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2,考试大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点搜索:周朝的建立;分封制的内容、作用;宗法制的内容、作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程标准: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热点考向: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3,简介:中国历史分期,.,4,一、中国古代史:约距今170万年前1840年,1、原始社会:约距今170万年前前2070年三皇: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奴隶社会:前2070前476年夏朝:夏禹夏桀(前2070前1600年)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商汤商纣(前1600前1046年)殷(今河南安阳)西周:周武王周幽王(前1046前771年)镐(今陕西西安)东周:周平王洛邑(今河南洛阳)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统一时期),(大分裂时期),.,5,3、封建社会:前4751840年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年(咸阳、长安、洛阳)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隋唐时期:581907年(长安、洛阳)五代十国和两宋时期:9071279年(开封、杭州)元明清时期:12711840年(1912年北京),(大分裂时期),(大统一时期),(第二次大分裂时期),(第三次大统一时期),(第三次大分裂时期),第四次大统一时期,.,6,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7,2、近代后期:19191949年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的历史时期包括:中共诞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21年、1924192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6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8,三、中国现代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9,王位世袭制(启、沿用近4000年),一、夏商的政治制度,商王,地方,.,10,王位世袭制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本质)是以最高统治者王为核心和维护王、诸侯继统的王权专制制度。夏商周三代,王位世袭制历经了形成、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11,.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专制。请你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答案提示)观点:历史的进步。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12,商朝的主要官员及其职责:,商朝实行的内服外服制:不是分封制。内服是王畿,既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方国是部落联盟发展而来,非商王赏赐,是一种联盟制度。,.,13,.,14,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内容:分封对象(几种类型?主要的诸侯国?)诸侯的义务和权利,结果:西周后期,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时期秦朝,废除。(被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地方行政制度),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5,三、宗法制度与礼乐制,(一)宗法制:1.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宗法制度的内容:()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保证王权稳定。,.,16,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5.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制数千年来保障了统治者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原则:西周初年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母贵)不以长”的传统。,大宗小宗的关系: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17,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1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2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18,(二)礼乐制度(周礼):内容:对统治阶级日常活动制定规则和仪式,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贵族不同礼仪。作用: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维护等级制度,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19,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1.“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2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3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4.干部职务终身制,.,20,本课小结,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商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央,地方,分封制,宗法制,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封侯、伯,特点,作用,内容,破坏,内容,特点,作用,封建诸侯,以蕃屏周,加强统治,巩固王权,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被破坏,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嫡长子继承制,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21,中国部分姓氏的由来以母系氏族的符号为姓,如姬、姜、姒、姚以封国或封邑之名为姓,如齐、鲁、秦、吴、楚。以官职为姓,如司徒、司马、司空、谏、仓以技艺、职业为姓,如巫、卜、陶、匠、屠少数民族融合改姓,如元、祝、关、钮因赐姓、避讳而改的姓,如朱、帅。氏于居:郭,.,22,1、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它能够说明()A、宗法制的确立B、王位世袭制的实行C、嫡长子断承制的确立D、诸侯争霸,2、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依治的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依据宗法制的组织形式,家族内部有大宗和小宗之分,下列属于大宗的是周天子鲁国国君在自己封地内诸侯诸侯国中的卿大夫A、B、C、D、,B,A,.,23,3.(2010全国新课标文综)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解析: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答案:C,.,24,4、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评述,正确的有()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受封诸侯有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受封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日后的分裂割据创造了条件A.B.C.D.,5、“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诸侯间争夺土地、人口,互相残杀B.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趋向崩溃D.诸侯争霸,诸侯国数量减少,B,C,.,25,6、下列对于宗法制的表述,错误的是()A.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B.是由母系氏族的母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C.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D.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B,7、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周王室周王嫡长子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A.B.C.D.,C,.,26,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2课,.,27,考试大纲: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搜索: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官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热点考向:加强中央集权对国家统一的作用,.,28,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原因(2):概念,两者关系(3):基本矛盾(4):发展趋势(5):影响,.,29,(1)经济基础: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发展。(2)社会根源: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3)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尤其是韩非子的理论。(4)历史背景:周王室衰微导致春秋战国大混乱的历史教训。