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中医学经典,1,一、课程简介,2,什么是经典?,经典即常道、规范、门径的意思,有永恒价值的,高品质的典范。本课程包括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四门学科。,3,何谓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4,古代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汉张仲景),温病学(明清时期),伤寒论,金匮要略,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吴又可瘟疫论,王孟英温热经纬,薛雪湿热病篇,课程的范围与地位,素问,灵枢,黄帝内经(先秦-西汉),理论基础,临床基础,5,从三世医学到医经经方学派,黄帝针经(先秦)三世医学素女脉诀神农本草经,(汉)医经学派,(汉)经方学派,课程体系的沿革,医不三世,不服其药。,6,医经七家: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经经方十一家: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五藏伤中十一病方、客疾五藏狂颠病方、金疮疭瘛方、妇女婴儿方、汤液经法、神农黄帝食禁。,医经家:医经七家,如黄帝内经经方家:经方十一家,如汤液经房中家神仙家,道家,汉书艺文志,7,包括素问、灵枢各81篇,共162篇。非一人一时之作,上至春秋战国,晚至西汉,最终成书于西汉,不晚于汉代。(公元前32年左右),黄帝内经的成书:,8,张仲景创造性地将医经家和经方家的思想融为一炉,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完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在流传过程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外感病六经辨证金匮要略:内伤杂病脏腑经络辨证伤寒杂病论对东汉以前医学家治疗疾病的理论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的临床专著。,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了素问、九卷、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杂病论的成书:,9,温病学的形成阶段,萌芽阶段战国至汉唐时期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温者清之”。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肘后方“厉气”。诸病源候论“乖戾之气”、千金“瘴疠”成长阶段宋元时期刘完素“寒凉派”、罗天益的上中下三焦用药,元王安道将伤寒温病区分开。形成阶段明清时期明吴又可编写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叶天士、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10,黄帝内经,中国历史上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全面阐述中医理论体系的结构,反映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的学术思想多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必读书。,11,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是中国古代氏族社会的一个有血缘关系的氏族,叫黄帝族。后世逐渐把黄帝比喻为一个贤明的君主,把这个氏族创造的一切东西归为贤明的君主。著书立说冠以“黄帝”是古人尊古的一种表现。内经中的“黄帝”也是一个托辞。西汉刘安淮南子:“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相对而言,内经讨论理论,外经讨论医疗技术。,黄帝内经,12,内经:“内”与“外”相对而言,内经讨论理论,外经讨论医疗技术。经,唐朝陆德明经典释文,释“经”为:“常也,法也,径也。”就是常道、规范、门径的意思。古人常把具有一定法则而人们必须掌握和遵循的书籍称作“经”。内经论的是医道,是医学的规范,是学医者必须遵循和掌握的医学道理,故称之为“经”。,13,素问:“问”:是一种写作体例。一问一答的形式。“素”:包涵宇宙、自然万物、人体生命形成的过程及演变规律在内,其寓意极其广泛深刻。素问“平素问答之书”,询问事物本源;素问就是研究人体的生命规律、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等方面的规律,所以叫“素问”。,14,灵枢:原名九卷、针经。是唐代医家王冰据道家神枢玉枢所改。灵,灵验,效验。枢,其本义是户枢。引申指事物的重要、关键的部分。灵枢:讲的主要是针刺、经络、穴位问题,经络对人体来说作为一种枢纽,灵枢中记载的针刺的疗效非常灵验,但必须要掌握其要领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15,伤寒杂病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全的临床医著,被称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第一部阐述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医著。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对外感病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对杂病创立了脏腑经络辨证体系,16,成书年代:约公元200205年,东汉末期,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成书。作者:张仲景(公元152219年)。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曾任长沙太守,“医圣”。背景: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战乱,疫病流行。“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17,基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书名:“伤寒”广义,指感受外邪而发的外感病。“杂病”除外感病外的病证(内伤杂病)。,18,温病学派,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经过漫长时期发展,正式形成于明清。代表人物多人,著作多部(如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19,学习四大经典的重要性,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框架。伤寒论、金匮要略奠定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的基础,融会理法方药,其中方剂被后世尊为“经方”。温病学在前人基础上总结提高,对伤寒论做了补充,理论上有较大突破,具有代表性。四大经典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的精华,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对培养中医辨证思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历代中医大家皆从学习经典入手。,20,二、中医临床经典概述,21,一、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名医录,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张寨村)人,于公元205年完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太平御览何顒别传,22,二、伤寒杂病论的沿革,1.成书社会背景战乱与天灾,战乱:三国纷争“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天灾:天灾不断“大灾之后,必有大疫”,23,学术背景从三世医学到医经经方学派,黄帝针经(先秦)三世医学素女脉诀神农本草经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断定,当时已形成四大医学流派,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其中,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医经家,如黄帝内经;经方家如汤液经。