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二十七《止酒》.doc_第1页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二十七《止酒》.doc_第2页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二十七《止酒》.doc_第3页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二十七《止酒》.doc_第4页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二十七《止酒》.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二十七止酒止 酒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陶诗以酒名篇者三:一曰“饮酒”,二曰“止酒”,三曰“述酒”。饮酒诗二十首,内容广泛,有借酒以消忧者,有因酒以抒怀者,有记田父见候者,有写田园风光者述酒诗,“以酒的制造和重酿,比桓玄、刘裕相继篡夺,愈演愈烈”(逯钦立关于陶渊明,见逯编陶渊明集)。惟止酒诗,乃一时兴到笔随之作。每句包含一“止”字,属俳谐体。全诗二十句,分两段:第一段写“居止次城邑”,第二段写“止酒”。诗一上来就从远处落墨,写“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这个开端,有如天外飞来,突兀离奇,使人产生悬念:不是写“止酒”吗?怎么写起“居止次城邑”来了呢?这就自然地吸引着读者急于要读下去。接着,诗人以对偶句式,展示出“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的情趣。“高荫下”“荜门里”,是田园生活逍遥、自在、恬静、闲适的象征。结庐人境,远离闹市,或坐于高树荫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之五);或步于荜门之内,“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既无樊笼锁,又无车马喧,心闲意远,其乐何极!然而诗人意犹未尽,浓墨饱含,又以对偶句式,补写了“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两句。这两句,一写菜蔬之素淡,一写天伦之乐趣,与前四句写起居之闲适,在形象上互相补充,在意念上互相深化,从而突出了田园之乐。这是第一段,是陪衬,为第二段扣题目、写“止酒”,垫好了底。然而诗人并没有马上“止酒”,而是从反面落墨,写酒不能止:“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事实正是这样。当诗人高歌“归去来”、“携幼入室”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有酒盈樽”,紧接着便是“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对酒之情,何其浓耶!归田以后,有酒无客则自饮,挈酒相与则共饮,邻曲过门则招饮,亲旧置酒则造饮,真个“无夕不饮”(饮酒诗序)。不饮则“情无喜”,不饮则“不安寝”、“不能起”。这四句,诗人先用顶真修辞格,上下两句,首尾相联,清楚地表明了连续性思维的内在联系;再用对偶句式,“晨”“暮”“起”“寝”相关,排偶而下,自然地显示出行文的气势,他虽然也相“止酒”,但又恐因此而“营卫不理”(即血气不和);从而极力强调酒已成他不可须臾或离的精神支柱。这一层,一方面是上文的延续,展现出诗人爱闲又爱酒的完整形象,另一方面,又为下文写“止酒”蓄势,使诗歌曲折迂回,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接下去,第二层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急转直下,以上反复申说止酒的弊端和不可能,以下则反复强调“止酒”的必要性重要性。“徒知”、“未知”、“始觉”、“真止”,表明思想由“不乐”到决心“真止”的变化过程。“不乐”,上承“无喜”,是就性情而言;“利己”、“为善”,下映“清颜”,是就健康而言。两者一比较,孰轻孰重?饮乎止乎?不判自明。故曰:“今朝真止矣。”至此,不仅“不安寝”、“不能起”都被压倒,成为铺垫之辞,就连“情无喜”也退居陪衬地位,而把“今朝真止矣”这一层推到明显的位置上,让读者感到诗人这回真的要“止酒”了。第三层是申说,极言“止酒”有利,是“利己”、“为善”的大好事。“从此”,表明立即行动,不犹豫;“一止去”,表明坚持到底,不反复。“止酒”到底“利”在哪里?何“善”之有?诗人写道:“将止扶桑涘。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意思是清颜永驻,如日之恒,延年益寿。这与曹操诗句“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龟虽寿),言殊而意同。在这里,诗人将健康长寿之理与日之恒联系起来,融为一体,达到了说理言情的目的。“扶桑”,十洲记谓“日所出处”,借指红日东升,以喻朱颜不改,形象而生动。“奚止”,表反问,强调了“止酒”的养生效果,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给人以有益的启示。的确,人的生死,乃自然规律,无可抗拒,但如能善自保养身心(包括止酒),还是可能延年益寿的。这一层,既是第二层内容的补充,又是第一层意境的开拓,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遥与第一段相辅相成,有力地表达了止酒诗的主旨。陶渊明“性嗜酒”(五枊先生传),虽非以酒为命,但他确实把酒作为他生活中第一需要。彭泽县令任上,“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萧统陶渊明传)。宋文帝元嘉元年(424),他六十岁,颜延之“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宋书陶渊明传)。元嘉三年(426),他六十二岁,叩门乞食,也还是“觞至辄倾杯”(乞食)。直到临终前,还在哀叹“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挽歌诗其一)。陶渊明一生“淡焉虚止”(命子诗称述父德语),唯不肯止酒,而以止酒为诗,何也?盖以“抱疾多年”(答庞参军诗序),不得不止,这是他最大遗憾,因戏为此辞。这一戏言,引起了二苏极大的兴趣。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苏轼被贬海南,苏辙亦贬雷州。二人相遇于藤,同行至雷。苏轼“病痔呻吟”。苏辙亦“终夕不寐”,因诵这首止酒诗,劝轼止酒。轼和陶诗原韵,“因以赠别”。诗的结尾说:“从今东坡室,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