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湖南就业形势与政策取向文稿定PPT课件_第1页
新时期湖南就业形势与政策取向文稿定PPT课件_第2页
新时期湖南就业形势与政策取向文稿定PPT课件_第3页
新时期湖南就业形势与政策取向文稿定PPT课件_第4页
新时期湖南就业形势与政策取向文稿定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时期湖南就业形势与对策,经济学教研部张友良2005.10.24,.,2,新时期湖南就业形势与政策取向,一、湖南人口就业总量及构成二、湖南人口就业形势分析三、湖人口就业政策及对策分析,.,3,一、湖南人口就业总量及构成,(一)湖南省劳动力资源现状(二)湖南省就业人口总量,(三)湖南就业人口的行业与职业构成分析,(四)湖南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构成,(五)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口状况,.,4,(一)湖南省劳动力资源现状,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湖南省2000年有劳动适龄人口(按国内标准计算)3997.54万人,占总人口的63.18%,与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379.28万人,增长9.96%。2000年劳动适龄人口年龄中位数33.06岁,较1990年的劳动适龄人口中位数上升了2.84岁。在劳动适龄人口中,男性2138.68万人,占劳动适龄人口的53.5%,女性1858.86万人,占劳动适龄人口的46.5%,性别比为115.05。,.,5,(二)湖南省就业人口总量1.在业人口的年龄构成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湖南省在业人口主要集中在2549岁之间,有2353.05万人,占65.42%。2000年湖南省在业人口的年龄构成,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在业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8.8岁,与1990年相比,上升了5.31岁,年龄中位数为35.93岁,比1990年上升了3.96岁。,.,6,2.在业人口的性别构成湖南省2000年在业人数3596.80万人,其中男性在业1997.32万人,占55.53%,女性在业1599.48万人,占44.47%,男性在业人数比女性在业人数多397.85万人。2004年在业人数为3747.10人,.,7,(三)湖南就业人口的行业与职业构成分析,1.省以农业为主的格局仍未改变1990年与1982年比较,农林牧渔业在业人口增加了534.49万人,。1990年以后10年间,农林牧渔业在业人口减少了近100万人。2000年,我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仍高达59.3%,与1990年的全国平均水平(60.1%)接近。2.工业在业人口继续增加,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渐减弱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1990年比较,制造业减少了25.72万人,采掘业减少了10.02万人。,.,8,3.第三产业在业人口比重上升,传统的产业结构模式有所突破近20年来,我省从事第三产业的在业人口净增加了401.65万人,其中90年代以来增加了188.19万人。据人口普查数据,从1990年到2000年,各行业在业人口增加最多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了88.38万人,而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从业人口增幅更是超过了100%。,.,9,(四)湖南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构成2000年在业人口中具有大学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在业人口构成分别为3.75%、12.60%、41.76%、41.90%,与1990年相比,大学、高中、初中分别提高了2.27、1.48、10.26个百分点,小学下降了14个百分点。农业劳动者素质较低。湖南省农业劳动者数量多、比重大,加之在农村中文化程度高的劳动力外流,使得农林牧渔业劳动者素质低,2000年,每100个劳动者中,才有6个高中文化人口,每1000个劳动者中,才有1个大学生。第三产业吸引了较多的高文化素质人口就业。近十年来,第三产业吸引了较多的高文化人口就业。从3040岁的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在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看,第一产业占1.15%,第二产业占16.61%,而第三产业高达82.24%。,.,10,各行业在业人口文化构成单位:%,.,11,(五)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口状况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湖南省2000年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为2700.54万人,实际农村劳动力2214.48万人。按每个劳动力可承担5亩田地计算,需要农村劳动力1176.48万人,据此推算,剩余劳动力1038万人。湖南省2000年城镇失业总人口81.54万人,其中男性43.34万人,女性38.20万人。2004年城镇失业总人口42.99万人,城市登记失业人口38.24万人,失业率4.5%。城镇失业人口主要分布在15-35岁之间,占总失业人口的71.48%,达到58.29万人。,.,12,二、湖南人口就业形势分析,(一)经济总量与人口就业,(二)所有制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三)城乡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四)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13,1.人口总量大、经济实力弱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湖南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人口总量大,就业压力大。人口总量为6562.05万人,居全国第7位,每年新增劳动力约40万人;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充分,实力较弱。2000年全省人均GDP为5639元,居全国第17位,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9.7%,只有广东、湖北的43.8%、78.5%。2000年湖南投资率为28.9%,比全国低7.9个百分点;湖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2.24亿元,只有全国投资总额的3.1%,比广东、江苏少2132.89和1555.73亿元人均投资额1560.65元,居全国第25位。据测算,湖南经济总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增加3.91万个工作岗位;而广东可增加8.9万个就业岗位。,(一)经济总量与人口就业,.,14,2.城乡就业矛盾十分突出,结构性失业严峻“十五”期间,我省新生劳动力总供给超过200万人,就业压力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城镇下岗职工增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更加严重。(1)城镇下岗职工多2000年底湖南国有经济下岗职工达到95.5万人。(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去向是外出打工,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跨地域流动的人数在600-800万人左右,其中跨省流动达300-500万人以上。