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起源与发展_第1页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_第2页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_第3页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_第4页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房艳刚fangyg578,人类为了创造文化,必须首先能够生活,必须解决维持人类生命活动的食物供给及其营养物质的来源。不论在人类社会的哪个阶段、哪种社会形态,农业始终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部门。对人文地理来说,要认识农业就要认识世界上农业的起源和扩散、主要农业分布区、农业与自然条件和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生产景观。,第一节农业的起源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第一节农业的起源,地理背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1万年前左右,也就是地史上更新世晚期末,构造史上的最后冰期结束之际,考古学上的中石器时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全球气温的回升,冰川消退,世界上草原面积也随之有所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也随之扩大,野生谷物的生长地扩展,草原上动物大量繁衍,这为人类对动植物的驯化提供了条件。,意义:农业的起源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它使人类的经济生活完成了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质的飞跃.农业是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来源农业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所需原料的来源农业是工业的重要市场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人口压力说(以博塞洛普(E.Boszerup)为代表)宴享说(由海登(B.Hayden)提出)最佳觅食模式说,人口压力说(博塞洛普E.Boszerup),为增加新的食物来源和数量以维持自身生存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人口增长采集与狩猎强度上升,弓箭的改进与广泛使用动物捕杀过度,食物短缺新的工具、方法,新的食物来源和数量驯化植物的农业。种子的热量明显高于植物的其他部位(根、茎、叶和果实),故出现了农业。,“今天的运气仍旧不见佳,还是只有乌鸦。”他回忆半年的封豕是多么大,远远望去就像一坐小土冈,如果那时不去射杀它,留到现在,足可以吃半年,又何用天天愁饭菜。回想当年的食物,熊是只吃四个掌,驼留峰,其余的就都赏给使女和家将们。后来大动物射完了,就吃野猪兔山鸡;射法又高强,要多少有多少。“唉,”他不觉叹息,“我的箭法掌太巧妙了,竟射得遍地精光。那时谁料到只剩下乌鸦做菜”“居然猎到一只麻雀。这是远绕了三十里路才找到的。”,竞争宴享说(海登B.Hayden),1.认为人口不会无限制增加。与人口无节制的持续增长相反,一般的狩猎采集者采用某种方法将其人口控制在与资源相平衡的水平上。(殺嬰、延遲斷乳、生病老者棄養)这种平衡既不会那么高,以到于饥荒是一种种经常发生的事件,它也不会那么低以至于人口数量会危及婚配和防卫,或者需要经常做人口控制。,2.认为原始共产主义制度不利于农业产生对于大部分狩猎采集者来说,资源有限和波动的性质,使他们必须在群体内分享食物,并建立群体间的联系以便在食品匮乏时获得援助。分享食物的重要性,以及至少某些主食资源过度开采所造成的不稳定,会在一般狩猎采集者中造成经济资源的竞争和私下拥有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使投入任何大量剩余的时间和劳力来进行粮食生产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分享食物的义务使得这种投资首先使他人利益。,3.认为最初农业产量有限,不可能作为主食的来源,而是一个创新性奢侈品。农业出现的初期,生产量不大,在人类食物结构中,所占比重不可能很大。为扩大食物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种类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有些植物纯粹是香料和调味品,有的谷物适于酿酒,有些葫芦科植物可能是用作宴饮的器皿,,4.认为农业起源资源丰富地区。粮食生产发生最理想的条件是那些基本资源特征改变到如此程度,以至于义务的粮食分享对于生存不再是必须的地方,以及那些拥有生产的粮食不再受非议的地方。有理由设想很可能在资源丰富的地方发生。,5.认为农业起源于复杂的社会形态中。一些有野心的人会利用基于经济的竞争宴享来控制劳力、忠诚和租赁。