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科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地理科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教学大纲目录教学大纲目录 地质学地质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1 地图学地图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11 地球概论地球概论教教学学大纲大纲.16 部门自然地理部门自然地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20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教教学大纲学大纲.35 综合综合自自然地理学然地理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40 经济地经济地理理学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43 中国中国地地理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52 中学中学地地理教学法理教学法教学大纲教学大纲.61 人类人类环环境学境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68 世界世界地地理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72 区域区域经经济地理学济地理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85 乡土地乡土地理理学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90 城市城市地地理学理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93 计算计算机机辅助地理教学辅助地理教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101 地质学地质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一、课程类别 专科必修 二、教学目的二、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地质学基本概念,地球的结构及特质组成,地壳 的构造运动和地球的发育历史等基本理论;掌握常见的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 方法;能够阅读地质图,绘制地质剖面图和野外地质调查的一般方法。 三、开课对象三、开课对象 地理科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四、学时分配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87 学时 其中面授:24 学时 自学:63 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绪言 (1 学时) 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2.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教学任务: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 总论(面授 1 学时、自学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球概论 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2 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2.1 地球的外部圈层 2.2 地球的内部圈层 第三节 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3.1 导致地球不断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 3.2 地质年代 3.3 地质年代表 教学任务: 了解地球的物理性质以及个圈层和他们所处的不同地质年代。 第二章 矿物(面授 1 学时、自学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矿物的基本特性 1.1 矿物的内部结构和晶体形态 1.2 矿物的化学成分 1.3 矿物的集合体形态和物理性质 第二节 重要矿物简述 2.1 自然元素矿物 2.2 硫化物类矿物 2.3 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矿物 2.4 含氧盐类矿物 教学任务:了解并掌握矿物的物理组成和化学成分及重要矿物组成。 第三章 火成岩(面授 1 学时、自学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岩浆、岩浆作用和火成岩的概念 第二节 喷出作用(火山作用) 2.1 火山活动 2.2 火山构造 2.3 火山喷发物 2.4 火山喷发类型 2.5 近代火山分布规律 第三节 侵入作用 3.1 深成侵入作用及其岩体产状 3.2 浅成侵入作用及其岩体产状 第四节 火成岩的成份 4.1 火成岩的化学成分 4.2 火成岩的矿物成分 第五节 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 5.1 火成岩的结构 5.2 火成岩的构造 第六节 火成岩的分类 第七节 最主要的火成岩 7.1 超基性岩类(橄榄岩金伯利岩类) 7.2 基性岩类(辉长岩玄武岩类) 7.3 中性岩类 7.4 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类) 7.5 脉岩类 7.6 火山玻璃岩类 教学任务:了解火山活动和构造,掌握火山岩的成分和主要类型。 第四章 沉积岩(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1.1 先成岩石的破坏 1.2 搬运作用 1.3 沉积作用 1.4 成岩作用 第二节 沉积岩的特征 2.1 沉积岩的成分 2.2 沉积岩的颜色 2.3 沉积岩的结构 2.4 沉积岩的构造 第三节 沉积岩的分类和主要沉积岩 3.1 碎屑岩类 3.2 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 3.3 特殊沉积岩类 教学任务:掌握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特征以及沉积岩的分类和主要沉积岩 的类型。 