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园林2班xx毕业论文.doc_第1页
07园林2班xx毕业论文.doc_第2页
07园林2班xx毕业论文.doc_第3页
07园林2班xx毕业论文.doc_第4页
07园林2班xx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_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浅谈生态在公园中的应用 系 别: 建 筑 工 程 系 专 业: 园 林 工 程 技 术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17 / 23目 录目录摘要IAbstracI 前言I一、 生态园林一词的由来、功能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哲学基础 11.1生态园林的由来2 1.2生态园林的功能2 1.2.1调节小气候2 1.2.2改善环境质量3 1.3“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哲学基础 31.4生态环境建设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4二、生态园林的设计原42.1统一的原则也称变化与统一或多佯与统一的原则42.2调和的原则:即协调和对比的原则。42.3均衡的原则:这是植物配植时的一种布局方法。42.4韵律和节奏的原则:配植中有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韵律感 5三、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63.1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63.2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63.3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7四、浅谈公园生态景观规划4.1T8h3?3K6kw wR14.14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要做到质量、能量、信息的协调74.2.景观生态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全程83V jlCWV建筑学生联盟4n0nW/ 4.2.1.景观生态学94.2.2.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10q(WoLi!X Q)B1五.可供借鉴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 10l? B0RRLG1六、谈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几点要素116.1.因循自然、显露自然126.2.环境关联126.3相地合宜12$)mh7l(lQ0Hb6.4.充分发挥植物造景功能136.5.处理好文态与生态的关系13结论14参考文献15致谢16诚信声明17摘要 城市公园做为社会前进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放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本文阐述了“生态园林公园”一词的由来与功能,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在不同的生态园林空间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无论是以生态学为主景,或生态园林或与其他要素共同构成的城市主景,在生态园林在城市中都要注重它的原则,设计方式,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生态公园在城市中绿地效应的研究概况。以及论述了关于生态型造景的类型及产生的效益,并结合植物景观设计要求,提出了生态公园布局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为城市发展提供的帮助。关键字: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AbstractCities as indispensable to social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a place to, ecology i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logy and environment, a discipline, this paper, the eco-garden, and funct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word, from the ecological point of view put forward in a different eco-garden space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ity, whether it is ecology-based King, or ecological garden or with other elements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citys main scene, in the eco-garden in the city should focus on its principles, design methods, ecology principle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cological garden, eco-garden in the city green effect Research. And discusses the type of landscaping on the ecological and production benefits, combined with plant landscape design requirements, the layout of proposed eco-park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as well as urban development assistance.Keywords: Urban parks, ecology, landscape planning前言景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一些相关思想的发展。