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ppt_第1页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ppt_第2页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ppt_第3页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ppt_第4页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发生”可以解释为“出现”或“发展”。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探索人类的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受哪些因素制约,内在结构是什么等问题。,(一)发展的实质和原因,1、皮亚杰的发展观皮亚杰的理论属于内外相互作用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即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外部的动作动作目的都是适应内化了的思维动作同化(assimilation)适应方式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量变过程,不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图式(scheme):经验的认知结构,是有组织的动作或思维的模式。同化过程:T+IAT+ENOTE:T指结构,I指刺激(环境因素);A是大于1的系数,E是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例如,概念:狗+大狼狗“狗”+大小因素,顺应:改变主体的动作(图式)以适应客体(环境)的变化。(质变过程,引起新的图式)例如,动作:吃奶吃饭;用勺子用筷子;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发展的过程:平衡不平衡平衡(适应),(二)心理发展的因素和结构,1、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2)物理因素: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如物体大小、轻重、软硬、颜色等。(3)社会环境: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4)平衡:皮亚杰认为,认识或者说思维既不是单纯来自于客体,也并非单纯来自于主体,而是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2、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基本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scheme):经验的认知结构,是有组织的动作或思维的模式。主体为什么会对环境因素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不同。图式在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丰富,即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和顺应及平衡的作用而逐渐创造出新的图式。,(三)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sensorimotorstage)基本特征:婴儿通过外显的行为影响世界,以此来认识世界。典型表现:开始出现自觉运动思维(拉桌布得到玩具),通过尝试动作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把动作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客体永久性图式”:儿童能够意识到个体没有直接感知的物体仍然存在的现象。”(8个月以后),眼不见,心不想,2、前运算思维阶段(preoperationalstage,27岁),基本特征:儿童能够利用表征(心理表象、图画、词汇、姿态)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考客体和事件。这时思维受自我中心化的限制,即专注于直觉状态,依赖于外表,并显得绝对化、刻板化,缺乏灵活性。,(1)泛灵论对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2)自我中心化(egocentric)自我中心化:是指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而不能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绪。,经典研究:“三座山”实验,幼儿坐在固定位置,实验者把布娃娃放在模型周围的不同位置,问题:“布娃娃看到了什么?”6岁以下儿童不能成功,只能按照自己的角度选择。,心理理论(theoryofmind):对他人的信念、愿望和意图的理解能力。4岁左右心理理论的研究方法:错误信念任务、意外地点任务、意外内容任务,错误信念任务:哥哥小明(由男孩玩偶扮演)有一块糖,他把糖放进蓝盒子里,出门找伙伴玩去了;淘气的妹妹小红(由女玩偶扮演),她见到蓝盒子里有块糖,就把它放到红盒子里。过了一会儿,小明从外面回来了。实际控制问题:糖果现在在哪个盒子里?(蓝盒子还是红盒子)错误信念问题:他会到哪个盒子里去找糖果呢?(蓝盒子还是红盒子)意外内容任务:给儿童呈现用糖果包装纸包好的小石头,然后询问他们里面装的是什么。儿童回答完毕后,主试打开包装纸,让儿童看了里面装的东西之后,又把它包好。实际控制问题:糖果纸里实际装的是什么?(糖果还是石头)他人错误信念问题:这是小强(小红),他(她)现在是第一次看见这个东西,他(她)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糖果还是石头),(3)思维直觉性经典实验:“守恒”实验守恒: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特性。例如:液体守恒(8岁)、长度守恒、数量守恒(4-6岁)、体积守恒等守恒的领域特殊性:不同的守恒能力发展的时间不同,各种守恒的发展前后可相差几年,某些能力提高而某些能力未提高,表现出领域特殊性。,液体守恒,经典研究:“类包含”实验类包含:类与子类的关系,即总属关系例如:红花、白花与花的问题;黑牛、白牛与睡着的牛的问题。类子类,皮亚杰认为,6、7岁以前的儿童不具备这种推理能力。,(4)思维的不可逆性AB,BCAC;AB,BCCA,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concreteoperationalstage,712岁),基本特征:儿童获得运算概念,它是构成逻辑思维基础的内在心理活动系统。这些可逆性的有组织的运算使儿童克服前运算思维的限制。习得守恒、类包含观点,观点采择以及其他概念,运算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1)守恒(2)传递性推理:增强了心理的可逆性(3)观点采择:对他人观点的采择(去自我中心化),领悟到他人心理、想法、情感与自己的不同。(4)类包含(概念习得):开始对各种具体概念进行抽象,概括出更高级的概念。,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formaloperationalstage,1215岁),基本特征:心理运算可运用于真实情境,也可运用于可能情境和假设情境,可用于当前情境,也可用于将来情境,以及用于单纯言语或逻辑陈述,青少年获得科学思维,假设演绎推理以及包含问题间的逻辑推理。他们能够理解高度抽象概念。(1)现实与可能的之间的逆转能力(2)经验归纳与假设演绎能力(3)命题内与命题间的推理,二、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故事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房间里听见妈妈喊吃饭,于是他走进饭厅。在饭厅门后的椅子上放着一个托盘,托盘里放着15个杯子,但约翰不知道门后有这些东西。在他进来时,门把托盘碰倒在地,里面的15个杯子全摔碎了。故事B:有一天,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趁妈妈不在家,想偷偷地从橱子里取一些果酱吃。于是他爬到椅子上去取。但是果酱实在是太高了,他够不着在他尽力去够的时候不小心碰翻了一个杯子,杯子掉到地上摔碎了。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这两个孩子中,哪一更坏一些,更应该受到惩罚?为什么?,(1)前道德阶段:没有形成道德判断标准(05岁)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2)他律阶段:以服从权威为特征(59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其基本特征: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3)自律道德阶段(9岁以后)此阶段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有自我独立的判断标准,道德发展的典型表现:(1)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行为结果到行为动机)(2)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和公道的公正(3)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有意义的规则,扩展阅读: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或者遵守规则、法律或权威人物,或者为了满足个体需要而采取与规则冲突的行为。有一位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可以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这种药成本很高,而药剂师又以十倍于成本的价格出售,索价2000元。她的丈夫四处借钱,也只凑够药费的一半,他不得已,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他赊帐,以挽救他妻子的性命,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他走投无路,就撬开药店的们偷了这种药。他这样做对吗?,柯尔伯格更关注个体做决定时的理由,而非关注表面回答。为了确定被试的道德推理结构,柯尔伯格通常提出以下问题:海因茨有责任偷药吗?如果海因茨不爱妻子,他是否有责任为他偷药?海因茨是否应该为一个陌生人偷药?人们是否有必要为了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而采取任何行动?偷窃是否违反了法律?这从道德层面来说是否正确?,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水平1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以满足个人需要和个人利益作为行为的准则,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水平2习俗水平(根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儿童心目中的好行为就是能取悦于人,对别人有帮助的行为。第四阶段: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定向儿童注意的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