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新最完整5000字毕业论文范本_第1页
2017年最新最完整5000字毕业论文范本_第2页
2017年最新最完整5000字毕业论文范本_第3页
2017年最新最完整5000字毕业论文范本_第4页
2017年最新最完整5000字毕业论文范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 单位代码:14100 Shandong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and Law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版权法上的技术措施滥用的规制研究院 系 部 民商法学院 专 业 知识产权 年 级 2017级 班 级 1班 学生姓名 * 学 号 * 指导老师 高* 职 称 副教授 2017 年 4 月 30 日版权法上的技术措施滥用的规制研究院 系 部 民商法学院 专 业 知识产权 年 级 2017级 班 级 1 班 学生姓名 * 学 号 * 指导老师 高* 职 称 副教授 2017年 4 月 30 日 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书 本人声明:我将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在我国法律实务中的适用是我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论文中所引用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布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加以说明;有关教师、同学和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写作、修订提出过并为我在论文中加以采纳的意见、建议,均已在我的致谢辞中加以说明并深致谢意。论文(设计)作者(签字) 时间 年 月 日指导教师已阅(签字) 时间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设计)版权使用授权书本毕业论文(设计)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在我国法律实务中的适用是本人在校期间所完成学业的组成部分,是在山东政法学院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本人特授权山东政法学院可将本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书籍、数据库保存,可采用复制、印刷、网页制作等方式将论文(设计)文本和经过编辑、批注等处理的论文(设计)文本提供给读者查阅、参考,可向有关学术部门和国家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呈送复印件和电子文档。本毕业论文(设计)无论做何种处理,必须尊重本人的著作权,署明本人姓名。 论文(设计)作者 (签字) 时间 年 月 日指导教师已阅(签字) 时间 年 月 日 目 录摘要I关键词IAbstractIIkey wordsII引言1一、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概述1(一)基本概念界定11.负担行为的界定12.处分行为的界定13.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分离”的理解2(二)相关概念:债权行为、物权行为2(三)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的提出3(四)相关理论:物权行为理论3二、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的价值探讨和价值批判3(一)负担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的价值探讨31.保护交易安全32.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的合理性分析4(二)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的价值批判41.对原权利人不公42.不存在真正的处分行为53.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是否较现有制度更有利于保护交易安全6三、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的法律适用6(一)物权法15条对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的态度6(二)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与善意取得制度之比较71.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对交易安全的保护72.善意取得制度对交易安全的保护83.两者之间的关系8(三)保留所有权买卖对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的支持9(四)我国法律对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态度的新动向9(五)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视角下的不当得利制度10参考文献:11谢辞:11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在我国法律实务中的适用 摘要: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是德国法中法律行为的重要分类,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也成为我国理论研究的时尚,但是目前我国法律对于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分离一直没有明确的态度。近年来随着多部相关法律的相继出台,对于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的争议越来越大: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是否具有存在的价值,我国法律规范对待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的立场如何,负担行为与善意取得制度、不当得利制度存在什么样的联系。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将来民法典物权编修订的过程中要采用怎样的物权变动模式等一系列问题,对我国物权法乃至整个民法体系的形成都有着重要影响。