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大,并不是每一分支都与现代景观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对景观生态学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的仅是其中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其中与景观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一 、生态公园一词的由来、功能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哲学基础 1.1生态园林的由来生态园林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山水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生态园林可以理解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活动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生态园林作为城市建设的一种理想模式,强调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等因素,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自然、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 1.2生态园林的功能 1.2.1调节小气候 L.J.Batten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裸露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裸露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1.2.2.改善环境质量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O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吸滞粉尘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杀菌作用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衰减噪声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1.2.3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1.3“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哲学基础我国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可以说,“天人合一”的思想已全方位地渗透到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理论家积极探讨的课题。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也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本质在于它从实践角度出发,揭示自然界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不断被人化的实质,使人与自然形成实践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与自然对立;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又密切联系。离开自然,人就失去了获了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劳动中,人致力于塑造一个和谐的“人化的自然”。但由于社会中异化劳动的存在,人实际上成了自然界的破坏者,如自然景观的破坏,生物资源的毁灭、环境的污染等。由此,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有赖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的基本要素,又是构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和发展枢纽。通过园林绿化和改善人民居环境,不断增强节能效益、生态效益已成为人类的共识。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实践证明,生态园林、生态环境已表现为一种生命、一种理想的生存环境。正是出于寻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当代人热情倡导一种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通过积极主动的生态建设来修复已遭破坏的地球环境的道德态度。为此,联合国颁布了21世纪议程,我国也制定了中国的21世纪议程,把人与自然和谐和作为走向21世纪的哲学导向,寻求“高效和谐持续发展”,创建绿色城市生态文明的优化模式作为跨世纪城市规划战略的永略目标去求索,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升腾。 1.4生态环境建设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人类发展史表明:“政治是人为的短期行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是短短的一瞬间,而人类生态的需要却是子孙万代永恒的需要”。全球生态环境现实说明,发展中国正经受来自的贫穷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贫穷导致生态恶化,生态恶化又加剧了贫军。我国的国情是:城市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资源水平和人增绿地水平都大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国民经济还欠发达,现代城市园林起步晚,起点低,投入有限,总体的质量、数量和水平低于发达国家。这就迫切需要树立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现。同时,生态园林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对外开放、持继续发展的需要。 “植树种草就强国路”正成为人们共识。为了使生态环境建设适应人与自然可持续发民要求,国内有专家明确提出:以山水资源为环境基础,以山水文化为民族特征,以整体观为思维方式,以山水景观作为城市构图要素的中国园林城市或“山水城市”,是中国城市化运动发展的方向,“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式”;是中国21世纪议程“是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有机结合。 “未来的城市应当充分体现,生物圈与技术圈的协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行。融生态、文化、科学、艺术为一体的园林建议,符合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对环境综合需求的准则。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凝练。建设生态城市,实质上是调控城市生态系统,使城市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转化持续不断地进行,其目标是遵循城市社会功能整体性和谐生态平衡发展规律,对自然由无序蔓延变为合理分布,变恶性掠夺为最大值利用,建设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同步协调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合理布局,最终的发展目标是达到以人为本改造自然,优化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二、生态园林的设计原则2.1统一的原则:也称变化与统一或多佯与统一的原则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总之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甚至我觉得一些局部感到支离破碎,失去美感。