第五章 变质岩(面授 1 学时、自学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变质作用的因素 1.1 温度 1.2 压力 1.3 化学因素 第二节 变质岩特征 2.1 变质岩的矿物 2.2 变质岩的结构 2.3 变质岩的构造 第三节 变质作用的类型及有关的变质岩 3.1 动力变质作用 3.2 接触变质作用 3.3 区域变质作用 3.4 区域混合岩化作用 第四节 有关变质岩的几个问题 4.1 变质强度 4.2 变质作用和地壳演化的关系 4.3 岩石的转化 教学任务:了解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的条件并掌握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的类型及特征构造最后了解变质作用的演化关系。 第六章 矿床(面授 2 学时、自学 5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矿床的概念 1.1 矿石与矿床 1.2 矿产的分类 1.3 矿床的成因分类 第二节 内生矿床 2.1 岩浆矿床 2.2 伟晶岩矿床 2.3 气化热液矿床 2.4 火山矿床 第三节 外生矿床 3.1 风化矿床 3.2 沉积矿床 3.3 可燃有机岩矿床 第四节 变质矿床和多成因矿床 4.1 变质矿床 4.2 多成因矿床 教学任务:掌握矿床的概念并熟悉矿床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成因。 第七章 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1.1 构造运动的方向性 1.2 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 1.3 构造运动的周期性和阶段性 第二节 构造运动的证据 2.1 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2.2 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第三节 岩层的产状和岩石变形 3.1 岩层的产状 3.2 岩石变形 第四节 褶皱构造 4.1 褶皱的概念 4.2 褶曲要素 4.3 褶曲的形态分类 4.4 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4.5 褶皱的组合类型 4.6 如何野外认识褶皱构造 4.7 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 第五节 断裂构造(一)节理 5.1 节理的分类 5.2 节理与褶皱构造的关系 5.3 研究节理的意义 第六节 断裂构造(二)断层 6.1 断层的几何要素 6.2 断层的分类 6.3 断层的组合类型 6.4 怎样识别断层 6.5 研究断层的意义 第七节 韧性断层与区域性大断裂 7.1 韧性断层 7.2 区域性大断裂 第八节 怎样分析和阅读地质图 8.1 不同岩层产状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8.2 褶曲和断层等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8.3 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任务:掌握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能够判断岩石的产状。掌握褶皱的 两种形式 1、解理 2、断层。并且能够单独分析阅读地质图。掌握构造变动形成 的地质现象。熟悉掌握地质图的判读的步骤和方法。 第八章 地震(面授 2 学时、自学 5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关于地震的一些概念 第二节 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 2.1 构造地震 2.2 火山地震 2.3 冲击地震 2.4 水库地震 第三节 地震波和地震仪 3.1 地震波 3.2 地震仪 第四节 地震强度 4.1 震级 4.2 地震烈度 第五节 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5.1 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 5.2 地震空间分布规律 第六节 地震预报 6.1 地震烈度区划 6.2 地震短期预报 教学任务:掌握地震的概念和其成因及成因类型了解地震波、地震仪。并 掌握地震的震级、地震烈度以及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和地震预报。 第九章 大地的构造学说(面授 2 学时、自学 7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槽地台说 1.1 地槽区 1.2 地台区 1.3 过渡区 1.4 槽台说对地壳发展规律的看法 1.5 固定与活动论 第二节 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学说 2.1 多旋回构造运动说 2.2 地洼学说 第三节 地质力学(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 3.1 地质力学的创立及其主要内容 3.2 构造体系 3.3 地壳运动的原因 3.4 地质力学的贡献 第四节 板块构造学说 4.1 大陆漂移说兴衰 4.2 海底扩张说的提出 4.3 大陆漂移说的复活 4.4 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 教学任务:掌握大地构造学说和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学说,了解地质 力学的创立及其主要内容、地壳运动的原因,最后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第十章 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面授 2 学时、自学 5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史的研究方法 1.1 地史的划分和对比 1.2 岩相古地理分析 1.3 构造历史分析 第二节 地层系统 2.1 岩性地层单位 2.2 年代地层单位 2.3 地质时代单位 2.4 地层符号 教学任务:掌握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了解地史的研究方法及地层系统和 地图符号。 第十一章 前寒武纪太古宙和无古宙(面授 1 学时、自学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太古宙 1.1 太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 1.2 中国的太古宙地层 1.3 太古宙地层的重要矿产 第二节 元古宙 2.1 元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 2.2 中国的元古宙古地理和地层 2.3 中国元古宙的矿产 第三节 震旦纪 3.1 世界古地理基本轮廓、 3.2 繁盛藻类和后生动物大量出现 3.3 中国震旦纪古地理轮廓及震旦系 3.4 古老的一次大冰期震旦纪冰期 3.5 中国震旦系矿产 教学任务:了解太古宙、元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和震旦纪的地质发展 及震旦纪冰期的地质特征。 