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刑事诉讼不适用精神赔偿_第1页
质疑:刑事诉讼不适用精神赔偿_第2页
质疑:刑事诉讼不适用精神赔偿_第3页
质疑:刑事诉讼不适用精神赔偿_第4页
质疑:刑事诉讼不适用精神赔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质疑:刑事诉讼不适用精神赔偿 摘要因犯罪行为而遭受人身侵害的被害人,其精神损害是客观存在的。在民事立法及国家赔偿立法已经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背景下,刑事诉讼仍对精神损害赔偿不进行保护,这明显有违法律公平正义之精神。本文对此进行深入论证分析,揭示最高法院相关司法解释的违法错误所在,建议废止该司法解释,依法保护被害人的精神损失赔偿权利。一、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现状精神损害赔偿是权利主体因其人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使其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受到损害,而要求侵害人给予赔偿的一种法律责任。我国最早的民事基本法1987年颁布的民法通则中没有对精神损害赔偿进行规定,但是随后的相关司法解释对精神损害赔偿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直到2010年7月1日施行的侵权法,才第一次在法律层面确立精神损害赔偿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过程如下:1、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始于1993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该解答第十条规定:“公民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2、200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民事侵权精神损害的赔偿范围、责任构成与赔偿方式进行了具体规定。3、精神损害赔偿上升到法律高度是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4、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有本法第三条或者第十七条规定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损害的,应当在侵权行为影响的范围内,为受害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至此,精神损害赔偿也适用于国家赔偿领域。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的规定尽管民事侵权与国家赔偿对精神损害赔偿都已明确立法,但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领域对此未做任何响应,而十年前的相关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因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另行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所以,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刑事诉讼仍然统一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有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的法律及司法解释规定如下: 1、1996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2、1997年修订的刑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3、2000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简称规定)第一条第二款规定:“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4、2002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简称批复)规定:“根据刑法第三十六条和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以及我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结束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需要说明的是,刑事诉讼法“遭受物质损失”的规定与刑法中“遭受经济损失”的规定是否可以作为排除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笔者对此持否定态度。首先、在1996年与1997年这两部法律第一次大规模修改之初,我国法律并没有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规定。所以,“经济损失”与“物质损失”的言词表述并非是有意将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外,这也符合“法无禁止即自由”的原则。其次、两部法律中的“经济损失”与“物质损失”并非是有意作出区分,实质上应当是同一含义。因为刑事诉讼法作为程序法是为保障实体法刑法的正确实施而制订的,具体的实体权利应当通过实体法来规定。所以,刑事诉讼法中的“物质损失”,不能作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只保护有形的物质利益而排除非物质利益的不利根据。也就是说,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根源就是2000年与2002年的两部司法解释规定与批复。批复的内容包含规定,批复一方面规定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不保护精神损害赔偿;另一方面又规定刑事案件审结后,另行提起的民事诉讼也不受理精神损害赔偿诉讼。所以,下文着重论述批复的违法错误所在。三、刑事诉讼不受理精神损害司法解释的错误所在十年前,批复的出台曾经在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当时深圳发生一起影响重大的强奸案件。被告人系外国人,其多次使用暴力手段实施奸淫并且拘禁被害人长达4个小时。被害人在该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提出索赔精神损害赔偿10万美元的诉讼请求。法院以不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为由,驳回其诉讼请求。被害人在刑事案件审结后又另行提起民事诉讼。一审法院判决认为:被告的犯罪行为其实质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严重侵害了原告的生命健康权和贞操权,直接后果是给原告造成了终身精神痛苦和部分可得精神利益的丧失,并由此导致了原告社会评价的降低;又因被告的犯罪情节恶劣、犯罪持续的时间长,原告又系处女、受损害结果严重,法院据此判令被告向原告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人民币8万元。一审判决后,原被告双方均提出上诉,案件二审期间最高法院作出批复,二审法院依据批复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当时笔者曾经发文对批复进行抨击,认为该批复是典型的“恶法”,要求最高法院废止该批复。令人失望的是,该批复却冒天下之大不韪,在精神损害赔偿规定日益完备的大背景下,又祸害人间长达十年之久。下面对批复的违法错误进行分析。1、批复中“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系越权解释尽管批复在开头部分叙述“根据刑法第三十六条和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以及我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以上法律及司法解释规定只是涉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相关事宜,并没有规定当事人在刑事案件之外是否可以另行提起诉讼的问题。当事人在刑事案件之外就民事赔偿另行提起的诉讼性质上属于民事案件,虽然这类案件系因刑事犯罪而引起,但就其本质而言与民事侵权引起的赔偿纠纷无异。正像案例中深圳法院判决所表述的一样“被告的犯罪行为其实质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在这种另行提起的民事诉讼中,赔偿范围与赔偿项目的适用理应按照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的规定执行,批复无权干涉。2、批复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刑诉法解释)规定相矛盾刑诉法解释第一百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除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外,还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根据前述分析,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并没有对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进行排除性规定,而相关的民事法律与司法解释又对精神损害赔偿有明确立法,所以根据刑诉法解释的规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应当按照民事立法的规定保护当事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同样是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一方面肯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按照民事法律有关规定执行,另一方面又否定执行民事法律中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这是违反同一律逻辑规则的思维混乱之为。 3、批复与刑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立法精神不相符刑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从法律解释的方法上看,批复采取的是限制解释的方法,即将刑法中的“经济损失”仅限制在直接的物质性经济损失的范围,将精神损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排除在外。笔者认为,刑法第三十六条中的“经济损失”,从字面上理解并不应当仅仅包括有形的物质损失,精神损害赔偿同样是“经济损失”。1997年修改刑法时,民事法律中还没有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所以刑法中规定的“经济损失”是一种概括式的规定。“经济损失”与精神损害赔偿之间系包含关系,而非排斥关系。4、批复与刑法及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目的“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相悖侵犯人身权利类犯罪所侵害的客体并不仅仅是有形的人身权利,还包括精神权利。批复的存在造成精神损失被排除在刑事诉讼之外显然是对犯罪的放纵、对人民的侵害。批复造成一种畸型的法律秩序,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构成障碍。例如,侮辱、诽谤、人身伤害等刑事自诉案件,被害人如果选择提起刑事自诉的话,便意味着对精神损害赔偿权利的放弃。而若想保护精神损害赔偿权,便要放弃刑事自诉通过民事诉讼程序处理,这也便意味着要放纵对犯罪行为的追究。最尴尬的要数交通肇事犯罪,交通事故被害人往往不希望司法机关立案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因为司法机关一旦立案,那么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便无从追究。保险公司倒是希望对被告人进行刑事追究,因为这样可以使保险公司免除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这种畸形法律秩序何谈“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综上,批复与刑法及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不符,与社会发展、与人权保护相悖。在法制建设相对完善,立法水平相对较高的今天,对这样严重的法律适用障碍却迟迟得不到纠正,这着实令人悲哀。四、结 语刑事法律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主要是从“公权力”方面保护,即通过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来对被犯罪行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进行整合与修复。而被害人对犯罪分子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则是从“私权利”方面要求法律对被害人的人身权利进行保护。对公民人身权保护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