过于繁杂的色彩也会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但太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就会显得单调呆板1。因此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运用重复的方法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我们牡丹江市江宾广场街道两边绿带中行道树绿带,用等距离配植同种。同龄乔木树种,或在乔木下配植同种,同龄花灌木,这种精确的重复最具统一感。如:中国广西凌云县古称泗城,是一个具有800多年州、府、县制之地的文化古镇,位于广西西北部。以盛产各种竹类为名,在竹园的景观设计中,众多的竹种均统一在相似的竹叶及竹竿的形状及线条中,但是丛生竹与散生竹有聚有散;高大的毛竹、或麻竹等与低矮的箐竹配植则高低错落;方竹、佛肚竹则节间形状各异;紫竹、金竹、等则色彩多变。这些竹种经巧妙配植,就很能说明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都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人具有柔和、2.2调和的原则:即协调和对比的原则。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地,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当植物与建筑物配植时要注意体量、重量等比例的协调。我们北山公园人民英雄纪念碑两侧用高大的雪松与雄伟庄严的陵墓相协调;南方有些与建筑廊柱相邻的小庭院中,大多数都栽植竹类,竹竿与廊柱在线条上极为协调。 2.3均衡的原则:这是植物配植时的一种布局方法。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比较顺眼一点。如色彩太浓重、体量太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种类,那么给人以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减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植时有规则式均衡(对称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及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我们江宾公园风景区各种花草树木都有,种类繁多,但在植物配置上很讲究,如漫长的园路两旁路右种植一棵高大的树木,则邻近的左侧就植以数量较多,单株体量较小,成丛的花灌木,以求得均衡。 2.4.韵律和节奏的原则:配植中有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韵律感。如:广西凌云县的水源洞洞边植物配置就是一例。云栖竹径,两旁为参天的毛竹林,如相隔50m或100m就种植一棵高大的枫香,则沿洞边游赏时就会感到不那么的单调,人如走在画中,有一定的韵律感变化。 三、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3.1.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 3.2.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3。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较强的直射光和较深层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杜鹃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层土中的矿质养分,较好地利用槭树林下的荫生环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异较大,按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分异进行配置,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2。春天杜鹃花争妍斗艳,夏天槭树与杜鹃乔灌错落有致、绿色浓郁,组成了一个清凉世界;秋天槭树叶片转红,在不同的季节里给人以美的享受。 3.3.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这些都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必须注意的。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在城市绿化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四、浅谈公园生态景观规划建筑学生联盟UN E:EF “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与自然和祖辈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77)城市圈内的风景资源的开发是创造最优人居环境的自然化,人类通过保护风景,来享受生活。因此风景资源具有的独特环境特征和生态功能,不仅包括客观事物(空间、植物、水体、人的活动等)、蕴涵着无形的文脉和人类漫长时间跨度内形成的历史轨迹,更重要的是风景资源内孕育着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能,我们对风景资源要倍加珍惜。?5Ma)icU(LWd!n1 LQaU OZ/BUsY1城市公园建设中,既有生态问题,也有文态问题,还有生态与文态相结合的问题。所谓生态,主要是讲人与环境的关系-这当然很重要,但在讲究生态时,要全面考虑园林网络系统对市民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不能只讲生态,而很少讲文态;也不应相反,即只抓文态,不管生态,而要把两者融会贯通,巧妙地结合起来。从中国悠久历史来看,人们强调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和患有人作,宛自天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奉行朴素的生态观,把文化艺术等文态氛围当作园林绿化的灵魂来对待。实现大地园林化,尤其是城市大园林,就要求有丰富文化内涵,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生态是最重要的,现在城市生态失去平衡,亟须通过整体园林网络,来逐步收复失地、恢复平衡-这是不容置疑的。这也是很多有识之士把城市园林地位抬得很高的实质所在。大地园林化是个大气磅礴的理想,其重点城市园林化(大园林)应当早日实现。建筑学生联盟G/t&eB9b6pb gB/j u e1生态建设和文态建设,都是实现大地园林化的重要内容。生态是重要的,现在城市生态失去平衡,亟须通过整体园林网络,来逐步收复失地,恢复平衡。文态建设深含风景名胜、文化历史、植物群落的艺术性与科学性、古树名木之美与文化故事、古建筑的艺术美、专类林、专类园(如荷花园、竹园、玉兰园、牡丹园等)是科学艺术的结合,更是我国园林古老优秀传统、地方绿化与乡土气息的结合等。