第十二章 早古生代(面授 2 学时、自学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第二节 加里东构造阶段古地理轮廓及地史特征 2.1 加里东运动和加里东构造阶段 2.2 海洋占优势的时代 2.3 世界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变 2.4 早古生代气候 第三节 早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3.1 三个主要稳定核心 3.2 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3.3 从中国下古生界看中国地史发展主要特征 3.4 中国早古生代矿产 教学任务:了解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和加里东构造阶段古地理轮廓及 地史特征掌握早古生代气候下中国地史概况。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面授 2 学时、自学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晚古生代生物界的飞跃发展 1.1 植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蕨类时代 1.2 动物界的两次大飞跃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中到陆上 1.3 晚古生代最生要的生物事件 第二节 海西构造阶段世界古地理格局变化及地史特征 2.1 海西构造阶段地史特征 2.2 联合古陆的形成 2.3 晚古生代气候和植物的分区 2.4 北方大陆广大煤田形成和南主大陆冰川广布 第三节 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3.1 由海向大陆环境转化 3.2 上古生界特征 3.3 中国晚古生代矿产 教学任务:了解晚古生代生物界的发展和海西构造阶段世界古地理格局变 化及地史特征,最后了解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及上古生界特征和中国晚古生 代矿产。 第十四章 中生代(面授 2 学时、自学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生代生物界的新发展 1.1 裸子植物时代 1.2 爬行动物时代 1.3 无脊椎动物进一步发展 1.4 恐龙全部灭亡最突出的生物事件 第二节 中生代全球构造和古理演化 2.1 中生代的构造运动 2.2 联合古陆解体 2.3 中生代古地理概况 2.4 中生代气候和沉积矿产 2.5 环太平洋内生金属成矿带形成 第三节 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3.1 印支运动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中国基本形成大陆环境 3.2 燕山运动期从南北分异转向东西分异 3.3 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 3.4 西部地区古生代褶皱带强烈上升 3.5 中国东部中生界 3.6 中国中生代矿产 教学任务:了解中生代生物界的新发展、中生代全球构造和古理演化最后 了解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第十五章 新生代(面授 2 学时、自学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早第三纪 1.1 向近代发展的生物界 1.2 喜马拉雅构造分阶段地史特征 1.3 中国早第三纪古地理概况 第二节晚第三纪 2.1 接近现代的生物界 2.2 晚第三纪地史特征 2.3 中国晚第三纪古地理概况 第三节第四纪 3.1 向现代继续演化的生物界 3.2 频繁而普遍的新构造运动 3.3 第四纪沉积物和矿产 3.4 第四纪大冰期 3.5 人类的出现 3.6 全新世纪 教学任务:掌握新生代时期早第三纪、晚第三纪、第四纪的地质发展,和 地质构造发展过程,以及人类的出现。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宋春青主编, 地质学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参考书目 1、成都地院普通地质教研室, 动力地质学原理 ,地质出版社 2、刘宝俊, 岩浆岩石学 ,地质出版社, 地图学地图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二、教学目的 本学科是地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技能课。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地图 学方面的地图概念、地图特性、地图分类、地图的各种符号表示方法的基本知 识,以及掌握地图投影、地图符号系统和地图概括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正确 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绘制各种地图的基本技能。 三、开课对象三、开课对象 地理科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四、学时分配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87 学时 其中面授:24 学时 自学:63 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 1 章 导 论(面授 4 学时、自学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图的基本概念 1.1 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定义 1.2 地图的构成要素 1.3 地图的简要制作过程 第二节 地图学的定义及学科体系 2.1 地图学的定义 2.2 地图学的结构及学科分支 2.3 地图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3.1 地图学历史回顾 3.2 现代地图学进展 第四节 现代地图的作用与类型 4.1 地图的功能 4.2 地图的应用 4.3 地图的类型 教学任务:掌握地图的基本概念,地图学的定义及学科体系,了解地图学 的历史与发展和现代地图的作用与类型。 第二章 地图的数学基础(面授 4 学时、自学 1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球体 1.1 地球的自然表面 1.2 地球体的物理表面 1.3 地球体的数学表面 第二节 地球坐标系与大地定位 2.1 地理坐标 2.2 我国的大地坐标系统 2.3 全球定位系统 第三节 地图投影 3.1 地图投影的意义 3.2 地图比例尺 3.3 地图投影变形 3.4 地图投影方法 3.5 地图投影分类 3.6 地图投影变换 第四节 地图投影的应用 4.1 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 4.2 地形图投影 4.3 区域图投影 4.4 世界地图投影 教学任务:了解地球体,掌握地球坐标系与大地定位和我国的大地坐标系 统,熟悉掌握地图投影及其意义、地图比例尺、地图投影变形、图投影方法、 地图投影变换。