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生育文化的变迁_第1页
藏族生育文化的变迁_第2页
藏族生育文化的变迁_第3页
藏族生育文化的变迁_第4页
藏族生育文化的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藏族生育文化的变迁,第十组,主讲人:陈嘉宇,01,青海卓仓藏族婚俗文化的意蕴,02,03,青海藏族婚俗文化影响下生育文化及其变迁的原因分析,04,总结,内容大纲,青海藏族婚俗文化影响下的生育情况及其变迁,一,青海卓仓藏族婚俗文化的意蕴,(一)青海卓仓藏族通婚规则及其功能意义,通婚规则:卓仓藏族在通婚范围上严格禁止跨族通婚,婚姻范围常常被限定在本族群内部。跨族通婚被视为社会“越轨”行为,受到社会主流的强烈排斥和公众的谴责讲究“夏日巴,即骨系或血统,按“骨系”的不同层级开展通婚。功能意义:用风俗习惯去约束和控制社会成员的行为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良性循环,通过限制族际间的通婚来防止本民族被同化,强化族群认同,形成一种对社会成员的软控制。,一,青海卓仓藏族婚俗文化的意蕴,(二)青海卓仓藏族古老的婚俗遗留和婚俗的文化蕴涵,1.“戴天头”习俗。是原始时期群婚遗留下来的一种残余形态,是一种古老的婚姻遗俗。在青海藏区,姑娘15岁时,一般都要举行成人仪式,预示着女性到了婚嫁的普遍年龄,可以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有对自身婚姻负责的能力。即使生儿育女也合乎社会规范,且所生育孩子拥有合法的继不受社会歧视。,“戴天头”:姑娘15岁时,要举行成人仪式,女子未订婚者,则由其父母作主,在农历除夕晚上,举行改发仪式。仪式由母亲主持,将少女发型改梳为成人发型,将少女衣服换穿成人衣服,然后砖头祷告求吉利。民间认为,该女已加入成年妇女行列,与天结拜夫妇。以后择日举行“改发”宴席,得到社会公认。从此,女子可享受自由选择对象、长居母家、继承家庭财产等母系社会特有的权利。,与汉族相同之处: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与汉族不同之处,“戴天头,礼式完成之后,姑娘就有自由婚配和社会交往的权利。,一,青海卓仓藏族婚俗文化的意蕴,(二)青海卓仓藏族古老的婚俗遗留和婚俗的文化蕴涵,2.“不落夫家”遗俗。“不落夫家”,顾名思义就是不落在丈夫家,妻子在缔结婚姻后不住在丈夫家,而是住在娘家。,新娘在举行结婚仪式后数日,即返娘家长住,短则一二年,长则七八年至二十年以上,待怀孕时才移住夫家。每逢农忙、节日或夫家办婚丧等事,由夫家派人携带礼物接妻子到夫家居住数日或半月,再由夫家送回娘家。妻子留住夫家时,夫家以客人相待,只让参加一般劳动或象征性劳动。,在长住娘家期间,已婚女子与婚前一样,仍然为娘家家庭成员,与父兄一起参加劳动,自由与男子交往乃至发生性关系,生儿育女。夫妻双方皆有性生活自由,彼此不加干涉,都是群婚生活中的一员,于自己的配偶则往往敬而远之。,与汉族相比较:回门又称归宁,中国传统婚俗。是指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即女儿偕女婿回女家认门拜亲。新婚夫妇新婚的第三天后回岳父母家,春秋时期就有回门之俗,后代沿袭至今。由于“回门”是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故称“双回门”,取成双成对的吉祥意。回门时,旧俗规定新娘走在前面,返回男家时,新郎走在前面,因为这次回门是女儿新嫁后第一次回娘家,有的又称“走头趟”。在“双回门”后,一般不准在岳家过宿,必须当日返回男家,因为旧时有新婚一个月内不空房的风俗。,一,青海卓仓藏族婚俗文化的意蕴,(二)青海卓仓藏族古老的婚俗遗留和婚俗的文化蕴涵,3.央”崇拜与婚礼中的“央。“央”是藏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万物有灵的信仰,意为“福运”、“运因而可以自由地道”或者说是“灵气”。“央达”是卓仓藏族在婚礼上的一项古老礼俗,是一种招福箭。其形状就是在普通箭杆上系挂五色彩线和哈达、羊毛等饰物,上饰玛瑙和古铜币等。这是婚礼上必不可少的聘礼。,与汉族相比较: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一,青海卓仓藏族婚俗文化的意蕴,(二)青海卓仓藏族古老的婚俗遗留和婚俗的文化蕴涵,4.“朵石”仪式。“朵石”,藏语音译,是净化去污的一种古老办法,就是将鹅卵石烧红后,上面放上柏枝叶,倒上醋和开水,用沸腾升起的蒸汽驱污。