2002年湖南有578万人打工,占劳动力资源的17%,劳务收入300亿元,人均5260元。劳务经济拉动成农民增收2%。,.,15,(二)所有制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1.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成为就业增长的主要渠道据统计,1990年我省国有经济在岗职工为422.28万人,到2000年底下降到360.78万人。集体经济从1990年的128.07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53.67万人,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从1990年的31.94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48.54万人,19902000年间,我省国有经济就业减少了61.5万人,集体经济就业减少了74.4万人,二者合计就业减少了135.9万人,但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就业增加了116.6万人,年均增加11.6万人左右就业。,.,16,1980-2004年湖南主要年份的职工就业情况单位:万人,.,17,2.非国有经济发展滞后与吸纳劳动力减弱并存2000年底我省私营企业数24796户,比上年低减少1560户,不仅远远低于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等经济发达省市,而且比邻近的湖北省少一半。1994年我省私营企业户数在全国居第9位,1998年居全国18位,到2000年却落到第22位。2000年湖南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为50.4万元,比全国低9.54万元;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增长幅度为24.9%,低于全国5.5个百分点。湖南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另一方面非国有经济在吸收就业能力较弱,与其经济实力不对称。湖南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GDP的比重由1992年的20.6%增加到2001年的41.2%,增加20.6个百分点,年均增加2个多百分点;而非公有制经济吸纳的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由1992年的1.26%增加到2000年的5.11%,只增加3.85个百分点,显然二者不对称。,.,18,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数从1998年开始下降,2000年比1998年减少了73.92万人。近10年来,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由9.3万元增加到68.1万元,增加了6倍多,但是每个企业的从业人数却从18.1人减少到13.4人,减少了1/4强。每增加10万元资本才能增加1个就业机会,私营经济劳动密集的特征正在迅速淡化。企业的有机构成迅速提高,由1989年的人均资金的5000元增加到目前的5万元。这种演变格局将会使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不断增加。,.,19,湖南省按所有制类型划分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就业单位:%,.,20,(三)城乡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从1990年至2000年,湖南城镇人口比重从17.55%上升到29.75%,提高12.2个百分点,但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2000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仍低6.47个百分点,比广东低2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1位。,2000年,湖南城镇在业人口达到了729.46万人,城镇在业人口占总在业人口的比重为20.39%,同1990年相比,城镇在业人口增加了146.42万人,其比重仅上升了1.9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城镇在业人口14.6万人。,.,21,1.城市规模与人口就业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现有的1.9万个小型城镇中,平均每个城镇有人口4.54万人,就业人口平均为1.18万人,就业人口为城镇总人口的25.9;20-50万人口的城市就业比重为55.5;50100万人口的城市就业比重为66;100200万人口的城市,就业比重为62.6;而在我国2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就业人员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为60.3,可见人口规模在50-100万与100-200万的城市规模更有利于安排就业。,.,22,2、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就业而出现民工潮3、城市化是我们最重要的现代化任务GDP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就相应增长0.5个百分点。我省1990-2000年城市化系数为0.54,专家测算,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增加就业约8万人。2000年,湖南省人均GDP为682美元,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39.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9.1%,按国际标准模式所示的三者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我省的城市化水平应在50-60%之间。,.,23,(四)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就业反映三大产业间产值与就业关系长期推移规律的是配第-克拉克法则(配-克定律)。当前,湖南最迫切的问题是要解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口就业协调转换的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就业结构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三大产业的增加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第一产业表现尤为突出。2000年,第一产业比重为21.3%,就业比重为59.3%,二者相差38个百分点;从产值结构来看,湖南应加快工业化进程,从就业结构来看,应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拉动第三产业的需求,大力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24,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25,.,26,按国际标准模式,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分别为22.8:39.2:37.8和51.7:19.2:29.1,城市化率为63.4%,2000年我省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上述模式相差不大,但就业结构表现为第一产业高出23.26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低9.52、13.74个百分点,如按上述标准模式计算,湖南农业劳动力应向第二、三产业分别转移劳动力342.41万人、494.2万人,二者合计为836.61万人。