在竞争宴享中对劳力的控制是基本的目的,而它被看作是成功和权势的标志,如果一种最早驯化的物种是十分可口的食物,但劳力投入很高或不易获得,那么其驯化是在竞争宴享相关性中发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证据:1.驯化在新大陆和旧大陆同时发生。旧大陆在经过二百万年才出现愈来愈大的人口压力。新大陆被占据的时间仅为这段时间的百分之一,而且人口迁徙受到白令海峡的严重限制,总之,人口增长的动力是无解释这两大陆几乎同时发生的农业起源。2.在那些首先实行驯化的考古学文化中,一般表现出对劳力进行控制,社会经济不平等,和有舶来品交易的明显迹象。这种因素与较盈余的经济较为吻合,而与处于周期性饥荒的匮乏经济不符。,最佳觅食模式,“最佳觅食模式”:动物觅食一般集中在一种或者少数几种猎物上,最佳食谱是那些平均食物收获量与平均食物处理时间比值最大的那些种类。,农业起源的三个阶段,1、简单的狩猎经济向广谱采集经济过渡。以狩猎为主的经济可以称为简单狩猎经济。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人口压力日益严重。这些都迫使人们放弃单纯按最佳觅食模式去取食,而尝试多种的取食方式,迈出了向农业起源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步-以渔猎、采集为主的广谱经济,或称之为复杂渔猎采集经济。,广谱经济,顾名思义,是指“广泛食谱”的经济,包括采集植物果实、根茎、籽粒,渔猎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或海边浅水区的蛤、贝类水产。具体形式、内容可以多种多样,依各地的自然条件而定。当然,狩猎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但已不占主导地位。这种广谱经济形式只是对不稳定生态环境的一种不稳定的适应。这样虽可解一时之忧,但并末解决根本的问题,仍然存在隐患,有资源耗竭的危险。一旦环境有大的波动,人们可能又将面监生存危机。,2、广谱采集中发展出集中采集,由于环境的不稳定性,资源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高档食物品种日益枯竭,人口压力增大,人们需要获得和掌握一些可经常利用的动、植物来作为食物匮乏时的一种储备。在采集、贮藏的过程中,人们有时会发觉某些植物有定期生长出新植株的现象,有时则发现被埋藏起来的果实,籽粒经一段时间会自动长出新的植株。人们于是特别留心这一类的植物或果树,渐渐地在收获中积累了经验,发现了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年)可以反复取食的某些植物(只能是植物,不可能是动物或水产,因为后者的再生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在一年内繁殖出几批可供取食的个体)。,于是,很自然地人们迈出了走向农业起源的关键一步集中采集。在集中采集活动中,人们把采集的对象由广谱阶段的杂乱食谱缩小到某种或几种再生能力强,在一段时间内能多次取食、便于贮藏的植物身上,这也就是人们最早的栽培驯化对象。,3、集中采集走向原始农业栽培,这是最后实质性的一步,走出这一步,才可能称得上农业的真正开始。经过一段时期的集中采集,人们渐渐地熟悉了这些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规律,在采集时由无意识逐渐演化为有意识地留下一部分幼小的植株,对它们进行简单的照料,等到它们生长到更适于食用时再进行采集。如此做的意义在于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了模拟性的农业栽培。也有学者把这种行为称为采集农业。于是这迈向农业栽培的实质性的一步也走出了。,不同地域其栽培对象也不尽相同,有些地区是根茎类植物,有些地区为禾本科植物,皆因自然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异。如在华南地区,最先驯化的植物很可能就是无性繁殖的根茎植物,从而走向园圃式农业的道路;而在长江流域则可能以水稻为最早驯化的禾本科植物;在北方地区,粟则成了第一种被人工栽培的植物。,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一)基本学说(二)索尔的推论1、推论的依据2、推论的结果(三)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一)基本学说,绿洲说柴尔德本人就以提出农业起源于绿洲的假说而闻名。柴尔德认为在冰河末期,湿润而寒冷的近东气候变得温暖而干燥,植物只在河边及绿洲生长,动物栖息在水源近处,人类也不得不居住在水源附近,因而得以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于是逐渐将植物进行栽培,将动物进行驯化。农业就这样产生了。,核心地带说(原生说)美国考古学家布雷德伍德则认为近东过去12000年间气候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否定了以冰河后期气候变化为前提的绿洲说。布雷德伍德认为在冰河后期的近东,曾有野生谷物和野生动物共生的原生地带。洪积世末期,人类采集食物的能力已相当高,可供食用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定居的时问逐渐变长,与周围动植物关系更加密切,认识也更为加深。人们反复试验谷物的收割和种植、动物的捕获与饲养,从而出现了农业的曙光。,边缘地带说美国学者宾福德认为在一定环境区域内,由于人口的增加,原来的生活地区难以供给足够的食物,于是出现了两个集团,多出的人口成为移居集团,向适于生存的周围地区转移,而原有的集团留在原来的核心地带。