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神秀北宗禅法的重新认识.doc_第1页
对神秀北宗禅法的重新认识.doc_第2页
对神秀北宗禅法的重新认识.doc_第3页
对神秀北宗禅法的重新认识.doc_第4页
对神秀北宗禅法的重新认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 对神秀北宗禅法的重新认识 方光华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陕西西安内容提要:关于神秀北宗禅法的研究,任继愈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二期曾经发表神秀北宗禅法,认为南北禅法的差别不大,南北之争是政治地位之争。本文认为南北禅法的差别虽然不像从前所想象的那样巨大,但仍然有很大的差异。神秀北宗禅法的主要创新是:第一、更加有针对性地论述了所谓“离色离心”、“身心不动”的方法,认为观心看净这种方便法门容易出现贪著禅味,即所谓邪定的偏差。也就是说,若观心看净而悟得心性本体纯洁无染,但不能回真向俗,不能使纯净的心体通过净化五根而如实地面对外物,并利乐众生,则仍然是有体无用。而北宗观心看净的目的是要有体有用,体用分明。第二、讨论了观心看净中所谓开智慧的问题。按照北宗的解释,心性本体有觉智,心性本体之用则可名为“知”。而眼、耳等五根有如实而闻见之慧体,其慧体之用则可名为“见”。修行者若只有心性本体的觉智与五根之慧体,而没有心性之“知”与五根之“见”,则不能得到解脱。他们讨论了如何由心体之“知”激发五根之慧,由五根之慧而生五根之见的复杂环节。第三、继承了达摩以来由众生心性统一佛法的思路,从他们所主张的“住心看静”的修禅方法的角度对佛法作了全新的解释。神秀的北宗禅法确实发展了达摩禅法,特别是弘忍东山法门。但尽管如此,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法与惠能为代表的南宗禅法还是有较大区别。慧能的禅法要点是:第一,一切万法尽在众生自身心中,众生自身之心本来清净。第二,慧能认为就不能像北宗那样住心看净。既然心性本体是不离妄念的存在,如果坐禅看心,这个世俗的妄心本身虚幻无实,没有内容可当为被观的对象。如果一定要人为地在妄心中立一个净相,这种对净的执着和妄念,也是一种迷妄,反而会受到它的束缚。第三、慧能对传统的定、慧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关于心体的证悟,绝对不存在具体的程式。真正的一行三昧,是“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禅并非是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方式,它没有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内容。以此为基础,慧能佛法作了不同于北宗的解释。关键词:神秀 北宗 惠能 南宗 禅神秀(?706),俗姓李,陈留尉氏县(今河南省)人,13岁出家,20岁受具。48岁时,师从弘忍,深受弘忍称赞。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经荆楚高僧数十人举荐,任荆州当阳玉泉寺住持。武则天久视元年(700),被迎请入洛阳内道场供养。中宗神龙二年(706)于洛阳天宫寺去世,被谥为“大通禅师”。传见楞伽师资记、传法宝记、历代法宝记、唐王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全唐文卷231)、宋高僧传卷八。神秀对从达摩以来强调通过坐禅达到心识转变的禅法有很高的素养,特别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道信的“守一”、“看心”以及弘忍的“守心”的禅法,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以“观心”、“看净”为主旨的禅法。其禅法由他的弟子普寂、义福、敬贤、惠福普寂(651739),俗姓冯,祖籍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后移居蒲州河东(今山西蒲州镇)。少习儒学,后研习法华、唯识、大乘起信论,并受具足戒。闻神秀在荆州玉泉寺,遂前往师事六、七年。神秀于久视元年(700)应诏入都,普寂正式受度为僧,住嵩山南岳嵩岳寺。神秀死后,普寂成为北宗僧团领袖。玄宗开元十三年(723)普寂应诏入住洛阳敬爱寺,后住兴唐寺,卒后被谥为“大照禅师”。传见楞伽师资记、大照禅师塔铭(全唐文卷263)、宋高僧传卷九。义福(658736),俗姓姜,上党铜鞮(治所在今山西沁县南)人。自幼持戒修行,游学卫、邺(即河南汲县至安阳一带地区),后闻法如在嵩山传授禅法,遂前往师事,因法如已死,遂至荆州玉泉寺师事神秀,后随神秀入京。神秀死后,义福居嵩山嵩岳寺。中宗神龙年间(705706),至长安、居蓝田化感寺20年,名声渐著。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入住长安慈恩寺,后住洛阳龙兴寺,卒后被谥为“大智禅师”。传见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全唐文卷280)、大智禅师塔铭(唐文拾遗卷19)、宋高僧传卷九。