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1页
《细菌》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2页
《细菌》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细菌教学设计与反思.txt这世界上除了我谁都没资格陪在你身边。听着,我允许你喜欢我。除了白头偕老,我们没别的路可选了什么时候想嫁人了就告诉我,我娶你。细菌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者: 何 剑 (初中生物 贵州安顺生物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15 / 182 发表日期: 2010-12-22 23:26:53 一、教学分析: 细菌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课前教师应准备有关细菌的相关资料,以介绍细菌的发现史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多媒体视频向学生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在讲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要引导学生对比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同时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存繁殖方式。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4.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回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难点:对细菌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四、教学方法 谈话法、自觉法、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观察法。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发现史和形态结构特点的资料及多媒体视频,学生收集细菌的相关资料。六、课时安排 1课时。七、教学过程、细菌的发现 教师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播放视频: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提出问题:1.细菌是是谁发现的?2.当时看到的细菌是什么形态的?3.当时人们又是如何认识它的?4.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说明了什么?5.巴斯德对微生物研究的贡献有哪些?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以上问题。 教师分析:细菌分布广泛,几乎无处不在。细菌十分微小,它的发现是借助显微镜才看到的,显微镜的发明为我们配制了一把打开微观世界大门的钥匙。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的科学研究过程,又使我们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思维和仔细实验的基础上的。、细菌的特征 教师活动:播放细菌形态结构的视频图片。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归纳细菌的形态特点。 教师总结细菌的形态特点,同时讲解细菌的结构特点。 学生活动:对比细菌细胞和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活动:由细菌的细胞结构特点引出,细菌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作为食物,是异养生物。 通过分析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腐败现象和因细菌导致人体所患疾病,讲解细菌的营养方式有两种:寄生和腐生。(列举一些主要的细菌)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食物在夏天比在冬天腐烂的速度快?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分析: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在条件有利的环境中每30分钟左右就会分裂一次,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形成芽孢,可随风飘散,能抵抗不利的环境,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又萌发成细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