和地图投影的应用。 第三章 地图概括(面授 4 学时、自学 9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图概括概述 1.1 地图概括的性质 1.2 实施地图概括的四个步骤 1.3 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 第二节 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 2.1 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 2.2 开方根规律的应用 第三节 地图概括的基本方法 3.1 分类 3.2 简化 3.3 夸张 第四节 地图概括的现代发展 教学任务:掌握地图概括的性质和其个步骤、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 图概括的基本方法,解地图概括的现代发展。 第四章 地图符号(面授 4 学时、自学 10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作为地图语言的地图符号 1.1 符号与地图符号 1.2 地图符号的视觉感受与认知过程 1.3 地图符号与地图模型 第二节 量表在符号设计中的应用 2.1 地图符号的分类 2.2 地图符号的量表 第三节 构成符号的视觉变量 3.1 视觉变量 3.2 视觉变量的组合 第四节 彩色 4.1 彩色的量度 4.2 色的表示 4.3 彩色的感受效应 第五节 符号与图形的感受效果 5.1 视觉变量的感受效果 5.2 图形视觉的心理效应 5.3 视觉分辨的限度 第六节 注记 6.1 地名及其在地图中的意义 6.2 注记的作用与功能 6.3 注记的定位 教学任务:掌握符号与地图符号区别、图符号的视觉感受与认知过程。熟 悉量表在符号设计中的应用和构成符号的视觉变量。了解彩色的感受效应和符 号与图形的感受效果,最后掌握地名及其在地图中的意义、注记的作用与功能。 第五章 地图表示(面授 4 学时、自学 10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理数据的点状表示 1.1 量表法在点状符号中的应用 1.2 比例圆的视觉尺度 1.3 点状符号的扩展 1.4 点状制图的定位处理 1.5 用点状符号表示数量的分布点值图 第二节 线状符号的构成 2.1 定位线表示图上连续的地物 2.2 走向线的定向与量化 2.3 用线状符号表示定量的分布等值线、等密度线 第三节 定性信息的面状制图 3.1 定性信息的特征 3.2 适宜于表示定性信息的变量 3.3 定性信息的处理程序 第四节 等值区域制图 4.1 定量数据的特征 4.2 数据的分级 4.3 等值区域图的符号化 第五节 地理数据视觉化的进展 5.1 地理数据视觉化的含义 5.2 在视觉化中色彩的应用 5.3 动态符号的应用 教学任务:掌握地图表示包括:地理数据的点状表示、线状符号的构成、 定性信息的面状制图、等值区域制图最后了解地理数据视觉化的进展。 第六章 地图图型(面授 4 学时、自学 7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普通地图的内容要素及其表示 1.1 普通地图的类型及其内容 1.2 自然地理要素的表示 1.3 社会人文要素的表示 第二节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2.1 地形图的类型 2.2 国家基本地形图的功用 第三节 地理图的设计与编制 3.1 地理图的编制特点 3.2 地理图编制过程 3.3 地理图设计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专题地图的特性与类型 4.1 基本特性 4.2 类型 4.3 专题地图的应用 第五节 专题地图的编制原理 5.1 专题地图的编制过程 5.2 专题地图的资料类型及处理 5.3 地理底图的编制 第六节 专题地图设计 6.1 表示方法的选择 6.2 图例设计 6.3 图面内容的安排 6.4 色彩与网纹设计 第七节 地图集编制 7.1 地图集的定义与特点 7.2 地图集的分类 7.3 地图集的编制方法 教学任务:掌握普通地图的内容要素及其表示。牢固掌握国家基本比例尺 地形图类型及功能。掌握地理图的设计与编制原理和专题地图的资料类型及处 理、专题地图设计、地图集编制。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蔡孟裔主编, 新编地图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参考书目 1、陆权, 地图制图 ,参考手测绘出版 2、金瑾乐,地图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地球概论地球概论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 二、教学目的二、教学目的 地球概论课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的一门先行的专业基础课程。它 的内容是关于行星地球的知识,是以地球为主体,来研究地球及其宇宙环境的 课程。内容分两个方面:地球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地球天文学包括:地球的 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和月球;地球物理学包括:地球的 形状、地球的结构和地球的物理性质。 三、开课对象三、开课对象 地理科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四、学时分配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84 学时 其中面授:21 学时 自学:63 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面授 4 学时、自学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球面坐标的一般模式 1.1 球面坐标的概念 1.2 球面坐标的一般模式 第二节 地球和地理坐标 2.1 地球及其经纬线 2.2 经度和纬度 第三节 天球和天球座标 3.1 天球 3.2 天球坐标 3.3 各天球坐标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任务:掌握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其中包括:1.地球和地理坐标 2. 天 球和天球座标最后掌握各天球坐标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面授 5 学时、自学 9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恒星和星系 1.1 恒星 1.2 星系 第二节 太阳和太阳系 2.1 太阳 2.2 太阳系 第三节 月球和地月系 3.1 月球 3.2 地月系 教学任务:掌握恒星和星系的组成及特点和太阳和太阳系的组成、月球和 地月系、月相变化和朔望月。 