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勘探方法(物探)ppt课件.ppt_第1页
煤层气勘探方法(物探)ppt课件.ppt_第2页
煤层气勘探方法(物探)ppt课件.ppt_第3页
煤层气勘探方法(物探)ppt课件.ppt_第4页
煤层气勘探方法(物探)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煤层气勘探方法与技术,吴建光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11月,大纲,1前言2煤层气勘探开发原则与阶段划分3煤层气主要储层参数测试4煤层气钻井技术5煤层气物探技术6煤层气固井技术7煤层气完井与增产技术8煤层气排采技术9煤层气田集输工程,5.1煤层气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主要目的是对地质构造研究、探测及裂隙的探测技术煤层气地震勘探的核心是查明煤层及顶板中裂隙裂缝发育的方向和密度。其主要方法有三类:多波多分量裂隙裂缝检测技术(2)S波裂隙裂缝检测技术(3)P波裂隙裂缝检测技术,5煤层气物探技术,(1)多波多分量裂隙裂缝检测技术理论上,含有裂缝的介质是各向异性介质,地震多波多分量是研究各向异性介质中波传播规律的理想方法。但是,由于多波多分量地震采集的高成本和转换波处理、解释的复杂化,使得这种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极大限制。(2)S波裂隙裂缝检测技术S波分裂是地下各向异性存在的最好证据,利用S波分裂检测裂隙裂缝已经成为研究裂缝性储层的一种可靠技术手段。但是,S波地震采集的成本高,而且难以得到高质量的S波数据,这就限制了S波方法的应用。(3)P波裂隙裂缝检测技术由于P波地震勘探成本低,从20世纪90年代起,地球物理学家把目光转向P波勘探,用P波代替S波/转换波检测裂隙裂缝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5.1煤层气地震勘探技术,利用国内外油气勘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煤层气勘探的特点,提出利用“两个理论、五项技术”两个理论双相介质理论和各向异性介质理论五项技术地震属性技术、地震反演技术、AVO技术、方位各向异性技术和基于MAPGIS的多源信息预测技术,国内外地震勘探的新进展,1、地震属性技术地震属性技术是指提取、显示、分析和评价地震属性的技术有两组反射波,在100附近的反射波是界面1形成的反射波,在200附近的反射波是界面2,合成地震记录(据杨双安),2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反演利用地表观测地震资料,根据钻井测井数据纵向分辨率很高的有利条件,对井旁地震资料进行约束反演,是反演地层波阻抗(或速度)的地震特殊处理解释技术。地震反演通常指波阻抗反演,波阻抗反演剖面,3AVO技术AVO(AmplitudeVersusOffset)技术是利用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变化的原理,在叠前道集上分析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的规律,估求岩石的弹性参数、研究岩性、检测油气的重要技术,煤层的AVO梯度异常(据高云峰),4方位各向异性技术含裂隙裂缝介质的性质可以用各向异性介质理论进行解释,而传统的地震理论仅研究各向同性介质,(a)各向同性介质(b)各向异性介质,5基于MAPGIS的多源信息预测技术利用GIS作为平台,把煤层和围岩的裂隙属性、煤层厚度、断层及其它构造分布、煤层埋藏深度、煤层的倾角与露头位置、煤化程度等数据通过复合、集成及融合,生成各种专题图件,多源信息融合方法和综合分析,有利区预测,有利区预测,指导勘探,裸眼井标准测井(4)双侧向(DLL)、自然电位(SP)、自然伽马(GR)、双井径(CAL)。综合测井(9)双测向(DLL)、微球形聚焦(MSFL)、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双井径(CAL1)(CAL2)、补偿密度(DEN)、补偿中子(CNL)、补偿声波(AC)、井温(TEMP)套管井全井进行声幅、自然伽马、套管接箍测井、声波变密度测井,5.2煤层气测井技术,测井技术要求,采样间距及回放要求:煤系地层采样间隔一般不大于0.05m,非煤系地层采样间隔一般不大于0.10m;主要煤层及其上下各20m井段,回放1:50深度比例尺放大曲线,以精细研究煤层结构。为适应地质研究或生产需要,可选测下列测井项目:地层倾角测井、阵列声波(或长源距声波)、核磁共振测井、微电阻率扫描、声波扫描成像、拟稳态井温测井等。,5.2煤层气测井技术,现场测井速度深度比例测量值单位表,5.2煤层气测井技术,单条测井曲线质量验收评级标准,5.2煤层气测井技术,全井测井曲线质量验收评级标,5.2煤层气测井技术,测井仪刻度误差标准参考表,5.2煤层气测井技术,煤层气测井现场提交的资料,(1)单条(或单个组合下井仪)井场监视测井曲线图一套(1:200),供检查质量用(2)综合测井曲线现场合成图一张(1:200),供现场解释用,格式见附录E图E.8。(3)记录全套测井曲线的磁性介质(软盘或光盘)(4)现场综合报告(5)井斜测量记录表,5.2煤层气测井技术,1、前言2、测井施工概况3、测井解释模型及处理参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