另外,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学习,以期将相关长期困扰自己的理论难题厘清,对相关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负担行为 处分行为 物权行为理论 价值探讨和批判 法律适用 Burden phase separation behavior and dispose behavior in our country, the applicable law and affairs Abstract:Burden behavior and disposition is an important classification of legal act in the German law after the 1990 s, has become a fashion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our country, bu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law for separation of burden behavior and disposition has not been clear. In recent years, with a number of related laws introduced successively, the burden of action and disposition of phase separation is more and more controversial: whether burden phase separation behavior and dispose behavior has the value of existence, the burden of legal norms to behavior and disposition, how the position of phase separation burden behavior and bona fide acquisition system, there is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system of unjust enrichment. The solution of these problems related to Chinas future civil code in the process of revision of real right to use the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how to the real right change mode of property law in China and even the whole all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ivil law system.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se problems, in order to the related problem of his theories clear for a long time,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to the problems. key words:Burden disciplinary actions;the real right behavior theory; value discussion and criticism; the applicable law 引言:在德国的民法理论中,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区分是法律行为中最基本的分类。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的理论由萨维尼最初提出。在萨维尼之后,又有许多支持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自该理论产生之日起所受到的批判也从未停止过。【1】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160-161页.在本科学习过程中,对此问题常有疑惑,然而国内外学者意见不一,很多问题没有达成共识,导致了理论上和实务中的混乱。通过对该问题的学习与研究,试图对相关方面的理论难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我国法律及实务在相关问题上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学会用抽象的理论解决实务中的难题。 一、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概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 1.负担行为的界定对负担行为进行界定必须明确一下三点:其一,负担行为【2】 赵冀韬.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分.法律出版社2005年.15-16页.指的是某人通过该行为向其相对人表示为或不为特定的行为并以此建立起债的关系。其二,负担行为既可以是双方行为,又可以是单方行为。前者如买卖双方订立的买卖合同。后者如悬赏广告,仅仅意味着如果符合悬赏条件,悬赏人即愿意对其为一定给付,并不发生所有权转移的问题。其三,负担行为仅仅适用于债法范畴。因此,在婚姻法、继承法中即使因法律行为使某人负有某项义务也不能使用负担行为这一概念。 2.处分行为的界定处分行为【3】 赵冀韬.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分.法律出版社2005年.15-16页.指的是直接作用于某项现存权利的法律行为。理论通说认为处分行为包括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处分行为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处分行为是对标的物的处分,没有标的,处分行为也就无从谈起。其二,处分行为的结果则是直接导致权利状态发生变化,而非使行为人负有债法上的义务。这样看来,处分行为的结果便是:出卖人将标的物的所有权转移给买受人而使其享有所有权,原权利人丧失其所有权。 3.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分离”的理解孙宪忠教授曾指出,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实际上包含着分离原则和抽象原则两个方面,而抽象原则又可分为内部抽象原则和外部抽象原则。所谓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原则,是指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互独立,是两个独立的不同的法律行为。所谓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内在的抽象性,指处分行为本身在内容上是无目的的。这就意味着为处分行为的当事人之间无需就给予财产所依据的原因达成一致。所谓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的的外在抽象,则是指处分行为的效力不依赖于其作为其原因的负担行为的效力。具体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上的内容:首先,作为原因的负担行为的欠缺或者是瑕疵,不能影响处分行为的效果;其次,负担行为的无效并不能导致处分行为的无效。 (二)相关概念:债权行为、物权行为 根据上文所述负担行为的含义,因为它是设定义务的行为,该义务主要是债权上的义务,所以我国很多学者将其译为债权行为。但是在德国民法上,在论及与处分行为相对的法律行为时,常使用负担行为的概念。故在体系上,负担行为较债权行为与范围更加广泛的处分行为相对应,所以更加准确的说,负担行为应该是债权行为的上位概念。 然而在法律行为的分类中还存在着物权行为。物权行为和处分行为具有以下关系:处分行为是物权行为的上位概念,物权行为仅仅是处分行为适用于物权法领域时的特殊称谓,它只具有使物权直接发生、变更、移转、消灭的效力,并不涉其他权利。除了物权行为外,处分行为的子概念还包括准物权行为,即直接使其他权利如债权、知识产权发生、变更、移转和消灭效力的其他处分行为。本文论述的重点为物权行为,也即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的分离,而“物权行为理论”这一观点的系统的理论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 (三)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的提出19世纪,萨维尼发表了其关于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的理论。