第三章 地球的运动(面授 5 学时、自学 10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1.1 地球自转的证明 1.2 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1.3 地球自转的后果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 2.1 地球的公转及其证明 2.2 地球公转的规律性 2.3 地球公转的后果 教学任务:掌握地球自转的证明、地球自转的规律性和地球的公转及其规 律性,和地球公转的后果。 第四章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面授 7 学时、自学 15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四季和五带 1.1 太阳的回归运动 1.2 昼夜长短 1.3 太阳高度 1.4 地球上的四季 1.5 地球上的五带: 第二节 历法 2.1 历法概说 2.2 阴历 2.3 阴阳历 2.4 阳历 第三节 时间 3.1 时间和时间单位 3.2 钟表时刻与量时天体 3.3 地方时与标准时 教学任务:掌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熟悉掌握太阳的回归运动,影响昼夜 长短的因素及恒星时与太阳时 第五章 日月食与海洋天文潮汐(面授 4 学时、自学 10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日食和月食 1.1 日月食现象 1.2 日月食的规律性 第二节 海洋天文潮汐 2.1 潮汐现象 2.2 引潮力 2.3 海洋潮汐的规律性 2.4 潮汐作用 教学任务:掌握日食和月食的概念,产生原因和日月食的规律性,掌握潮 汐现象概念和成因 ,理解海洋潮汐作用。 第六章 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面授 3 学时、自学 7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 1.1 地球是一个球体 1.2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 1.3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扁球体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2.1 地球的圈层结构 2.2 地球的表面结构 第三节 地球内部的物理物质 3.1 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3.2 地球的重力和压力 3.3 地球内部的温度和热源 3.4 地球的磁性 第四节 地球的演变 教学任务:掌握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熟悉掌握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圈 层结构、地球内部的物理物质、地球的重力和压力、地球内部的温度和热源, 了解地球的磁性变化和磁层和辐射带。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金祖孟 地球概论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参考书目 1、刘南 地球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史第芬霍金 时间简史 部门自然地理部门自然地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二、教学目的 该课程进一步探索地球表面的结构,分布,成因,发展变化规律机器人类 活动的关系,包括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学,土壤与植物学。 三、开课对象三、开课对象 地理科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四、学时分配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318 学时 其中面授:84 学时 自学:234 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部门自然地理部门自然地理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部分)(地貌与第四纪地质部分) 总学时:108 学时 其中面授:33 学时 自学:75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面授 3 学时、自学 8 学时) 1.1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1.2 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 1.3 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教学任务:了解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和现状及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第二章 构造地貌(面授 4 学时、自学 8 学时) 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 1.1 地球的形状 1.2 大陆与洋底 1.3 全球构造形成 1.4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第二节 海底的构造地貌 2.1 洋底构造地貌 2.2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第三节 陆地构造地貌 3.1 陆地构造地貌分区 3.2 陆地构造地貌类型 3.3 地质构造地貌 教学任务:掌握全球构造地貌,包括:海底的构造地貌和陆地构造地貌成 因以及地貌类型。 第三章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面授 4 学时、自学 9 学时) 第一节 风化作用与风化壳 1.1 风化作用 1.2 风化壳 第二节坡地重力地貌(块地运动) 2.1 块体运动的力学分析 2.2 块体运动 教学任务:掌握风化作用与风化壳概念和坡地重力地貌(块地运动)的成因和 类型。 第四章 流水地貌(面授 5 学时、自学 10 学时) 第一节 坡面径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1.1 坡面径流的形成与作用 1.2 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地貌 第二节 沟谷水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2.1 沟谷的发育 2.2 沟谷水流形成的地貌组合 2.3 泥石流及其形成的地貌 第三节 河流的作用 3.1 河道水流运动的特征 3.2 河流的侵蚀 3.3 河流的搬运 3.4 河流的沉积 第五节 河流、河口、流域地貌 5.1 河谷基本形态 5.2 河床地貌 5.3 河漫滩 5.4 河口及分段 5.5 三角洲 5.6 河谷的不对称 教学任务:掌握坡面径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的形成与作用、沟谷水流及其 所形成的地貌、河流的作用、河流、河口、流域地貌类型,其中包括典型的河 漫滩、三角洲等典型地貌。 