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讲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服饰: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开始传入中国。洋装与传统服装并行,成为社会特有的景观。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的5070年代,人们衣着朴素;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讲究穿戴,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2.饮食:19世纪40年代以后,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外国人和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等。中西餐并行于世。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人们食物比较简单;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提倡“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3.住宅:随着开设通商口岸,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出现了西式建筑。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家具简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城市和农村都有很大发展。,4.礼仪,(1)民国初年,鞠躬、握手取代了作揖与跪拜。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主张“断发易服”。,(2)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易错扫描】(1)近代服饰西方化是一个显著的特征,但也不完全是西方化,也有将中西服饰结合起来进行革新的。这方面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中山装。,(2)穿西装、喝咖啡、住洋房、打电话主要是东南沿海的大城市富裕人家的生活方式。广大农村和低收入阶层,依然固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推敲细节】近现代史上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的重大政治变革:政治文明的进程反映在社会生活习俗上就是社会生活的逐步文明化和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更新:近代铁路、轮船和飞机的出现与发展促进了我国陆路、水运和空运事业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在华修筑了淞沪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运输发展进入新时期,铁路建设、机车制造、营运里程都得到巨大发展。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对中国的水运垄断。新中国成立后,水运事业得到较快发展。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改革开放后,航空事业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2.通讯的进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成立电话公司。到2003年末,我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易错扫描】列强在华设立航运公司,掠夺修筑铁路特权,其主要目标是为扩大侵华权益而服务。但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归纳总结】我国近现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1)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外国先进交通、通讯工具的引进。(2)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与通讯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后有了更大发展。,三、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1872年国人创办的申报是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维新变法期间,国人办报出现高潮。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新中国成立后,党报党刊和其他类型的报刊都有较大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电影: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是第一部中国人拍摄的影片。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为电影的主题。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3.电视时代: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4.互联网时代: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中国的因特网发展极其迅猛,覆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易错扫描】(1)报刊在中国并非鸦片战争后才出现,战前就已经出现。,(2)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但其他传媒形式也有较快发展,不能认为互联网取代了其他传媒形式。,【知能拓展】报刊、影视、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重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则是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1.2010年510月,江苏沿江城市市民去上海看世博会可以有多种方式。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他们到上海要乘坐的交通工具一般情况下只可能是(),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北洋海军的军舰,C.福州船政局的轮船D.轮船招商局的轮船,解析A、C两项中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不用于民用营运;B项北洋海军也在这一运动中建立起来,军舰也不可能用来营运;D项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为军事企业提供资金、原料等。结合题意可知,出行最有可能的就是乘坐轮船招商局的轮船。,答案D,2.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平等思想的传播通商口岸的开设民主政权的建立商品经济的发展,A.B.C.D.,解析材料大意是近来社会风俗日益华丽奢靡,服饰变化较大,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的人变得没有差别,尤其是在上海。即使是原来被视为低贱的仆役、小贩,有了钱也会穿戴阔绰,徜徉街头,出入欢场。而人们对此也已习闻习见,不再感到惊怪。据此判断,说法正确,“民主政权的建立”与题干中“19世纪晚期”的时间不符。,答案D,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解析A项的时间为1882年,B项的出现是在辛亥革命后,C项是在1926年,D项是在1918年。结合题干时间“1913年”可知B项为正确答案。,答案B,一、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时代特点?,1.原因:(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深,西方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活方式也随之传播到中国。(2)清政府为杜绝列强的觊觎,在济南、武昌等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开埠通商,发展近代工商业。(3)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为物质生活的变化提供了基础;而近代思想文化的进步,则促进了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2.特点:(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3)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而广大农村地区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亲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二中国之陷于异族,则衣服必稍变矣。然元之窃据,不过数十年之久,即为我汉人所扑灭,未有若满清之盘踞二百五十余年,而以半边和尚贻羞我汉人,如今日之甚者也。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惜乎未能先事于斯,遂令一往无余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传统的服饰、发辫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于生产、生活、战争皆有不利,应当向西方学习,与欧美同俗;材料二的作者把发辫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把百日维新的失败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清末剪发辫、易服装的要求越来越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和支持,逐渐演变为“断发易服”的时代潮流。在近代中国,“断发易服”不仅是对旧的传统习俗的冲击和对新的文明风尚的提倡,更明显地具有观念变革的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对清朝统治的抨击甚至反清革命联系在一起。,【归纳总结】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二、近代交通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1.在以铁路、轮船为主干的近代交通网的作用下,通商口岸城市和广大内陆腹地的联系大大加强,农产品的长途运销和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许多农副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得以扩大。,2.轮船、铁路的发展,直接使广大农村与城市联系起来。这些新式交通的发展,不但把大量的洋货从通商口岸转运到全国各地,也把新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四面八方;还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近代交通具有促进改变中国旧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传统习俗的积极因素。,3.在铁路和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推动贸易发展和市场开辟的进程中,中国城市的发展也出现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变化,随着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一批因工商业而兴起的城市迅速壮大。,4.铁路和轮船是外部世界信息进入中国大地的媒介,是震撼和冲击中国古老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器。