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夏朝晖公共安全犯罪上_第1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夏朝晖公共安全犯罪上_第2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夏朝晖公共安全犯罪上_第3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夏朝晖公共安全犯罪上_第4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夏朝晖公共安全犯罪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危害公共安全罪,公共安全主要指安全事故、天灾人祸以及社会治安等问题的形势。中国的公共安全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并呼吁把重视公共安全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或者公共生活安全的犯罪,是普通刑事犯罪中客观危险性最大的一类犯罪。关于这类犯罪,有些特点特别值得注意:第一,实施这种犯罪,其危害后果之重,破坏范围之广,往往是犯罪分子自己也难以预知和控制的。,第二,不仅故意犯罪,而且忽视公共安全的许多过失行为,也同样可以造成上述严重后果。因而本类犯罪也是包含过失犯罪最多的一类犯罪。第三,本类犯罪的危害结果,一般是人身伤害、死亡或者对财产的破坏,因此,如何区分本类犯罪与侵犯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的界限,特别值得注意。,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和特征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或者公共生活安全的行为。本类犯罪是普通刑事犯罪中客观危险性极大的一类犯罪,因此,在刑法分则体系上置于仅次于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第二位。危害公共安全罪具有下列特征:,(一)犯罪客体,是公共安全,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或者公共生活的安全。以不特定的多数人或财物为侵害对象,是本类犯罪的突出特点。也就是说,由于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本质所决定,本类犯罪的每一种罪,在客观上都可能同时使不特定的多数对象遭受损害,其广泛性和严重性往往是行为人自己也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极大客观危险性和危害性,也就在此。,例如,在行驶的客车、客轮上爆炸,不知会有多少人被炸死、炸伤,有多少财物被毁。在居民区放火行为或者失火行为,可能不知会有多少房屋、财产化为灰烬。但是,这并是不说,必须造成了上述严重后果才构成本类犯罪。,例如,按照刑法第114条规定,放火、爆炸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就要处3年以上10年以下徒刑。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作为结果犯,判处高一档次的刑罚。所谓对象不特定,不是说行为人主观上没有特定的目标,而是指行为的客观后果,能够使不特定的多数对象遭受损害。,再如,某甲与某乙有仇,甲为泄愤在深夜对乙的房屋放火,欲将其房屋烧毁,但是,结果却因大火蔓延左右,导致多幢房屋也被烧毁。某甲构成放火罪。如果行为人有明确的的特定目标并且有意识地将危害结果控制在特定目标上,客观上不危及公共安全,一般不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构成其他罪的,按其他罪处理。,又如,在食品厂的食品原料中投毒,可能使不特定的人中毒,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罪。但是,如果某甲欲毒其妻子,在其妻子吃的药里投毒,给其妻吃下,致妻死亡。因其投放危险物质不危及其他人身安全,不能定投放危险物质罪,只能定故意杀人罪。,(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上述行为基本上都可以作为方式实施,有的只能以作为方式实施,例如,盗窃、抢劫枪支、弹药罪。有的犯罪也可以不作为方式实施。例如,某企业的电气设备维修工人,明知某设备出现故障有爆炸危险,却故意不采取措施清除危险,以致发生爆炸,就构成不作为方式的爆炸罪。,按刑法规定,多数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以特定种类的物或人员为犯罪对象,例如,私藏枪支、弹药罪,以枪支、弹药为对象;破坏交通工具罪,以“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为对象;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以“飞行中的航空器上的人员”为对象。在学习中,应当弄清特定对象的性质和范围,以利于分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从危害结果看,几乎所有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都可能造成人身或者财产的重大损失,或者同时造成人身和财产的重大损失。这是本类犯罪的又一特点。如爆炸罪、破坏交通工具罪、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等。,(三)危害公共安全罪多数是一般主体,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有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才应负刑事责任,有的罪是特殊主体。例如,刑法第129条丢失枪支不报罪的主体,只能是“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有的犯罪既可以由任何自然人独立实施,也可以由单位实施(即单位犯罪),例如,刑法第128条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有的罪则只能单位实施。例如,刑法第126条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的主体是“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支制造企业、销售企业”,但在处罚时不仅处罚单位,同时也要处罚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四)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有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而且本类犯罪包括过失犯罪最多,也是本类犯罪的一大特点。