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_第1页
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_第2页
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_第3页
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_第4页
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爱”精神,树立自我责任意识。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爱”精神,树立自我责任意识。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第10课,说说第10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2故事导入第11课的学习: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爱治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将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是浪费百姓的财力,因此他先后将3,000多宫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选择丈夫结婚。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正是因为唐太宗以仁爱治国,示范官吏,所以深得民心,这无疑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又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仁”、“礼”、“乐”的意思(正字)。“仁”是礼、乐的思想基础;没有仁心、仁德(真诚、敬意,道德自觉,等等),礼乐的作用就不能发挥。“而”,如果。“如何”,“对怎么办”。说文:“禮(礼),履也。”说文:“儀(仪),度也。”(用以实践的行为准则。)礼、仪原本都有“法度”、“准则”的含义,后来在运用中才逐渐偏重于形式。“仁”是礼、乐的思想基础;先要有仁德,才能推行礼、乐。(板书:仁-礼-乐)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1.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看到第11页,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老师指导:这一则论述了“仁”对待礼乐的。“仁”是礼乐的本质,只有仁者实行礼乐,才能赋予礼以仁的德性光辉,才能展现出礼乐文明的精神真谛;礼乐作为仁德的外在展现形态,礼乐的威仪秩序、制度文章都蕴含着“仁”的精神,它的礼节、礼器都有待于人赋予它活的、富有人性的仪式意义。若没有仁德的指引和规范,所谓的礼乐活动,也只是单纯的器物或动作而已,空有其表,不具备礼乐的精神实质。(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1. 自读故事残暴的商纣王,思考:(1)商纣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仁义之君吗?(2)商纣王的残暴表现在哪里?(3)昏庸残暴的统治最后是怎样的结果?2.讨论:有人说商朝的灭亡是因为商纣王宠爱妲己造成的,你认为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总结: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正统文化精神的根基。孔子认为,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孔子之后的孟子继承了其“仁爱”的思想,在“亲亲”基础上提出了“人民爱物”思想。孟子认为人天性中都带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是以仁爱要推己及人,即要“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古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人百姓,亦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仁爱思想。比如以仁爱治理国家闻名的君王有汉代的文王、三国时的刘备、宋朝的太祖、清朝的康熙帝等。他们施行的仁爱不仅使自身赢得了百姓的敬重,而且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三、学习小结。“乐”起和同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礼”起区别尊卑、贵贱的作用;和同使人互相亲近,区别使人互相敬重;“乐”强调得过分,会使人们过于随便而不懂敬重;“礼”强调得过分,就造成人与人分离疏远而不相亲近。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而仪表庄重,就是礼、乐的功用。用仁来爱护百姓,用义来端正百姓,民众就能治理好。四、布置作业。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第12课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积累基本的文言词。3对课文中关于“礼”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礼”的精神,树立忠诚的责任意识。教学重难点: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积累基本的文言词,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对课文中关于“礼”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礼”的精神,树立忠诚的责任意识。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第11课,说说第11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2导入第12课的学习: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关爱。,老师教授我们文化和科学知识。但是终有一天,我们要走出家庭,来到社会,从事自己的工作。在封建君主制的社会,国家被视为君主的私产。俗话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旧时候读书、习武的人,“精忠报国”为国家效力,实际上就是报效“皇帝一个人”。“君”就是“皇帝”,“臣”就是所有的国民。这就是所谓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王土之宾,莫非王臣。”在现在社会有“老板”和“员工”之分,这两者的人际关系,好像是“君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礼”的见解。二、学习新课。(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 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注释】定公:鲁国的君主,姓姬, 名宗,名宋?襄公之子,哀公之父。“定”是其谥号。使:使用。如之何:即“如何之”,该怎么办?对曰:答 道。以:介词,用,按照。(3) 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老师指导: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如何使用臣子,臣子如何为君主做事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规定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耿耿地为君主做事。鲁定公治国时,朝政混乱,所以向孔子问政。孔子认为,作为君主,不怕下属不忠,怕的是自己不能礼贤下士,只要以礼相待,大多数人都能忠于职守。作为臣子,不怕君主无礼,怕的是没有足够的忠诚,只要能精忠报国,总有用武之地。孔子重视人和,也重视政和,共融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需要。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1.自读故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思考:(1)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怎样的人?(2)魏征给唐太宗怎样的建议?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总结:只听自己说,只相信自己,就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是自负;只听别人说,就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所以要在听别人说与听自己说之间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度,也就是做到“兼听”,否则过犹不及。