,材料一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可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材料二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成昆、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以上材料均摘自历史风云网,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知能拓展】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2)技术:引进自行研制。(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4)对象:平民化、普及化。(5)进程:先慢后快。(6)种类:海陆空。,材料一、二表明了近代铁路发展艰难的原因,材料三说明了铁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材料四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发展迅速。四则材料说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1.(基础再现、视角拓展)“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解析从材料中“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可以判断文明结婚主要是在通商口岸,内地逐渐受其影响,可见内地还比较盛行旧式婚俗。,答案A,A.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此时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成为一种时尚,C.民国政府倡导旧式婚礼的稳定性,D.新文化运动已蓬勃开展,2.(基础再现、视角拓展)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解析从材料可以了解到C项正确,1866年西餐馆主要分布在天津、上海等沿海通商口岸。材料仅反映西餐种类丰富,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与事实不符,错误;天津、上海都是沿海城市,材料不能反映D项。,答案C,3.(基础再现)在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材料体现的是(),民主平等思想传播重视经商追求享乐崇洋媚外,A.B.C.D.,解析根据“几次大的社会洗礼”可知正确;根据“重商之风日益兴盛”可知正确;根据“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可知正确;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崇洋媚外,故排除。,答案D,4.(基础再现、视角拓展)“在维新时代的启蒙者眼中,妇女缠足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延续能力有关。”这一看法(),A.认识到中华民族危机的根源,B.把缠足与国之强弱联系起来,C.认为继续缠足将致亡国灭种,D.使得废止缠足运动蓬勃开展,解析中华民族危机的根源不在缠足,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也无体现;废止缠足运动的蓬勃开展在辛亥革命之后,D项错误;材料中,维新启蒙者已把缠足与国之强弱联系起来,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5.(基础再现、视角拓展)下图是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城市,其主要体现的主题是(),A.文明与愚昧B.现代与传统,C.中国与世界D.光明与黑暗,解析从图片中的交通工具、电线与建筑等,可知当时中国既有现代文明,又有传统文明,因此答案为B项。,答案B,6.(基础再现)清朝著名诗人、外交家黄遵宪(18481905)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所描写的是(),A.火车B.飞机C.轮船D.电话,解析“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说的是交通工具的发车很准时,可以排除D项;“别肠转如轮眼见双轮驰”说的是交通工具的外形,可以排除B、C两项。,答案A,7.(基础再现、视角拓展)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A.修筑铁路B.创办报刊,C.放映电影D.开通电话,解析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出生于19世纪中期,根据题干中“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可知是对报纸功能的描述,应选B项。C项在20世纪初期出现,A、D两项均不符合“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答案B,8.(视角拓展)“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不能反映(),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送嫁妆”反映了民间习俗的发展,从“嫁妆”的内容变化看,反映了现代化的发展,说明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答案B,9.(视角拓展)“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利便,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这表明(),A.汽船使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B.轮船招商局垄断国内所有航运业,C.沙船业和汽船业都由清政府控制,D.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解析根据“汽船盛行后”“沙船之业遂衰”“寥落如晨星”,可知A项正确。B、C、D三项都无法从材料中体现。,答案A,10.(基础再现、视角拓展)1896年,李鸿章被清政府委派出访欧洲。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B.李鸿章专门包租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C.李鸿章坐轮船游历了伦敦的泰晤士河,D.同盟会会员准备趁李鸿章出访之际暗杀他,解析解题的关键词为“1896年”。民报创办于1905年,客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同盟会建立于1905年。故选择C项。,答案C,11.(视角拓展)1935年4月3日,上海市政府举行了中国近代第一场集体结婚典礼。这一新式婚礼通过记者报道及实况电影放映很快传遍全国。与此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新式婚礼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的进步,B.大众传媒的发展带给人们生活变化,C.新式婚礼易于推动社会风气的发展,D.当时电影尚未成熟,所以功在记者,解析这种婚礼倡导了社会新风尚,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A、C两项说法正确;由材料中对婚礼的报道及实况电影的放映可知,B项说法正确;20世纪20年代之后,中国电影已走向成熟,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12.(高度提升)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账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但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17.75倍。这一账本是上海(),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B.政治剧变的见证,C.率先跨入小康的见证,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解析账本是生活的见证,也是历史的缩影,小小的账本见证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应该与政治上的剧变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供小康生活的标准或依据,因此,不能证明上海是率先跨入小康的,排除C项;从家庭账本来看,全年总收入主要是指退休金,并没有提到其他方面的收入,因此无法与市场经济相联系,排除D项。,答案A,13.(基础再现、能力综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此即为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从此,头发之去留,不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个伦理的问题,而是上升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为此,不惜以死要挟,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王晓天剃发蓄辫剪辫子,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材料二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材料三武昌起义胜利后,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当时有一名为越风的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的浪潮便如风起云涌,浩浩荡荡,席卷大江南北。,(1)依据材料一,概括清王朝颁布“剃发令”的主要原因。(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政治目的。(6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民众对辫子问题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6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与政治改革关系的认识。(4分),答案(1)主要原因:从精神上征服汉人,强迫汉人归顺。(4分),(2)主张:放足、断发、易服。(3分),目的: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为变法做准备。(3分),(3)看法:剪除辫子是去旧图新的标志。(2分),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解读《GB-T 32561.3-2016红外光学硫系玻璃测试方法 第3部分:杂质》
- 新解读《GB-T 30990-2014溶菌酶活性检测方法》
- 新解读《GB-T 31189-2014金属磷化废水中磷回收技术规范》
- 物流项目加盟合同范本
- 场地出租摆摊合同范本
- 变配电设计合同范本
- 饭店合伙简易合同范本
- 2025年私企聘用合同3篇
- 银行中收合同范本
- 美容服务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年中国船舶集团校园招聘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房屋租赁托管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年标准)股东合伙协议及分红协议书
- 污水处理厂设备安装施工方案
- 巴西白糖联营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甘肃-甘肃护理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 水稻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 北京师大附中市级名校2026届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2025年秋季学期初中学校全面工作安排(含各周重点工作安排)
- 2025年山西省教师职称考试(理论知识)复习题及答案(新课标)-山西教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