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及启示.doc_第1页
美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及启示.doc_第2页
美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及启示.doc_第3页
美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及启示.doc_第4页
美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及启示.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燕芳姐:你好! 请看附文: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官员写的“美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及启示”一文。 其实,这篇文章提到的美国素质教育精华和内核,全部写在不久前发的那三本美国教育经典著作里。认真阅读这三本书的人,不仅自己受益,也必使孩子得益。 美国人和加拿大人,其实都非常看重出身和家世,他们对家谱的重视程度,绝不亚于中国人。但是,他们重视家世的重心,不在财富本身,而在某家族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影响力、及家族品格魅力。 人,自己不能决定出身,但是,可以从自己开始,树立良好家风,从自己开始,把高贵品格传承给后代。 我国古人把商贾之家列于“非良家”之列 。汉时,良家指“医、巫、商贾、百工”以外的人家。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也把商人排在最末。 可见,中美传统价值观都不认为:有钱代表高贵。暴发户,在哪个社会,都是贬义词。 需要指出的是,当今美国乃大杂烩,好听点,叫文化大拼盘。早期美国移民多是来自英国的基督徒,之后是欧洲基督教或天主教国家移民,犹太人,慢慢的是各国移民。因此,早期美国公立和私立学校,圣经课是必修课。美国社会的堕落正是始于公立学校逐渐取消圣经课和晨祷。 克林顿把中小学课前晨祷改为静默。我听50岁以上的美国同事和加拿大同事说,他们读中小学时,上课前先晨祷。 美国一流大学和中小学基本都是教会创办的私立学校。富家子女才读的起私立学校,私立中学一年学费食宿校服等4.5 8.0 万美金。有很多美国人,加拿大人及其他国家的富人,把孩子送到美国教会学校。因教会学校管理严格,满有爱心,班级也小。 我一位加拿大同事,2005年,其女儿考上美国费城一所历史悠久的私立中学读高中,因比赛得过奖,成绩好,获部分奖学金,但还要支付每年3.5万美金。她和丈夫开车送女儿去的。她说,学校半军事化管理,从早晨6点到晚上10点熄灯,校方都为孩子们安排满了。不准擅自打或接电话。 美国和加拿大的公立中小学都是免费的。只有本国孩子可以读。外国人只能读私立学校。 后文附ACEFI(2009年成立的美国基督教私立高中联盟)简介。ACEFI将总费用降到1.7万美元左右,每所联盟校每年提供约10-30个名额给世界各国学生。 谢谢! 东东 美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及启示 4H是Hand(手)、Head(脑)、Health(身)、Heart(心)的简写。这是一种强调“手,脑,身,心”和谐发展、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撷取知识、发展潜能,进而在生活中创建积极的人生观的教育哲学。这和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4H教育的口号: 做中学 座右铭: 精益求精 誓词: 我愿以至诚,为我个人,为我的4H俱乐部,为我的乡村,为我的国家和整个世界,训练我具有:健全的头脑,以运用思想;健全的心胸以发展品性;健全的双手,以改善生活;健全的身体,以服务社会。 徽章由一个绿色的四瓣苜蓿草,每片叶子上均有一个白色的字母“H”,它象征着4H如苜蓿草一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均匀的四片叶子还表示同步协调发展而不厚此薄彼。 基础教育参考,2009年第五期,第30页, 作者: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 当前中国的素质教育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问题,是人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面向未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可通俗地理解为让孩子既要成人,又要成才。 美国基础教育中没有与中国倡导的素质教育内涵完全对等的概念,但是从培养孩子“成人”方面反观美国在青少年成长中实施的教育,美国式的“素质教育”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中,在美国青少年教育中最具影响的“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和“4-H教育”(4-H Education)是其“素质教育”的典型代表。 本文拟从上述三种教育形式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表现出来的历史和现实特点,结合中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状况简要分析它们给中国当前和未来素质教育改革带来的启示,供参考。一、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在美国历史上一直受到重视,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需要有所发展。美国公民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符合美国式宪政民主政治(Constitutional Democracy)需要的有能力、负责任的社会和政治参与者,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政治教育。目前,美国公民教育或公民学(Civics)科目有全国通用的参考标准,贯穿幼儿园到高中十二年级学校教育。 1.美国公民教育缘起与发展美国在建国之初就意识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和第三位总统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都曾强调过对公民进行教育的重要性。 进入19世纪以来,公民教育课程在公立学校中逐渐开设。