,第一类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二类破坏公用工具、设施、设备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第三类实施恐怖、危险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第四类违反违禁品管理规定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五类重大责任事故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第二节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一、放火罪(一)放火罪的概念和特征放火罪,是指故意用放火焚烧公私财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罪具有下列特征:1.犯罪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犯罪对象包括工厂、矿场、油田、港口、仓库、住宅、森林、谷场、牧场、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对自己的财物放火同时危及公共安全的,也构成本罪。,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放火,即用引起公私财物燃烧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放火同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资罪等一样属于危险方法,其特点是,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同时造成不特定多数人死伤或者公私财产的广泛破坏,其危害的范围和程度往往是行为人所难以预料和控制的。,放火一般是利用各种引火物直接点燃犯罪对象,因而表现为作为方式,但是,也可以以不作为方式实施。例如,电器设备维修工人,发现其负责维修的电器设备出现电线短路起火的危险,却故意不加维修,希望火灾发生,就应以放火罪论处。,放火可能给不特定多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但是,并非必须已经造成上述损失才构成放火罪,而是只要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分析,存在足以造成上述损失的危险,即可构成本罪。,如果行为人选择特定的侵害对象和特定的环境,有意识地把危害控制在特定对象范围内,确实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例如,某甲放火将某乙堆放在田地里的数千斤稻草烧毁,不危及其他财产安全,不构成放火罪。放火烧毁他人财物,不危及公共安全,但情节严重的,可以构成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已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本罪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引起火灾,并且希望或者放任火灾发生。,二、放火罪的认定,1.放火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放火一般是以烧毁公私财物为目的,但是,放火罪既遂不以实现上述目的为标准。区分放火罪既遂与未遂独立燃烧说引火物离开目的物,使目的物能够独立燃烧,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具体危险出现。,如果行为人放火行为尚未实施完毕,例如,正要对目的物点火即被人抓获,或者虽然点了火但客观原因而未能引起目的物燃烧,则应以放火未遂论处。,2.放火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放火罪一般是以财物为直接引燃的对象,虽然在火灾中可能致人死亡,但与故意杀人罪不同。后者以特定的个人作为侵害对象,并不危害公共安全。即使故意以他人的身体作为直接引燃的对象,例如,往某人身上泼汽油,加以点燃,意图将其烧死,并不危害公共安全,只能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不定放火罪。,但是,如果对他人的住房放火,意图将他人烧死在里面,同时危害公共安全的,则不仅触犯放火罪,同时又触犯故意杀人罪,属于想象竞合犯,应按一重罪论处,一般认为以定放火罪为宜。,案例分析,被告人李某7岁,为某农村中学高三学生,由于经常被某班主任常某辱骂,性格又内向,遂生恶念,欲害死常某来报复。一日夜晚,李某在常某居住的山林边的平房放了一把火,当夜由于突起大风,常某住的平房又有不少引火物,从而引起山林着火,造成山林火灾,损失达数百万人民币。常某也被烧死。,对于本案李某行为的定性存在两种分歧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李某虽然主观上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但其以杀人故意放火,造成了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应定放火罪。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李某放火行为虽然客观上危害了公共安全,但因为缺乏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其放火行为只是杀人的一种手段,因此应定杀人罪。,(三)放火罪的处罚,犯本罪的,依照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的规定,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二、决水罪(自学),决水罪,是指故意决水,制造水患,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这是一种使用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1)犯罪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生命、健康或重大财产的安全。同放火一样,决水也是一种危险性很大的犯罪方法。水利设施一旦遭受破坏,水势失控,顷刻就可能便无数良田被淹,大量财物付诸东流,甚至使不特定多数人溺死于非命。