(5)地理原因:中国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促成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原因,.,30,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的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2、基本矛盾(1)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的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31,(4)发展趋势:战国初步形成秦朝正式建立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清达顶峰,.,32,5、评价及作用:(1)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初、中期以积极作用为主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33,(2)消极作用封建社会晚期以消极作用为主政治: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34,二、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西周灭亡与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1)背景: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的地区。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2)目的: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人民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相互间进行战争。3、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措施、目的),.,35,4.秦的统一,(一)统一的原因,1.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各地的联系增强经济基础,2.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奠定基础政治基础,3.民族频繁交流促进民族融合民族基础,4.人民饱受战争痛苦渴望和平统一群众基础,5.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强盛物质基础,6.秦王嬴政雄才伟略制定正确政策个人条件,(二)统一经过,.,3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1皇帝制度的建立,2中央官制的建立,3地方建立郡县制,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7,1.皇帝制度的确立,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独裁充分体现了皇权专制的色彩,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核心内容,.,38,皇帝,三公九卿制,御史大夫,丞相,太尉,诸卿,(牵制),(统率),(统率),(虚设),直接控制,2中央官制的建立,.,39,九卿,.,40,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和教化,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典客,掌管外交和少数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室宗族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41,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至旁落。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42,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标志着我国古代由世袭贵族政治发展到了官僚政治。,3地方建立郡县制,.,43,试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说明郡县制的进步,.,44,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相同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不同点,.,45,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请回答: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根据材料二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46,(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3)皇位世袭。(4)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47,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48,考试大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搜索: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汉朝到唐朝的选官制度。,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9,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两汉(二)隋唐(三)北宋(四)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两汉(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三)北宋(四)元朝,.,50,一、中央集权的发展,.,51,(一)两汉地方政治体制的演变,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西汉初郡县、封国并行制,地方诸侯权势渐强,威胁中央集权。并引发了景帝时七国之乱。,(2)王国问题的解决及影响,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52,设置刺史:全国划分为13个州,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附益法:禁止官吏与诸侯王谋利勾结。,(3)评价汉武帝的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汉朝后期地方行政区划转变为州郡县三级,.,53,(二)隋唐地方政治体制的演变,(1)隋文帝废郡,形成州县两级制,(2)唐太宗在全国设10道,监察地方州县;唐肃宗时形成道州县三级制。,(3)唐朝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设置,集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54,(三)北宋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原因:吸取唐亡的教训,避免出现五代十国国家分裂的局面。(2)内容: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转运使。,1.北宋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北宋加强集权措施的影响利: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55,2.北宋改“道”为“路”,形成路州县三级。,.,56,(四)元朝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实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管理,意义: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省、路、府、州、县),.,57,地方行政体制沿袭与变化:,秦(郡县),.,58,(一)两汉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及历代王朝沿袭皇帝制度,2、西汉的中、外朝制度,、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二、君主专制的演变,背景:汉初,丞相权力很大,实际上是朝廷掌握行政大权的总理大臣,威胁皇权。,.,59,2、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建立中朝,皇帝,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60,(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魏晋南北朝时逐步形成三省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先后握有实权。,2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1)内容:(2)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3)意义: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善了中央集权;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代沿用。,.,61,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皇帝,(决政),(行政),(议政),相权被割皇权加强,.,62,对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目的不同:中国是为了加强皇权,美国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三权的内容不同:中国三权是行政权上的分权,美国是司法、行政、立法分权。分权的作用不同:中国分权作用最主要是分割相权,提高办事率,加强皇权。美国的分权最主要是防止了个人专制和独裁。分权作用相同:起到了互相牵制与监督。实质不同:中国是皇权专制的体现;美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体现。,.,63,(三)北宋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二府”,行政: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军政: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2、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3、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削弱相权皇帝总揽大权,(二府三司),.,64,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65,(四)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领六部,行宰相职权,2、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3、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宣政院,这是元朝加强皇权的新举措,(一省二院),.,66,元朝时期的中央体制,中书省,皇帝,枢密院,宣政院,(军事),(行政),(宗教;西藏),.,67,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化:,秦(三公九卿),汉(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元(一省二院),皇帝削相权与将权,强化君权。,小结: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68,三、选官制度,.,69,1.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最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元朝D、明朝,D,.,70,2.据旧唐书记载,唐元和年间(806820),一位给事中(官职名)认为皇帝关于减少内外官俸钱的诏令不妥而封还诏书,最终他的意见被皇帝采纳。