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食物来源的是移居人口增加的周缘地带,而不是核心地带。弗朗内立进一步发展宾福德的假说,认为栽培作物开始并不是在野生植物生存地带,而是在其周围那些条件稍恶劣的地方发生的。,(二)索尔的推论,1.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受到饥饿威胁的居民,没有闲暇去进行那种在遥远将来获得更多食物的试验。2.农业起源地的地貌和气候应是富于变化的,植物和动物品种多且繁茂。3.大河流域的盆地很少有可能是农业起源地。因为当时尚无能力控制洪水。4.林地可能是农业起源地。因为早期的耕种者尚不能翻掘草地除去草根,可是却可用剥树皮、烧火等方法除掉树木,而在林中空地耕种。5.最早的农民必须已经掌握使之倾向于耕种的技能,狩猎者不可能是这些人;但“林居”的使用斧头者必然是驯化者的祖先。6.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定居的,因为“人类的食物也是兽类喜欢吃的”;如果人类不在那是经常照管成长的作物,就不会有什么收获。,索尔认为东南亚可能是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他们是居于河水沿岸以捕鱼为主的人。由于鱼类丰富,人类食物供应较为稳定,故人类可以定居下来。另外该地区生态环境多样,植物种类繁多,可以常年生长。,(三)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例如,泰国斯匹瑞洞穴发掘发现该地的农业在1万年以前已开始。又如在我国杭州湾河姆渡的考古发现,证明在7000多年以前我国已开始耕种谷物了。依据现有的证据,一般人都承认在东南亚、西南亚和中美洲都有各自独立的农业发源地。甚至可能也不尽限于上述三地。中国的华北平原,印度的印度河流域以及南美的安第斯山等,都可能有农业发源地。约旦河谷发现一个有12000年历史的聚落遗址。,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一)主要动物源地狗是最早被驯化动物。人狗同时出土的化石,年代距今则只有1.4万年左右。狗多半来自一万五千年前东亚的狼,东亚的灰狼体形更小,更容易驯化。某些科学家认为,人类收养了幼狼,而攻击性较低、又擅于乞食的幼狼便在天择中占了优势。有些科学家则说,狗自己驯化了自己,因为它们适应了新的生态栖位人类的垃圾堆。不太会逃开人类的食腐犬科动物,便在这些栖位生存了下来,其后代也愈来愈驯服。,山羊,绵羊7000BC,中东驴子,3000BC,北非双峰驼,5000-4000BC,中亚单峰驼,略晚,北非和中东马,3000BC,里海东岸在农业起源过程中,家畜饲养起源可以说是它的孪生姊妹。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互相促进、互为动力的,之后又共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二)主要植物源地目前已经知道下列作物的发源地:玉米和番茄发源于中美洲;咖啡发源于非洲;香蕉和茶始于东南亚;花生、菠萝始于南美洲;向日葵、高粱始于北美洲;大蒜、大豆始于中国;大麦、小麦始于西南亚。地中海沿岸是橄榄和无花果的发源地,而欧洲北部则是黑麦和燕麦的故乡。,扩展材料:源地与盛产区的差异,现象:很多作物,离开发源地移往别处,其繁荣可超过发源地。象咖啡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现在则盛产于巴西;橡胶和奎宁原产于南美,现在盛产于东南亚;玉米原产于中美洲,现在却盛产于美国东部、阿根廷和匈牙利;香蕉在中美洲和中非洲变得比它的原产地东南亚重要得多。,原因自然因素: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新的盛产区比起原产地具有较好的环境。如温暖潮湿的衣阿华州对玉米生产自然要比半干燥、较冷的中美高原有利得多。同时在原产地作物被驯化后,往往有一些病虫害,可是移到盛产区,新的环境往往不利于此类病虫生长,这对作物生产大有好处。社会经济因素:如茶叶,在美国东南部的自然环境很适于种植茶叶。但美国人大都喜欢饮咖啡,而不大喝茶。再加上美国人工昂贵,负担不了繁琐细致的茶叶采摘和加工等费用,自然不能与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等国相比了。很明显,作物从原产地迁到盛产区,是受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的。,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一)分布在热带地区(二)特点1、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以“刀耕火种”为种植方式;2、多种作物杂处;充分利用空间,延长食物获得时间。3、主要是种植作物的土地的“迁移”,而不是人口的迁移;利用2-3年,肥力因作物吸收和水土流失很快消耗殆尽。恢复20-30年。(三)评述1、是否一定会造成环境恶化?2、是否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二、传统农业,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传统农业是传统社会的农业,是一种生计农业。