敬贤(660723),又作景贤,俗姓薛,汾阴(今山西宝鼎)人。年20出家,曾从智宝禅师问道,后投神秀。中宗时曾应诏入洛阳传法。传见嵩山会善寺故景贤大师身塔石记(全唐文卷362)。惠福,事迹不详,楞伽师资记云居蓝田玉山。发展,因与后来惠能在南方提倡的禅法相区别,又称北宗。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敦煌遗书中发现大量早期禅宗文献以前,关于神秀及其弟子普寂等为代表的北宗禅法的资料极为零散。敦煌禅籍中有不少属于北宗的史书和禅法语录。其中观心论、大乘五方便等文献一般被认为是神秀系的禅法著作。观心论原题达摩大师观心论或达摩和尚观心破相论,其敦煌写本不断发现后,1932年日本学者神尾壹春在宗教研究新九卷第五号发表观心论私考,提出该书为神秀著。铃木大拙1935年对传世本和敦煌本加以对校,收入校刊少室逸书及解说(安宅佛教文库1936年出版),但他认为此论是达摩口述,由弟子记录。大乘五方便又称大乘无生方便门,敦煌遗书中有很多写本。大正藏卷85收有写本的一部分,题名为大乘无生方便 和赞禅门诗。宇井伯寿曾对敦煌三种写本加以校刊,分别用大乘北宗论、大乘无生方便门、大乘五方便北宗和无题发表在所著禅宗史研究(岩波书店1939年出版)所附的北宗残简中。后来铃木大拙又对上述各本加以校订,做成四种校刊本,见禅思想史研究第三,岩波书店1968年出版,并认为五方便可能是在神秀死后不久出现。关于神秀北宗禅法的研究,任继愈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二期曾经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神秀北宗禅法,文章认为南北禅法的差别不大,南北之争是政治地位之争。本文认为南北禅法的差别虽然不像从前所想象的那样巨大,但仍然有很大的差异。首先,让我们来看神秀北宗禅法的主要创新。神秀的北宗禅法同样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与佛一样的本性,它本来纯洁清净,只是由于受到情欲妄念的染污才失去它本来的光泽。如果通过专心坐禅修行,在内心彻底清除情欲杂念,就可使清净本性显现,获得解脱。大乘五方便北宗第四号本之总结部分,有人问北宗提倡修禅方便法门的依据是什么,答云依据人人都有净心本体,并说净心体犹如明镜,从无始已来,虽现万象,不曾染著,又说净心体有“觉性”,它是众生修证菩提的源泉 大乘五方便北宗(第四号本),见禅思想史研究第三,增补新版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岩波书店2000年,第232233页。神秀禅法比道信、弘忍更加有针对性地论述了所谓“离色离心”、“身心不动”的方法。所谓离色离心,就是要通过坐禅使自己的感官和意识脱离对物质、精神等物相的追求、执著,断除心灵深处的各种是非、美丑、爱憎、取舍。所谓身心不动是指感官和意识虽接触外界,但不进行思维,不作分别判断。据大乘五方便,北宗认为“心不起心真如,色不起色真如,心真如,故心解脱,色真如,故色解脱,心色俱离,即无一物,是大菩提树”。 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二号本),同上,第170页。如果意识和感官都如实地面对事物,即可解脱自如。而一般人之所以不能解脱,就是因为有妄念,即意识和感官往往远离真实而产生虚妄分别。大乘无生方便门提出“住心看净”。具体方法是,禅师引导修行者发“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证)、礼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授三聚净戒,各自忏悔,然后坐禅,念佛看净:一切相,总不得取,所以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看心若净,名净心地,莫卷缩身心,舒展身心,放旷远看,平等看,尽虚空看。 大乘无生方便门序品参见禅思想史研究第三,第168页。如此住心看净,久而久之,即可心色俱离:如是长时无断用入言(“入言”二字疑衍),虚空无一物,清净无有相,常令不间断,从此永离障。眼根清净,眼根离障。耳根清净,耳根离障。如是乃至六根清净,六根离障。一切无碍,是即解脱。不见六根相,清净无有相,常不间断,即是佛。 大乘无生方便门序品,禅思想史研究第三,第169页。值得注意的是,北宗五方便并没有具体从妄的方面论述如何断妄,而反复强调只要看净,妄无可入,并说:“一念净心,顿超佛地”。 大乘无生方便门序品,禅思想史研究第三,第169页。可见北宗对众生清净本性的信仰程度之深。敦煌本六祖坛经所载神秀呈给弘忍的表述自己禅法见解的偈颂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参见杨曾文校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意为众生皆有达到觉悟(菩提)的素质,先天所秉有的佛性如同明镜一般洁净,应当勤加修行,不要使它受到情欲烦恼的污染。既使此偈非神秀亲自创作,也确实比较准确地反映出神秀禅法的特点。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法还讨论了观心看净中所谓开智慧的问题。他认为观心看净这种方便法门容易出现贪著禅味,即所谓邪定的偏差。也就是说,若观心看净而悟得心性本体纯洁无染,但不能回真向俗,不能使纯净的心体通过净化五根而如实地面对外物,并利乐众生,则仍然是有体无用。