,(2)犯罪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决水行为。这是决水罪区别于放火、爆炸、投毒等犯罪的主要标志。所谓决水是指足以便水流横溢、泛滥成灾的行为。决水行为既可以表现为积极的作为,如炸毁堤坝、堵塞水道、破坏水闸、破坏防水设备等;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如洪水来临时,水库管理人员不及时开放泄洪闸,或者不关闭防水堤的闸门。,决水行为必须危害公共安全,才构成决水罪。如果决水行为不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如农民之间为争水浇地,擅自扒开水渠放水,致渠水漫溢,危害不大的,不宜定决水罪。鉴于决水罪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因此刑法规定,实施决水行为只要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即使尚未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就构成决水罪。,(3)犯罪主体。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根据本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决水罪不负刑事责任。,罗某犯放火罪应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此时人民法院对罗某还可以适用的附加刑是:A罚金B剥夺政治权利C没收财产D赔偿经济损失,根据刑法第56条的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罪一定要附加剥夺政治权利,而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于经济犯罪以及其贪利性的犯罪,一般才要附加罚金刑或者没收财产刑。,三、爆炸罪(自学),爆炸罪,是指故意使用爆炸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罪的主要特征是:(1)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各种方法引起爆炸,引爆雷管、炸药、炸弹、手榴弹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不危及公共安全的爆炸,不构成本罪。(2)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年满14周岁的人,犯爆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3)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犯爆炸罪的,依照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的规定,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爆炸罪与盗窃罪的界限,司法实践中,当一些犯罪分子出于盗窃的目的,不顾人畜安危,向堤坝、公共设施附近的水库中投掷大量炸药,为盗窃金库而使用爆炸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案件,是定盗窃罪还是定爆炸罪,常有争议。,案例分析,例如,被告人朱某因赌博而欠下一大笔赌债。为还赌债,朱某产生了盗窃银行金库的想法。年月下旬,朱某窜至银行窥探金库的位置,察看了银行周围的地形。月日夜晚,朱某潜入银行,先撬开金库旁边的房门,而后企图用钢针撬开金库的墙壁,,打洞进入金库,但没有成功。朱某即用事先准备好的炸药放在金库的通气孔处引爆,炸成厘米的窟窿,金库中部和北端货币架被炸毁,成捆的货币撒落在地面,金库上面的楼房和邻近的居民住户玻璃被震碎、居民被震醒。,定性分歧,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朱某以爆炸的方式盗窃银行金库,爆炸行为已危害了公共安全,应定爆炸罪。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朱某主观上有盗窃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盗窃行为。虽然朱某使用爆炸的方法,但没有危及公共安全,应定盗窃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当前办理盗窃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指出出于盗窃的目的,炸死较大数量的鱼,将其偷走,未引起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定盗窃罪;如果不顾人畜安危,向堤坝、其他公共设施附近的水库中投掷大量炸药,严重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应定爆炸罪。,根据解答的这个精神,认定本案中朱某的行为究竟构成盗窃罪还是爆炸罪,是看朱某的爆炸行为是否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本案中,被告人朱某将金库气孔炸成厘米的窟窿,银行楼房、办公室及宿舍楼窗户玻璃被震碎。虽有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既没有人员伤亡,又没有重大财物损失,不足以危害公共的安全,因此,朱某的行为应定盗窃罪。,引爆五栋大楼的靳如超,建国来性质最恶劣、影响最坏、蓄意爆炸杀人涉嫌官员级别最高的段义和,段义和自2000年以来与被害人柳海平长期保持不正当两性关系。其间,柳海平要求段义和为自己购买了房屋,为多名亲属安排了工作,后柳海平仍不断向段义和索要钱财等,段义和逐渐对其厌烦而又难以摆脱。自二00七年二月以来,段义和与其侄女婿陈志多次密谋,最终确定以爆炸方法将其杀死。,段义和向陈志提供了柳海平的工作单位、住宅地址以及照片、家门钥匙、汽车遥控器等物品。陈志向廉德金(另案处理)索要了二公斤硝铵炸药和五枚雷管,又找到济南“利达”汽修厂业主陈常兵帮助实施犯罪。陈志、陈常兵共谋后,利用各自的技术共同制造了遥控爆炸装置,并经两次试验,均试爆成功。,在段义和的催促下,2007年7月9日十七时许,陈志与陈常兵携带爆炸装置,至柳海平的轿车停放处,由陈志将爆炸装置塞入驾驶座位下。后二人驾车跟踪下班的柳海平,并赶到柳海平开车回家必经之地济南市建设路的一汽车站旁等候。17时30左右,当柳海平驾车行至此处时,陈志用遥控器引爆炸药,将柳海平当场炸死,并致伤两名行人。