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1)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2)欧洲中世纪的农业。(3)美国的殖民农业。3.传统农业的类型,(1)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深耕、细作、施肥。无休闲制。东汉前北方旱作农业发达;南方水稻种植农业发展缓慢。初期“火耕水褥”,烧死、淹死杂草,与旱作相似为撒播,产量低。东汉后水稻有突破性发展。由撒播变为育种移栽,北方人口迁移带来劳动力和技术。,传统农业,(2)欧洲中世纪的农业。,敞田制,轮种或休闲,地块每年重新划分。三圃制:第一块冬种小麦,黑麦,第二块春种大麦和燕麦,第三块放牧,牲畜的粪肥提高土壤肥力。撒播,产量一般只有种子的四倍。17世纪荷兰苜蓿的广泛种植。保障牲畜冬季食物。改为轮作制。第一年小麦,第二年萝卜,第三年大麦,第四年苜蓿。对饲养业和种植业的混合农业发展十分有利。,(3)美国的殖民农业。,敞田制变为粗放式轮作制变为灌丛-休闲制原因劳动力稀缺、土地辽阔。形成占有大片土地的独家村式美国农村。好望角(集约农业变为畜牧业),澳大利亚,阿根廷。思考:中国人口多,集约化农业;西欧地域与气候,形成混合农业;美国形成殖民地农业。,3.传统农业的类型,传统农业有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业四种类型。(1)旱作农业:它包括中国的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区,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林南缘一些地方。灌溉与盐碱化。(2)水稻农业:它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梯田与美国的机械化。,(3)地中海农业:地中海农业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周围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美国的西海岸、智利中部、南亚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农、果、牧三位一体。(4)游牧业:目前,在欧、亚、非三洲,条件比较好的草原多已开垦为农田种植谷物,条件不利的草原和进行耕作风险大的地方则用于放牧。亚洲羊、马;西北非、阿位伯,羊、骆驼;东非,牛;青藏,亚欧大陆北部。,三、现代农业,(一)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分布(二)现代农业基本特征(三)现代农业的类型,(一)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分布,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不同,它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所以,现代农业亦称为商业农业。商业农业是工业社会中工业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它主要分布于工业发达国家与地区,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的一些国家和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及南非、俄罗斯、巴西等国的一些地区。,(二)现代农业基本特征,现代农业是商品农业。主要为城镇居民提花生活消费品,保障二、三产业的顺利进行。现代农业是高层次集约农业。现代农业是高效农业。现代农业是大规模农业。现代农业是高度社会化农业。,(三)现代农业的类型,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1、单一经济作物2、劳动力集约3、市场指向、明显地域性4、带来大规模移民,1、规模大农业企业2、机械化程度高3、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水稻,1、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2、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1、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乳加工制品2、区位选择受市场和地理环境影响,1、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2、保鲜与存储有特别要求,区别于一般游牧业:1、规模大2、不以家庭为单位放牧,由牧主雇佣牧工放牧3、不是自给自足为目的,产品全部投向市场,大牧场,市场园艺农业,乳品业,二、农业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农业经济活动出现以后,人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利用自然环境发展生产,在可能的范围内,控制和改变自然规律的作用和发展趋势(如改良土壤,培育良种,围海造地等),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景观空前丰富多彩,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塑造了农业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又为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文化基础。