第五章 喀斯特地貌(面授 5 学时、自学 8 学时) 第一节 喀斯特作用 1.1 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1.2 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1.3 喀斯特水的动态 第二节 喀斯特地貌 2.1 地表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 2.2 喀斯特地貌地带性 教学任务:掌握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和其形成得得基本条件、地表喀斯 特地貌的发育阶段。以及喀斯特地貌地带性。 第六章 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面授 4 学时、自学 8 学时) 第一节 风沙流 1.1 风蚀地貌 1.2 风蚀作用 1.3 风蚀地貌形态 第二节 风积地貌 2.1 风积作用 2.2 风积地貌形态 2.3 沙丘的移动 第三节 荒漠的类型 3.1 岩漠(石质荒漠) 3.2 砾漠(砾石荒漠) 3.3 沙漠(沙质荒漠) 3.4 泥漠(粘土荒漠) 第四节 黄土地貌 4.1 黄土的分布与特征 4.2 黄土的成因 4.3 黄土地貌类型 教学任务:了解风蚀地貌、风积地貌、荒漠的类型重点掌握黄土地貌包括 黄土的分布与特征、黄土的成因、黄土地貌类型。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面授 4 学时、自学 10 学时) 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1.1 雪线与成冰的作用 1.2 冰川的运动 1.3 冰川类型及其演化 第二节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2.1 冰蚀作用 2.2 冰蚀地貌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川堆积及冰缘地貌 3.1 冰川的搬运与堆积 3.2 冰碛物的基本特征 3.3 冰碛地貌 教学任务:掌握冰川与冰缘地貌包括:冰川的形成与演化、冰蚀作用与冰 蚀地貌、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川堆积及冰缘地貌其中了解冰碛物的基本特 征。 第七章 海岸地貌(面授 4 学时、自学 10 学时) 第一节海岸的动力作用 1.1 波浪作用 1.2 潮汐与潮流作用 1.3 近岸流 第二节海平面变动 2.1 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冰后期的海面变动 2.2 海面变动与海岸发育 第三节 海蚀作用与海蚀地貌 3.1 海蚀作用 3.2 海蚀地貌 3.3 岩性和构造对海岸的影响 第四节 海岸带的泥沙运动及其地貌 4.1 沉积物横向移动与均衡剖面的塑造 4.2 沉积物的纵向移动及形成的地貌 第五节堆积海岸堆积地貌 5.1 砾石海滩 5.2 沙质海滩 5.3 淤泥海岸 5.4 堡岛与泻湖 第六节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 6.1 珊瑚礁海岸 6.2 红树林海岸 教学任务:了解海岸的动力作用、海平面变动、海蚀作用与海蚀地貌掌握 海岸带的泥沙运动及其地貌其中包括:1. 堆积海岸堆积地貌 2. 生物作用形成 的海岸 部门自然地理部门自然地理 (水文学部分)(水文学部分) 总学时:90 学时 其中面授:20 学时 自学:70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面授 2 学时、自学 8 学时) 1.1 水文学的研究对象 1.2 水文学的发展简介 1.3 水文学的学科体系 1.4 水文地理学与地理水文学 1.5 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 1.6 研究方法 教学任务:了解水文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简介、学科体系以及水文地理学 与地理水文学关系和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与方法。 第二章 地球上水的性质与分布(面授 3 学时、自学 10 学时) 第一节地球上水的理化性质 1.1 地球上水的物理性质 1.2 地球上水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地球上水的分布与水资源 1.1 地球上水的分布 1.2 水资源及其特性 教学任务:掌握地球上水的理化性质、化学性质和地球上水的分布与水资 源。以及水的分布及水资源特性。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面授 3 学时、自学 10 学时) 第一节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1 水循环基本过程 1.2 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 1.3 水体更替周期 1.4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1.5 水量平衡 第二节 水循环的基本环节 2.1 蒸发 2.2 水汽扩散与输送 2.3 降水 2.4 下渗 2.5 径流 教学任务:掌握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水循环与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水循 环与生态平衡和水循环的基本环节。 第四章 陆地水的组成与运动(面授 3 学时、自学 12 学时) 第一节 流域产流与汇流作用机理 1.1 流域产流理论 1.2 流域汇流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河流的水情 2.1 水情要素 2.2 径流量的变化 第三节 河水的运动 3.1 河流的断面特征 3.2 河水的环流运动 3.3 河流的泥沙运动 第四节 冰川运动与补给 4.1 冰川的基本知识 4.2 冰川积雪融水对河流的补给作用 4.3 冰川、大气、海洋水的相变 第五节 湖泊与沼泽 5.1 湖泊类型 5.2 湖泊的水量平衡 5.3 沼泽 教学任务:掌握流域产流与汇流作用机理以及流域汇流过程及影响因素、 河水的运动、河流的泥沙运动。掌握冰川的形成和主要类型,以及冰川积雪融 水对河流的补给作用,熟悉掌握湖泊类型和成因、湖泊的水量平衡、及沼泽的 形成和水文特征。 第五章 地下水的结构和运动(面授 3 学时、自学 10 学时) 第一节 地下水概况 1.1 地下水的贮存空间 1.2 地下水的垂直结构系统 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 2.1 按地下水的贮存埋藏条件分 2.2 按岩土的贮水空隙差异分 第三节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3.1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3.2 地下水径流 3.3 地下水排泄 第四节 地下水的动态 4.1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4.2 地下水的动态 教学任务:了解地下水概况、地下水的类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和地下 水的动态以及影响其因素。 