我国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文化历史没中断的文明古国,这是埃及、希腊、巴比伦等无法望其项背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浩如烟海,要弘扬、继承并发扬光大才是。当然,应该用今天的眼光来对待传统,古为今用。要改革,要推陈出新,方可切合时代精神,满足人民的需要。风景资源的开发作为大地园林的重要部分,必是生态和文态建设的有效结合,对于改善都市圈环境、增加绿量、提高人们的生存条件至关重要。研究风景资源的生态规划,经营好城市圈这一重要元素,是做好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生态环境、走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条件。建筑学生联盟 p(tt-VeNC*J3h ZJ 4.1.T8h3?3K6kw wR14.14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要做到质量、能量、信息的协调 建筑学生联盟g;Pd )J!q;a建筑学生联盟7q)S _lz;B_ _:F1x 任何事物都具备质量、能量和信息三种属性,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对公园自身来说,质量(或称形质)包括形态和空间结构,如山水形胜、地质地貌、生态系统和有形的文化遗产,即我们所见到的当时的景观。它是有形的,相对稳定的。能量指风景区域内部和外在发展变化的能动力,即在历史时间中公园的形成过程。它是无形的,连续发生的。信息指风景区域所具有的美学、文化和科学价值。它是无形的、抽象的,依赖质量、能量而产生,又在人的意识中可以长期独立存在的。在人们开发、利用风景资源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必然产生质量、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但公园中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与城市中的截然不同)。比如观赏风景就是游人与环境的信息交换;游览和设施动力输入就是对景区的能量输入;设施及其环境建设就是对形质的改造。RPE4p Fz1 建筑学生联盟5ciCw! 人们对风景区域形质的改变包括采石伐木、修路建景、产生垃圾、改造地形等。严格控制风景区域中的质量改变,控制游人与风景区域在质量交换(物流)保持在尽量低的水平是保护生态平衡、最大限度发挥景区生态功能的首要考虑的因素。n2V*QDAk)Y39aPL1 建筑学生联盟dj8j$g A$f 能量层次的交换包括能源的输入和输出、饮食输入、资金的输入和利润的输出、游人和居民对公园生态系统的干扰等。能量的流动会直接引起公园在质量上的改变,所以能量的交换(能流)和它在公园生态圈的平衡也是建设公园生态的重要方面。Hf.o ?/g/N&G1 3ZV!f C$n$XE*S1信息的影响是指对公园的文化欣赏,对公园的规划设计的虚拟未来、资源评价、级别评定以及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可以说,风景欣赏、风景旅游的本质就是游人与风景进行的信息交换与混化。在使游人与城市公园进行最大限度的信息交换(信息流)的同时做好景观资源的保护和评价也是城市景观生态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城市公园系统由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质量)、自身所具有的运动变化能力(能量)以及景观和其他综合价值的独特性(信息),风景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生物群落恢复的长期性,因此严格限制物流,科学有效地控制能流,全面增大信息流是科学搞好城市公园系统生态建设和管理的指导依据。a/z4%u4R of*A1 建筑学生联盟M#r9M7q lB 4.2.景观生态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全程3V jlCWV建筑学生联盟4n0nW/ 4.2.1.景观生态学建筑学生联盟GJ ?no$H3w Z建筑学生联盟)F9s)T%A)jz2UO&e)O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5。景观生态学把景观Landscape定义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形式重复出现。景观是由景观元素Landscape element组成。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包括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可以视之为生态系统。景观的这一定义尤其适合于土地利用的规划,自然与人文因素并重的共同特点使之同样能非常恰当地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中。景观在这里与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相类似,但避免了不同等级生态系统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易引起的混乱。景观生态学中模块、廊道、网络、结点等概念为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整体描述提供了手段,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赋予了新的内涵。c8B/RL m9h4|1 建筑学生联盟V.tO r/BLcy 4.2.2.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建筑学生联盟9,oQ!Zq(WoLi!X 城市园林公园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也就是说,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景观,其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具体表现为:工业拼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呈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都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来维持其正常运转。oMLbYzqB1 建筑学生联盟qHt7s&pt.? 城市公园系统是城市绿量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城市中的生态景观。这些景观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有引进拼抉又有残留拼块,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6。这类景观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开敞度大,以近自然的特色与魅力吸引人们去享受、理解,并提供开放游憩的功能。建筑学生联盟jOan5b3g建筑学生联盟V4jCBb)S5s 总之,城市景观的质量问题较为突出,如何治理城市环境,提高其景观生态质量,对城市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减少污染;二是提高绿地面积,增强城市景观的自净能力。