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三、学习小结。 在现代民主社会,君主制度已经终结,所谓君臣之分早已不存在,我们可以转化为国家与公民关系,或老板与雇员关系的思考。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保护公民的权利,那么公民就没有义务效忠这个国家。我们效忠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原因是出于价值认同,这就是最高层次的宪政爱国主义。而在老板雇员关系中,老板把雇员当个人来尊重,雇员则尽力做好老板的事情。在这里,义务关系都是相互的和有条件的,而不是单边的和无条件的。四、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第13课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的精神。教学重难点: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并背诵。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的精神。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第12课,说说第12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2导入第13课的学习:先生说:“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若择身所处而不择于仁,哪算是知呢?-钱穆论语新解。富兰克林云:“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狂者李敖云:“这里是我的国家,我要令它自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里:居住或相处的意思,作动词用。(2)处(ch):居住,停留。(3)焉:怎么,哪能。知:同“智”。老师指导:“仁”有三个层次的意思:一是一种德性之称,仁义礼智信并称是也;一是指人之为人的定义性概念,可以理解为德性之全称,这是孔子提出的创新性概念和对于人的全新理解之所在;再就是对于人的德行评判,所谓仁者、贤者、圣者是也。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1.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看到第13页,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老师指导:孔子说:居住的地方很有讲究,不能不选择一下。如果周围的邻居都有志于仁义,在家中则父子相亲,兄弟相爱,在邻里之间则相互关照,相互体谅,遇到困难相互帮助,没有残忍刻薄的人,这样的处所才是世间最美好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居住,不但见到周围的仁人就会心生喜悦,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德。也有利于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保证家庭的健康发展。凡是有见识的人,必然会选择这样的地方居住。如果不能选择这样的处所,就是不知到善恶美丑,不明是非黑白,其心一定是不明就里,怎么能说是明智呢?以此推广开,居所不择仁都不称为明智,何况内心还有不仁的念头,做事还有不仁的行为呢?这种危害就太大了,不只是不明智这么简单了。 南公说如果我们都去找仁者,而不去做仁者,那世界上还有多少仁者可以找到?那我们不是明智的人了。南公的意思是我们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我们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处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 其实这两种解释殊途同归,都归结到用心上。张公等讲择邻的例子,与孟母三迁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择邻进一步引申到修心,择邻尚且要求别人要仁,自己如何不先做到呢?南公直接将里仁解释到内心,一步到位,讲的还是修心。论语的这一篇讲的是仁,而仁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他的源头就是本性内心。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1.自读故事千金买邻,思考:为什么房东卖房子卖那么贵?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总结:孔子的学说关于人有两大要点:一曰人之本性无大分别,二曰人之认知、智力水平则有别(所谓上智、下愚等之分别),进而导出孔子对于社会性生活当中的人的理解,社会性生活中的“人”不是命定的必然而是自我型塑的过程。因此,孔子有一个基本预设:作为社会生活的人,道德伦理判断是基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生活的准则有着命圣人的“天”之背景(所谓惟圣人能作),但是规制、规范、法度不是前定的原则,所谓“非道弘人”,而是人类生活的成果即“人能弘道”,因此在现世的生活中,道德、价值判断本身就是自我首先要确定的基点,然后方有选择的标准、可能。所谓“天命之谓性”者,即所谓人之性(生存本能),原无好坏、善恶之别,而本章孔子原意人性之具有可塑性,所谓熏染也。语云:“白沙在淤,与泥具黑。”可知夫子之知识观,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孟母三迁,千古美谈,其善择者欤!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三、学习小结。 所谓“仁”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推已及人,然后才能正已化人。人活在世上,除了为自己想想外,还要考虑他人的感觉与利益。只顾自己,无意或者有意的伤害到他人,就不能算“仁”了。一个有仁德的人,他的一切思想、语言与行为,可以达成人已两利的双赢。四、布置作业。1把本课背给家人听,跟家长谈谈自己的理解。2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第14课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对课文中关于“道”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循道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是君子取之有道,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君子宁愿守贫,也是不会要的,不论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换,都不会改变君子心中的美德。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第13课,说说第13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2导入第14课的学习: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二、学习新课。(一)熟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二)理解课文。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老师指导: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所想要的,不凭借那些正确的事理得到它,君子不会置身于这样的富贵之中;贫和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用正确的事理得到改变它的方法,君子不会离开贫贱的环境。君子离开仁德,怎么成全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吃一顿饭的时间内违背仁德,紧急慌忙的时候,自己的行为也一定在仁德规定的范围内,窘迫困顿时,自己的行为也一定在仁德规定的范围内。 孔子是说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循道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是君子取之有道,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君子宁愿守贫,也是不会要的,不论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换,都不会改变君子心中的美德。 (三)理解课文。 1.自读故事悬鹅示众,思考:周新为什么要叫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尝试背诵。全班起立,大声齐背。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第15课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对课文中关于“道”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激励学生做一个乐观的人,明白学海无涯苦作舟,引导学生明白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一、回顾第14课关于“道”的内容,导入新课。