为适应大量移民进入美国的需要,当时的公民教育主要向学生灌输美国民主信念、美国政治制度、政治过程等知识,帮助新移民尽快适应和参与美国政治生活。 19世纪末期,不少美国教育人士认为以政治为内容的公民教育失之褊狭,不足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1916年,全美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提交报告,主张公民教育应有更广泛的内容,提出建立“社会科目”(Social Studies)。该报告影响深远,不少学校逐步采用了这种学科设置。1921年,全美社会科目发展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成立,更加丰富了公民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研究认为,1916年全美教育协会报告是美国现代公民教育形成的标志。 此后,公民教育在美国一直受到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影响,美国教育界把注意力转向了国防和自然科学教育,一度忽视了公民教育。20世纪6070年代,很多青年染上了毒品,无视社会规则和公德,行为表现堕落等。这些反叛行为使美国民间和政府再次重视起公民教育。1965年,美国公民教育中心(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成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民主政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公民参加投票人数下降,青少年远离政治,普通公民对政治心怀冷漠。这些情况,促使美国新任政府不断提出改进国家公民教育现状的教育改革方案,并逐步把公民教育写进了法律。1985年,为纪念美国宪法颁布200周年,民主教育法(Education for Democracy Act)在里根政府时期获准通过。政府据此委托“公民教育中心”开发推广我们人民:公民与宪法(We the PeopleThe Citizen and Constitution) 系列课程。1991年,“公民教育中心”发布公民教育纲要(CIVITAS.A Frame-work for Civic Education)。1994年,克林顿政府颁布的2000年目标:教育美国法(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明确提出制订全国性中小学公民教育标准,并列出具体公民教育目标。同年,“公民教育中心”在美联邦教育部等资助下制定发布了公民学与政府全国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Civics and Government)。2001年布什政府签署的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再次把公民教育作为一项单独条款写进法律。至此,美国公民教育在两党派各级政府和民间教育机构的支持下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美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2.美国公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符合美国宪政民主政治所需的有能力、负责任的公民,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在先后发布的公民教育纲要和公民学与政府全国标准中提出了三方面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围绕五大问题根据认知规律,分别设定了幼儿园到4年级(K4)、58年级、912年级,三个阶段不同层次的标准要求。 (1)公民知识(Civic Knowledge)以K4年级公民教育标准要求为例,公民学与政府全国标准设定了五个方面的公民知识内容:什么是政府?政府应做什么?美国宪政民主制度基本价值和原则是什么?建立在宪法基础上的政府是如何体现美国宪政民主制度目的、价值和原则的?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及世界事务的关系是怎样的?在美国宪政民主制度中,公民都有哪些作用?58年级和912年级阶段公民知识标准要求是K4年级知识内容的深化、扩展和延伸,主题仍然集中在对于宪政民主制度的了解和理解上,并着重介绍了政府的权威和责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2)公民技能(Civic Skills)公民学与政府全国标准提出要训练包括智力技能和参与技能两种公民能力。 智力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包括: 1. 辨认能力(Identify), 2. 描述能力(Describe), 3. 解释能力(Explain), 4. 评判能力(uate a Position), 5. 坚持立场能力(Take a Position)、 6. 为自己立场辩护能力(Defend a Dosition)。 参与技能(Participatory Skills)包括: 7. 与人合作影响别人的能力(To Influence by Working with Others), 8. 清晰表达观点能力(Clearly Articulating Interests), 9. 协商与让步能力(Negotiating,Compromising)和冲突处置能力(Managing Conflicts)等。 (3)公民道德品性(Civic Values)公民学与政府全国标准论及的公民道德品性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两大方面:明辨个人责任。做到举止文明,有道德责任感和同情心;有自律精神,对自己行为后果负责;有批判精神,坚持不懈,富于谈判和妥协的精神;懂得利用好受教育机会,支持家庭。有公民责任感。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利,容忍多元文化;懂得尊重个人财产和人性尊严,遵守公德;要留心社区需要,关注当选领导人工作情况;要与所在学校和政府中代表联系,投票,纳税,做陪审员,服役等。 3.美国实施公民教育的方法 (1) 正面引导美国公民教育学界认为,因中小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他们缺乏判断力,那种模棱两可、貌似中立的做法,会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因此不能全盘否定直接传授正确道德观念的作用,必要时要定性讲授,发挥先入为主的德育功能。 (2) 启发诱导美国公民学教育的重要特点是注重启发诱导,避免使正面教育变成强迫灌输和死记硬背概念,要采取谈话法,注意联系学生实际开展讨论等形式的教学。 (3) 现场教学美国公民教育特别注重结合事例进行现场教学,重应用和实际效果。如到法庭旁听案例审判活动并讨论,再让学生以法官身份下判决;或者自制法规,让学生根据校园情况编写学校治安法规,或对当前社会问题提出防范措施等;还可以评断法规,通过分析讨论,寻找法规漏洞,进行增补删除。二、品格教育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是以学生“道德品质教育”(Moral Education)为中心内容的品德教育,是目前在美国社会最受欢迎,发展最为迅速的“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1“品格教育运动”发展历史背景美国是宗教性很强的国家,建国之初的青少年品格教育是通过严格纪律、教师榜样和课程内容来进行的,圣经是当时的参考书。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开始排斥在公立学校教授圣经。威廉麦古费(William McGuffey)1836年撰写的麦古费读本(McGuffey Readers)因教授日常生活中社会公认的美德,如诚实、刻苦、善良、爱国等内容大受欢迎。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道德相对论”(Moral Relativism)等思潮的兴起和前苏联卫星上天等因素影响,品格教育被忽视,国家主义教育占据主流。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品格教育在美国重新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20世纪美国道德教育术语经历了“人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价值教育”(Value Education)“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人格教育”的脉络循环。 与美国“公民教育”在20世纪下半叶的发展相似,由于当时青少年道德大滑坡等原因,80年代后期,美国的品格教育进入全面复兴时期。此后,美国品格教育倡导者纷纷著书立说,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各种研究推广机构纷纷涌现。1984年,“长颈鹿英雄计划”(the Giraffe Heroes Project)品格教育项目启动,1993年,全美范围的“品格教育联盟”(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和“重视品格同盟会”(Character Counts Coalition)研究推广机构成立。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品格教育运动”(Character Education Movement)在90年代迅速扩展全国。目前,美国品格教育不但受到公众的欢迎,还得到了美国联邦政府、国会及各州政府的支持。 2.品格教育的主要内容90年代以来,许多品格教育研究机构提出了关于品格教育的理论和内容。目前,全美最具代表性的是“重视品格同盟会”提出的“品格的六大支柱”(the Six Pillars of Character)和“品格教育联盟”倡导的“有效品格教育11项原则”(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两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1)品格的六大支柱青少年道德品格赖以建立的六大支柱于1992年提出,是“重视品格同盟会”推广的主要内容,分别为: 信赖(Trustworthiness),包括诚实,不欺骗,不偷窃,坚持真理,爱惜名声,忠于家庭、朋友和国家 ; 尊重(Respect),包括尊重别人,宽容差异,举止礼貌,语言文明,顾及他人情感,心平气和地处理愤怒、羞辱与分歧 ; 责任(Responsibility),包括做好本职工作,自控自律,谨慎可靠,持之以恒,尽力而为,行动前考虑后果,为自己行为负责 ; 公平(Fairness),包括照章办事,不存偏见,倾听别人意见,不占别人便宜和轻易指责人 ; 关怀(Caring),包括善良,热情,感恩,宽恕,助人 ; 公民意识(Citizenship),包括参与学校和社区事务,合作,好知,睦邻,投票,遵守法纪,尊重权威,保护环境。 (2)有效品格教育11项原则 “品格教育联盟”倡导的“有效品格教育11原则”最早于1996由联盟理事会成员Thomas Lickona提出。后来,品格教育联盟据此制定了品格教育质量标准(Character Education Quality Standards)。11项原则分别为: 把核心道德价值作为良好品格基础; 要把品格界定得更加广泛,包括思考、感受和行为; 采取有意识、积极、综合有效的方式促进品格发展; 创建满怀关爱的学校社群; 给学生提供道德实践机会; 提供有意义、充满挑战且尊重所有学生的课程来帮助他们成功; 激发学生内在动机; 全体教职工参与把学校建设成讲学习,讲道德,承担品格教育责任的社区,坚持使用同一核心价值作指导; 教职工和学生要有道德领袖以促进品格教育; 需要家长、社区成员作为伙伴参与品格构建过程; 11 教育评价应评估学校的品格、学校教职工作为品格教育者的功能以及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了好的品格。 3.实施“品格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模式美国中小学实施品格教育的模式多样,多数地方有自己的品格教育研究中心。在政府和民间基金资助下,全国性协会“品格教育联盟”每年举办各州和全国品格学校(Schools of Character)选拔,选中的学校被认为是办学进步的典范,“全国品格学校”(National Schools of Character)是最高荣誉,年度“品格教育联盟”大会上为其颁奖,并在刊物上介绍其教育模式和实施情形,切磋分享经验。同样,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重视品格同盟会”开展“全国关心品格周”(National Character Counts Week)等项目活动。 品格教育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蓝带学校”(Blue Ribbon Schools)模式。有美国学者分析了500所“蓝带学校”实施品格教育的资料后,归纳出蓝带学校促进品格发展的途径依次为:课程方案或单元(37%),奖赏与标语(27%)、教职工身教(20%)、学校整体活动(19%)、品格条目(character list)或核心价值(18%)、学生集会(12%)、训导计划(discipline program)(11%)、社区服务(2%)(详见表1)。 