城市公园系统的绿量是城市绿量的主体,城市公园系统生态状况,生态功能发挥状况是衡量城市景观质量的重要因子,它的开发建设要与模拟地带性生态,贯穿景观生态学的规划原理。五.可供借鉴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c5u*hBkV1 P:daX(1)整体优化原则建筑学生联盟 K6o3_ mr%W E:E9FP-E.O景观是-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规划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建筑学生联盟2yKGW X x$z/e0o:y建筑学生联盟JaAB-g (2)异质性原则J&PL;ESZ1 w1bW-kB&C,QA8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景观宅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原则。建筑学生联盟q8_i$U4EvL6Wbm tSga2r/r7(3)多样性原则建筑学生联盟bE vhk&S_7GT,Nx3.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可以采用多度、均匀度、渐嵌度和连通度等加以描述。建筑学生联盟M%N0S,dg$f.iB$Ja v nl建筑学生联盟T2a9n8E4Ypm7PG n (4)景观个性原则PR)A M z R;o_,G1 建筑学生联盟7F rNJ+|Zt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8AQK(1qLtuBA1 建筑学生联盟-nQa br4Tv (5)遣留地保护原则BZ%dYhG1 Ixp即绝对保护自然保留地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3mkZ(LQ3I!_1 建筑学生联盟B/S+t:GWDp (6)生态关系协调原则建筑学生联盟( hxM6l1gA/P建筑学生联盟-V u*I/DBG O 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网的协调。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实现人与自然共生。e1wCk89pV,Uy-R1 U |6pq/m6lzS(7)综合性原则TAe nf8I/R1 IU h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lWph(K#q$?U1 _-L&J v*m-fVGw我们在公园生态景观建设中可直接借鉴这些原则,为景区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当然,这些原则并不是在每一个景区的建设中都能得到体现,不同自然资源地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兼加考虑、应用的生态学原则也必然有所不同及侧重。如多样性原则、生态关系协调原则在自然风景区生态景观规划中应用的较普遍,在此前提下尽可能考虑其它原则;而名胜古迹和纪念性园林规划则应更多地考虑遗留地保护原则、景观个性原则。 l? B0RRLG1六、谈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几点要素lB1s re1 建筑学生联盟8viD2 城市公园是城市中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是城市的绿洲,它是城市居民进行文化休息以及其他活动的重要场所,对美化城市面貌和平衡城市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均有积极作用。城市公园系统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我们在开发资源,建设中,如何贯穿景观生态理论,增强公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景观质量,这是需要首先考虑的。但目前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存在着讲生态而非生态的误区,城市公园平衡环境的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虽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心,但本文再对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谈几点要素。建筑学生联盟!R2n$:VX+bX z O建筑学生联盟w|&|_ pO0i+MX 6.1.因循自然、显露自然tG&D.建筑学生联盟*i1E)w4bi0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何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在城市公园规划建设中显露,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呢?公园的规划不应当仅从单一的旅游经济等目的出发,而应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的需求,因循自然、显露自然,组景应注重意境的创造,以自然美为主,辅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观,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如南京的玄武湖公园远借紫金山的秀丽,内融清新的湖水、翠绿的诸岛(洲),少加人工设施、景点建筑,形成了都市的氧吧、人们休憩的佳园;广州的越秀公园,利用越秀山的地形,形成冈峦起伏、景观多变,无需多加规划,已是美不胜收了。o;ie5lR*R14I1 建筑学生联盟9$Z i5Er4vk 6.2.环境关联F(a pA!E1 建筑学生联盟3i!W;Wvg?+z 外部和内部都存在着环境相关关系。我国古人既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创造了风水相关的思想。城市外部有自然山脉、河湖、森林、湿地等大环境景观背景,城市内部有不同立地条件和围合空间形式,在城市公园生态规划建设时,要抓住大环境景观特色和公园环境景观特色,做好环境关联的文章。例如西湖公园与杭州市形成以湖为主的景观形态等。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的环境关联重要的是找出公园的主导因素和城市大环境的环境特征。建筑学生联盟)ax3N/g;J%T;(S建筑学生联盟9)|.ZG.J6dH 6.3相地合宜建筑学生联盟H(L.Lu.JK6iq 7a3K(yh&u#frP&tbV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结合自然,塑造自然也是十分关键的要素。相地合宜要体现在公园的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景点营造等建设的全过程。如在公园布局上,上海的长风公园结合低地和河湾,理水叠山,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山分主峰、次峰,高低错落,相互顾盼,效法自然。公园的布局相地合宜还要根据公园大小,周围环境不同,采取不同的规划布局方式,大公园可划分多景区、多园中园,小公园可适当运用多方借景的手法以开拓空间的局限性。如桂林伏波公园面积仅有1.1公顷,远借漓江,并利用山体分隔景点,内容多样,融汇自然。相地合宜在公园功能和造景上,要遵循造景以自然美为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