而北宗观心看净的目的是要有体有用,体用分明:离念名体,见闻觉知是用。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即用即寂,离相名寂。寂照照寂,寂照者因性起相,照寂者摄相归性。舒则弥沦法界,卷则总在于毛端,吐纳分明,神用自在 大乘无生方便门第一章佛体(第二号本),禅思想史研究第三,铃木大拙全集卷三,第172页。悟得心性本净,仍然不舍万法,虽然不舍万法,但心性纯净无碍。神秀禅法认为做到此点,关键是要开佛知见:心不动是智,用是知。色不动是慧,用是见。俱不动是开佛知见、得大涅槃。 大乘五方便北宗第二智慧门(第一号本),禅思想史研究第三,铃木大拙全集卷三,第166页。按照北宗的解释,心性本体有觉智,心性本体之用则可名为“知”。而眼、耳等五根有如实而闻见之慧体,其慧体之用则可名为“见”。修行者若只有心性本体的觉智与五根之慧体,而没有心性之“知”与五根之“见”,则不能得到解脱。他们讨论了如何由心体之“知”激发五根之慧,由五根之慧而生五根之见的复杂环节,归根结蒂,就是要求禅修者不要沉湎于禅味之寂静,如果沉湎于禅味之寂静,则出定心散,既不可能彻底排除烦恼,又不能正确认识佛法,更不能救度众生。北宗五方便第四号本曾总结开智慧的目的,说:由开智慧故,得身心不动;由身心不动,境界不伤;由境界不伤,玄功不间断;由玄功不间断故,六根不起;由六根不起故,一切法不取舍;由一切法不取舍故,口不议,心不思;由不思议故,一切法如如平等,须弥芥子平等,大海毛孔平等,长短自他平等。 大乘五方便北宗第四号本,禅思想史研究第三,铃木大拙全集卷三,第234页。可见开佛知见是为了实践有体有用,而有体有用,即用平等一如之心如实面对一切法,实际上是要达到“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众生即佛,佛即众生的认识境地。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法的另一个特色是,它继承了达摩以来由众生心性统一佛法的思路,特别发展了弘忍以“守心”禅法统括佛法的思路,从他们所主张的“住心看静”的修禅方法的角度对佛法作了全新的解释。北宗五方便辟有“总彰佛体”专章,专门解释什么是佛、什么是真如、什么是觉之三义、什么是法界、染法界、净法界、什么是如来身等。如什么是佛,答云佛名觉,“谓心体离念”,也就是说只有心离妄念,契悟真心,即名佛。又如什么是真如,答云心不起心真如,色不起色真如,心真如,故心解脱,色真如,故色解脱。心色俱离,即无一物。所有这些解释,都是依据北宗关于禅法的见解,而摒弃文字知见。宗密后来概括北宗禅法的两个特点,一是拂尘看净,二是方便通经。 参见圆觉经大疏卷三,续藏经第14册,第513页。第一个特点说的是北宗的修禅功夫,后一个特点说的是北宗对经典的解释。由此可见神秀的北宗禅法确实发展了达摩禅法,特别是弘忍东山法门。北宗在7世纪末8世纪初对佛学界和众生产生巨大影响,并非偶然。但尽管如此,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法与惠能为代表的南宗禅法还是有较大区别。慧能的禅法要点是:第一,一切万法尽在众生自身心中,众生自身之心本来清净。慧能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3233页。善知识,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惟一切恶事,即行于恶行,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2122页。在慧能看来,世人心性即有为法、无为法的本体。所谓佛、净土,即世人心性本净的状态,所谓地狱、烦恼,即世人心性沉沦、隐微的状态。有人问西方彼岸由何得到达,慧能说: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慈悲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是弥勒。人我即是须弥,邪心即是海水,烦心即是波浪,毒心即是恶龙,尘劳即是鱼鳖,虚妄即是鬼神,三毒即是地狱,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41页。众生心性之慈悲、喜舍、能净、平直等性德即是观音、普贤、释迦、弥勒,即圣界,而人我之见,邪恶之心,烦恼之态,恶毒之意,扰劳之态,虚妄之心,则生起无穷无尽的凡界,衍化轮回世界。慧能认为世人心性的常态是清净的,非清净状态只是偶然的: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森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游云盖覆,自性不能明。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2122页。但明与无明的两面是相互依存的,并不是离妄念另有清净,而是妄念剔除,即清净。慧能认为万法皆归于心性,这与前此的禅宗似乎没有区别,但实际上包含着极大的差异,即他将心性归结为世人常在之心。慧能还指出,清净之性的本质是空:世界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者,犹如虚空,名之为大。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27页。可见慧能对心性本体的认识与北宗有不同,他直指心性即众生之心。