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课件资料.ppt_第1页
为政以德--课件资料.ppt_第2页
为政以德--课件资料.ppt_第3页
为政以德--课件资料.ppt_第4页
为政以德--课件资料.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怎么与众不同?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孔子,名丘,字仲尼。,华夏思想智慧的源泉,中华传统文化的先师,至圣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简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遇事能明辨不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早年生活,既穷苦又没地位。成年后做过仓库管理员,做过会计出纳,担任过牧场管理员,主管建设。,生平经历,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次年孔子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与当权者季氏发生了矛盾。季氏又接受了齐国的女乐,迷恋声色,三日不朝,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到别的国家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但他的思想被认为不合时宜,虽受人尊敬,但不受重用。晚年应鲁人之召而归鲁,鲁国以国老待孔子,虽遇事多有征询,又不听用其言。孔子也不求仕,专心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论语的“论”读ln,意为按一定顺序编排,是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孔子死后,孔子的学生把孔子的话编纂起来而成为一部体现孔子思想的语录体著作。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组合形式是“篇”和“章”,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论语全书共20篇,每篇取第一章开头词语命名。,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学的最为可靠的史料。论语在汉朝初年就是学者的必读书目,东汉曾列为七经之一,到宋代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成为儒学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由于儒家学派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其创始人孔子被官方赋予至高无上的身份,论语一书的影响也是独一无二的。它的许多基本观念成了整个社会的规范,渗透到政治、文化、思想、心理、习俗等各个方面,人们的言语行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受着他的影响。直至今天,它对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影响任然根深蒂固,不可小视。,我们为什么要学论语,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论语内容丰富,其中的许多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论语富有哲理,影响深远,值得反复阅读,并付之于行动。今天我们熟知的许多格言,如:“听其言观其行”,“不耻下问”,“和为贵”,“见利思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出自论语。,为政以德,第一专题,思考一:孔子为什么主张“为政以德”?,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成语: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2)孔子用一个比喻(譬如北辰)来说明什么?说明为政以德可以实现天下归心。,(1)以“政”、“刑”治国与以“德”、“礼”治国,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民的表现有何不同?方法:法律惩罚精神鼓励人民:免而无耻有耻且格(2)孔子用这个对比来说明什么?说明德治比法治的效果更佳,可以使百姓有羞耻心而归顺。,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朱熹评语,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6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2分)孔子:韩非子:(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思考二:,孔子认为统治者怎样才能实现“为政以德”?提示:德政的具体手段有哪些?,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链接:这是孔子和弟子离开鲁国初到卫国时的一次谈话。“庶、富、教”是孔子的治国三部曲,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孔子的这一论述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即先富民后教民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富民、教民,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问题探讨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先富后教”体现孔子的富民思想,他认为足民是很重要的,即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德政基础。“去食留信”则是在的特定语境中对教民思想的强调。“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理解: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问题探讨(1)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如何取信于民?敬事;守信;节用;爱民、养民。(2)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富民、正身,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1.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161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引证,类比,比喻,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体现了孔子反对统治者搜刮百姓,轻赋税的爱民思想,对统治者提出了富民、正身的要求。,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哀公问于由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由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子曰:“百姓足,君敦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商君书)注:辱:地位卑下;战事兵用: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赴。(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儒家与法家的经济思想。(2分)儒家:法家:(2)对这两种经济思想作简要评析。(3分,富民贫民。儒家主张藏富于民,认为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就富裕了;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百姓贫穷就会看重赏赐,就会为国死战。相较之下,法家考虑更多的是地主阶级甚至是君王一人的功利,是片面的;而儒家藏富于民的思想,则有较多的人民性立场,对现实很有借鉴意义。,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对统治者的具体要求:正身,强调正身的效果,德政的手段:正身、教民、举贤,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为政以德,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思考:(1)为什么“羿善射,奡荡舟”,却“俱不得其死然”?为什么“禹,稷躬稼”却有了天下?前者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后者用德政来治理国家。通过对比,强调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不能达到德治的效果。(2)孔子根据什么说南宫适是君子、是尚德之人?孔子的政治主张: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德治。,孔子认为统治者怎样才能实现“为政以德”?,手段:富民教民正身举贤,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的社会。(1分)(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稷,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3分),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秩序)。优秀高尚的道德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它应该成为人类的永恒精神。因此,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涵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有道有德为政以德,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5分)甲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乙文: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