,四、投放危险物质罪,(一)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概念和特征根据刑法修正案(三)对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的修订,原有的投毒罪修改为投放危险物质罪,即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罪具有下列特征:(1)犯罪客体是公共安全。直接伤害或破坏的对象可以是不特定的多数人,也可以是不特定的多数的动物。,(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谓毒害性物质,主要是指能够引起人和动物机体中毒,危害其生命、健康的物质,如砒霜、氰化钾、甲胺磷、敌敌畏、敌百虫等等。放射性物质,是指通过原子核裂变时能够放出射线的物质,如镭、铀、钴等,这些放射性物质对人和动物的机体具有严重的伤害作用。,传染病病原体,指能够直接引起各种传染病(如霍乱、伤寒、艾滋病、炭疽病等等)的病菌或病毒的物质。,针对不特定多数对象投放上述危险物质,例如在工厂生产食品的原料中或者动物养殖场饲料内或者在公用水井内投放上述危险物质,具有造成重大伤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严重危险性,即使尚未引起严重后果,也应以本罪定罪处罚。但是,如果仅仅针对个别人或者动物投放危险物质,并不危及其他不特定的多数人或动物的安全,不构成本罪,构成其他罪的,按其他罪处理。,(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即明知自己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会危害公共安全,并且希望或者放任此种后果发生。犯罪动机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如报复泄愤、嫁祸于人等,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二)投放危险物质罪的认定,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投放危险物质可以成为杀人的手段,如果行为人有意识地把侵害的对象控制为特定的个人,不可能危及其他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安全,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三)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处罚,犯本罪的,依照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的规定,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五、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使用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危险性相当的、能够同时造成不特定的多数人死伤或者公私财产广泛破坏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1)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其他危险方法,主要有非法架设电网、驾驶机动车向人群冲撞等。只要采用具有广泛杀伤力和破坏性的方法并且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无论是否已经造成严重后果,都构成本罪。,(2)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3)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犯本罪的,依照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的规定,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六、失火罪,失火罪,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过失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罪的主要特征是:(1)犯罪客观方面,一般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用火、用电不慎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并且造成了上述严重后果。失火而未造成上述严重后果的,不构成犯罪。,(2)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3)犯罪主观方面,是过失犯罪,即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火灾,因疏忽大意而未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了上述严重后果。犯本罪的,依照刑法第115条第2款的规定,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实践中常常难以区分。例如,2007年0月日,被告人张某收割后,嫌地上稻茬处理起来太麻烦,违反护林防火期间不准野外随意用火的规定,点燃了地里的稻茬。由于风大,引起火灾之火势蔓延,烧毁人工林亩,损失余万元。,定性分歧,第一种意见认为,张某是故意违反护林防火规定,点火烧稻茬,引起火灾,应定放火罪。第二种意见认为,张某违反护林防火规定,点火烧稻茬是故意的,但他故意烧的是稻田里的稻茬,对于引起火灾、烧毁山林,他当时是没有预见的(或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是他所不希望的,所以应定失火罪。,我们认为第二种意见是正确的。区分放火罪与失火罪的关键,不在于行为人的行为违反护林防火规定,放火烧稻茬是不是故意,也不在于对自己的用火行为可能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是否有预见,而在于行为人对其用火行为可能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同意第二种意见,如果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应定放火罪;如果既不是希望,也不是放任,而是没有预见到这种结果可能发生,或者轻信这种结果能够避免,但这种结果发生了,应定失火罪。上述案例中,张某虽然违反护林防火规定,放火烧稻茬是故意的,但他对于自己的此行为可能引起火灾、烧毁山林,当时是没有预见到的。这种结果的发生是出乎他的意料的。,第二节破坏公用工具、设施、设备危害公共安全犯罪,重点掌握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等。