1背诵第14课。2导入关于本课“道”的思想。二、新课学习。(一)熟读课文。1听老师中速范读课文一遍。可自由轻声跟读。2学生自由读,尽量把句子读通顺。3学生齐读,正音。4分小组读。5提出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小组合作,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展示读:已经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大声地、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流利地读。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二)理解课文。1请大家对着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理解课文内容。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2.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1理解之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全班齐背诵。 (四)理解故事。 1.自读故事狱中学习,思考:黄霸为什么在狱中还要学习?2. 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老师指导: 孔子说:学会了知识,就是死了也心情愉快。黄霸虽然被关进狱中,但是他仍然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努力学习。今天的我们,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想要自己不被激烈竞争的社会淘汰,就得学会终身学习,让自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这样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灿烂。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把本课背给家人听,跟家长谈谈自己的理解。2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第16课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对课文中关于“义”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引导学生明白仁义和宽恕之道。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第15课,说说第15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2导入第16课的学习: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义”的见解。二、学习新课。(一)熟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二)理解课文。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五莫也,义与之比。”老师指导: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都只是按照义来办。这“义”是什么呢? (三)理解课文。 1.自读故事损人利己,思考:为什么陆象先不用酷刑?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什么是真正的仁义和宽恕之道?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尝试背诵。全班起立,大声齐背。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谈谈自己对仁义和宽恕的理解。第17课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对课文中关于“君子”和“小人”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遵守法令制度的人。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一、回顾第16课关于“义”的内容,导入新课。1背诵第16课。2导入关于本课“君子”和“小人”的思想。二、新课学习。(一)熟读课文。1听老师中速范读课文一遍。可自由轻声跟读。2学生自由读,尽量把句子读通顺。3学生齐读,正音。4分小组读。5提出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小组合作,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展示读:已经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大声地、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流利地读。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二)理解课文。1请大家对着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理解课文内容。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2. 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3. 你从文中理解到“君子”和“小人”有什么差别?4. 讨论: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可算是君子,什么样的人是小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三)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1理解之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全班齐背诵。 (四)理解故事。 1.自读故事赵奢说平原君,思考:赵奢杀了九个人,为什么还被升官?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3.总结故事: 孔子说:君子是有道德的人,他们遵守法令制度,而小人却贪图私利。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道德、遵守法令制度的人,而不能损人利己、贪图私利。4.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把本课背给家人听,跟家长谈谈自己的理解。2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第18课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进一步了解孔子关于“道义”的思想,培养学生不贪图私利、懂得君子道义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第17课,说说第17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2导入第18课的学习: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道义”的见解。二、学习新课。(一)熟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二)理解课文。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老师指导:孔子说:小人只从自己私利的角度行事,结果招来很多怨恨,而君子懂得的是道义。 (三)理解课文。 1.自读故事楚怀王贪利误国,思考:为什么楚国发兵攻打秦国,最后却被打败了?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尝试背诵。全班起立,大声齐背。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谈谈自己对道义的理解。第19课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注意“自省”的正确读音。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理解什么是“德贤”,鼓励学生做一个见贤思齐的人。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一、回顾第18课关于“道义”的内容,导入新课。1背诵第18课。2导入关于本课“见贤思齐”的思想。二、新课学习。(一)熟读课文。1听老师中速范读课文一遍。可自由轻声跟读。2学生自由读,尽量把句子读通顺。3学生齐读,正音。4分小组读。5提出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小组合作,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展示读:已经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大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