这说明()A、给事中隶属中书省,有起草诏令的权力B、给事中隶属尚书省,负责执行皇帝的诏令C、给事中隶属门下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D、给事中属于皇帝侍从,负责监督和纠正皇帝诏令,C,.,7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收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而不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摘自新唐书百官志1)根据材料一,唐太宗为什么要承隋制设三省之长为实相职?说明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趋势?(1)三省之长共同参决国家政事,同时又起互相监督作用。加强君主专制。,.,72,材料二宋太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教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其道如何?”赵普进言:“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也。今所以治之,天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夺武臣之权”的具体措施。(2)措施: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削弱节度使的实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行更戍法,“强干弱枝”,文官担任知州和地方司法官员。,.,73,材料三宋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卷三中说:“本朝以科举取士,得人为最盛。”宋代官学非常发达,据长编拾补卷二十四载:崇宁三年(1104年),全国学生总数已达21万余员。私学在宋代也是非常发达的,特别是在庆历兴学之前,宋代地方私人办学风气盛行,其他布范围遍及全国。(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之尚文”的影响。(3)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74,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75,考试大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点搜索: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课程标准:(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76,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1)明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2)宰相权力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3)胡惟庸擅权专恣。2.废除:1380年朱元璋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3.影响:(1)废丞相,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巩固统治;(2)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3)废除丞相后,皇帝负担加重。,.,77,皇帝,中书省,元代:中书一省制,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影响?,相权过重、威胁皇权政局动荡,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归入,归入,明代:,亲自掌管,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殿阁大学士,内阁,明太祖:位低权轻,明成祖:位高权重,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78,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互不统辖各司其职权集中央,.,79,明朝政治体制的变革,2、中央:,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君主专制达新高度,.,80,二、内阁的出现,1、创立内阁的原因:,2、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3、内阁的特点:明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仅是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由皇帝决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性质)。不可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81,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82,八旗旗主“共治国事”,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皇权受限,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南书房集权于帝,设军机处,皇太极,康熙,雍正,三、清朝: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努尔哈赤,.,83,清朝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设25个省级行政单位地方设置三司形成省道府州县级制,(2)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84,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场风气: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明清绝对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85,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2、东西方拉开差距,.,86,综合分析归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是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三大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和皇位世袭;各级官吏由皇帝任免,从地方到中央均听命于皇帝;中央集权,皇帝独断,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各项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借助神权,实施专制统治;始终伴随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封建政治制度比较完善,封建法网日趋严密.,.,87,庙号、谥号、年号的由来,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谥号”产生于周朝。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一般说来,帝王因其地位至高无上,获得美谥居多,这说明谥号并不完全反映真实事迹。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如诸葛亮的谥号是“忠武”,欧阳修的谥号是“文忠”。臣子的谥号两个字的居多。怎么区分“庙号”和“谥号”呢?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打开中国历史年表,就会发现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明朝中叶后,帝王的称号又有所改变,多数以年号来称呼。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继位的那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建元二年,以此类推。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88,.,89,1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汉书的记载B民间的传说C史学家的研究论文D秦简的记载,.,90,解析:最为可信的证据应是当时的史料或文物,因此答案为D。答案:D,.,91,(2011湖北宜昌高三检测)以下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的一幅简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朝代表中央负责监察郡县官吏的是()A御史大夫B郡守C县令D监御史,.,92,本题必须紧扣题意,了解秦朝的机构设置并迁移相关知识。秦朝在中央机构中行使监察职能的是御史大夫,但在地方机构中代表中央御史大夫行使监察职能的则是郡一级的监御史。答案:D,.,93,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敢于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A分封制的实行B郡县制的推行C科举制的创立D行省制度的创立,.,94,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题干材料信息表明分封制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制,因此B项符合题意。答案:B,.,95,(2011天津南开区模拟)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部分土地给列侯,这些列侯()A归中央直辖B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江西银行高级专业人才招聘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典优)
- IG4-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年电容剪脚机项目建议书
- Gyromitrin-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河南洛阳市宜阳县选聘县属国有集团公司部长1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广东省蕉岭县招聘卫生类急需紧缺人才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移动通讯用数字程控交换机合作协议书
- 2025安徽芜湖市鸠江区招聘区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拟聘用人员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进口合同书范本
- TCSEB 0013-2020《水下爆破工程技术设计规范》
- 《氨基酸与还原糖对美拉德反应制备浓香菜籽油影响的研究》
- 阜外体外循环手册
- 2024年度食品行业互联网营销合同协议
- DL∕T 1362-2014 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规程
- 劳务派遣合同(2024版)
-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
- 加气站承包经营合同版
- 雨污分流管网工程施工方案
- 2024年农商银行担保合同样本
- 英才计划面试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