,七、破坏交通工具罪,(一)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概念和特征破坏交通工具罪,是指故意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已经或者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的行为。本罪具有以下特征:,(1)犯罪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犯罪对象仅限于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等大型交通工具。因为这类交通工具主要用于运送大量人员和物资,一旦被破坏发生倾覆、毁坏,将严重威胁不特定多数人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因此,破坏自行车、手推车、人力车、摩托车以及用于田间耕作的手扶拖拉机等,不可能产生上述后果,故不构成本罪。,(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采用各种手段对正在使用中的上述交通工具实施破坏,已经或者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危险的行为。对此应当把握以下两点:,其一,破坏的对象必须是正在使用期间的交通工具。所谓“正在使用期间”不是仅指正在行驶或者飞行过程中,而是包括已交付使用,随时准备执行运输任务的交通工具。其二,破坏的结果,必须是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的危险。,这里的“倾覆”是指翻车、列车出轨、翻船、飞机坠落等。“毁坏”,指使交通工具的整体或者局部受到破坏,以致使其完全毁灭(如将汽车炸烂)或者不能正常使用。,判断破坏结果有无倾覆、毁坏的危险,一般可以根据破坏的手段有无危险性、破坏的部位是否关系运行安全的要害部位等加以确定。只要查明其破坏行为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的危险,即可构成本罪。破坏行为不足以发生上述危险的,例如,破坏了客车的座椅、门窗、卧具,不构成本罪。,选择辨析,某机修师,因对领导不满,利用维修飞机之便,在进厂大修的飞机上,非法加装了控制电路,妄图使飞机在试飞时空中断油停机,造成机毁人亡的严重事故,因被及时发觉而没有造成飞机坠毁的严重后果。机修师的行为属于()。、破坏交通工具罪(既遂)、破坏交通工具罪(未遂)、破坏交通工具罪(预备)、不构成犯罪,案例分析,案情:1999年5月,刘甲与同是搞客运的刘乙因生意发生矛盾,便怀恨在心,即雇杨某让其将刘乙客车炸了。杨某于当月一天凌晨的1点半钟用一小包炸药将刘乙停放在一粮所内的亚星牌中巴车炸毁,同时,与中巴车同排序停放的一辆小农用车、一辆大货车的玻璃和粮店门窗玻璃也均被震碎。,观点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二人构成爆炸罪。理由是:二人故意用爆炸的方法虽是破坏了特定的公私财物,但同时报着放任的态度又造成了不特定的公私财物的损坏,危害了公共安全,符合爆炸罪的构成要件。,第二种观点认为二人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理由是:二人故意用爆炸的方法炸毁正在营运中的客车,其犯罪目的是特定的,破坏车辆,追求车辆的损坏,符合破坏交通工具罪的直接故意特征。第三种观点认为二人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理由是:二人的爆炸行为是针对特定的未在使用中刘乙的中巴车而为,符合故意毁财物罪的构成要件。,分析,杨某在凌晨一点多钟,在车内无人也不可能有人的情况下,用一定量的炸药把刘乙的客车炸毁,使其失去了再行驶的可能性,从而也排除了危害公共安全的可能性。所以二人也不可能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破坏的是正在使用期间的交通工具足以使其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出于何种动机,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二)破坏交通工具罪的认定,本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破坏交通工具罪属于危险犯,即以破坏行为产生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危险为要件,因此,只要已实施完毕的破坏行为显示这种危险就是既遂。如果行为人正要实施破坏或者刚开始动手,但破坏行为尚未实施完毕就被制止,应认定为犯罪未遂。,(三)破坏交通工具罪的处罚,犯本罪的,依照刑法第116条、第119条的规定,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八、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交通设施罪,是指故意破坏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航道、灯塔、标志或者进行其他破坏活动,已经或者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的行为。本罪的主要特征是:,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两类行为:一是直接破坏正在使用期间的与交通安全密切相关的轨道、桥梁等交通设施,二是采用其他破坏方法使得交通设施丧失应有性能的行为,例如熄灭灯塔灯光。,犯本罪的,依照刑法第117条、第119条的规定,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九、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是指故意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罪的主要特征是:(1)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对上述设备进行破坏,其结果可能造成广播电视播报或电信中断。犯罪对象,只能是正在使用中的广播电视设备和公用电信设施。前者主要指广播电台、电视台发射、接收、转接电波信号的设备。后者主要指电报收发设备、电话交换设备、卫星通讯设备、电讯线路设备等。,(3)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其出于何种动机,不影响本罪之成立。