这一理论的灵感就来源于他观察人们向乞丐而为施舍的过程:当某人向乞丐赠与一枚硬币时,在某人与乞丐之间,不存在任何债权债务关系。由此,他断言:“所有权的移转并不一以债权行为为必要,交付表达了所有权让与的意思合意,是一个真正的契约,实际上是一个物权法上的物权契约。”【4】 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12-113页. (四)相关理论:物权行为理论 物权行为理论试图告诉我们以下道理:一个买卖过程应该被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买卖契约的订立,其法律效果仅仅是双方之间债权关系的建立,为债权行为。第二阶段是标的物所有权的实际转移,然而为了使物权发生变动,双方在此阶段又进行了一个关于转让所有权的意思表示,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交付或登记,由此来导致所有权的转移。另外,物权行为理论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处分行为具有独立性,即处分行为独立于负担行为,在债权合意之外存在独立的物权合意。二是物权行为无因性,即处分行为的效力不受负担行为效力的影响。三是物权形式主义原则,即创设、变更、废止物权的意思表示必须具备相应的形式要件。二、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的价值探讨和价值批判(一)负担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的价值探讨1.保护交易安全支持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的学者认为,由于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切断了物权变动结果与负担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无论负担行为因何种原因发生何种变动,已经发生的物权变动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这样看来,一方面,受让人可以确定地获得标的物物的所有权,不必担心由于负担行为的瑕疵而使自己无法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另外一方面,受让人在获得物权之后所实施的处分行为的效力,可以完全排除负担行为的影响,从而很好地保护与之交易的第三人的利益。【5】 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12-113页.但是笔者认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侧重保护了受让人的利益,而没有注意保护原权利人的利益。如在行为人通过欺诈手段与原权利人订立了买卖合同,同时交付了标的物,后原权利人得知自己被欺诈而撤销了其与买受人的买卖合同,其效力竟不能及于交付标的物的行为,则此时出卖人只可依不当得利制度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会导致对原权利人的不公。故笔者认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仅仅算得上是加速了物权的流转,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不能很好的保护原权利人的利益,故不能算得上保护了交易安全。 2.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的合理性分析 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是在德国民法中衍生、发展而来的,该理论在德国得以真正发展正是基于其自身在理论体系以及作为德国本土资源的合理性。首先,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与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相互配合,共同起到了保护交易安全的作用。对于这一点,笔者将在下文中详细论述。其次,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是与德国民法将债法与物权法、债权与物权的法律体系相区分环环相扣的。即区分债法与物权法以及债权与物权的法律体系,为负担行为、处分行为的区分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因此,在此环境下承认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从逻辑上看起来也较为顺畅。 (二)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的价值批判 1.对原权利人不公首先,在受让人未将所有权再行转移的场合,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对原权利人不能进行充分的保护。假设行为人以欺诈的方式与出卖人订立了买卖合同,出卖人后撤消了该合同,但该撤销的效力竟不得及于标的物的交付行为,此时出卖人只能依靠不当得利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权利。针对于这一点,按照梅迪库斯的“对称说”,这一结果并非是严重的不公平:这一结果正是为了保护交易安全而在立法上所做的选择。为保护交易安全,即使有时损害出卖人的利益和静态安全,也是“抱西瓜,丢芝麻”的必然选择。【6】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18-19页.再假设,若买受人取得标的物后在标的物上为不知情的第三人设立了质权等负担性权利,则出卖人不得要求返还标的物而不得不与买受人的其他债权人出于同等的地位,也会不利于保护原权利人。笔者认为,姑且不讨论原权利人有过错的情形,即使是原权利人没有过错,由于标的物的交付或者登记所有权变动已经采用公式的方法,买受人已经获得物权享有之外形,第三人基于信赖而同意以标的物设定担保物权,其利益当然应予以侧重保护。笔者认为,正如上文中梅迪库斯所称,在理论和实务中,必然要对静态安全和动态安全作出取舍,在司法实务中要综合考虑一个时期的立法政策和社会状况以及出现的具体案情来确定在出卖人和第三人中谁更应该受到保护,以此来进行衡量。其次,在标的物被受让人转让的情形下,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是否公正?假设,买受人取得标的物后将其转让给善意的第三人,若依有因性原则,第三人仍然可以依据登记之公信力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然而若依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原则,受让人当然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再假设,如果受让人将标的物转让给了恶意的第三人,那么若依照有因性原则,恶意第三人不能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然而依照物权行为无因性原理,恶意第三人仍可以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基于此,批评者认为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原理保护了恶意的第三人。对于这一点,支持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分离的学者也承认,并由此提出了“无因性作用范围限制”的主张。 2.