,.,27,1.农业产业化与人口就业2.工业化与人口就业湖南工业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2000年,全省工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0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1990至2000年二产业GDP年均增长率为13.35%,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接近,从就业比重来看,2000年湖南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2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产业就业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4.26%,大大快于全国二产业就业人口年均增长率(1.6%)。从1990年到2000年,湖南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2),与广东的就业弹性系数(0.31)接近。,.,28,1990-2000年GDP、产业、就业和城市化相关分析,.,29,(1)中小企业发展较快,是工业就业的主渠道1999年湖南民营经济占工业的产值比重从1990年的7.3%上升到54.1%,就业比重从1990年的5.6%上升到31.8%。2000年全省中小企业户数为524418户,占工业企业总户数524641的99.96%,产值4160.44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3.71%,从业人员957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26.6%。其中,城镇中小企业为城镇提供了57.25%的就业岗位,农村中小企业为农村提供了17.9%的就业机会。在全省中小企业中,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为591.07万人,占工业从业人员677.46万人的87.25%。,.,30,(2)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将不断减弱湖南的工业以五大支柱产业为主体,湖南的五大支柱产业基本上属于传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主要依靠劳动成本较低在市场中竞争,但从1990年到2000年,湖南劳动密集型行业比重从47.14%下降到35.59%,随着湖南的工业向新一代产业转型,由于其资金技术含量明显增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明显提高,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将不断减弱。,.,31,3、第三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从产值结构来看,湖南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2000年湖南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9.1%,超过塞尔奎因-钱纳里结构变动模式人均收入1000美元的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33.2%)高5.9个百分点,与广东接近(39.5%)。与产值结构相比,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17.2%,只相当于塞尔奎因-钱纳里结构变动模式人均收入300-500美元的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1990至2000年,我省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3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7)更低于广东发达省份的水平(0.76),且我省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与第二产业相同,违背了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普遍高于第二产业的一般规律。第三产业就业与产值比:国际上一般为1-1.2:1,湖南为0.43:1。,.,32,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是交互影响的。从刘易斯的就业转换理论到费景汉、拉尼斯的就业转换理论,从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到钱纳里.塞尔昆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理论,但对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的互动规律,目前尚无比较透彻的研究。(1)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周期性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推动了就业总量的增长和就业结构的高层次化,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周期性影响也比较明显。,.,33,(2)湖南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才大省”研究表明,2000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基础竞争力指数排序中,湖南的劳动力素质指数为11.1,居全国第27位,我省6岁及以上人口为6050万人,居全国第7位。其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189万人,占3.12%,居全国第19位。如果湖南要想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跟上全国的发展步伐,仅在人才数量上必须增加50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果要想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真正实现湖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则需要在现有人才基础上再增加400600万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34,三、湖人口就业政策及对策分析,(一)转变就业观念,实现灵活的就业形式(二)全面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三)扩大内需、优化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四)大力推进城市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五)积极推进就业体制创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35,(二)全面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1.采取就学替代就业措施2.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3.加强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36,(三)扩大内需、优化结构,增加就业岗位1.未来15年湖南人口就业形势的预测未来15年内,湖南总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和就业人口将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劳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