军亦退师,29,“不仁、不知、不武”晋文公退兵理由最关键是哪一点?由此可见晋文公什么特点?,迫晋退兵,晋文公: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不仁”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围郑。“不知”才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的冷静判断。“不武”即胜负难料,晋国退兵,也是因为个人之利,30,整体把握,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坦言知亡,避其锐气亡郑无益于秦存郑无害于秦亡郑有害于秦,分析利弊层层深入,31,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起因),烛之武说服秦伯(经过),秦晋退师(结果),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灭郑无益于秦(争取结盟),晋有野心(离间),越国以鄙远困难,亡郑以陪邻失策,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于秦有益,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举例论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推理论证),不可靠,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子犯请击之,晋文公不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32,问题探究,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主要人物:烛之武主要事件:退秦师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33,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34,6、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3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3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37,善于分析利弊,讲究语言艺术,善于揣摩心理,7、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善于利用矛盾,机智善辩的外交家,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38,讨论探究,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郑伯作为当权者做得如何?从中要汲取怎样的教训?佚之狐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他自己为什么不去说秦而举荐了烛之武呢?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39,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嫉妒、红眼病。,40,2、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与诸葛亮一样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41,知识点归纳,42,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越国以鄙远与郑人盟唯君图之既东封郑阙秦以利晋,(驻军,驻扎),(意动,以为边邑),(订了盟约;建立同盟),(计划,考虑),(使成为疆界),(使得利),名词动词,4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词类活用,(在东边),(在西边),(在晚上,当晚),(在早上;到黄昏),名词状语,4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名词,词类活用,(恩惠,好处),45,臣之壮也越国以鄙远共其乏困,词类活用,(壮年),(远方,边远的地方),(缺少的东西),形容词名词,46,因人之利而敝之肆其西封,词类活用,(损害),(扩张、延伸),形容词动词,47,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词类活用,(使灭亡),(使亏损),(使.退却),使动用法,48,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通假字,49,(古/今),贰于楚也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今有急而求子微夫人之力,古今异义,(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您,多指男子/儿子),(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50,虚词辨析,之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是寡人之过也3。邻之厚,君之薄也4。行李之往来5。夫晋,何厌之有?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8。因人之力而敝之,之1。助词,主谓之间2。助词,的3。助词,主谓之间4。助词,主谓之间5。助词,宾语提前6。代词,指郑国7。助词,的8。助词,的,51,而1。今急而求子2。夜缒而出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朝济而夕设版焉5。因人之力而敝之,虚词辨析,而1。连词,表示转折2。连词,表示修饰3。连词,表示结果4。连词,表示承接5。连词,表示转折,52,以1。以其无礼于晋2。敢以烦执事3。越国以鄙远4。焉用亡郑以陪邻5。阙秦以利晋6。以乱易整,虚词辨析,以1。介词,因为2。介词,拿(它)3。连词,表示目的,“来”4。连词,表示目的,“来”5。连词,表示并列6。介词,用,53,3.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且焉置土石,(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54,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失其所与,不知4.吾其还也5.安陵君其许寡人.,代词,它郑国代词,这件事自己的副词,还是表祈使语气,55,一词多义1.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2.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失其所与,不知3.能今老矣,无能为也。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如果连词,你代词,像动词,知道,明智,才能名词,能够动词,56,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2.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3.秦伯说1.不辞劳苦2.停数日,辞去。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陈说动词,杂说名词,通“悦”,推脱动词,告别动词,推辞动词,边远的地方名词,把作为边邑名词意动,浅陋鄙俗形容词,57,微1防微杜渐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3.见其发矢十总八九,但微颔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之1.辍耕之垄上2.子犯请击之3.是寡人之过也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细小形容词,隐约地形容词,稍微副词,没有不副词,到动词,他们代词,的助词,主谓语之间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58,(烛之武)许之(主语)(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宾语),特殊句式,省略句,59,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特殊句式,倒装句,60,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特殊句式,是寡人之过也。,61,重要虚词例释,1、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62,2、以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63,3、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64,4、之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5,5、其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以其无礼(郑国,代词),66,写作特点,1、伏笔与照应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67,2、波澜起伏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68,文学常识,1、我国古代的几部编年体史书(1)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丘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2)左传,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