第六章 海洋水的运动(面授 3 学时、自学 10 学时) 第一节 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 1.1 波浪 1.2 潮汐 1.3 洋流 第二节 海洋效应 2.1 海洋能量效应 2.2 海洋的大气环流效应 教学任务: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两种:1. 潮汐 2. 洋流。理解掌 握海洋效应成因和大气环流效应。 第七章 人类对水环境的影响(面授 3 学时、自学 10 学时) 第一节 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 1.1 水利工程、农业措施对水文要素的影响 1.2 森林水文效应 1.3 城市水文效应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水体、水质的影响 2.1 影响水体水质的物质来源 2.2 天然水体水质的恶化 2.3 水体的自净能力 2.4 水环境容量 教学任务:掌握人类活动与水体、水质的影响了解 1.影响水体水质的物质 来源 2. 天然水体水质的恶化 3. 水体的自净能力 4. 水环境容量。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黄锡荃主编, 水文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参考书目 1、邓绶林主编, 普通水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胡方荣、侯宇光合编, 水文学原理 ,水利电力出版社 部门自然地理部门自然地理 (土壤学部分)(土壤学部分) 总学时:64 学时 其中面授:16 学时 自学:4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 论(面授 1 学时、自学 12 学时) 1.1 土壤及其肥力的概念 1.2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和功能 1.3 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1.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前景 教学任务:了解土壤及其肥力的概念、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概况、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 土壤剖析(面授 5 学时、自学 14 学时) 第一节 土壤组成 1.1 土壤矿物质 1.2 土壤矿物的分解过程 1.3 土壤有机质 1.4 土壤水分和空气 第二节 土壤性质 2.1 土壤的物理性质 2.2 土壤胶体的性质 2.3 土壤溶液 2.4 土壤热性质 第三章 土壤发生(面授 4 学时、自学 12 学时) 第一节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1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2 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 1.3 土壤发育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二节 土壤的发生过程 2.1 土壤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2.2 土壤主要发生过程 教学任务:掌握 1. 土壤组成 2. 土壤性质 3.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 土壤的发生过程。 第四章 土壤分类(面授 4 学时、自学 12 学时) 第一节 土壤分类概述 1.1 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1.2 世界土壤分类概况 第二节 土壤发生学分类简介 第三节 土壤系统分类 3.1 引言 3.2 壤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3.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第四节 各土壤分类系统比较 4.1 土壤分类单元评比 4.2 土壤分类的“中心概念”和“边界概念” 4.3 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 教学任务:掌握土壤分类概述、土壤系统分类、各土壤分类系统比较和了 解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土壤类型(面授 6 学时、自学 15 学时) 第一节 冻土 1.1 地理分布 1.2 成土条件 1.3 成土过程 1.4 主要形状 1.5 分类 第二节 灰土 2.1 地理分布 2.2 成土条件 2.3 成土过程 2.4 主要形状 2.5 分类 第三节 淋溶土 3.1 地理分布 3.2 成土条件 3.3 成土过程 3.4 主要形状 3.5 分类 第四节 富铝土 4.1 地理分布 4.2 成土条件 4.3 成土过程 4.4 主要形状 4.5 分类 第五节 钙积土 5.1 地理分布 5.2 成土条件 5.3 成土过程 5.4 主要形状 5.5 分类 第六节 荒漠土 6.1 地理分布 6.2 成土条件 6.3 成土过程 6.4 主要形状 6.5 分类 第七节 盐渍土 7.1 地理分布 7.2 成土条件 7.3 成土过程 7.4 主要形状 7.5 分类 第八节 湿成土 8.1 地理分布 8.2 成土条件 8.3 成土过程 8.4 主要形状 8.5 分类 第九节 高寒土 9.1 地理分布 9.2 成土条件 9.3 成土过程 9.4 主要形状 9.5 分类 第十节 变性土 10.1 地理分布 10.2 成土条件 10.3 成土过程 10.4 主要形状 10.5 分类 第十一节 初育土 11.1 地理分布 11.2 成土条件 11.3 成土过程 11.4 主要形状 11.5 分类 第十二节 人为土 教学任务:掌握土壤类型的主要分类:1. 冻土 2. 灰土 3. 淋溶土 4. 富 铝土 5. 钙积土 6. 荒漠土 7. 盐渍土 8. 湿成土 9. 高寒土 10. 变性土 11. 初 育土 12. 人为土的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主要形状、分类。 第六章 土壤分布(面授 5 学时、自学 12 学时) 第一节 土壤分布规律 1.1 土壤分布与地理空间的关系 1.2 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1.3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1.4 土壤的地方性分布规律 第二节 世界土壤分布概述 教学任务:掌握土壤分布规律和世界土壤分布概述。 