农业文明在推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社会进步的同时,因为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也遭到了自然界的无情报复。,(一)农业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对地形的影响很小,有梯田形式,但以适应为主。对植被以毁林开荒为主。过度的农业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农业资源可持续性明显降低草原退化。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经济活动,如过度放牧、滥垦(如垦草种粮等)乱挖(如挖中药材、搂草、搂发菜等),草原利用强度超过了草原自我更新能力,导致草原大面积退化:草场载畜量降低,牧草构成逆向演化,饲草品质劣化,生态环境恶化。由于草原的退化,加剧了畜草矛盾,使本来生产力水平很低的草原畜牧业受到新的威胁。,在水产资源开发利用上,近海水产资源由于滥捕狂捞,捕捞能力大大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生物群体来不及补充,鱼类资源得不到休养生息的机会,生态平衡被打乱,渔汛难以形成,产量大幅度下降;内陆江河湖泊的鱼类资源破坏更为彻底,淡水捕捞每况愈下,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鱼类失去生长发育的良好场所。,自然植被的减少,尤其是森林植被的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致使河水暴涨暴跌,或使下游泛滥成灾,冲毁农田,淹没村庄,或加剧下游干旱程度,都造成重大损失。,水土流失虽经不懈努力,我国治理水土流失的速度仍然赶不上水土流失的发展速度,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由建国初期的150万平方千米扩大到1996年的182.7万平方千米,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失出了1厘米厚的表土,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化肥的养分含量。全球每年表土的过度侵蚀量达227亿吨,超过了新土壤的形成量。因水土流失而产生的河流泥沙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尽管河流泥沙可以通过淤灌改善灌区土壤,但这仅仅是“蝇头小利”,大量水土流失使农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危害农业生产,淤积河道、水库,缩短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甚至导致水库报废、河流改道等,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土地荒漠化由于滥垦过牧等方面的原因,土地荒漠化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国沙化面积逐年增加,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每年增加1560平方千米,70年代至80年代每年增加2100平方千米,90年代每年增加2460平方千米,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根据我国典型地区调查,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有四个:(1)过度放牧,破坏草地,约占荒漠化成因的28;(2)滥垦草原,约占荒漠化成因的25;(3)水资源利用不当、不合理地剥离地表植被和采矿等原因,约占荒漠化成因的9。我国沙尘暴天气与沙化面积的扩展呈同步发展趋势。20世纪50年代共发生5次,60年代共发生8次,70年代共发生次,80年代共发生14次,90年代共发生23次。,其它问题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发展农田灌溉,人们修水库,建渠道,对水分循环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水库改变了水库周围的小气候,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沼泽化,甚至引起血吸虫病大传播。由于排灌工程不配套、管理措施不当和落后的漫灌方式等,造成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全世界灌区次生盐渍化土地面积已达30万平方千米,占灌溉面积的7,而且还以每年1万平方千米左右的速度增加。从埃及、西亚、中亚,到巴基斯坦和中国西部,已经形成了一个灌区盐渍化带。,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结构比较稳定,在空气中经酸、碱、氧、紫外光作用下不易分解,脂溶性强,水溶性小,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容易污染土壤、水体、大气等,最终影响农产品品质、产量和人类的健康。