房中、神仙二家后世多归入道家。,(汉)医经学派,(汉)经方学派,24,伤寒论:外感病六经辨证金匮要略:内伤杂病脏腑经络辨证伤寒杂病论对东汉以前医学家治疗疾病的理论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的临床专著。,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了素问、九卷、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25,2.流传与版本:公元三世纪初(约205年)成书张仲景完成伤寒杂病论(10卷伤寒,6卷杂病。)西晋王叔和(太医令)搜集编次伤寒论(10卷)脉经里收入了伤寒论,没保留方药。小品方:“张仲景辨伤寒方”“张仲景杂方”诸病源候论收入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部分内容。千金要方收入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部分内容。千金翼方收入伤寒论全部内容。外台秘要收入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许多内容。北宋初期(翰林医官院、太医署、校正医书局)先校订伤寒论(10卷)接着校订金匮玉函经(8卷)王洙(翰林学士)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3卷)林亿校订,提书名为金匮要略方论(3卷)。,26,林亿:先校订伤寒论10卷,后校订金匮玉函经8卷王洙: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林亿校成金匮要略方论(东汉)伤寒杂病论(西晋王叔和)伤寒论上卷:伤寒病(宋)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宋)金匮玉函要略方中卷:杂病金匮要略方论下卷:方剂及妇科病各家方书中转载仲景治疗杂病医方、后世医家良方,金匮要略,宋代对伤寒杂病论的校订:,27,宋宋本:(林亿)中国国内未见原刻本;元邓珍本:(邓珍)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明赵刻本:(赵开美)仲景全书翻刻宋本伤寒论(十卷)成无几注解伤寒论(十卷)宋云公伤寒类证(三卷)翻刻宋本金匮要略方论(三卷)人卫本:伤寒论校注金匮要略校注,仲景全书,三、伤寒杂病论的版本,28,四、伤寒杂病论的内容,1.伤寒论(1)伤寒的概念,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人体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素问热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难经,29,辨脉法第一辨别病脉平脉法第二正常人脉象伤寒例第三外感热病总论辨痉湿暍脉证第四属广义伤寒范畴的疾病,(2)基本内容:10卷22篇,3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六经病证篇(398条,112方),31,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辨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可与不可”诸篇,32,金匮要略原名金匮要略方论,被后世简称为金匮要略。(1)金匮:“金”,金属;“匮”通“柜”。(2)要略:“简要,节略。”“重要的韬略”(3)方论:有方有论,以方言治,以论言理,2.金匮要略(1)书名,33,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总论第二篇:“痉湿暍篇”到第十七篇“呕吐哕下利篇”内科第十八篇:疮痈肠痈浸淫病篇外科第十九篇: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不便归类第二十到第二十二篇:“妇人三篇”妇产科第二十三到第二十五篇:杂疗方、验方与饮食禁忌附篇,(2)内容:25篇,34,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金匮要略内科病证(1),35,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金匮要略内科病证(2),36,前205方中,有附方22首,还有5方(杏子汤、黄连粉、藜芦甘草汤、附子汤、胶姜汤)有方无药;有44首和伤寒论重复。,具体内容,前22篇,包含原文398条,包括了40多种疾病,共载方剂205首,用药约155味。,37,伤寒论重点论述外感热病,金匮要略重点论述内伤杂病。外感热病多以外感寒邪为主,发病急骤、变化较多,治疗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内伤杂病多以饮食、情志、劳倦等内伤自病为主,发病多较缓慢,变化较少,治疗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要的辨证方法,金匮要略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要的辩证方法。,3.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关系,38,1.内经难经:广义的伤寒包括了温病2.伤寒论:有了对温病的具体论述3.晋代王叔和提出了“时行之气”的概念4.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除伤寒外已经有了对热病、温病、疫疠、时行、疟病的记载。5.宋代局方过用温燥,金元时代学术争鸣,用于纠正时弊,出现了火热论、滋阴论的寒凉派。6.元末王安道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将伤寒与温病从概念、病机、治则等方面明确区别开来。,五.从伤寒论到“温病学派”的形成,温病学的酝酿、萌芽与成长,39,明清时期温病学全面发展与理论体系的形成,明代汪石山提出了伏气温病与新感温病的概念。明代吴又可的瘟疫论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清代出现了一大批精通于温病证治的卓有成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平分线》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 首字母填空(重难词汇100题)-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期末复习(含答案)
- 人教A版高考数学复习讲义: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 训课件-大穿插施工如何执行落地
- 重力式码头课件
- 醉酒驾驶法律知识培训课件
- 醉酒后急救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统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教案设计(表格式)
- 实验基础(专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考点突破(原卷版)
- 老年人健身知识培训课件
- 村级换届业务培训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课件(图文)
- 医院数据分级分类制度
- 常见皮肤病的治疗课件
- GB/T 22838.5-2024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的测定第5部分:卷烟吸阻和滤棒压降
- 议论文阅读训练10篇(附答案及解析)
- 《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
- 《市场营销英语》全套教学课件
- 2025届广东省实验中学数学高一下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通信技术全套教学课件
- 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3课《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精美课件(第3课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