另外,调查表明,蓝带学校对于“品格”的定义中,有31%样本学校认为品格是培养“伦理、道德价值和美德”,21%认为品格是要“尊重他人和自己”,20%认为是培养“公民意识”(citizenship),17%认为是学习“守纪律,好行为”,13%认为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他通用的概念有,良好决策,领导、尽力发挥潜能和服务他人等(详见表2)。由此看出,蓝带学校定义的“品格”涵盖内容相当多元,包含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三个层面的因素。 再有,所调查的蓝带学校实施的品格教育非常重视各课程领域的结合,实施的促进品格发展课程方案包括正式、非正式和隐性三个课程领域,将品格发展融入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中。其中,品格教育、公民教育、药物教育、社会技能、辅导及训导等方案是正式课程范畴;冲突管理、激励动机、提升自尊等方案为非正式课程;整个学校品格发展方案非常重视隐性课程的影响(详见表3)。 可以说,蓝带学校实施的品格教育方案非常重视教师、家长、咨询人员和校长间的共同合作,课程每个科目都可用来促进学生品格发展,课外活动也要为学生提供品格发展实践机会,是综合性多层次的教育发展模式。三、4-H教育4-H是指“头、心、手、健康”(Head,Heart,Hand,Health)四个英文单词,“4-H教育”指对青少年这四个方面提出培养要求的一种表述。“4-H教育”最初是美国“赠地学院”( Landgrant College )和联邦农业部为帮助乡村青少年掌握新科技而资助的教育活动项目,由“全美4-H教育理事会”(National 4-H Council)统一协调。随着美国经济多样化发展,“4-H教育”活动已遍布全美城乡各地,为所有美国青少年提供教育服务,是美国“公民教育”、“品格教育”等青少年素质教育课外的重要延伸和补充,学生可自愿参加。1.“4-H教育”的涵义及组织特点“4-H教育”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的领导能力(leadership)、公民意识(citizenship)以及生活技能(life skills),拥有自己的会徽、誓言和格言。会徽是一株绿色的四叶苜蓿草,每片叶子有一个白色的字母“H”。誓言为:“我保证头脑更清醒思考,心胸更宽广、更忠诚,双手做更多贡献,身体健康,为俱乐部、社区、国家和世界更好地生活。” 格言为:精益求精(To make the best better)。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当前的4-H教育组织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运行机制,由联邦和州政府、赠地学院以及地方4-H俱乐部(4-H Club)共同参与,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2.“4-H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践形式4-H教育最基本的实践理想是“做中学”(learn by doing),以此来鼓励青少年实践、创新,独立思考。其教育项目主要集中在:(1)科学、工程和技术(science,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2)健康生活(healthy living);(3)公民意识培养(citizenship)三个领域。全美参加4-H教育的青少年通过1000多个如火箭研究、全球定位系统地图、DNA分析、公共演讲、摄影、营养学以及社区服务等主题项目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公民意识和生活技能。同时,106所赠地大学在研究、推广实施4-H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有着丰硕的成果。其中,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推行使用的4-H合作拓展项目“生活技能目标”(Targeting Life Skills)(详见图1)包含了8项能力,每项能力又有具体要求,分别为: (1) 头脑(Head),含管理(Managing)和思考(Thinking)能力。管理能力包括适应、记录保存、理智利用资源、规划计划、目标设定的能力;思考能力包括服务学习、批判思维、解决问题、决策、学会学习的能力。 (2 )心智(Heart),含关联(Relating)和关爱(Caring)能力。关联能力包括沟通、合作、社会技巧、冲突处理、接受差别的能力;关爱能力包括关心别人、洞察、分享、维护关系的能力。 (3) 双手(Hands),含工作(Working)和给予(Giving)能力。工作能力包括市场技巧、团队协作和自我激励的能力;给予能力包括社区志愿服务领导、做负责任公民和对团队工作做贡献的能力。 (4) 健康(Health),含做人(Being)和生存能力(Living)。做人能力包括自尊、自我负责、人格、感情调控以及自律的能力;生活能力包括健康生活方式选择、加强管理、预防疾病、维护个人安全的能力。11 4-H教育项目实践形式多样,由赠地学院、地方学校和4-H俱乐部(4-H Club)共同实施,以专题活动(4-H Workshop)或夏令营(Round-up)等形式举办。每年,州一级和县一级组织都会举办大型4-H州展示会(State Fair)和县展示会(County Fair)。活动的推广和实施主要依靠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以及其他志愿者。如今,全美接受4-H教育的年轻人达650万人。四、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从上述对美国“公民教育”、“品格教育”和“4-H教育”发展及培养目标内容的系统考察可以看出,这三项对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多共同点,但又各有侧重,都体现了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在美国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公民教育”侧重青少年政治思想教育,是美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品格教育”侧重青少年道德品质教育,是美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4-H教育”侧重青少年良好生存能力的培养,是美国青少年学校“素质教育”的必要补充。这些都为美国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新一代公民,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趋势竞争打下了基础。