第二,正因为心性本体即世人平常心,慧能认为就不能像北宗那样住心看净。他说:若言看心,心原是妄,妄如仍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却是妄也。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若修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是性不动。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意谓既然心性本体是不离妄念的存在,如果坐禅看心,这个世俗的妄心本身虚幻无实,没有内容可当为被观的对象。如果一定要人为地在妄心中立一个净相,这种对净的执着和妄念,也是一种迷妄,反而会受到它的束缚。这样的人只看到别人的是非过错,只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实际上则违背佛道,不可能达到解脱。慧能对传统的定、慧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说: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慧定别。慧定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14页。所谓定慧等学即是说不要有关于定慧的明确区分意识,“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对心体的证悟并没有由定生慧或从慧生定的具体程式,如果由定可以入道,则维摩诘不应诃斥舍利弗宴坐林中,由此可知对禅定的执着是根本性的错误: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净,不动不起,从此致功。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倒,即有数百般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15页。如果由慧可以入道,则净名经不应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由此可知即使口说一行三昧、对于佛法自诩有深入的了解,不行直心,终非佛弟子。慧能认为关于心体的证悟,绝对不存在具体的程式。真正的一行三昧,是“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15页。慧能对坐禅看净的批评以及关于定慧的创新性理解,表明他完全将禅当作一种现存的生活方式,禅并非是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方式,它没有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内容。显示出禅修即日常生活方式之后,慧能也讨论了悟之方法与方式问题。他说:今既如是,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祗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善知识,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20页。所谓“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即是说证入本性,关键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受名相的左右,不要在面对外相时产生取舍爱恶等种种念头,而要洞见自性清净。为何能够于念念之上不起念,慧能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本性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16页。慧能指出,这种对本性的证入,同时还需要善知识的点拔,但关键还是要靠自证。他还指出,证得的方式是顿悟而非渐悟: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动,悟人顿修。识自本心,是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30页。慧能说他的禅法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是名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若自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是以立无念为宗。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眼、耳、鼻、舌、身、意)从六门中走出,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3334页。综观慧能的阐释,所谓“无念”,即对任何事物、任何对象都不产生贪取或舍弃的念头,而不是断绝一切心念。北宗主张离念归寂,而慧能认为念念相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