过量使用化肥,容易使氮素、磷素从土壤中流失。氮、磷进入水体,可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引起饮用水中硝酸盐的积累,进而影响人类的健康。大型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和污水对土壤、水体的污染,同样令人担忧。,(二)农业的形成对社会的影响,1.对社会的影响。衣物,食物,健康与寿命。2.带来的变化1、流动定居-村落2、单位群体人数多-家庭3、群体小大/聚居-村落,(三)农业与早期的文明中心,农业促进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以及阶级、法律、宗教、文字、城市与国家的产生。这些就代表着人类发展的高级阶段文明。1.埃及(小麦)2.巴比伦(小麦)3印度(小麦)4中国(黍(sh)稷(j)粟(s))5墨西哥、玛雅、印加(玉米)。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些古文明中心都是在农业出现后,由于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而使文明在该地出现的。,第3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一)粮食生产力布局(二)经济作物(三)畜牧业生产布局(四)世界的主要农业区,(一)粮食生产力布局,1.小麦的分布:温带作物,在世界粮食作物中居首要地位。播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除南极外,遍及世界各地。在2757N和2540S之间分部最为集中。俄罗斯温带草原的黑土带;美国、加拿大中部;澳大利亚、印度;中国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中、印、美、俄、法、澳、加。,2.水稻的分布:生长在温度较高,水分充足的亚热带地区的作物。集中产区是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地带,特别是大河三角洲、冲积平原、沿海平原。如长三角、恒河流域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中、印、印尼、孟加拉、越南。中国居首,2003年,1.67亿吨。3.玉米的分布:主要是饲料作物。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很强,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因此种植范围很广。主要分布北美、欧洲的高温多雨区。美国被称为“玉米王国”,机械化程度高,成片种植,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农业区域之一,形成独特的农业景观,还是畜牧业的集中区。盛产国有美、中、巴西、墨、印。,(二)经济作物,1.棉花的分布:亚热带作物,20-40N。向有灌溉条件的干旱区集中。亚洲中部、东部、南部,占世界产量的一半;第二大种植带是美国南部。另外,非洲东北部也是主要产区。2.糖类作物的分布:甘蔗:热带和亚热带,需要高温环境,生长期长。南北纬35度之间。主要产地有南美、中美、加勒比海、澳洲、南亚、东南亚、南部非洲。巴西(3.8亿吨居首)、印、中国、泰国。甜菜:适合温凉气候,以中温带种植最广泛,40-60N;主要集中在欧洲。法(居首)、美、德、俄、乌克兰、土耳其、波兰。,3.饮料作物的分布茶:42N-33S之间。种植国家有40多个。其中印度产量和出口量最大,斯里兰卡茶叶商品率也很高。中国产量居第二位。可可:非洲西南沿海。咖啡:拉丁美洲。巴西“咖啡王国”、哥伦比亚,盛产软咖啡。,(三)畜牧业生产布局,除土地面积较大的发展国家外(中、印、巴西、阿根廷),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东欧等地区和国家。1.肉类:产量较大的国家有中、美、巴、德、法、印。2.原毛:主要产出国家是:澳、中、新、伊、英、南非、印度。3.奶:主要产出国家是:印、美、俄、德、巴基斯坦、法、巴西、中国、英国、新西兰,(四)世界主要的农业区1.赤道雨林区:此地终年高温而大雨阵阵,因此万物兴盛,雨林蔽天。在这种自然环境下,产生了两种农业:一种是游耕,另一种是热带企业化农业。游耕是一种原始自给的农业,在这种热带雨林区十分盛行。象亚马逊河沿岸的印第安人或非洲刚果的乌班吉人,他们生产的作物有芋头、木薯、豆类、小米、甘薯、花生和木薯等。热带企业化农业的简单定义是将热带农产品供应给温带的消费市场。它以欧美人的资金和技术,利用当地低廉劳动力所经营的企业性的特殊农业。,2.干旱沙漠区:自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到阿拉伯,经中亚到中国的青藏大高原以至蒙古的“戈壁”,这一条带为世界最主要的干旱区,该地人民以畜类为生,随牧草而移动。畜类的肉为其食粮,乳为饮料,皮毛为衣与靴料和建筑材料,粪为燃料,畜类又为其交通和运输工具。因此其日常的衣食住行无不依靠牲畜。畜类以阿拉伯的马,中国西藏的牦牛,中亚的绵羊和撒哈拉的骆驼最为有名。全世界游牧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0,但是全球的游牧民族不足世界人口的1。因其谋生不易,故人口稀少,文化落后。在此区定居的农业人口,只在有水源的地方。