犯本罪的,依照刑法第124条规定,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甲盗割正在使用中的铁路专用电话线,在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对甲应按照下列哪一选项处理?A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B破坏交通设施罪C盗窃罪与破坏交通设施罪中处罚较重的犯罪D盗窃罪与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中处罚较重的犯罪,第四节实施恐怖、危险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犯罪,重点掌握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资助恐怖活动罪劫持航空器罪;劫持船只、汽车罪;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十、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一)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概念和特征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是指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的行为。本罪具有下列特征。(1)犯罪客体,是公共安全。恐怖组织是以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为侵害对象,因而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恐怖组织或者领导恐怖组织或者参加恐怖组织的行为。本罪是选择式罪名,即只要实施以上三种行为之一,就可构成本罪。实施以上二种以上行为的,仍按一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所谓恐怖组织,是指3人以上出于政治的或者其他反社会的动机,为在国内或国外实施一系列杀人、爆炸、绑架等恐怖性的犯罪而建立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犯罪组织。,组织恐怖组织,指发起成立这种组织,网罗成员等行为。领导恐怖组织,指从事策划、制定和指挥实施恐怖活动计划等行为。参加恐怖组织,是指加入恐怖组织,目的是在首要分子领导、指挥下,从事恐怖活动。,(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即明知是恐怖组织而故意组织、领导和参加。如果因不明真象,被骗加入了恐怖组织,一旦了解真象即行退出,没有参与实施恐怖行为的,不应以本罪论处。,(二)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认定,1.本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虽然恐怖组织的目的是进行恐怖活动,但刑法规定本罪所要处罚的是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的行为。因此,只要行为人组织了恐怖组织,领导了恐怖组织,或者参加恐怖组织,不论是否实施了恐怖活动计划,造成了危害后果,就构成本罪既遂。,如果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但是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尚未完成上述行为的,则为本罪未遂。,2.本罪一罪与数罪的界限,所谓恐怖活动,可以包括绑架、杀人、爆炸等多种形式的具有恐怖性的犯罪活动。但是,刑法规定本罪所要处罚的,仅是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不包括具体的恐怖活动。因此,实施了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并且实施了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应当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三)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处罚,犯本罪的,依照刑法修正案(三)修改后的刑法第120条规定,组织、领导恐怖组织,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积极参加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参加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十一、资助恐怖活动罪,本罪是刑法修正案(三)第3条对刑法第120条增加的一条,作为第120条之一规定的犯罪,是指资助恐怖活动组织或者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的行为。本罪具有下列特征:,(1)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对恐怖活动组织或者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提供资助。至于该个人是否属于恐怖组织的成员不影响本罪之构成。资助其他犯罪组织或犯罪人,不能构成本罪。所谓资助,主要是指在物质上提供帮助,如提供金钱或物资,或提供犯罪工具、设备、交通工具等。,至于上述恐怖组织或个人如何使用资助的财物,是直接用于实施恐怖活动,或者是用于其他方面,法律未加限制,因而不影响本罪之构成。,但是,也不能认为,对上述恐怖组织或个人提供任何帮助,都要以本罪论处,例如,明知是恐怖组织或是实施恐怖活动的人,而故意进行包庇、帮助其逃避制裁的,应当依照刑法第310条的规定,以包庇罪论处。,(2)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单位实施上述资助行为的,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3)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即明知是恐怖活动组织或者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而故意为其提供帮助。出于何种犯罪动机,不影响本罪之构成。,犯本罪的,依照刑法修正案(三)修改后的刑法第120条之一的规定,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十二、劫持航空器罪(hijack),(一)劫持航空器罪的概念和特征劫持航空器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罪具有下列特征:,(1)犯罪客体,是航空器的飞行安全,亦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