不存在真正的处分行为反对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的学者认为所谓的物权合意实际上为理论的虚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处分行为,他们认为,在现实交易中,不可能存在独立于债权合意之外的物权变动合意。在买卖合同中,转移标的物和价金的所有权既是合同的目的,也是合同的内容,当事人没有必要再对物权变动达成合意,物权变动的合意包含于债权合意之中。因此,物权合意不过是债权合意的重复或履行,并非一个新的意思表示。针对这一点,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支持者反驳道:先前的债权合意并非关于将来“转移所有权”的约定,而是一个关于将来必将通过交付订立一个“转移所有权”的协议的约定。【6】 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25-26页.笔者认为,上述反对者的观点只关注到了双方法律行为而忽视了处分行为也可以是单方的,如所有权的抛弃。在所有权抛弃的场合,根本没有所谓的债权合意,那么又怎么能说放弃标的物所有权的意思表示包含在债权合意之中呢?另外,上述观点也混淆了物权和债权的界限。因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是物权和债权相分离的必然产物。在物权和债权二元划分的民法体系里,根据效果的不同可以将不同行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发生物权变动为效果的行为,就是处分行为。由于法国民法典没有采取明确的债权编和物权编的区分模式,故在法国民法典中不区分债权行为、物权行为自然也合乎逻辑。 3.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是否较现有制度更有利于保护交易安全 在民法已经设立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和不动产登记之公信力制度的现状之下,很多学者认为,德国民法采用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显然是一种制度的重叠。但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的支持者则认为,这种重叠并不是全面重叠: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所保护的交易安全是一开始有处分权而当其原因行为效力消灭时,物权受让人能继续保留物权的情形。而善意取得制度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开始就没有处分权的情形。两者在保护交易安全上的关系将在下文中论述。三、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的法律适用 (一)物权法15条对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的态度物权法正式出台后,其第15条“区分原则”的设立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学者认为,可以依此断定我国已经开始承认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理论。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所谓的“区分”在债权形式主义与物权形式主义下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债权形式主义下,由于不存在独立的处分行为,所以“区分”是债权合意与债权合意加公示所导致的物权变动的区分。然而在物权形式主义下,存在完全独立于负担行为的处分行为,故这里的“区分”是物权变动的意思合意与债权意思表示的意思合意的分离。可见,在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下,“区分”的含义是不同的,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的支持者常将债权形式主义下的“区分”理解为物权形式主义下的“区分”,从而认为物权法已经承认了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其次,我们对物权法15条进行辨析:“未办理登记不影响合同效力”表明该合同为债权形式主义主义下的债权合同而非物权形式主义下的物权合同,物权合意是通过登记表现出来的,那么就不能说“未经登记不影响合同效力”?也就是说物权法第15条仍然基于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的债权合同与物权变动的“区分”而作出的规定,并没有借鉴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立法模式,更没有承认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最后,笔者认为物权法第15条仅规定了“未办理物权登记不影响合同的效力”,而没有规定合同无效不影响物权发生变动,因此不能认为是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在我国法律中的体现。(二)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与善意取得制度之比较 负担行为、处分行为相分离和善意取得制度都具有保护交易安全的功能,有很多学者认为两者功能非常接近,甚至前者可以取代后者保护第三人交易安全的功能。对于这一问题进行如下论述: 1.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对交易安全的保护如上文所述,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切断了物权变动的结果与负担行为的联系,也就是说,无论负担行为因何种原因发生怎样的变动,已经发生的物权变动不受影响。一方面,受让人可以确定的获得物权,无须担心由于负担行为的瑕疵而使其无法获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另一方面,受让人在获得物权之后对物权实施的处分行为的效力,可以完全不受负担行为无效或被撤销的影响,从而使与受让人进行交易的第三人确定的获得物权,从而使交易变得安全。 2.善意取得制度对交易安全的保护 现代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保护交易的快捷、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与此同时,在当今社会转型阶段,道德问题频频引发人们深思,保障物的静态安全才能安抚人们越来越脆弱的神经。善意取得制度便是在权衡静态安全和动态安全之后作出的无奈选择选择,它省却了受让人在与买受人进行交易的过程中花费精力对财产的来源进行调查的成本费用,从而有利于维护商品交换的正常秩序,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11】 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70-71页. 3.两者之间的关系负担行为、处分行为的分离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关系,在理论上存在两种争议。第一种是正如前文所述有学者认为善意取得制度完全可以替代负担行为、处分行为相分离的功能而独自完成保护交易的任务。但笔者认为,此种观点忽略了两者间的区别因而值得商榷。笔者认为,负担行为、处分行为相分离与善意取得制度对交易安全的保护存在以下几点不同:首先,两者适用的标的不同。善意取得制度对其标的物的要求是“委托物”,即基于原权利人自己的原因将标的物的占有交付给占有人,而对于“盗脏物”、“遗失物”等则不得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而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在对交易安全进行保护的时候则无此限制。