采用灌溉技术,此间也可生产玉米、小米、棉花、甘蔗以及枣子。这种地区称为“绿洲农业”区,在目前随着交通工具改进,已具商业化的形态。,3.草原区:此区高温而夏雨充沛,唯有明显的干季,草类十分繁盛。此间形成了放牧区。特点是土地开阔,人口稀少而多疾病。主要地区为巴西的中部、阿根廷的南部以及澳洲和美国,以及中国的内蒙古。如阿根廷的潘帕斯主要产苜蓿,是绵羊最理想的食料,因而大量饲养绵羊。该地所产羊毛约占阿根廷的30。该区所产的牛肉世界著名。世界牛肉交易中,约有半数以上产自本区,主要向欧洲,特别是向英国输送。澳洲和阿根廷一样,同为世界现代畜牧区。澳大利亚的历史实在可说是一部畜牧史,甚至可以说是牧羊史。,4.季风区:高温多雨,而雨量集中于高温季节,最适于稻米的生产。然而稻米的种植,也需要大量的劳力,如翻土、插秧、灌水、施肥、收割等,工作繁重。可是在谷类中,稻米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也能养活最多的人。因此在东南亚,从日本经中国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台湾西部到爪哇、泰国的湄南河流域,缅甸的伊洛瓦底江流域,越南湄公河流域以及印度的恒河流域,直到巴基斯坦,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也是盛产稻米之区。此间农业特色为人多地少,是精耕细作的农耕。耕地零星细小,少用机械,多靠人力与畜力。为达到多产的目的供大量人口食用,故发明了施肥、轮作、双季甚至三季收获、灌溉等措施以增产。此间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因此所产的米只能供本地需求而不能大量外销。故大米在世界上不能算是一种重要的贸易品。,5.地中海:地中海型农业可以说是一种农牧混合的农业。它盛行于世界上五大地中海型气候区,即欧非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州,南美智利南部,非洲南端和澳洲西南沿海(它们均处于大陆西岸、南北半球纬度2030之间的地区)。以环地中海区为典型,故称之为地中海型农业。畜牧以羊、牛、猪为主,作物以葡萄、无花果、橄榄、柑桔、蔬菜及小麦为主。作物混合得十分复杂,可说是最为“混合”的农业。世界上各种农业形式都可在这五个“地中海”式区域内出现。在商品农业上,地中海式农业的最大优点是全年都可生产。在夏季助以灌溉,可生产葡萄、桃杏、橄榄、无花果;在冬季则生产谷物、梨子、苹果和蔬菜。一般说来,此间的农业都是小型经营而以人力为主。今日地中海区生产的橄榄油占全世界的90,生产地为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突尼斯。葡萄酒产量也很大,阿尔及利亚出口以酒为第一,占全部出口的43,也占地中海区酒类输出之半。,6.山地区山岳地区:往往生长期短,作物很有限。举例来说,在苏格兰南部,近海平面地区的生长期为240天;到高度为330米的地方,减为180天;再到高度为600米的地方,只有135天了。仅在山间谷地,由于气候较暖,才有一些农业。但也有些作物喜欢生长在较高海拔的山上。如爪哇最好的茶叶生长在12001800米的高山上;肯尼亚主要的咖啡产区是在14001800米的高山上。山间农业最好的例子是在阿尔卑斯山。因为山北坡和南坡所受的阳光不同,作物的生长高度自然不同,同时山坡和谷底的温度也不同,适应的作物也不同,如巴西南部的咖啡多产于山坡而不在谷底,原因是咖啡对霜冻甚为敏感。在高山区,放牧是十分普遍的。春末夏初,牧草茂盛。牧人和羊群一起登山。而秋后草地衰落,牧人和羊群一起下山。此类随季节变化的山区内垂直移动的现象,称为山地移牧。,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一、农业景观(一)农业景观是环境的镜子反映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田、旱地、草地;梯田、破碎、阡陌纵横。反映所在地区的社会人文环境(地界)。田埂、界石,灌木,木栅栏,木桩架铁丝。(二)农业景观具有观光价值物理形态、生态形态、文化形态。,二、农业区位论,杜能(J.H.vonThnen,17831850)是研究地表农业分布特点的第一位地理学家。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急剧变动时期。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城镇迅速发展,粮食便极为需要。杜能1810年在德国模格兰堡郡的罗斯多克镇购买了一片相当大的土地。当他种植这片土地时,他就注意了农业生产中的地理问题。在他经营农业40年间,他利用所保存的资料来研究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1826年,他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就成为他对农业分布方面的基本学说。他的结论至今仍有重大影响。杜能称其著作为孤立国。他为了进行分析就创建了一个区域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中,其经济是自给的,不受外来的影响,即“孤立国”。,1.假设,为了了解一个以都市为中心的区域内何种因素对农业发展有影响,他做了如下几个假设:第一,在此“孤立国”内土壤与气候是一样的;第二,“孤立国”内是一片平原,既无河流也无高山;第三,其中心位置是个单一的城市,四周均为旷野荒地;第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