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美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法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实践性特征,表现出培养人才为国家服务,培养目标随时代变迁而改变,结合学校、家庭、社区等各方面民间和政府力量,以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习得能力的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不少值得我国素质教育借鉴的地方。五、对中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回顾与思考1.中国素质教育改革的简要历程中国素质教育改革理念源于1985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要牢记提高民族素质”。此后一直到90年代末,中国素质教育改革主要是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应试教育现象严重来实施的。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教育目标。同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从2000年教育部组织研制课程标准到2005年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成了让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开始使用新课程。从2004年到2008年,全国有19个省、市先后进入了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按照规划,教育部拟在2010年前将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全国全面铺开。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的素质教育改革是从学校课程和教学入手。 从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缘起,到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中国的素质教育改革主要是在学校教育系统中进行,改革的重心也根据时代的需要有所转移,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为进入全民参与中国素质教育改革事业的新阶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三点启示2005年下半年,在中央的指示下全国开展了“素质教育大讨论”,有关机构和部门做了更深入的调研,使素质教育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重心也转向更多地强调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的青少年问题。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趋势,基于当前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新地位和中国素质教育发展的成果,笔者认为可从美国当前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国家教育部可适时研究设立独立“素质教育推广办公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全方位、多层次地激发、引导、资助和利用社会各界关心青少年素质教育力量,共同深入推进中国素质教育事业12。 第二,在有关部门或国家“素质教育推广办公室”协调下,资助国家和地方科研机构、团体,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吸收美国“公民教育”、“品格教育”和“4-H教育”中有益的目标价值,研究推广新时期素质教育具体实践指标要素,转变未来新一代公民的学习、生活、就业等观念。 第三,借鉴美国“4-H教育”做法,联合农业部、团中央和部分省市机构开发新时期乡村公民素质教育要素,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业、农村工作者。注释“教育部部长接受人民日报采访谈素质教育有关问题”人民日报,2005。http://zwhd/2005-12/29/content 141008.htm1790年,乔治华盛顿在第一次国会年度咨文(First Annual Message)中指出:要教育人民自己知道并珍视自己的权力,详见:http://ws/index.php?pid一29431&st&stl。1820年,托马斯杰斐逊指出:要把权力交给人民,并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详见:”The Safest Depository”,http://Subjects/Politics/ThomasJefferson/jeff0350.htm美国公民教育中心(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1965年成立,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的教育组织,总部在美国洛杉矶。主要工作是从事编制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程教材,组织师资培训,对公民教育进行研究和评价等,曾受政府委托制定全美公民教育标准。此项目开发推广的我们人民:公民与宪法系列课程由美国教育部每年拨款赞助。目前,美国联邦政府每年都拨款资助着如We the people,our documents,white House forum on Ametican history,civics,and service project citizen等公民教育项目,美国前第一夫人劳拉布什积极投身其中。“长颈鹿英雄计划”网站:http://aboutus_founder2.html参见“重视品格同盟会”网站:http://sixpillars.html参见“品格教育联盟”网站:http://“蓝带学校计划”(Blue Ribbon Schools Program)是1982年美国联邦教育部为选拔全美中小学优质学校的计划,该项目选中的学校在行政领导、课程、教学、学生成就和家长参与均有杰出表现。联邦政府资助此计划的目的是:(1)确认和认可全美杰出的公私立学校;(2)提供研究为基础的效能标准,做为各校自我评估和改进的参考;(3)鼓励各校将办学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