若将“盗赃物”纳入保护范围,将使“黑吃黑”成为可能。由此看出,善意取得制度虽然着重保护交易安全,但会有违背公序良俗的危险。而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对交易安全进行保护时则更加极端地保护了交易安全,甚至不惜牺牲公序良俗。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善意取得制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其次,两者适用的前提并不一致。考虑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在处分行为虽然成立并生效,但负担行为却不成立或归于无效,从而有可能影响受让人权利的取得。这种情形下则需依靠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来保护受让人的权利,也即使已经成立的处分行为的效力不受负担行为无效的影响。第二种情形,物权行为不成立或归于无效,受让人不能取得相应的物权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形下,由于处分行为不成立或归于无效,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不能发挥作用,此时需要借助善意取得制度来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出善意取得制度在保护交易安全方面不能代替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的作用,两者各司其职。(三)保留所有权买卖对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的支持对于保留所有权买卖支持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保留所有权买卖所附的条件为处分行为意思表示的组成部分。所有权保留买卖的性质,通说观点是“附停止条件所有权移转说”那么到底是为哪个行为附的条件呢?是负担行为还是处分行为?对此,有学者认为,“考察所有权保留所附条件究竟是负担行为还是处分行为意思表示的组成部分,关键看所附条件究竟是对哪个法律行为的生效起到控制作用。”【12】 崔建远.物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99-100页.由此来看,保留买卖双方想要控制的是所有权移转的效力而不是保留所有权买卖契约的效力,因此所有权保留买卖所附条件为处分行为意思表示的组成部分,这就证明了在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存在独立的处分行为。第二,保留所有权买卖制度需要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来支撑。由上述第一点可知,保留所有权买卖可以被解构为成立有效负担行为和附停止条件的处分行为的区分,若没有上述区分,则很难解释保留所有权买卖制度。(四)我国法律对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态度的新动向 我国2012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三条指出无权处分的买卖合同应为有效。首先应该明确,在物权形式主义的德国,无权处分行为中的处分行为专指独立于负担行为的处分行为,在德国法中无权处分行为效力待定也仅仅是指处分行为效力待定,负担行为只要符合有效要件应被认定为有效。王泽鉴先生也曾指:“处分人享有处分权是处分行为的有效要件,当事人不享有标的物的处分权不影响债权合同的效力。”而在债权形式主义的我国,无权处分行为是指负担行为,那么依据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无权处分的负担行为是有效的,只是由此引起的处分行为效力待定。很多学者认为,这样的规定其实是在向德国物权形式主义的立法模式靠拢。但笔者认为,在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下,同样存在无权处分的买卖合同有效的余地。在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合同的效力与合同得到履行的法律效果是相分离的,合同履行的法律效果得不到实现,并不影响合同的效力,但是反过来,合同无效,合同履行的法律效果一定不能实现。所以,在债权形式主义与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无权处分的合同只要符合合同的一般有效要件的,应被认定为有效。这一点得到了物权法15条“区分原则”的支持。所以,无权处分的买卖合同规定为有效并不是物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的专利。 (五)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分离视角下的不当得利制度首先,不当得利制度与负担行为、处分行为相分离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萨维尼提出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以后,买受人顺利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时,如何保护出卖人的利益变得十分重要。基于此,德国民法典在采纳了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的理论的同时针对对于该理论所导致的对出卖人保护不力的现象,将不当得利作为债的发生原因之一。由此看来,不当得利制度与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具有天然的联系。【13】 洪学军.不当得利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340-341页.其次,由于我国民事立法对是否承认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分离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导致了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存在争议。如依据合同法53条请求财产返还的基础是什么呢?是基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还是基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否承认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会导致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如果承认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则是基于不当得利请求权;如果不承认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离则是基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这样的区别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不同的请求权对于利益受损人的保护力度是不一样的。由此看来,正是由于我国对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分离与否所持的模糊态度,导致当发生民事法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