第七章 土壤资源的利用和护保(面授 5 学时、自学 12 学时) 第一节 土壤资源的现状 1.1 世界土壤资源现状 1.2 中国土壤资源现状 第二节 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任务:了解世界土壤资源的现状和中国土壤资源现状以及土壤资源的 利用与保护。 部门自然地理部门自然地理 (植物学部分)(植物学部分) 总学时:56 学时 其中面授:15 学时 自学:41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植物类群特征与环境 (面授 3 学时、自学 8 学时) 第一节 植物分类概述 1.1 分类原则 1.2 分类单位和命名 1.3 界和门的划分 第二节 低等植物 2.1 原核植物 2.2 藻类 2.3 真菌 2.4 地衣 第三节 高等植物(一) 3.1 苔藓植物 3.2 蕨类植物 第四节 高等植物(二)种子植物 4.1 裸子植物 4.2 被子植物 教学任务:了解植物分类分类单位和命名、界和门的划分以及低等植物、 高等植物的不同物种。 第二章 植物的生活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 第一节 概述 1.1 环境和生态因子 1.2 最低量定律和限制因子 1.3 植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第二节 光照条件和碳素营养 2.1 光照条件 2.2 碳素的生理生态作用 第三节 水分条件 3.1 水在植物生活中的意义 3.2 植物的失水和吸水 3.3 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 第四节 土壤条件 4.1 土壤营养条件 4.2 土壤的酸碱度与植物 4.3 土壤的机械组成与植物 第五节 温度条件 5.1 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 5.2 植物的适应 第六节 生物条件 6.1 动物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6.2 植物之间的生态作用 第七节 风、火和地形条件 7.1 风的生态作用 7.2 火的生态作用 7.3 地形条件的生态意义 第八节 人类活动的影响 8.1 有利条件 8.2 有害影响 第九节 生态因子作用与适应特征的综合分析 9.1 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分析 9.2 植物的综合适应类型生活型 教学任务:掌握概念:环境和生态因子和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包括:1. 光照条件 2. 水分条件 3. 土壤条件 4. 温度条件 5. 生物 条件 6. 风、火和地形条件 7. 人类活动的影响 8. 生态因子作用与适应特征的综合分析 第三章 植物的分布环境植物地理成分分析(面授 3 学时、自学 8 学时) 第一节植物分布区 1.1 分布区的概念 1.2 分布区的形状和大小 1.3 分布区的类型 1.4 分布区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第二节植物区系分区 2.1 地区的植物区系分区 2.2 世界植物区系分区 教学任务:掌握植物分布区的概念。了解地区的植物区系分区和世界植物 区系分区。 第四章 植物群落(面授 3 学时、自学 8 学时) 第一节 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1.1 植物群落的外貌 1.2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种群 1.3 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 第二节植物群落的生态 2.1 植物群落的植物环境 2.2 植物群落对周围环境的改造作用 2.3 植物和植物群落对环境的标示意义 第三节植物群落的动态 3.1 植物群落的形成 3.2 植物群落的波动 3.3 植物群落的演替 第四节 植物群落的分类 3.1 植物群落分类原则 3.2 植物群落分类系统 教学任务:掌握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和植物群落对周围环境的改造作用 和植物群落的动态形成、波动、演替、分类、分类原则、以及分类系统。 第五章 世界植被地理(面授 3 学时、自学 8 学时) 第一节 热带的植物类型 1.1 热带雨林 1.2 季雨林 1.3 热带疏林和刺灌丛 1.4 稀树草原 1.5 红树林 第二节 亚热带的植被类型 2.1 常绿阔叶林 2.2 常绿硬叶林 2.3 竹林 2.4 荒漠 第三节 温带的植被类型 3.1 夏绿阔叶林 3.2 针叶林 3.3 温带草原 第四节 寒带植被类型苔原 4.1 定义 4.2 生境特点 4.3 群落特征 4.4 分布 教学任务:掌握世界植被的植物种类和类型其中包括 1. 热带的植物类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潮州市中储粮2025秋招战略研究博士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度中国石化春季招聘(33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年黄山市徽州国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湖北咸宁市嘉鱼县鱼岳镇招聘社区工作者38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哈尔滨市急救中心编制外合同制工作人员招聘5人模拟试卷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春季四川叙永县委组织部叙永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叙永县事业单位人才岗位需求70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国家基础地理中心招聘工作人员(北京)模拟试卷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炭素厂安全再培训课件
- 2025广东省岭南师范学院招聘辅导员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北京市海淀区五一未来实验小学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DB31∕T 1545-2025 卫生健康数据分类分级要求
- 初中毕业证在哪里查询
- 九宫格智力数独200题(题答案)版
- 名词语法讲解
- GB/T 5796.4-2022梯形螺纹第4部分:公差
- 小数乘整数教案 省赛一等奖
- 妇产科用药指南
- 智能电网-课件
-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清单五篇
- 《战略的本质》读书分享
- 《城镇燃气室内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94-200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