在卓仓藏族的婚礼上,当送亲的马队来到新郎家门口时,要举行隆重的迎亲仪式,为新娘铺上崭新的白毡,上面放上青裸、柏叶等,最为重要的一项仪式就是“朵石”,用升腾弥散的蒸汽净化和驱除姑娘身上的不洁,在新郎家开始纯洁的新生活。,与汉族相比较:跨火盆,我国古代婚礼中的重要程序,意义在于趋吉避凶,变祸为福。跨火之举有远离不祥、兴旺蓬勃的象征。其意义都是取其吉象,希望生活像火一样越来越旺。古礼中是新娘坐花轿过炭火盆,不过现在通常都是新娘在媒人的搀扶下直接跨了。新娘在进夫家门时,在门口用干草点燃小火堆或点燃火盆,让新娘跨过去。,二,青海卓仓藏族婚俗文化影响下的生育情况及其变化,二,青海卓仓藏族婚俗文化影响下的生育情况及其变化,二,青海卓仓藏族婚俗文化影响下的生育情况及其变化,三,青海卓仓藏族婚俗文化影响下生育文化及其变迁的原因分析,1.藏族传统的婚姻习俗促使妇女的生育率较高。青海藏族传统的婚姻习俗受藏族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制约和藏族传统文化的影响。青年女子婚前的性行为和未婚生育孩子的现象较为普遍。2传统社会中藏族妇女的家庭角色定位形成了妇女的弱者心态和依附心理。妇女人生道路只能遵循“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传统伦理道德。3.藏传佛教文化与藏族生育文化交织形成了对藏族妇女生育的软性约束。在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体系中,男子几乎垄断了一切,整个传承体系中,女性所占的比例几乎被忽略。4.不公平生产生活禁忌对妇女生育观念的影响。在甘青藏区藏族的家庭生活中,妇女处处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说很多禁忌就是专门针对女性的。例如,生产劳动中,忌讳妇女从事撒种、耕田等农事活动。为此,在青海藏区婚姻家庭文化建设中除了应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外,还必须加强家庭生育文化建设。,造成藏汉两族生育的差距,主要是因为藏汉两族的民族历史文化差异从而导致双方的生育理念不同,以及地域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所导致产生。,四,总结,四,总结,汉族生育特点1、“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是我国传统生育观念中人们生育子女的主要目的。现在农村实行的是家庭承包制,老年人一旦失去劳动能力,身患疾病、饮食起居不能自理时,就需要依靠子女的奉养和照料。2、为生产劳动提供劳动力。中国是农业文明的大国,由于在小农经济限制,对劳动力的数量提出了要求。源源不断地提供劳动力,是维持和扩大简单再生产所必须的。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劳动力越多、尤其是男劳动力增加,其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就会相对优越。3、家庭子嗣传承。以父系为核心的家庭形式和继承制,制约着生育文化。传统生育文化的核心,是以凸显生男为重点的“传宗接代”。,四,总结,藏族的生育特点无论婚姻的形态如何,藏族的生育行为基本上是在自然的、非人为干预的状态下进行的(一)多育习俗由于对怀孕与生育采取了不加控制、顺其自然的态度,故藏族妇女的多胎生育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在自然生育模式下容易导致多育。有资料表明藏族妇女不但生育年限持续时间长,其生育行为甚至可一直持续到55岁。其二是为了缓解藏区婴幼儿成活率低造成人口数量减少的压力。如婴儿死亡率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统计时高达430,使人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多育成为对婴幼儿成活率低、死亡率高的一种补偿,藏区社会也很自然而广泛地对多育给予了认可与鼓励。(二)早育、婚前生育及非婚生育的习俗早育并通常是指19岁以前、尤其是17岁以前低年龄段的生育。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89年的西藏妇女尽管总体上平均生育年龄和平均初育年龄高于全国,但1519岁年龄段的早育比例仍然较全国早育现象严重。(三)男女婴家庭地位基本平等的习俗由于高原地区后代成活率低,故无论男孩或女孩在家庭中并无大的区别。在藏族中也从未听说过因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